嶽陽樓記讀後感18篇
2023-10-22 23:47:22 3
嶽陽樓記讀後感(一):
《嶽陽樓記》是北宋著名文學家範仲淹所作,是古今傳誦的明文。
文章分敘事、寫景、議論三部分。作者在略敘作文原因後,用濃墨重彩描述了在嶽陽樓上看到的景物,經過寫環境變化反映人們的心境:當春光明媚,花草芳馨的時候,人們變得喜悅興奮,忘記了憂傷,沉醉在景色之中;當烏雲密布、細雨連綿的時候,人們變得傷感悲痛。最終,作者借「古仁人」的形象表達了自我的思想感情。
我的感受是:人們只因環境變化而心境變化,絲毫沒有把國家安危放在眼裡。就如「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一樣,應當時時刻刻惦念著國家,以國家大局為重,無論是在京城,還是在遙遠的地方,只要有這顆愛國之心,就必須能夠打敗敵人。如果人們對國家都不管不顧,那麼由誰來抵抗侵兵?由誰來出謀獻策?由誰來力挽狂瀾?沒有了民眾,這個國家也就沒有了意義。當國家有了危難之時,有力出力,有計獻計,為國家擔憂,為國家殫精竭慮。當國家太平之後,就能夠和舉國上下所有的人們一齊歡欣,一同慶祝。那是,也許更覺得逍遙自在。學習也是一樣的。僅有付出全部精力去學習,才能有一個深刻的印象,十分有效果。等學完之後,再放下心來玩,難道不比提心弔膽地玩好嗎?
《嶽陽樓記》主要告訴我們一個臣子應當心繫國家,從而折射出應當如何學習。我也要學習這種精神,把學習放在第一位,玩耍次之,才能學得紮實,玩得開心。
嶽陽樓記讀後感(二):
前不見古人,使我們愴然涕下。自古遷客騷人多會於嶽陽樓。我們無法再現當年的景象,留給我們的是一些深深的遺憾和無盡的思考。
嶽陽樓雄偉壯觀,洞庭湖南極瀟湖,揚子江北通巫峽,巴陵山西來爽氣,嶽州城東道巖疆。有著街遠山、吞長江,浩浩蕩蕩的雄偉,有著朝暉夕陰的無窮變化,再加上遷客騷人華麗詩篇和萬船感慨,使得嶽陽樓更加神秘。
歷史已經過去,當我們五次回憶歷史的時候,我們能夠看到的是一個積極向上的滕子京,一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範仲淹。「少年不識愁滋味」人生有著升起的輝煌,也有著墜落的遺憾。於是滕子京遭貶而你又受牽連,但你並沒有消沉,而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你的遭遇令人悲嘆,真是「卻道無涼好個秋」。或許辛棄疾也和你一樣「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壯歲族旗擁萬夫」。但最終也僅有「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鄰家種樹節」的遺憾與無奈。《美芹十論》、《九議》也隨之成為歷史泛黃的一頁而後十六十年則讓人頓覺悲哀。
或許辛棄疾的醉眼迷離了刀光劍影。你,範仲淹的淚光朦朧了蒼顏白髮。於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成了你無畏的誓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成了你的人生態度。你的精神、品質永遠活在後人心中,你也所以得到了永恆。相信若干年後仍然能夠聽到你那豪邁的壯語!
嶽陽樓雄偉壯觀,洞庭湖南極瀟湖,揚子江北通巫峽,巴陵山西來爽氣,嶽州城東道巖疆。有著街遠山、吞長江,浩浩蕩蕩的雄偉,有著朝暉夕陰的無窮變化,再加上遷客騷人華麗詩篇和萬船感慨,使得嶽陽樓更加神秘。
歷史已經過去,當我們五次回憶歷史的時候,我們能夠看到的是一個積極向上的滕子京,一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範仲淹。「少年不識愁滋味」人生有著升起的輝煌,也有著墜落的遺憾。於是滕子京遭貶而你又受牽連,但你並沒有消沉,而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你的遭遇令人悲嘆,真是「卻道無涼好個秋」。或許辛棄疾也和你一樣「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壯歲族旗擁萬夫」。但最終也僅有「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鄰家種樹節」的遺憾與無奈。《美芹十論》、《九議》也隨之成為歷史泛黃的一頁而後十六十年則讓人頓覺悲哀。
或許辛棄疾的醉眼迷離了刀光劍影。你,範仲淹的淚光朦朧了蒼顏白髮。於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成了你無畏的誓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成了你的人生態度。你的精神、品質永遠活在後人心中,你也所以得到了永恆。相信若干年後仍然能夠聽到你那豪邁的壯語!
嶽陽樓記讀後感(三):
「樸素而清雅的樓閣前有一片靜謐的湖泊,點點沙鷗在幽靜的湖面上輕輕掠過,劃破了水面的寧靜,五彩斑斕的魚兒在清澈見底的水下自由穿梭。湖面與水底融匯成一幅美妙的圖畫,現實與幻境、無奈與欣喜都在盡情的交織、旋轉、升華……」
《嶽陽樓記》是北宋著名詩人範仲淹的一篇傳世佳作,文章共有六段,從開頭到結尾,從電閃雷鳴到風和日麗,從不一樣的角度展現了嶽陽樓的搖曳多姿。每當我讀完《嶽陽樓記》,這一幕幕真實而久遠的曠古美景總會情不自禁的浮此刻眼前,心中不由得升起一股豪壯之情。不僅僅因為嶽陽樓令人陶醉的美景,更因為作者發自肺腑的真實情感在悄悄地流露,緩緩地流出……
正是因為這種憂國憂民的急切心境,才讓我感到熱血沸騰,心潮澎湃。他的先憂後樂,他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的滿腔熱血與風雨中屹立的嶽陽樓交相輝映,構成了一幅多麼美麗的畫卷啊!
被風雨瀰漫的嶽陽樓,好似一隻暴雨中振翅欲飛的海燕;春光煥發的嶽陽樓,宛如一個喜笑顏開的小姑娘,迫切地想將歡笑散在每個角落;如詩如畫的嶽陽樓讓我時時刻刻都在陶醉,使我迫不及待的想要將心中的感受與眼前的你分享。我更情不自禁的感嘆詩人那種對祖國前途的憂慮,一切對祖國壯麗山河的無限熱愛都化成了詩人奮鬥的動力!讀一本有價值的好書,不僅僅要讀更要去品和做,我必須要有像範仲淹那樣「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胸懷,去更多的了解國家大事。雖然我本事還有限,但我必須會用我的努力證明一名炎黃子孫應有的力量與雄姿!
經典是來自博通古今的絲絲靈感;經典是壯懷激烈、憂國憂民的情感和對未來期望的結晶,它深沉而凝練,久遠而完美,它滋潤著一代又一代的華夏兒女,無數人在它的激勵下獲得了新的期望,這就是歷經千年但從不為世人所棄的傳統文化。在傳統文化這個浩瀚的大海裡,有無數像範仲淹這樣的名人志士,力求為國家貢獻畢生的力量,也有無數像《嶽陽樓記》這樣流芳百世的曠古佳作,每一個句子、每一個詞語都凝聚了作者發自肺腑的情感。
同學們,中國傳統文化是華夏五千多年歷史的積澱,是中國屹立於世界之巔的文化根基。我們僅有更多的傳承先輩們留下來的的經典文華,才能真正做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才是真正傳承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為了使中華大地五千多年的文化瑰寶更加發揚光大,為了祖國更加強大,讓我們繼續努力吧!
嶽陽樓記讀後感(四):
《嶽陽樓記》中第一段主要敘說本文寫作的原因和當時的背景。第二,三,四段多為寫景,從中滲透出作者的情感。第五段是最為打動我的一段,它多為議論,其中表現作者的思想和遠大的報負。
第五段中,作者揣思「古仁人」的思想,從他們身上借鑑出一些思想和理論。我從中感悟到,作為新時代的中學生是否應當學習「古仁人」一樣,志存高遠,在成功與挫折前面堅持一種「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良好心態。
在今日的中國,我們是否也應當「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雖然這種「忠君」思想,在今日有些不太適用,有必須的歷史局限。可是此刻人人都是國家的主人,我們應當以主人翁的心態去看待國家,所以我們無論身在何方,身處何種地位,都應心繫天下,關心國事,以國家只是為己任。
如果,每個人都做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境界,中國將永盛不衰,繁榮延綿,雄偉高傲地屹立在世界東方。如果這樣,又何問「微斯人,吾誰與歸?」呢?到時,天下人皆為一道,共奔繁榮富強。
嶽陽樓記讀後感(五):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句閃耀著樸素的大公無私的思想光輝的話,不是近代和現代人說的,而是九百年前範仲淹說的。
範仲淹是宋朝名臣,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文學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正是範仲淹一生的寫照。他拋下家室與韓琦一齊鎮守陝西,屢次擊退了西夏、契丹的侵略,保衛了國家的安全;在那「長煙落日孤城閉」的荒山野嶺上,他也曾想過家,沉吟過「濁酒一杯家萬裡」的詩句,然而他想到「燕然未勒歸無計」,就在那裡餐風飲露度過了半輩子。是啊!「願得此身長報國,何鬚生入玉門關」呢?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它抒發了有志之士為祖國的領土完整和繁榮富強,為拯救人民的疾苦而奮鬥的慷慨感情,它激勵了無數的人為國捐軀。
文天祥在元軍兵臨城下時,明知前去談判兇多吉少,研究到「國事至此」,就「不得愛身」了。他置個人生死於度外,幾度掙脫元軍魔掌,以期重整旗鼓,為國雪恥。臨死時還一心要挽救祖國。他在《指南錄後序》中發誓:「生不能救國難,死猶為厲鬼以擊賊」,還在一首詩中發出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悲歌。這不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嗎?
在我們的民族解放鬥爭中,憂國憂民的志士更是浩如煙海了。無數的革命先烈英勇鬥爭,以鮮血染紅紅旗,目的是「天下之樂」。鬥爭的倖存者,當他們看到革命勝利,人民翻身了,感到無比欣慰。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們更是「後天下之樂而樂」,他們還為了祖國人民進一步的「樂」?實現四化,正在「老驥伏櫪」,真是「烈士墓年,壯心未已」呀!
要「後天下之樂而樂」,必然要「先天下之憂而憂」。僅有行「先天下之憂而憂」,才能「後天下之樂而樂」。蘇聯著名的教育家加裡寧說過,要成為自我幸福的匠人和創造者,就必須先成為全體工人和農民幸福的匠人和創造者。當他成為全體工人和農民幸福的匠人和創造者時,他便成了自我幸福的創造者。此話正是對「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具體解說。
我們這些小青年,高中剛畢業,對幸福充滿了憧憬和嚮往。要獲得真正的幸福,就必須投身到為人民服務、建設和保衛祖國的洪流中去,吃苦耐勞;在臨終的時候,想到自我沒有庸庸碌碌地虛度年華,為祖國的四化事業做出了必須貢獻時,就會感到自豪,感到幸福。
此刻有些人對「幸福」的理解,只囿於一己之利,報考大學「一不出省,二不渡江,三可是河」,絲毫也沒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打算。這種人最終只會到處碰壁,其「幸福」是最渺茫的,對社會不能有所裨益,甚至成為社會的蛀蟲。我勸告這種人,「男兒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橋畔淚」,「當死於過野,以馬革裹屍還葬爾,何能臥床上死在兒女手中邪?」千萬別做得比古人送差!
唐代詩人高適說過:「男兒本自重橫行」,主張有志男兒要為國效勞,奔走四方。有出息的前人尚能如此,更何況社會主義時代的青年呢?我們應賦予「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以新時代的思想資料,胸懷祖國,放眼世界,樹立公而忘私的世界觀,投身四化建設,為人民,為祖國,奉獻畢生的力量。
嶽陽樓記讀後感(六):
嶽陽樓與黃鶴樓、滕王閣號稱江南三大名樓。它們的出名,都與題詠它們的詩文有關。而嶽陽樓則以範仲淹的《嶽陽樓記》最負盛名。
範仲淹因其施行的慶曆新政失敗,由參知政事被貶為鄧州知州,正當他鬱悶之極時,接到好友藤子京為嶽陽樓作記的請求,於是便借題發揮,抒發了自我博大的胸襟和遠大的政治抱負,並與朋友共勉。千古名篇便所以而誕生。
提到嶽陽樓,就離不開洞庭湖。正因為有了洞庭湖才造就了這樣一座名樓。范文正公認為巴陵的完美景色全集中在洞庭湖,於是他說: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盡這一句,就可與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樓的詩句相媲美,活現了洞庭之水的浩淼壯闊,可見作者恢弘的氣度,不凡的才識。不是大手筆是寫不出這勢極雄豪的句子來的。
然後,作者經過遷客騷人在觀看兩幅迥異的景象時產生的兩種迥異的心境,證明人的感情最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
這本來是人之常情。然而,作者又與古仁人的不一樣心境來駁論,他們不因外界的好壞和自我的得失而或悲或喜。這應當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超越功名利祿、超越榮辱得失,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他們卻進取入世,在他們心裡裝著國家的興亡和老百姓的苦樂。
《嶽陽樓記》提醒我們為人之心。此刻有很多的人在講有一顆平常的心,過簡單的生活。這句話說起來容易,真正做起來卻是很難的。在這個紛繁的世界中,我們應對來自方方面面的誘惑,作為凡夫俗子,幾人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對物質的追求,對於某些人來講,是沒有止境的,他們的目光始終是向前看的,那裡的「前」,不代表「先進」和「高尚」,而是攀比和追求物質的享受。「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在我們的人生道路上,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我們的事業和生活有時是霪雨霏霏,有時是春和景明,我們很少有那些大師級人物的沉著與淡定,在困境中,難免情緒低落,悲觀失望。可是長時間沉浸在這樣消極的情緒中,還如何去在我們的事業上發憤圖強、一展身手呢
《嶽陽樓記》的著名,是因為它思想境界的崇高。範仲淹當時正被貶官處江湖之遠,本來能夠採取獨善其身的態度,落得清閒自在,可他沒有像許多像陶淵明那樣歸隱田園,不問世事,任以天下為己任,用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勉勵自我和朋友。
人們只因環境變化而心境變化,絲毫沒侑把國家安危放在眼裡。就如「國家興亡,匹夫侑責」一樣,應當時時刻刻惦念著國家,以國家大局為重,無論是在京城,還是在遙遠的地方,只要侑這顆愛國之心,就必須能夠打敗敵人。如果人們對國家都不管不顧,那麼由誰來抵抗侵兵由誰來出謀獻策由誰來力挽狂瀾沒侑了民眾,這茖國家也就沒侑了意義。當國家侑了危難之時,侑力出力,侑計獻計,為國家擔憂,為國家殫精竭慮。當國家太平之後,就能夠和舉國尙下所侑的人們一齊歡欣,一同慶祝。那是,也許更覺得逍遙自在。
讀完這篇文章後,我最大的感悟就是:我們作為生活在這個社會上的一員,就要從小樹立遠大的夢想和抱負,努力學習,以天下民族和國家利益為己任,等將來長大後回報社會,以人民的歡樂為自我的最大歡樂。這才是一種高尚的思想情操和人生目標。
嶽陽樓記讀後感(七):
我在寒假期間背誦了《嶽陽樓記》這篇有名的古文。範仲淹在文中對嶽陽樓、洞庭湖的描述讓人仿佛身臨其境,他用優美的文筆為人們展示了壯麗的美景,而他在描述美景的同時抒發出的憂國憂民情感,更是令我深深敬佩。
《嶽陽樓記》是範仲淹就朋友滕子京之邀所寫。當時滕子京被貶職到巴陵做郡守,他意氣消沉、心灰意懶,思想很是消極。這時候他的好友範仲淹也被貶謫,當他邀請範仲淹寫《嶽陽樓記》時,範仲淹經過這篇文章奉勸滕子京,也是奉勸天下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他這種力透紙背的天下為公的思想情懷成為每一個人學習的榜樣。
這篇文章有許多流芳百世的千古名句。「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告訴我們:不要因為取得一些小成績而沾沾自喜,也不要因為遇到一點挫折就裹足不前。而無數革命先烈和仁人志士正是擁有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偉大情懷,才有了新中國的誕生和此刻祖國的繁榮富強。
嶽陽樓記讀後感(八):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句閃耀著樸素的大公無私的思想光輝的話,不是近代和現代人說的,而是九百年前範仲淹說的。
範仲淹是宋朝名臣,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文學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正是範仲淹一生的寫照。他拋下家室與韓琦一齊鎮守陝西,屢次擊退了西夏、契丹的侵略,保衛了國家的安全;在那「長煙落日孤城閉」的荒山野嶺上,他也曾想過家,沉吟過「濁酒一杯家萬裡」的詩句,然而他想到「燕然未勒歸無計」,就在那裡餐風飲露度過了半輩子。是啊!「願得此身長報國,何鬚生入玉門關」呢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它抒發了有志之士為祖國的領土完整和繁榮富強,為拯救人民的疾苦而奮鬥的慷慨感情,它激勵了無數的人為國捐軀。
文天祥在元軍兵臨城下時,明知前去談判兇多吉少,研究到「國事至此」,就「不得愛身」了。他置個人生死於度外,幾度掙脫元軍魔掌,以期重整旗鼓,為國雪恥。臨死時還一心要挽救祖國。他在《指南錄後序》中發誓:「生不能救國難,死猶為厲鬼以擊賊」,還在一首詩中發出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悲歌。這不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嗎
在我們的民族解放鬥爭中,憂國憂民的志士更是浩如煙海了。無數的革命先烈英勇鬥爭,以鮮血染紅紅旗,目的是「天下之樂」。鬥爭的倖存者,當他們看到革命勝利,人民翻身了,感到無比欣慰。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們更是「後天下之樂而樂」,他們還為了祖國人民進一步的「樂」――實現四化,正在「老驥伏櫪」,真是「烈士墓年,壯心未已」呀!
要「後天下之樂而樂」,必然要「先天下之憂而憂」。僅有行「先天下之憂而憂」,才能「後天下之樂而樂」。蘇聯著名的教育家加裡寧說過,要成為自我幸福的匠人和創造者,就必須先成為全體工人和農民幸福的匠人和創造者。當他成為全體工人和農民幸福的匠人和創造者時,他便成了自我幸福的創造者。此話正是對「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具體解說。
我們這些小青年,高中剛畢業,對幸福充滿了憧憬和嚮往。要獲得真正的幸福,就必須投身到為人民服務、建設和保衛祖國的洪流中去,吃苦耐勞;在臨終的時候,想到自我沒有庸庸碌碌地虛度年華,為祖國的四化事業做出了必須貢獻時,就會感到自豪,感到幸福。
此刻有些人對「幸福」的理解,只囿於一己之利,報考大學「一不出省,二不渡江,三可是河」,絲毫也沒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打算。這種人最終只會到處碰壁,其「幸福」是最渺茫的,對社會不能有所裨益,甚至成為社會的蛀蟲。我勸告這種人,「男兒西北有神州,莫滴水西橋畔淚」,「當死於過野,以馬革裹屍還葬爾,何能臥床上死在兒女手中邪」千萬別做得比古人送差!
唐代詩人高適說過:「男兒本自重橫行」,主張有志男兒要為國效勞,奔走四方。有出息的前人尚能如此,更何況社會主義時代的青年呢我們應賦予「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以新時代的思想資料,胸懷祖國,放眼世界,樹立公而忘私的世界觀,投身四化建設,為人民,為祖國,奉獻畢生的力量。
嶽陽樓記讀後感(九):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是出自北宋範仲淹筆下《嶽陽樓記》的一句名言,意為「在天下人憂慮之前先憂慮,在天下人歡樂之後才歡樂」。範仲淹被貶出京,應對萬頃洞庭,把個人「寵辱偕忘」,這是多少仁人志士慷慨激吊的感慨,是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己任的政治抱負的體現,也表現出他高尚的愛國情操。
蘇武牧羊,歷盡千辛萬苦。忍辱負重為什麼?還不是因為蘇武胸懷為國分憂、為國持節的信念,才不顧個人悲慘的境地。他那種博大胸懷值得子子孫孫發揚廣大。
社會發展了,歷史背景不一樣了,但「先天下之憂而優,後天下之樂而樂」,即「為人類完美夢想在先,以苦為樂」的人生觀,仍是我們民族的主旋律,也仍是我們青年一代的夢想。
一代偉人周恩來在國事危殆,外侮日亟的情景下,從小就樹立了「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志向,他以天下為己任,甘心為「面壁十年圖破壁」,把自我的的前途命運緊緊聯繫在—起,為國為民奮鬥—生,贏得了人民的敬仰和愛戴。
今日,祖國現代化建設突飛猛進,現代化的完美生活向我們每個人招手,而孔繁森卻毅然拋開繁華都市,奔赴祖國那塊貧瘠的土地,心甘情願地向這塊土地灑去一腔熱血,他是我們新時代的「以天下為己任」的典範。為了藏族同胞,他能夠取消回家探親,能夠把自我的工資送給藏族老大娘,其至能夠不顧自我的病痛,為了那一方水土,為那裡的同胞,他把有限的生命化為無限的精神動力。生命不息,戰鬥不止,鞠躬盡瘁,死而無憾。
今日,我們吟誦「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之樂而樂」這句千古名言,就是要以天下為先,以人民為先,不為一點成績而沾沾自喜,不為一點挫折而垂頭喪氣,我們僅有勇敢地肩負起民族振興的擔子,才無愧於歷史,無愧於先烈,無愧於明天!
嶽陽樓記讀後感(十):
《嶽陽樓記》是宋代文學家、政治家範仲淹的傳世名作。慶曆四年,範仲淹的朋友滕子京被貶到巴陵做官,重修了歷經戰火動亂被毀的名樓---嶽陽樓,修葺一新之後,邀請範仲淹為嶽陽樓題寫文章,以志紀念。範仲淹就創作了這篇廣為傳誦的文章《嶽陽樓記》。
《嶽陽樓記》分敘事、寫景、議論三部分。文章一開頭作者略敘創作這篇文章的緣由: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俱興,乃重修嶽陽樓,增其舊址,刻唐賢今人詩文於其上,囑餘作文以記之。之後,用濃墨重彩,出色地描述了在嶽陽樓上所能見到的景物,經過不一樣的景物和不一樣的思想感情比較描述,借文中古仁人的形象,抒發了作者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心胸與抱負,這種人生夢想對後世有志之士有永久的鞭策作用和鼓舞作用。
在媽媽的教導下,我很小就會背誦這篇文章,今年的寒假,媽媽又讓我重溫了《嶽陽樓記》,文章中我最喜歡的一句話是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歟這句話翻譯成白話文,意思就是:身居朝廷高位,為平民擔憂;獨處邊遠江湖,為君主分憂,這就是進京做官也擔憂,退隱江湖也擔憂,那麼他們什麼時候才歡樂呢他們必定說當天下人還沒有感到擔憂的時候我就為他們擔憂,而當天下人都安居樂業感到歡樂之後,我才敢歡樂吧!
讀完這篇文章後,我最大的感悟就是:我們作為生活在這個社會上的一員,就要從小樹立遠大的夢想和抱負,努力學習,以天下民族和國家利益為己任,等將來長大後回報社會,以人民的歡樂為自我的最大歡樂。這才是一種高尚的思想情操和人生目標。
嶽陽樓記讀後感(十一):
嶽陽樓與黃鶴樓、滕王閣號稱江南三大名樓。它們的出名,都與題詠它們的詩文有關。而嶽陽樓則以範仲淹的《嶽陽樓記》最負盛名。
範仲淹因其施行的慶曆新政失敗,由參知政事被貶為鄧州知州,正當他鬱悶之極時,接到好友藤子京為嶽陽樓作記的請求,於是便借題發揮,抒發了自我博大的胸襟和遠大的政治抱負,並與朋友共勉。千古名篇便所以而誕生。
提到嶽陽樓,就離不開洞庭湖。正因為有了洞庭湖才造就了這樣一座名樓。范文正公認為巴陵的完美景色全集中在洞庭湖,於是他說:「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盡這一句,就可與「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樓」的詩句相媲美,活現了洞庭之水的浩淼壯闊,可見作者恢弘的氣度,不凡的才識。不是大手筆是寫不出這「勢極雄豪」的句子來的。
然後,作者經過「遷客騷人」在觀看兩幅迥異的景象時產生的兩種迥異的心境,證明人的感情最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這本來是人之常情。然而,作者又與「古仁人」的不一樣心境來駁論,他們不因外界的好壞和自我的得失而或悲或喜。這應當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超越功名利祿、超越榮辱得失,「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他們卻進取入世,在他們心裡裝著國家的興亡和老百姓的苦樂。
《嶽陽樓記》的著名,是因為它思想境界的崇高。範仲淹當時正被貶官「處江湖之遠」,本來能夠採取獨善其身的態度,落得清閒自在,可他沒有像許多像陶淵明那樣歸隱田園,不問世事,任以天下為己任,用「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勉勵自我和朋友。
一個人要做到先憂,必須有膽有識有志,固然不容易。而當一個先憂之士建立了功勳之後還能後樂,更加難能可貴。
我喜歡作者用細膩逼真的筆觸刻畫出的一幅幅美景,更陶醉於其用意義深遠的文字所傳達出的終極價值高標。讀《嶽陽樓記》實在是一種美的享受!
嶽陽樓記讀後感(十二):
我在寒假期間背誦了《嶽陽樓記》這篇有名的古文。範仲淹在文中對嶽陽樓、洞庭湖的描述讓人仿佛身臨其境,他用優美的文筆為人們展示了壯麗的美景,而他在描述美景的同時抒發出的憂國憂民情感,更是令我深深敬佩。
《嶽陽樓記》是範仲淹就朋友滕子京之邀所寫。當時滕子京被貶職到巴陵做郡守,他意氣消沉、心灰意懶,思想很是消極。這時候他的好友範仲淹也被貶謫,當他邀請範仲淹寫《嶽陽樓記》時,範仲淹經過這篇文章奉勸滕子京,也是奉勸天下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他這種力透紙背的天下為公的思想情懷成為每一個人學習的榜樣。
這篇文章有許多流芳百世的千古名句。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告訴我們:不要因為取得一些小成績而沾沾自喜,也不要因為遇到一點挫折就裹足不前。而無數革命先烈和仁人志士正是擁有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偉大情懷,才有了新中國的誕生和此刻祖國的繁榮富強。
嶽陽樓記讀後感(十三):
這幾天,我讀了範仲淹寫的《嶽陽樓記》。《嶽陽樓記》是一篇為重修嶽陽樓寫的記。由北宋文學家範仲淹應好友巴陵郡守滕子京之請,於北宋慶曆六年(1046年)九月十五日所作。其中的詩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較為出名和引用較多的句子。
它寫了,政治上的榮辱沉浮,事業上的成敗得失,以及生活上的富裕窮困。其中我最喜歡這一句: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我喜歡的原因是:它的銜,吞,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都很好。
讀了這篇《嶽陽樓記》讓我收穫很大,裡面很多語句我都不懂,要看翻譯。所以我要更加努力,多多看書,讓文化水平提高,這對我以後有很大的幫忙。
大家有時間也看看吧。
嶽陽樓記讀後感(十四):
不得不說《嶽陽樓記》的震撼力;其景之壯觀,尤如歷歷在目!其情之真切,好似感同身受!
「先天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是怎樣的一種愛國情懷,作為讀者的我自認為是很愛國的,可是先天下之憂而憂的境界卻實難到達!我想當時在朝做高官拿厚祿的人如果都能有這種覺悟,能到達這種境界,今日的.中國又會是什麼樣貌呢?
有機會我必須要登上《嶽陽樓》,去目睹「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的氣勢;去感受「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的悲涼;去體繪「長煙一空,皓月千裡,浮光躍金,靜影沉壁,漁歌互答」的歡樂!
有時候我真感慨古人的聖明賢得真是今人無法比似的,如果現今的人們都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那世間又少了多少煩腦與憂愁!
嶽陽樓記讀後感(十五):
範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嶽陽樓記》是他的代表作,也是最被人們熟識的文學作品。
實際上作者並未去守嶽陽樓,縱觀全文,準確描述嶽陽樓的語言並不多見,作者正是避生就熟地用「前人之述備矣」來替代。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一句表達了作者曠達開闊的胸襟。
「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一千古名句則是向世人提出了自我的政治抱負。
整篇文章一氣呵成,描述也十分細緻。
嶽陽樓記讀後感(十六):
嶽陽樓記讀後感
《嶽陽樓記》無愧一篇名作。篇幅不長,文字凝練,寫景浩然大器,抒情蕩人心魄。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人生自白則更為歷代仁人志士所尊崇。可是我更為喜歡的則是作者對嶽陽樓之大觀的描述,那「銜遠山,吞長江,浩浩蕩蕩,橫無際涯」宏大氣勢,讓人頓然活力澎湃,心志飛揚;而讀罷「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你又不能不思緒綿綿,浮想連篇;「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真能令你義氣風發,恨不能立即至身其境,把酒臨風,暢舒情懷。真可謂情景交融,渾然天成。但真正讓我有感而發的尚不在此,而在作者對這不一樣的情景引人產生的不一樣感受所發出的嗟嘆:「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
其實,人本就是在性情的起伏動蕩中不斷成長的,這一點連上帝都無可奈何。創立這個世界時,上帝把一切都給人類安排好了,但就是不賦予人類性情。但亞當和夏娃還是在上帝的無奈之中,偷吃了伊甸園的「分辯善惡果」,而使人有了喜怒哀樂、七情六慾的本性。這是一個神話。但人類情感的多樣性卻是不可否認的,而觸景生情是人類豐富情感的最基本的體現,這一點確是客觀的。朋友說我是一個性情中人,無論工作上,還是生活中。我絲毫都不否認,或一時的心煩鬱悶,或一事的洋洋自得,又或常常發出的激憤,再或時而生出的躊躇謾志,就像我在我的博文中所表現出的一樣。所以,我不傾向作者所謂的「古仁人之心,」而更期望做一個隨性人,何苦要「進亦憂,退亦憂」。
當然,這並不是說作者的人生自白不適於現實環境。人自然是要有夢想、有信仰的,異常是我們的領導幹部確實需要文中所表的要能夠「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要憂國、憂民、憂天下。但夢想和信仰,並不仿礙人的性情的發洩。毛主席曾在革命戰爭困難的時期,諄諄告戒全黨:「我們的同志在困難的時候,要看到成績,看到光明,提高我們的勇氣。」人是多樣性的,情感也是多樣性的,憂中要有感受喜的熱情,喜中也要有發現憂的意識。這似乎有點類似《易經》中所謂「內方外圓」的道理。
而作為一個普通人,則更不能非要強求自我去做一個什麼樣的人。仁人之心,胸懷遠大,十分人能有。非要去強求,就不能不生出這樣那樣的毛病來。當喜則喜,當怒則怒,有感就發,有憂就洩,天下之憂非汝能解,而天下之樂汝當可盡享。但隨性不等於無度,越界了,倒反會為己招憂。
說來說去,似乎還是沒有說清。但這事本來就不太好說清楚,有時想來,做個「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桃花源人,整日裡「雞犬相聞,往來種作,怡然自樂」,倒也不失為一種享受。但現今這事,已無此境界可尋。所以,何仿就去做個隨性人,似乎更加豐富一些。
嶽陽樓記讀後感(十七):
嶽陽樓記讀後感
範仲淹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文學家,也是提高的政治家。在《嶽陽樓記》中,他寫出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遠大抱負和志向,他的思想為後人所傳頌。
範仲淹當時提出這一觀點,正如他自我所解釋的那樣,就是無論「居廟堂之高」或「處江湖之遠」,無論得與失,都要時刻為國家和人民著想。這是古代的仁人志士包括一些開明君主的提高思想的概括。一個人如果真正具有這種思想,便能夠作出許許多多對國家和人民有益的事情來。
唐太宗是我國歷史上較開明的君主,他以隋亡為教訓,認識到如果統治者荒淫無道,沉迷於聲色犬馬,把自我的歡樂建立在天下人痛苦的基礎上,那麼,一時的歡樂會導致天下的滅亡。所以。李世民登上王位之後,比較關心老百姓的生活,實行了對老百姓有益的政策,他自我也力求可是度奢華,最終促成「貞觀之治」的繁榮局面,使我國的封建社會到達了鼎盛時期。
當然,我們應當看到李世民、範仲淹等人的思想具有的歷史局限性:在他們的身上雖然都具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但做皇帝的,是為了維護自我的統治;做大臣的,終究是為封建制度服務,所以,他們的言行不能從根本上說是為了天下百姓。
當前,我們仍然傳頌著這句名言,賦予了它新的含義:既體現「吃苦在前,享樂在後」的意思,也包含了為廣大人民謀利益的意思。就是以天下人樂後我方樂,以天下人的歡樂作為自我的歡樂。
嶽陽樓記讀後感(十八):
嶽陽樓記讀後感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千古名句,大家必須明白,但大家是否有過更深的思考?
這句話不僅僅表示為國家,為人民作貢獻,也表示著勝利。大家都明白唐玄宗李隆基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皇帝佬兒,在他統治的前期有「開元之治」,後期卻有「安史之亂」,原因何在?就是因為在「肥」與「瘦」之間。有一天,一個惟恐天下不亂的佞臣,裝做關心皇上「龍體」的樣貌說:「韓休為相,陛下殊瘦,何不逐之?」但這時的李隆基還比較清醒,答曰:「吾貌雖瘦,天下必肥。吾用韓休,為社稷耳,非為身也。」那時唐玄宗只想著人民,由此看來「開元之治」與此必有關係。這「開元之治」便是取得的勝利,而後期他聽信李林甫,楊國忠等奸臣,追逐聲色犬馬,將百姓的生死置之度外,置社稷與腦後,於是「安史之亂」替代了「開元之治」,這便意味著失敗。這難道不足以證明憂國憂民便是勝利嗎?
又如,我們的領袖毛主席帶領...,吃苦吃在人民前頭,享樂想在人民後頭,與之相反的是蔣介石與他的國民黨,整天花天酒地,經不起風吹雨打,在人民前面享樂,若非如此,說不定此刻還有他的半壁江山呢!但他們不替人民著想,所以永遠不可能取得勝利。
我們是21世紀的生力軍,肩負著富國強民的光榮使命,任重而道遠,所以我們更應當從此刻就樹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志向,為祖國的騰飛好好學習,為祖國的建設早日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