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進了進液方式的萃取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10-23 21:55:42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萃取裝置,尤其涉及一種改進了進液方式的萃取裝置。
背景技術:
專利號201320156160.6實用新型專利公開了一種萃取裝置,包括萃取罐、溶液加料罐和溶劑加料罐,所述萃取罐上設有循環水進口、循環水出口、排空口和萃取液出口,所述溶液加料罐與溶劑加料罐設置於所述萃取罐的上方並分別通過一加料管與所述萃取罐連通,兩所述加料管的末端均具有一與所述水平設置的導流管,兩所述導流管相對設置,每一所述導流管內均安裝有一個由電動機驅動的葉輪。上述實用新型存在的問題是,當溶液輸入量和溶劑輸入量不相同時,由於兩個電機驅動的葉輪轉速相同,當輸入量少的一方輸入完畢時,輸入量多的一方的液體就會高速進入輸入量少的一方的導流管和加料罐內,高速的輸入量多的一方的液體會對輸入量少的一方的葉輪和電機造成損害,從而影響電機和葉輪的使用壽命;還有在電機關閉後,殘留在輸入量少的一方加料罐內的輸入量多的液體,會和加料罐內殘留的輸入量少的液體產生萃取反應,導致加料罐的清洗頻率加大,增加了成本影響了萃取設備的使用。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背景技術中的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碰到的問題,對技術方案進行了改進並提出了本實用新型,以解決上述技術方案碰到的技術問題。
本實用新型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採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改進了進液方式的萃取裝置,包括萃取罐、溶液加料罐、溶劑加料罐,所述溶液加料罐與溶劑加料罐設置於所述萃取罐的上方並分別通過一加料管與所述萃取罐連通,所述加料管的末端均位於所述萃取罐內,所述加料管的末端均設有一水平設置的圓柱狀第一導流管,所述加料管均在相應的所述第一導流管側壁上連通相應的所述第一導流管,所述第一導流管內均安裝有一由電動機驅動轉動的推進式葉輪,所述第一導流管的一端均封閉固定在所述萃取罐的內側壁上,所述第一導流管的另一端均連通一第二導流管,兩所述第二導流管分別連通在一個圓柱狀第三導流管的兩端,兩所述第一導流管、兩所述第二導流管、所述第三導流管的軸線重合,兩所述第一導流管、所述第三導流管的內壁直徑相同,所述第二導流管上與相應所述第一導流管連接的端部形狀均為圓錐狀,所述第二導流管圓錐狀端部的小端均位於相應所述第二導流管圓錐狀端部的大端的遠離所述第三導流管的一側,所述第二導流管內均設置有一錐形塞,所述錐形塞的小端均位於相應所述錐形塞的大端的遠離所述第三導流管的一側,所述錐形塞的大端直徑均大於所述第一導流管內壁直徑,所述第二導流管內均設有一阻擋杆,所述阻擋杆均位於相應所述錐形塞的大端與所述第三導流管之間,所述第三導流管內壁上設有一支撐杆,所述支撐杆上固定連接兩彈簧,兩所述彈簧另一端分別固定在兩所述錐形塞大端的端面上。
在所述改進了進液方式的萃取裝置中,加料管、第一導流管、第二導流管、第三導流管均由硬質材料製成。
在所述改進了進液方式的萃取裝置中,所述溶液加料罐與溶劑加料罐內均設有測量水位的傳感器,在所述萃取罐外設有一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分別連接所述傳感器和電動機。
在所述改進了進液方式的萃取裝置中,所述第三導流管側壁上連通一第四導流管,所述第四導流管連通一導水盤,所述導水盤底端面上連通有一個以上的霧化噴咀。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在溶液加料罐與溶劑加料罐內均沒有液體時,兩彈簧就會使錐形塞堵住相應的第一導流管。在溶液加料罐與溶劑加料罐內均有液體時,傳感器把水位信息傳送給控制器,控制器控制電動機啟動,從而驅動葉輪轉動,液體被葉輪從第一導流管高速推出,高速液體產生的推力使得錐形塞被推開至被阻擋杆擋住,這樣第二導流管被打開,液體經過第二導流管後在第三導流管內碰撞混合。在一側沒有液體被噴出時,相應的傳感器向控制器傳送無液體信號,控制器關閉相應的電動機以避免電動機空轉,由於兩所述第一導流管與兩所述第二導流管、所述第三導流管的軸線重合且兩所述第一導流管、所述第三導流管的內壁直徑相同,還有錐形塞的大端直徑大於所述第一導流管內壁直徑,即錐形塞的大端直徑大於所述第三導流管內壁直徑,這樣另一側的液體經第三導流管高速進入這一側的第二導流管內並被這一側的錐形塞擋住,推動這一側的錐形塞向這一側的第一導流管方向移動,從而使這一側的錐形塞堵住這一側的第一導流管,使得另一側的高速液體不會進入這一側的第一導流管中,從而保護這一側的葉輪和電動機,而且能防止另一側的液體進入這一側的加料罐中,提高了萃取裝置的使用效率。
附圖說明
圖1為改進了進液方式的萃取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附圖標記說明:1、萃取罐;2、溶液加料罐;3、溶劑加料罐;4、加料管;5、傳感器;6、控制器;7、第一導流管;8、葉輪;9、電動機;10、旋轉軸;11、密封圈;12、第二導流管;13、錐形塞;14、阻擋杆;15、第三導流管;16、彈簧;17、支撐杆;18、第四導流管;19、導水盤;20、霧化噴咀。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如圖1所示的改進了進液方式的萃取裝置,包括萃取罐1、溶液加料罐2、溶劑加料罐3,所述溶液加料罐2與溶劑加料罐3設置於所述萃取罐1的上方並分別通過一加料管4與所述萃取罐1連通,所述加料管4的末端均位於所述萃取罐1內,所述加料管4的末端均設有一水平設置的圓柱狀第一導流管7,所述加料管4均在相應的所述第一導流管7側壁上連通相應的所述第一導流管7,所述第一導流管7內均安裝有一由電動機9驅動轉動的推進式葉輪8,這樣就可以使第一導流管7內的液體被推進式葉輪8高速噴出。所述第一導流管7的一端均封閉固定在所述萃取罐1的內側壁上,這樣就可以使液體只能被推進式葉輪8從一端噴出。電動機9安置在萃取罐1的管壁外側,電動機9的旋轉軸10穿過萃取罐1的管壁進入第一導流管7內連接葉輪8,在旋轉軸10和萃取罐1管壁間設置有密封圈11,以防止溶液或溶劑流出。所述第一導流管7的另一端均連通一第二導流管12,兩所述第二導流管12分別連通在一個圓柱狀第三導流管15的兩端,兩所述第一導流管7、兩所述第二導流管12、所述第三導流管15的軸線重合,兩所述第一導流管7、所述第三導流管15的內壁直徑相同,這樣從兩第一導流管77噴出的液體可以完全碰撞在一起,促進液體更好的混合和接觸。
所述第二導流管12上與相應所述第一導流管7連接的端部形狀均為圓錐狀,所述第二導流管12圓錐狀端部的小端均位於相應所述第二導流管12圓錐狀端部的大端的遠離所述第三導流管15的一側,所述第二導流管12內均設置有一錐形塞13,所述錐形塞13的小端均位於相應所述錐形塞13的大端的遠離所述第三導流管15的一側,所述錐形塞13的大端直徑均大於所述第一導流管7內壁直徑,以使錐形塞13能封堵住第一導流管7。所述第二導流管12內均設有一阻擋杆14,所述阻擋杆14均位於相應所述錐形塞13的大端與所述第三導流管15之間,所述第三導流管15內壁上設有一支撐杆17,所述支撐杆17上固定連接兩彈簧16,兩所述彈簧16另一端分別固定在兩所述錐形塞13大端的端面上。
加料管4、第一導流管7、第二導流管12、第三導流管15均由硬質材料製成,可用鋼材、銅材、硬塑料等製成。
溶液加料罐2與溶劑加料罐3內均設有測量水位的傳感器5,在萃取罐1外設有一控制器6,所述控制器6分別連接傳感器5和電動機9。這樣往溶液加料罐2與溶劑加料罐3內加入液體時,溶液加料罐2與溶劑加料罐3內的傳感器5就會把罐內液體的水位信號傳送給控制器6,控制器6控制電動機9啟動,把兩第一導流管7內的液體高速噴出;在溶液加料罐2或溶劑加料罐3內沒有液體時,傳感器5傳信號給控制器6,控制器6就控制相應的電動機9關閉。
第三導流管15側壁上連通一第四導流管18,第四導流管18由硬質材料製成,可用鋼材、銅材、硬塑料等製成,所述第四導流管18連通一導水盤19,所述導水盤19底端面上連通有一個以上的霧化噴咀20。導水盤19為中空結構,第四導流管18、霧化噴咀20均連通至導水盤19內部,導水盤19隻有一個大的進水口而有多個小的出水口,導水盤19能把第四導流管18內輸入的水集中至多個霧化噴咀20呈霧狀噴出,這樣就可以使液體更好的進行混合接觸,提高萃取效果。
傳感器5、控制器6、電動機9、彈簧16、霧化噴咀20均是本領域常見裝置,在此不再贅述。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及所運用的技術手段的介紹,並不是對實用新型的限制,根據本文的披露與說明所作的任何變更、等效替換、改進等均視為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技術範疇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