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道德情操論讀後感(精選10篇)

2023-10-24 13:04:57 2

  道德情操論讀後感(一):

  《道德情操論》這本書能讓我們心靈得到啟發,從根源了解人類自身的情感,不會因為對同一件事每個人有不一樣的感情而詫異。

  在這個利益化功利化的現代大潮中,異常是中國改革開放四十餘年,我們的經濟得到迅猛發展,一些人為了一己私利造假,損害消費者的利益。

  整個社會道德觀念淡薄,逐漸失去了道德對人的約束。

  如果人們把自我利益最大化,這種利益的最大化就會比同情心更加強烈,就會磨滅同情心和良心,也就磨滅了道德情操。

  目前網際網路飛速發展,一些無足輕重的小事可能被吃瓜群眾津津樂道地演繹著。

  我們應當不了解真相就不要隨波逐流,隨意下結論,要有自我的道德情操。

  讀《道德情操論》對我們是一次心靈的反思,道德的重整。

  我們了解了為什麼很多事如此醜陋,也懂得了如何去改變這種醜陋,這也為我們追求美德指明了方向,能更好地指導以後的生活和工作。

  亞當﹒斯密的這本書理論性很強,也很深刻,因本人水平有限,只能理解皮毛,以上就是我膚淺的一些心得體會,請大家多多包涵。

  道德情操論讀後感(二):

  《道德情操論》是應運英國社會的急切需要而寫的。進入18世紀中期的英國社會,市場經濟在國內興起並逐漸走向成熟,這也是卡爾·馬克思要在英國成熟為市場經濟條件下研究商品,不在市場經濟相對不成熟的德國而跑去英國研究的主因。當時的英國,漸趨成熟的市場經濟使英國工場手工業極為發達,中世紀被禁錮的人身自由和致富動力得以釋放,市場經濟的逐漸成熟,個人追求自身權益的衝動和願望十分迫切。市場經濟的逐漸成熟既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平等意識的升華,又帶來一些誤區,如金錢至上的重商主義,甚至像當時的盂德維爾推行一種極端利已主義,提倡「私人惡行即是公眾利益」。在這個時候,亞當·斯密拍案而起,在感情論的基礎上,把合宜性作為他的倫理學主體的重要原因,激烈地批判了孟德維爾的極端利己哲學,抨擊孟德維爾這種極端利己哲學是「放蕩不羈的體系」和十分有害的學說。

  在該書中,斯密用同情的基本原理來闡釋正義、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產生的根源,說明道德評價的性質、原則以及各種美德的特徵,並對各種道德哲學學說進行了介紹和評價,進而揭示出人類社會賴以維繫、和諧發展的基礎以及人的行為應遵循的一般道德準則。該書是情感倫理學的早期代表作,對現代西方情感主義倫理學有重要影響。

  全書分七篇,分別為:論行為的合宜性、論功勞與過失,即論獎賞與懲罰的對象、論我們品評自我情感與行為的基礎,並論義務感、論效用對讚許感的影響、論社會習慣與時尚對道德讚許與譴責等情感的影響、論好品格、論道德哲學體系。斯密用同情的基本原理來闡釋正義等一切道德情操產生的根源,說明道德評價的性質、原則以及各種美德的特徵,並對各種道德哲學學說進行了介紹和評價,進而揭示出人類社會賴以維繫、和諧發展的基礎,以及人的行為應遵循的一般道德準則。

  那裡從可親與可敬這一個細小的點出發分享這一方面上我的閱讀感受。書中證明,可親的美德在於:以其敏銳細膩與出乎意外的體貼關懷,令人感到驚奇的那種程度的感性。莊嚴可敬的美德在於:以其令人訝異的優勢馴服人性中最難駕馭的那些熱敏銳情,而令人大大吃驚的那種程度的自製。德行最完美無瑕的人,我們自然最敬愛的人,是這樣的人:他對自我原始自私的感覺,擁有最完美的克制力;他對他人原始的與同情的感覺,擁有最細膩敏銳的感受力。一個兼具所有和藹可親與優雅的美德,以及所有高貴可親與可敬的美德的人,毫無疑問地,必定是我們最高的愛與讚美的自然且適當的對象。

  可親的人是仁慈的,他們願意去感受別人,無論是其歡樂還是痛苦悲痛的一面;可見的人是自製的,他們能夠克制自我比如情緒的抒發來到達別人能夠附和的那種程度,只要將自我的情緒壓制到這種程度,就能讓別人同感到自我的感受,也就是所謂的「感受其感受」。也就是說,具有能夠感受別人和感受其感受這兩樣美德的人,無疑是最為我們愛和讚美的自然和適當對象。記得初中時讀過這樣一個故事:一位海兵在團體作戰訓練圓滿成功後,趁著戰友在一齊享受歡樂的氣氛時,獨自一人走到海邊,原先他收到了母親去世的消息,他克制自我悲傷的情感,不想讓戰友感受到這種氣氛。而當他最終抒發完悲傷的情緒回頭時,他發現他的戰友就默默地站在他背後,跟他一齊承擔著這一切。這位海兵能夠克己,能夠說十分可敬,而他身後的那些戰友們願意去感受他悲傷的情緒,能夠說是可親了。這樣的人,我們無疑想要給予他們愛與讚美。

  從這個角度出發,我提議人們能夠去追尋這樣一種可親與可敬的美德,感受別人,感受其感受,如果能做到這樣貌的話,興許就能做到作者所期盼的那樣的一種社會:社會能夠和諧,人人相互關懷理解。

  總之,在此文章中,僅僅是對本書中的眾多論述中摘取到的冰山一角。整體從此書中得到的理解眾多,那裡就可是多闡述了,很是感激這本書帶給我精神境界上的升華。

  道德情操論讀後感(三):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利益驅動下,人自私的情感越來越明顯,私慾的膨脹給道德帶來了巨大的威脅,很多傳統的道德觀已經不被人所看重。在這樣的狀況下,很容易導致社會的道德缺失。財富固然重要,物質是人類生存的最基本的保障,然而,我們不能夠為了利益和物質的追求而忘了對道德情操的反思,否則,人類和禽獸就沒什麼區別了,僅僅是為了得到物質,為了生存而已。

  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後,世界發生了重大的改變。亞當斯密的《國富論》講述了人如何獲取財富,如何把握規律做到利己。然而,過度的利己是會導致社會利益化,冷漠化的,為此,亞當斯密很負職責地寫了《道德情操論》,從人類的情感和同情心出發,討論了善惡、美醜、正義、職責等一系列概念,用同情的基本原理來闡釋正義、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產生的根源,說明道德評價的性質、原則以及各種美德的特徵,並對各種道德哲學學說進行了說和評價,進而揭示出人類社會賴以維繫、和諧發展的秘密,以及人的行為應遵循的一般道德準則。它對於促進人類福利這一更大的社會目的起到了更為基本的作用,因而也被譽為市場經濟良性運行不可或缺的「聖經」,西方世界的《論語》。

  而我個人在讀這本書的時候並沒有抱著用它去解釋經濟社會的態度,而僅僅是用來解釋我個人的內情緒感。讀完《道德情操論》,我感覺很多生活中的迷茫都變得明朗,我更加清楚地認識自我,同時也在道德方面有了一個更清晰的指引。這是平時上課學習教師所不能教予我的。《道德情操論》更深刻地揭示了人內心的情感,包括善惡美醜,它比《醜陋的中國人》更讓我震撼,和受啟發,正因它解釋得更深層次。

  讀完這本書,我首先想到的一個問題就是,何謂道德,道德的好處何在在中國,傳統的觀念認為,道德就是善良的本性,是美德。有觀點認為:「所謂道德是出自本能的利他行為,是一種自然地情感流露。一個人如果充分思考各種狀況再做出利他行為,這種理智的思考已經不能算是道德了。」然而,在亞當斯密的《道德情操論》裡,道德準則是一種自製意識,是良心的呼喚,是對普遍道德的職責感。如在第五章中寫到,「他行為的動機不是出於別的,可能只是出於對既定的職責準則的尊重,一種在各方面都按照感恩的法則行事的嚴肅而真摯的願望。」「這種敬重,還由這樣一種見解得到更進一步深化,即認為這種敬重起初是出於人的天性將它銘記於心,之後被推理和哲理所證實,認為這些重要的道德準則是大自然的指令和法則,大自然最終將給那些盡到自我職責的人以獎賞,而對那些不儘自我職責的人給予懲罰。」正是由於這種對道德準則的堅信和敬重,想成一種職責感,自制力,這也是本書裡說的「行為的合宜性的決定」。在全本書中,道德情操都是人類情感的反思以及對善美的追求,這與道德是本能的利他行為意識有些差異。而我更認同亞當斯密的觀點,正因惡念是每個人都有的,善念也是每個人都有的,道德情操好的人並不是聖人,完全

  沒有惡念,而是構成了良好的道德觀念,價值觀念,這種信念支撐著他不作出損人利己的行為,所以他很少惡行,得到人們的完美評價,覺得他是個道德好的人。而道德敗壞的人也有善良的一面,只是正因價值觀的不一樣,道德觀念的薄弱,致使他無法抗拒利益的驅動,而做出了損人利己的行為,而這種人是對社會不利的,影響社會和諧的,所以,需要強調良好的道德情操。

  在這本書中,亞當斯密把道德情操歸的根源歸結為同情心,這與人性論有著相似之處。在書的開端就講述了同情心的問題。「在人的天性中總是有一些根深蒂固的東西。無論一個人在我們眼中是如何自私,他總是會對別人的命運感興趣,會去關心別人的幸福;雖然他什麼也得不到,只是為別人感到高興。當我們親眼目睹或是設身處地地想像到他人的不幸時,我們的心中就會產生同情或憐憫。我們常常為別人的痛苦而痛苦,這是無須證明的事實。像人性中所有與生俱來的感情一樣,這種情感決不是專屬於良善君子,儘管他們可能對此最為敏感。即使一個無賴罪大惡極,無視一切社會規範,他也不會完全喪失同情心。」

  道德情操論讀後感(四):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經濟實現了飛躍式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此刻正向著殷實富足的全面小康社會大步前進。不可否認,30年的成就足以讓許多人感到驚喜和自豪!可是,經濟上的發展卻導致社會生活中超多充斥著貧富差距過大、醫療教育腐敗、貪汙受賄成風,等等,黃光裕事件、三鹿奶粉事件、糖脂寧膠囊假藥案,不都是由此而生

  早在17世紀時,亞當。斯密的經濟理論《國富論》(看了這本書的簡介)和人類倫理道德理論《道德情操論》,就已經給了我們十分大的啟發和指導好處。正因,這兩本書,告訴我們人的價值取向與社會發展的要求之間的矛盾,構成了社會發展和經濟發展的趨向——那就是透過利益驅動,讓市場經濟的發展充滿動力;而透過社會善良的價值取向,約束個人的利己,構成道德行為準則,為社會成員所尊重和遵守。

  人的自利行為不能沒有法律的規範,但僅有法律的社會缺少色彩,所以我們還需要道德(斯密筆下將它分為正義和同情心)。我們有必要強調道德的重要性,個性是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方法的關鍵時期。市場經濟運行的基礎,斯密認為是正義,就是把自已放到他人的位置上,考察自我對別人所做的事情,並認定自我的所作所為是能夠理解的,即孔夫子所言:「已所不欲,勿施於人」者也。它排除了許多我們所認為不正義的事情,如偷盜、殺人、佔他人便宜、限制他人自由等等。顯然,這種好處上的正義是市場經濟所必需的遊戲規則。斯密將正義和基於仁慈的道德進行了區分。斯密說:「與其說仁慈是社會存在的基礎,還不如說正義是這種基礎。沒有仁慈之心,社會也能夠存在於一種不很令人愉快的狀態之中,可是不義行為的盛行卻肯定會徹底毀掉它。」「在追求名譽、財富和顯赫地位的競爭中,為了超過一切對手,他可盡其所能地全力以赴,可是,如果他要擠掉或打倒對手,旁觀者對他的遷就就會完全停止。」正義是一種被動的約束,它只要求人們持續對他人的尊重,但不好求人們去主動為他人的幸福盡力。

  法律越來越健全的這天,當正義和法律逐漸聯繫在一齊時,我們就發現,市場經濟的規則基礎就是一國的法治。可是,法律制度是冷冰冰的,為的僅僅是人類社會的和平共處。比如,經常看到許多年輕人能夠心安理得地坐在地鐵的座位上看著一位孕婦站著,正因沒有法律規定必須要給孕婦讓位子,即使有著老弱病殘孕專座的標示!可是,如果同情心要求座位上的人感受她正在忍受的痛苦,這樣一來,同情心就會使得座位上的人讓出自我的位子。正義允許從自我的角度看別人,同情則要求從別人的角度看別人。在斯密看來,道德是出自「一種對光榮而又崇高的東西的愛,一種對偉大和尊嚴的愛,一種對自我品質中優點的愛。」道德是一種不受個人經濟利益支配的命令。怠工能夠獲得個人利益,可是,一個有道德的人會受到良心的譴責,正因怠工是不道德的。和法律相比,道德是主動的。它要求一個人在看到不義的行為時能挺身而出;它要求一個人在自我的行為哪怕是間接地影響到他人的幸福的時候克制自我。正因有了道德,人類社會才變得豐富多彩;正因有了道德,人類社會才運轉得有序、和諧;也正正因有了道德,我們的經濟系統的運行成本才能大幅度的降低。道德為社會中的每個人帶給了一個能夠信賴的生存空間。道德的喪失正在使我們的經濟蒙

  受巨大的損失,正因我們的政府,企業乃至個人不得不花超多的精力對付不道德者。如果每個人都具備道德,從而降低法律的使用頻率,豈不是更好

  既然道德的要求高於人類利已之心,道德的實施只能透過個人的強制。法律不能成為強制道德的手段,正因它不能逾越正義所允許的範疇。當我們想做違背道德的事情時,「內心那個人立刻提醒我們:太看重自我而過分輕視別人,這樣做會把自我變成同胞們蔑視和憤慨的對象。」然而,要到達個人內心的強制,對於追求私利的個人來說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天,網際網路的觸角無處不在,透過社會群體對違反道德的個人的指責乃至唾棄,也確實給我們敲響了一次又一次的警鐘,使我們不得不加強道德意識的建設。

  倫敦《金融時報》在採訪xx關於政治體制發展的問題時,溫總理的回答是:其實經濟和政治是不可分的,我還是想從經濟的角度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正在進行的是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這兩個方面都是重要的。沒有政治體制改革的成功,也不能保證經濟體制改革的成功。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就是要建設社會主義的民主政治,保障人民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的權利。我們要建立的社會就應是一個公平正義的社會,是一個讓每一個人在自由和平等的條件下得到全面發展的社會。這就是我為什麼很喜愛閱讀亞當·斯密的《道德情操論》的原因。亞當·斯密於1776年出版了《國富論》,他也寫了《道德情操論》。在《道德情操論》裡有一段十分精彩的論述,他說,如果一個社會的經濟發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眾手中,那麼它在道義上將是不得人心的,並且是有風險的,正因它註定要威脅社會穩定。我一向認為,公平正義是我們社會主義制度的首要價值。在西方人看來,中國人好像怕民主、怕選舉,其實不然。我今年在記者招待會上以前講過,僅有人民信任你,人民才能讓你坐在臺上。我們此刻實行的是村級的直接選舉,鄉、縣和不設區的市人民代表的直接選舉,縣以上實行的是間接選舉。可是我堅信,群眾能管好一個村

  ,就必須能夠管好一個鄉,一個縣,也就能夠管好一個省。但要按中國的實際狀況,發展具有自我特色的民主方式,循序漸進。

  不論從經濟發展的角度,還是從黨的執政潛質的角度,都迫切要求我們無時不刻使用道德這個無形的手,淨化我們的隊伍,更好的服務於人民。我想這就是溫總理三番五次的推薦我們看這本書的道理。

  作為政府工作人員,我們的道德準則就是「為人民服務」。僅有這樣,才能讓人民信任我們,擁護我們,才能建立良好道德秩序的和諧社會。亞當。斯密的《道德情操論》,還僅僅使我們更加清醒地認識道德修養的提高對我們整個國家和黨的政權的穩固的重要性,僅僅是我們在學習和工作中的「方法論」。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初期,我們更就應透過更多對「人性」的了解,在我們的工作中認真對待人民的訴求與法治的建設,真正在工作中透過我們政府的引導,提高全民族的素養,讓社會公共倫理道德觀念得以提升。讓我們的道德環境能夠適應中國飛速發展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需要。

  道德情操論讀後感(五):

  不讀《國富論》不懂個人的致富之路、國家的富國裕民之道;但讀了《道德情操論》才明白如何使自我的的生命更有好處,人生更有價值,國家更公平正義。亞當斯密的《國富論》與《道德情操論》是不可分離的,正如溫總所言:正確的經濟學同高尚的倫理學是不可分離的。——佚名

  本科攻讀經濟學,導師曾推薦我讀《國富論》,那個時候我知曉了自由經濟學之神——亞當斯密,而這本被奉為「經濟學聖經」的巨著卻讓年幼的我嗤之以鼻,其赤裸裸的利己主義利益觀固然有其道理,但我總覺得少了一點點道德與情感的氣息。

  讀碩士的時候在人大學行政管理,剛剛涉及到行政倫理學,正好溫總來人大的時候曾向我校學生問及是否讀過《道德情操論》,好奇心驅使我接觸到亞當斯密的這本巨著。靜心潛讀,追隨大師的腳步,走進心靈的殿堂,去釐清崇高和卑鄙、簡單和複雜、善良與醜惡、真誠和虛偽……。這時,我才意識到只讀大師的《國富論》會曲解大師的本意、誤讀大師的思想。

  《國富論》說的是經濟人,而《道德情操論》說的是道德人。它從道德的高度,闡述了以同情說為基礎的道德評價論和德性論,其中包含道德準則與道德評價的共同標準以及對社會整體利益的強調。亞當斯密指出,同情是人的本性,關心他人,設身處地為他人思考,將他人的幸福視為自我的事情的牽掛,即是同情。其實,亞當斯密是說,同情(利他)與利己都是人的天性。所以他指出,惟有當整個社會的成員都具有同情心、以此作為行為的準則時,社會才會和諧、安定與提高。通讀全書我們能夠看出,《道德情操論》的核心思想是:以自利為基礎的市場機制必須要用以利他為基礎的道德情感來協調,人們之間不但要自利並且要利他,透過人的這兩種天性來到達「利益的天然一致」。

  身處急劇變革的市場經濟大潮中,我們面臨著貧富差距拉大、企業改革、股市非理性繁榮等各種各樣的問題,人們身處其中又常常感到被自私、虛榮、妒嫉、仇恨和貪婪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圍,所以我們更加嚮往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儉、自我克制等人性的美德。而在這樣的情感和道德氛圍中,我們該如何自處的確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2008年5月12日發生在我國四川的汶川大地震幾乎天天上演可歌可泣的故事,即使不是身臨其境的人們也無法抑制淚水。災難面前,我們久違的同情的想像力重被激活,無需任何動員,人們就放下狹隘的私利,自發組織起來幫忙災區。正是正因這種仁愛、仁慈、天倫之情、友情、尊敬等發自內心的感情傾向的倫理美德使得社會團結起來而不是一盤散沙,而這種最深沉的美德並不需要匹配華美的修辭,它只是能夠同情他人的想像力而已。我想,只要這種同情的想像力不從人們內心深處消失,人類社會就永遠存有期望。

  我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其韻味不乏與其相似。正應了那句話:智慧是跨越時代、地域、宗教和種族的。東方聖人出,西方出聖人,其心同,其理也同。《周禮》曰:「德行,內外之稱,在心為德,施之為行。」儒家所說的「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仁義禮智信」、「克己復禮」、「一日三省」,正是從修煉自我的內心世界開始。他們基於內心的探索,終生將其用心的付諸於實踐。所以,飽讀經書的文人志士走入仕途後,大都期望以才為政,施德於民。

  的確,讀書是對心靈的蕩滌,它決定一個人的修養和品位,也決定一個民族的素質,影響一個國家的走向。此前,中央「以書施政」,號召「官員讀書」,建立學習型政黨、學習型政府,其實與其讓他們從經濟政治法律等書籍讀起,還不如從中國的傳統的《論語》、《道德經》或者外國的《道德情操論》開始讀起,如涓涓細流般的溫馨雋語必須會洗滌我們被俗務纏身的心靈,使我們忘卻了身邊的煩惱,使得我們在和歷史偉人穿越時空的交流中提升自我的修養。僅有我們每一個人素質的提升,才能有社會整體素養的提升,才能有我們中華民族的再次騰飛。

  道德情操論讀後感(六):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利益驅動下,人自私的情感越來越明顯,私慾的膨脹給道德帶來了巨大的威脅,很多傳統的道德觀已經不被人所看重。在這樣的狀況下,很容易導致社會的道德缺失。財富固然重要,物質是人類生存的最基本的保障,然而,我們不能夠為了利益和物質的追求而忘了對道德情操的反思,否則,人類和禽獸就沒什麼區別了,僅僅是為了得到物質,為了生存而已。

  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後,世界發生了重大的改變。亞當斯密的《國富論》講述了人如何獲取財富,如何把握規律做到利己。然而,過度的利己是會導致社會利益化,冷漠化的,為此,亞當斯密很負職責地寫了《道德情操論》,從人類的情感和同情心出發,討論了善惡、美醜、正義、職責等一系列概念,用同情的基本原理來闡釋正義、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產生的根源,說明道德評價的性質、原則以及各種美德的特徵,並對各種道德哲學學說進行了說和評價,進而揭示出人類社會賴以維繫、和諧發展的秘密,以及人的行為應遵循的一般道德準則。它對於促進人類福利這一更大的社會目的起到了更為基本的作用,因而也被譽為市場經濟良性運行不可或缺的「聖經」,西方世界的《論語》。

  而我個人在讀這本書的時候並沒有抱著用它去解釋經濟社會的態度,而僅僅是用來解釋我個人的內情緒感。讀完《道德情操論》,我感覺很多生活中的迷茫都變得明朗,我更加清楚地認識自我,同時也在道德方面有了一個更清晰的指引。這是平時上課學習教師所不能教予我的。《道德情操論》更深刻地揭示了人內心的情感,包括善惡美醜,它比《醜陋的中國人》更讓我震撼,和受啟發,正因它解釋得更深層次。

  讀完這本書,我首先想到的一個問題就是,何謂道德,道德的好處何在在中國,傳統的觀念認為,道德就是善良的本性,是美德。有觀點認為:「所謂道德是出自本能的利他行為,是一種自然地情感流露。一個人如果充分思考各種狀況再做出利他行為,這種理智的思考已經不能算是道德了。」然而,在亞當斯密的《道德情操論》裡,道德準則是一種自製意識,是良心的呼喚,是對普遍道德的職責感。如在第五章中寫到,「他行為的動機不是出於別的,可能只是出於對既定的職責準則的尊重,一種在各方面都按照感恩的法則行事的嚴肅而真摯的願望。」「這種敬重,還由這樣一種見解得到更進一步深化,即認為這種敬重起初是出於人的天性將它銘記於心,之後被推理和哲理所證實,認為這些重要的道德準則是大自然的指令和法則,大自然最終將給那些盡到自我職責的人以獎賞,而對那些不儘自我職責的人給予懲罰。」正是由於這種對道德準則的堅信和敬重,想成一種職責感,自制力,這也是本書裡說的「行為的合宜性的決定」。在全本書中,道德情操都是人類情感的反思以及對善美的追求,這與道德是本能的利他行為意識有些差異。而我更認同亞當斯密的觀點,正因惡念是每個人都有的,善念也是每個人都有的,道德情操好的人並不是聖人,完

  全沒有惡念,而是構成了良好的道德觀念,價值觀念,這種信念支撐著他不作出損人利己的行為,所以他很少惡行,得到人們的完美評價,覺得他是個道德好的人。而道德敗壞的人也有善良的一面,只是正因價值觀的不一樣,道德觀念的薄弱,致使他無法抗拒利益的驅動,而做出了損人利己的行為,而這種人是對社會不利的,影響社會和諧的,所以,需要強調良好的道德情操。

  在這本書中,亞當斯密把道德情操歸的根源歸結為同情心,這與人性論有著相似之處。在書的開端就講述了同情心的問題。「在人的`天性中總是有一些根深蒂固的東西。無論一個人在我們眼中是如何自私,他總是會對別人的命運感興趣,會去關心別人的幸福;雖然他什麼也得不到,只是為別人感到高興。當我們親眼目睹或是設身處地地想像到他人的不幸時,我們的心中就會產生同情或憐憫。我們常常為別人的痛苦而痛苦,這是無須證明的事實。像人性中所有與生俱來的感情一樣,這種情感決不是專屬於良善君子,儘管他們可能對此最為敏感。即使一個無賴罪大惡極,無視一切社會規範,他也不會完全喪失同情心。」

  道德情操論讀後感(七):

  被世人稱為「經濟學之父」的英國作家亞當斯密在其所著的《道德情操論》中說:貪心過度高估貧窮與富裕之間的差別;野心過度高估私人職位與公共職位之間的差別;虛榮過度高估無聞與聲名遠播之間的差別。在當今我國建設和諧社會主義的千變萬化市場經濟大潮中,每一個普通人都面臨著貧富的差距、地位的差距和榮譽的差距,人們又常常感到被自私、虛榮、妒嫉、仇恨、貪婪和背信棄義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圍,因而更加嚮往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儉、自我克制等人性的美德。

  如何在當今社會幸福地生活、如何為和諧中國的建設貢獻自我的微薄之力,我以為要有一個完全平靜的心態對待世間的各種差別,要把自我幸福感滿足感的標準放低,要滿懷感恩之心和愛心去回報社會幹好自我的本職工作,要把自我工作潛質和工作水平的標準提高。

  我們要有被家人、朋友、社會所愛,得到物質或精神享受的幸福和滿足;更要有施愛於人、助人為樂、奉獻社會的富足和心靈滌蕩,要把自我溶入整個社會,充分享受做人的歡樂,要寬容待人,富有愛心,克服虛榮、妒嫉、貪婪心理,把貧富、貴賤、榮辱的「距離」縮短,崇尚博愛、正直、勤奮的美德,從身邊點點滴滴的小事做起,真誠地對待所接觸的每個人,踏實幹好每一件事,要做到「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不好怨天尤人、心浮氣躁、好高鶩遠,更不好急功近利、盲目攀比、索取回報,從做事的過程中去享受歡樂,從讚美中去尋找自我的不足,從值得讚美中去感受心靈的寧靜。人只能在社會中才能生存,人的天性使他能夠適應身處的環境。人類社會的所有成員都需要相互幫忙,也隨時可能互相傷害。在人們能夠互諒互讓、互敬互愛、互相幫忙的地方,社會就會繁榮興盛、充滿溫馨。溫情和愛將大家聯繫在一齊,仿佛生活在一個溫暖的大家庭中。

  情感和內心的感受是各種行為的產生根源,也是評判行為善惡的基礎,人性的盡善盡美就在於多為他人著想而少為自我著想,在於克制自私心而放縱寬容和仁慈之心。僅有道德高尚、情緒安寧、充滿愛心的人的行為,對社會、對他人才是有益的,並且能夠經受時刻的長期考驗,他們的行為不計個人得失,不圖他人回報,在德行的過程中感受歡樂,在施愛的行為中體味人生的幸福。可是我們的社會有一部分人的有些行為卻不是這樣,這些行為或是自私自利,或是短期看對社會、對他人「有益」,但暗藏私利或個人目的,更有甚者不息損人利己或者損社會和他人的大利而獲取自我的蠅頭小利,這些行為談不上道德高尚、這些人無愛心可言,他們終究必然被人們所認識,而自身也終日倍受正義、道德的折磨和良心的譴責。

  作為一名國家公務人員和統計幹部,我們不僅僅是社會的普通一員,更是一名執法者,我們的工作行為代表國家,這樣就要求我們不僅僅要有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儉、自我克制等人性美德,也要有公平正義、忠於職守、真抓實幹、嚴格執法、銳意進取、敢於負責、清正廉潔、情趣健康的工作作風。義大利詩人但丁說過:「一個知識不全的人能夠用道德去彌補,而一個道德不全的人卻難以用知識去彌補。』』我們暫且不去討論道德和知識誰更重要,但我堅信我們的國家和民族、我們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最需要的是具有道德高尚的知識者。所以我們要不斷加強自身在政治理論、思想道德和作風的修養,真正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後,要甘於寂寞,富有愛心,要不斷學習,發奮提高自我的業務素質,增強為人民服務的本領。嚴格要求自我,愛崗敬業,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發奮提高工作質量,把每項工作幹好幹實,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切實轉變工作作風,端正服務態度,真心實意地為人民服務,堅持以人為本,讓和諧充斥我們的每一個工作環節,讓愛心在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中釋放,讓我們以高尚的工作行為和一流的工作業績感恩回報社會。

  道德情操論讀後感(八):

  亞當·斯密經過漫長的創作、增補、修訂及整個研究、寫作計劃過程,著作《道德情操論》最終「定型」了,成為一個最完美的版本。在這本書裡,斯密對人類豐富多彩的道德情操世界作了簡明扼要的理路說明。我想說:這本書絕對不是單純進行空洞的道德說教而已,經典之所以能夠成為經典,是正因其所闡述的觀點是能夠跨越時空,不受地域限制的,它歷久而彌新,在歷史的沉澱中又孕育出更豐富的內涵。

  他傳達給讀者的是:人在追求物質利益的同時,要受道德感念的約束。不好去傷害別人,而是就應要幫忙別人。這種「利他」的道德情操永遠地種植在人的心靈裡面。正因大家都明白道德和法律一樣規範著大家的日常行為,並且弘揚道德美德是中國的優良傳統。倘若以後我們真正踏入社會了並且找到了屬於了我們自我的工作,那麼在我們行業一樣處處都是能體現出人與人之間、社會與人之間、社會與社會之間的情感的。無可否認,發奮擠出自我有限的時刻去看這本書,心靈得到很大的啟發——它給了我以後在工作和生活中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督促我要學會互相幫忙和互相體諒,讓我學會面帶微笑的去對待每一位匆匆而過的路人、朋友,親人和愛人。

  亞當·斯密在《道德情操論》中首先提出「研究道德世界的出發點是同情心」,他認為同情、同情心是人類天賦的本性之一,換句話來說,情感互動構成社會生活天然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緊之後,他引出一個類似公理的常識,即相互同情的愉快,同情既能增加歡樂也能減輕痛苦。讀過這本書,僅僅是最開始,我們看到「設身處地」這個詞的出現頻率是很高的。之後有反覆出現「活力」、「強烈」、「合宜」、「盡善盡美」等詞。小時候,思想品德課的時候教師教會我們要換位思考,這不正是要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著想嗎!正是由於我們對別人的痛苦抱有同情,即設身處地地想像受難者的痛苦,我們才能設想受難者的感受或者受受難者的感受的影響,真切地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所以說同情與其說是正因看到對方的活力而產生的,不如說是正因看到激發這種活力的境況而產生的。可是我們對悲傷的同情一般是一種比我們對歡樂的同情更為強烈的感情還是通常遠遠不如當事人自然感受到的強烈

  他在書中說:「人的天性決定了我們總是推己及人,從關心自我開始,進而關心旁人以及整個社會的利益。」誠然,慈悲為懷的人,總是會設身處地地去體會別人的切身感受,總是會「推己及人」的為別人著想。千百年來,孔老夫子不正是如此地教育著我們之後人嗎即使是論社會階層的區別也是孔子一向討論的話題。

  然後亞當·密斯在第二卷中談到對優點和缺點的感覺——確定無疑的贊同或反對的對象——從內情緒感同它意欲產生的或往往產生的結果之間的關聯來研究——優點(受賞)與缺點(受罰)。此刻的社會同樣如此,又或者像孔子所埋怨的「鄉原」一樣,這些都就應是一種確定無疑的贊同或反對的對象。優點、好的品質就應得到報答而缺點、壞的品質就應得到懲罰。在第三卷中他又闡述了我們評判自我的情感和行為的基礎,兼論職責感。還有第四卷的效用對贊同情感的作用;第五卷論習慣和風氣對有關道德贊同和不贊同情感的影響。第六卷他說有關美德的品質—當我們思考任何個人的品質時,我們當然要從兩個不一樣的角度來考察它:第一,它對那個人自我幸福所能產生的影響;第二,它對其他人的幸福所能產生的影響。最終密斯論道德哲學體系。

  說實話,雖然我看起來有點吃力,字字都要咀嚼一下。可是密斯對人類的道德情操剖析的很是全面很是深入。可是我不明白為什麼他在《道德情操論》中闡明的以「公民的幸福生活」為目標的倫理思想,卻很少引起我國思想理論界的關注呢我們身處急劇變革的市場經濟大潮中,面臨著貧富差距拉大、社會腐敗、就業壓力大等各種各樣的問題,常常會感到被自私、虛榮、妒嫉、仇恨、貪婪和背信棄義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圍,因而更加嚮往感恩、大方、完美、正直、勤儉、自我克制等人性的美德。並且《道德情操論》告訴我們如何「利他」,使他人的幸福成為自我的幸福必備的條件。作為一個社會個體,就要求我們常懷同情之心、推己及人、公平正義之心待人處世,互幫互助,用全局的眼光,正確處理個人和群眾、個人和社會的利益。

  此刻我作為一名大學生,透過《道德情操論》的學習,更加堅定了追求和信仰,此刻務必好好學習,培養一身的潛質才能在未來更好的為人民服務。並且,把中華民族的良好美德發揚光大。德,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根基,一個有德的民族會受到世界的尊重,歷史的尊重。道德也存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小事大事,我們都能做個有道德的人,有道德的人們加在一齊就是有道德的國家民族。國家一向在講求德治,可是我們這樣的適合暫時還無法擺脫法治的社會。可是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必須會看到一個高國民素質的中國,一個能夠用德治和諧的社會,我們堅信著並為之發奮著!

  道德情操論讀後感(九):

  《道德情操論》全書分七卷。

  憐憫和同情是人的本性,是人性中的一種原始感情。

  同情既能增加歡樂也能減輕痛苦。同情是斯密同情思想的核心概念。

  作者用同情的原理來闡述正義、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產生的根源,說明道德的評價性質、原則以及各種美德的特性,之後對各種道德哲學學說進行了介紹,進而揭示除人類社會賴以維繫、和諧發展的基礎,以及人的行為應遵循的一般道德準則。

  在人類發展的今日,世界時時在變,而人性未變。

  每一個人都要應對人和人關係,人和社會,人和事物的關係以及人和自然界的關係,社會裡存在的貧富差距,發展失衡,企業改革,房市、股市非理性繁榮等各種各樣的問題,我們身處其中又常常感到被自私、虛榮、妒嫉,仇恨、貪婪和背信棄義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圍,因而更加嚮往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儉、自我克制等人性的美德。

  在當今社會,大家都明白道德和法律一樣規範著大家的日常行為,弘揚美德是華夏禮貌的優良傳統。

  關心自我的幸福,需要我們具有謹慎的美德,這種美德約束我們避免受傷害;關心他人的幸福,要求我們具有正義和仁慈的美德,這種美德敦促我們提升他人的幸福。

  按照完美的謹慎、嚴格的正義和合宜的仁慈這些準則去行事的人,能夠說是具有完善美德的人.......

  可是人自我的活力十分容易把他引入歧途---所以了解這些準則而得不到最完善的自我控制的支持,總是不能使他盡到自我的職責。

  自我控制的美德就是遵循合宜性,就是對想像中的這個公正的旁觀者的情感的尊重。

  這些美德除了帶來令人愉快的後果外,不會產生別的傾向。

  道德情操論讀後感(十):

  在我還在大學時候就拜讀過亞當斯密的經典著作《國富論》,之後明白這位經濟學大師還有這樣一部關於「人」的著作,就帶著一種好奇的態度讀了這本書,看看以經濟學家的眼光來分析人性會給我帶來什麼樣的震撼。

  英國十八世紀著名經濟學家亞當斯密的倫理學著作《道德情操論》,共修訂過六次。亞當斯密從人類的情感和同情心出發,討論了善惡、美醜、正義、職責等一系列概念,進而深刻地揭示出人類社會賴以維繫、和諧發展的秘密。此書對於促進人類福利這一更大的社會目的,起到了更為基本的作用,是市場經濟良性運行不可或缺的「聖經」,堪稱西方世界的《論語》。

  在當前急劇變革的市場經濟大潮中,每一個普通人都面臨著社會地位變化不定、貧富差距逐漸拉大、企業改革改制成敗、股市非理性繁榮等各種各樣的問題,人們身處其中又常常感到被強權、自私、虛榮、妒嫉、仇恨、貪婪和背信棄義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圍,因而更加嚮往公平、正義、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儉、自我克制等人性的美德。可是,這些不道德和道德,以及衍生出以上種種人類情感的「同情感」,正是230多年前的英國「現代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在撰寫《國富論》之前,甚至在寫完《國富論》之後,一向不厭其煩反覆思考的焦點。亞當斯密耗費畢生的心血,把這些觀察、思考寫成了《道德情操論》。能夠說這是他至今惟一的一本全面、系統分析人類情感的作品

  大家都明白亞當斯密的《國富論》裡有句名言,即:市場是一隻看不見的手。可他在《道德情操論》中卻深刻地寫道:「如果一個社會的經濟發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眾手中,那麼,它在道義上將是不得人心的,並且,是有風險的,正因,它註定會威脅到社會的穩定。」亞當斯密這一席話,對於處在急劇變革的市場經濟大潮中我們來說,的確有十分重要的思考與借鑑好處。亞當斯密在《道德情操論》中,對人類豐富多彩的道德情操世界,做了簡明扼要的理論闡述:首先,他認為同情、同情心是人類天賦的本性之一,換句話來說,情感互動構成社會生活天然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之後,他引出一個類似公理的常識,即:相互同情的愉快,同情既能增加歡樂也能減輕痛苦。其次,他在第二卷中,以前談到對優點和缺點的感覺,即:確定無疑的贊同或反對的對象——從內情緒感同它意欲產生的或往往產生的結果之間的關聯來研究——優點(受賞)與缺點(受罰)。他在第三卷中,闡述了我們評判自我的情感和行為的基礎,兼論職責感。

  在第四卷中,闡釋了效用對贊同情感的作用。第五卷重點論述了習慣和風氣對有關道德贊同和不贊同情感的影響。第六卷是闡釋有關美德的品質—當我們思考任何個人的品質時,我們當然要從兩個不一樣的角度來考察它。他說:第一,它對那個人自我幸福所能產生的影響;第二,它對其他人的幸福所能產生的影響。第七卷是關於論道德哲學體系。讀完亞當斯密在《道德情操論》,給我的感觸很深,大家都明白,道德和法律一樣規範著大家的日常行為,並且,弘揚道德美德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在我們醫保中心的日常工作中,一樣處處都能體現出人與人之間、社會與人之間、社會與社會之間的情感。溫家寶總理曾提倡大家讀亞當斯密的《道德情操論》,並且還說能夠從書中獲取精神營養。這就告訴我們,亞當斯密的《道德情操論》,有值得大家學習、思考、借鑑的作用,有能讓我們的心靈得到某種明朗的啟迪,有能讓我們在當前的工作和生活中,得到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

同类文章

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讀後感

  【範例1】  在一個美好的下午,我閒著沒事就看了一本書,書名是《「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我很奇怪:為什麼要用這樣的兩句話作為文章的題目呢?  我靜下心來慢慢的欣賞著這篇文章,原來作者在七八歲的時候就寫了第一首詩,我很吃驚,這不可能吧!一個只有七八歲的小孩子就會寫這樣好的詩?真的很難

兩隻螞蟻讀後感400字(優秀)

  【範例1】  今天,我在語文課本上讀了一篇文章——《兩隻螞蟻》。主要寫的是兩隻螞蟻要去完成一項任務,但是有一塊大石頭擋住了它們的去路。一隻螞蟻毫不猶豫地往上爬,一次,兩次,三次........累得氣喘籲籲,最後,他終於爬了過去。另一隻螞蟻試了一次,兩次,爬不上去,便繞道而行,也完成了任務

《落花生》讀後感500字

  【範例1】  今天,我讀了《落花生》後,受到了很大的教育。這篇文章是通過一家人收花生時議論花生的好處,並以花生的可貴之處——藏而不露,向人們闡明一個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  的確,一個人如果處處想著自己,而不顧別人的利益,那麼他就不會受到大家的尊敬。

名著《茶花女》讀後感500字

  【範例1】  自古以來愛情是一個永恆的文學主題,每一個人都盼望領有一份純潔的愛情,可是在殘暴的道德觀點和虛假的殘害之下,那一段高貴純潔的愛情卻幻滅了,那段愛情就是出自《茶花女》這本書中。書中講述的是,一個漂亮仁慈的煙花女子,瑪格麗特與誕生名門的男子阿芒彼此相愛,可終極卻陰陽永隔,天各一方

輸贏讀後感(精選)

  【範例1】  《輸贏》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是文學上的享受,更多的是對即將參加工作的我心靈的啟迪和知識的學習積累,與其去評價其文學價值,倒不如去研究它的實用價值,特別是對我這個即將在銷售領域裡摸爬滾打的在校學生。  在內憂外患的環境下,主人公周銳臨危不懼,選擇了忍辱負重,接受重任。成為了低靡

小學生綠野仙蹤讀後感300字

  【範例1】  初次翻開這本帶著油墨香氣的的書時,就被一個稀奇古怪的小題目所吸引住了。「空中旅行」。咦?空中怎麼會旅行呢?作者該不會腦子壞掉了吧?空中「旅行」這簡直是天方夜譚。就是這一個疑惑,使我走進了《綠野仙蹤》······  《綠野仙蹤》這本書是由美國作家萊曼·弗蘭克·鮑母撰寫的。這本

課文《烏塔》讀後感400字

  【範例1】  烏塔,你真勇敢,你都敢自己去遊歐洲。烏塔,你真細心,,旅遊前都準備了三年,在家裡都設計好了旅行路線,還閱讀了與這些國家有關的書籍。烏塔,你真懂事,為了掙旅費,每個周末去幫餐館或超級市場分發廣告單,假期還到別人家裡陪小孩玩,但你也不問爸爸媽媽要一分錢,到一個地方就給家裡打個電

關於稻草人讀後感400字【精編】

  【範例1】  今天,我和媽媽一起讀了葉聖陶爺爺的《稻草人》,我很喜歡這個故事。  我知道了稻草人的骨架是用竹子做的,肌肉是用黃稻草做的,帽子是用荷葉做的。他站在田裡,用來趕走那些飛來的小雀。  一天晚上,稻草人遇見了三件讓人傷心的事。第一件事是:一位眼睛模糊的老太太八九年前死了丈夫,她只

愛的藝術讀後感【經典】

  篇一:  讀完了弗洛姆的《愛的藝術》,很好的一本薄薄的書。  人的孤獨感是無法迴避的事情,克服的辦法一是創造,主動去改造自然,實現自我和外部世界直接的聯通;另一個就是愛,分享自己的生命力,實現自我和人群之間的聯通。無論是創造還是愛,都是主動性的行為;所以弗洛姆提倡「創造性的人格」。  通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讀後感

  【第1篇】  周恩來從小就熱愛學習,所以他的成績在班裡一直名列前茅。有一天,校長問他們:「你們為什麼而讀書?」有的說為父母而讀書,有的說為做官而讀書,有的說為掙錢而讀書,有的說為明理而讀書。輪到周恩來時,他大聲的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校長聽後大為滿意,後來實踐證明,這是他長期以來樹立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