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於檢測運動物體的運動狀態的檢測裝置、有軌列車的製作方法
2023-10-07 10:17:34 3
專利名稱:用於檢測運動物體的運動狀態的檢測裝置、有軌列車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用於檢測運動物體的運動狀態的檢測裝置、有軌列車及有軌機車。
背景技術:
鐵路的軌道由兩列鋼軌平行設置組成。每列列車機車或車廂底部安裝有多副輪對。每幅輪對至少包括兩個輪子,每個輪子支撐於一列鋼軌上。現有的鐵路線長度往往跨越幾千公裡甚至上萬公裡。由於鐵路跨越範圍的地形變化大,鐵路的軌跡必須做出相適應的調整。在有的區域,鐵路是直線延伸的;而在有些區域,鐵路是曲線設置。在中國,鐵路的軌跡變化更加多樣。鐵路軌跡的形狀多樣,決定了列車的運行軌跡既包括直線運行軌跡、也包括曲線運行軌跡。在世界大部分地區,列車的運行軌跡均存在直線運動和曲線運動。列車行駛過程中,直線運動和曲線運動兩種狀態下,對車輪和軌道的影響存在差別。直線運動時,列車呈「蛇形」運動軌跡,車輪邊緣與軌道側面之間的摩擦較少;而在列車曲線運動時, 車輪的輪緣與鋼軌的側面摩擦較多。與直線運動時相比,列車曲線運動時車輪的磨損更加嚴重。只要是有軌車廂,無論運行距離長短,只要存在曲線運動,曲線運動時的磨損均較直線運動時更加嚴重。軌道及車輪的磨損導致巨大的耗費是一直是鐵路部門需要解決的大問題。實踐經驗表明,鋼軌並非可無限制使用。鋼軌磨損一定程度後就必須更換,否則就會導致列車出軌,嚴重時會釀成災難性事故。在蒸汽機車剛開始運行的時代,軌道的磨損就已經很嚴重了,隨著電氣機車和內燃機車投入應用,軌道的磨損愈加嚴重。根據數據顯示,全年鐵路僅因輪對磨損進行修理而支出費用高達50億元。在鋼軌方面,僅從上海鐵路局在2009年一年內更換新軌177. 462公裡,折合重量達17746噸。可以肯定,我國每年因輪軌磨損而引起的消耗是非常巨大的。為了提高車輪和軌道的使用壽命,技術人員們的共識是在列車運行時向車輪的輪緣噴射潤滑油,以減少車輪和鋼軌的磨損。其中一種噴油方式是定時或定距噴油,根據預先設定的時間間隔或距離間隔噴油。這種方法的缺點是噴的油量難以根據列車的運行狀態進行調整。無論列車是直線運動還是曲線運動,均按照預定的時間間隔或距離間隔噴出相同的油量。而由於曲線運動時摩擦更多,因此在曲線運動時需要比直線運動時更多的潤滑油。 如噴油量是根據列車曲線運動時需要的量設定,則在列車直線運動時,噴出的油量就會過多,造成浪費。如噴油量是根據列車在直線運動時需要的量確定,則在列車曲線運動時,噴出的油量就會不足,車輪與鋼軌的磨損仍然嚴重,無法達到減少磨損的作用。但要採取相應的措施的首要前提是判斷列車車廂是處於直線運動狀態還是曲線運動狀態。一種方法是將鐵路的軌跡數據記錄下來,預先輸入計算機內進行處理,然後根據列車的運行速度及時間,計算列車是處於直線軌道上還是曲線軌道上。雖然這樣可以從一定程度上解決如何判斷列車車廂是直線運動還是曲線運動的問題,但實施非常複雜。一是因為鐵路線路較長,將所有鐵路的軌跡全部採集並記錄下來就是一項非常大的工程,而且鐵路的不斷更新也會改變其軌跡的形狀,如果記錄更新不及時,則會導致判斷錯誤;二是設備的現場維護困難涉及的管理部門多。提供一種可實時檢測運動物體是否處於曲線運動狀態,尤其是即時、快速檢測有軌列車是否處於曲線運動狀態,是本領域內急需解決的技術問題之一。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了克服現有技術中的不足,提供一種可實時檢測運動物體是否處於曲線運動狀態的檢測裝置。為實現以上目的,本實用新型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用於檢測運動物體運動狀態的檢測裝置,其特徵在於,包括可動部件及位移檢測裝置;在可動部件在隨運動物體進行曲線運動時與位移檢測裝置的相對位置產生變化;位移檢測裝置在其與可動部件的相對位置未產生變化時不產生輸出信號,而在產生變化時輸出信號;或者位移檢測裝置在其與可動部件的相對位置未產生變化時產生輸出信號,而在產生變化時不輸出信號。優選地是,所述的運動物體在曲線運動時傾斜;所述可動部件在運動的物體傾斜時與位移檢測裝置的相對位置產生變化。優選地是,所述的運動物體為有軌列車。優選地是,所述有軌列車在曲線運動時,兩列鋼軌的上表面位於不同的高度;所述可動部件因兩列鋼軌上表面位於不同的高度而與位移檢測裝置的相對位置產生變化。優選地是,所述的位移檢測裝置設置於可動部件的運動路線上。優選地是,所述可動部件為擺錘,擺錘可擺動地安裝;在擺錘擺動時,所述的位移檢測裝置產生電信號。優選地是,所述可動部件還包括觸片,觸片與擺錘聯動設置;在擺錘擺動時,擺錘帶動觸片運動,使觸片與位移檢測裝置之間的相對位置產生變化;位移檢測裝置因為此變化而產生電信號。優選地是,位移檢測裝置安裝於觸片的運動路線上。優選地是,所述可動部件還包括觸片,觸片直接安裝於擺錘上。優選地是,還包括傳動放大裝置,所述的擺錘通過傳動放大裝置與觸片傳動連接; 傳動放大裝置用於將擺錘的擺動幅度放大後傳動至觸片,使觸片產生更大幅度的運動。優選地是,所述的傳動放大裝置包括第一齒輪和第二齒輪,第一齒輪與擺錘聯動設置,第二齒輪與觸片聯動設置;所述第一齒輪直徑大於第二齒輪的直徑,第一齒輪與第二齒輪嚙合。優選地是,所述的擺錘與第一齒輪均安裝於第一轉軸上;擺錘擺動時帶動第一轉軸轉動,第一轉軸轉動時帶動第一齒輪轉動;第一齒輪帶動第二齒輪轉動;第二齒輪帶動觸片運動。優選地是,所述的擺錘包括相互連接的錘體和錘杆;錘杆與第一轉軸連接;錘杆軸線與第一轉軸軸線垂直。優選地是,所述第一齒輪為扇形。優選地是,所述第一齒輪直徑為第二齒輪直徑的2 5倍。[0026]優選地是,所述的傳動放大裝置包括第三齒輪和第四齒輪,第三齒輪與擺錘聯動設置,第四齒輪與觸片聯動設置;所述第三齒輪直徑大於第四齒輪的直徑,第三齒輪與第四齒輪通過傳動鏈傳動連接。優選地是,所述的傳動放大裝置包括第一皮帶輪和第二皮帶輪,第一皮帶輪與擺錘聯動設置,第二皮帶輪與觸片聯動設置;所述第一皮帶輪直徑大於第二皮帶輪的直徑,第一皮帶輪與第二皮帶輪通過傳動帶傳動連接。優選地是,所述觸片為長條狀;所述位移檢測裝置至少位於觸片一端的運動路線上。優選地是,所述觸片為長條狀;所述位移檢測裝置為兩個,兩個位移檢測裝置分別位於觸片一端的運動路線上。優選地是,還包括殼體,所述可動部件安裝於殼體上。優選地是,所述殼體設置有容腔;可動部件為擺錘,擺錘可擺動地安裝於容腔內, 位移檢測裝置安裝於擺錘的運動路線上。優選地是,所述殼體設置有容腔;可動部件包括擺錘及觸片;擺錘可擺動地安裝於殼體表面;觸片與擺錘聯動設置;觸片設置於容腔內;位移檢測裝置安裝於容腔內,位移檢測裝置位於觸片的運動路線上。優選地是,擺錘通過傳動放大裝置與觸片連接;傳動放大裝置設置於容腔內。優選地是,所述可動部件包括U型管及設置在U型管內的導電液體;所述位移檢測裝置包括電源、電流測試裝置、正電極和負電極;正電極和負電極與電源連接,並分別設置於U型管的兩個管口,正電極和負電極均可與導電液體接觸;電源、電流測試裝置、正電極、 負電極及導電液體組成閉合電路;在U型管因有軌列車的兩列鋼軌表面位於不同的高度而傾斜時,正電極或負電極中的至少一個會脫離與導電液體的接觸,閉合電路中無電流;電流測試裝置在閉合電路中有電流時,可輸出信號;電流測試裝置在閉合電路中無電流時,不輸出信號。優選地是,所述可動部件包括U型管及設置在U型管內的導電液體;所述檢測裝置包括電源、電流測試裝置、正電極和負電極;正電極和負電極與電源連接,並分別設置於 U型管的兩個管口,正電極和負電極均可與導電液體接觸;電源、電流測試裝置、正電極、負電極及導電液體組成閉合電路;在U型管因有軌列車的兩列鋼軌表面位於不同的高度而傾斜時,正電極或負電極中的至少一個會脫離與導電液體的接觸,閉合電路中無電流;電流測試裝置在閉合電路中有電流時,不輸出信號;電流測試裝置在閉合電路中無電流時,輸出信號。本實用新型中的檢測裝置,可用於檢測運動物體示出處於曲線運動狀態,尤其可用於檢測有軌列車、有軌機車是否處於曲線運動狀態。本實用新型的第二個目的是提供一種有軌列車,其特徵在於,安裝有前述的用於檢測運動物體運動狀態的檢測裝置。本實用新型的第三個目的是提供一種有軌機車,其特徵在於,安裝有前述的用於檢測運動物體運動狀態的檢測裝置。本實用新型的實用新型人經過研究發現,為了行駛安全,在曲線軌跡處,軌道的兩列鋼軌高度不同,也就是兩列鋼軌的上表面,即支撐車輪的表面位於不同的高度。如圖1所
7示為一種曲線軌跡的鋼軌示意圖。圖2所示為行駛在圖1所示的鋼軌上的列車狀態示意圖。 圖1所示的曲線軌跡的兩列鋼軌上表面位於不同高度,鋼軌102的上表面高於鋼軌103的上表面。如圖2所示,在圖1所示的曲線軌跡的軌道上行駛時,由於兩列鋼軌上表面位於不同的高度,列車車廂101會傾斜。如圖3所示為另一種曲線軌跡的鋼軌示意圖。圖4所示為行駛在圖3所示的鋼軌上的列車狀態示意圖。圖3所示的曲線軌跡的兩列鋼軌上表面位於不同的高度,鋼軌103 的上表面高於鋼軌102的上表面。如圖4所示,在圖3所示的曲線軌跡的軌道上行駛時,由於兩列鋼軌上表面位於不同的高度,列車車廂101也會產生傾斜。本實用新型的原理是,將可動部件設置於列車上,可動部件隨列車沿軌道移動。在列車運動至上表面位於不同高度的兩列鋼軌處時,列車傾斜,可動部件將基於此而發生位置變化。並且此位置變化既可以是直線運動軌跡;也可以是曲線運動軌跡,如圓周運動。可動部件基於列車傾斜而發生的運動軌跡,將視可動部件的結構而定。利用位移檢測裝置檢測可動部件是否產生位置變化,並根據可動部件是否產生運動而發送或不發送電信號,利用控制系統可根據是否接收到電信號以判斷列車是否處於上表面位於不同高度的兩列鋼軌上,並進一步可判斷列車是否處於曲線運動狀態。可動部件位置發生變化時,檢測裝置可基於此變化產生電信號。位移檢測裝置可以是能夠判斷可動部件位移量的大小,並在檢測到可動部件位移達到一定數值時產生電信號。此處的位移既可以是線位移,也可以是角位移。此類檢測裝置如直線位移傳感器或角度位移傳感器。位移檢測裝置還可以是在可動部件到達某一位置時產生電信號的裝置,比如,在可動部件與檢測裝置接觸時,檢測裝置產生電信號,此類檢測裝置可以是接近開關。位移檢測裝置既可以是因與可動部件靠近、接觸而產生電信號,也可以是因與可動部件脫離接觸或遠離而產生電信號。根據位移檢測裝置的是否輸出電信號,控制系統加以識別後判斷列車是否處於曲線運動狀態。控制系統可基於此判斷輸出輸出控制信號,控制其他裝置動作。列車運行過程中,除在曲線運動時會使可動部件位置發生變化外,還有可能因車廂晃動而引起可動部件位置變化。在列車晃動引起可動部件位置變化時也會使位移檢測裝置產生電信號。為了避免因列車晃動而使位移檢測裝置產生電信號,本實用新型中可以通過兩種技術方案實現。一種技術方案是利用結構設計,使輕微的晃動時不會使可動部件與位移檢測裝置接觸。這種技術方案既可採用設定位移檢測裝置與可動部件合適的距離實現,也可以通過增加可動部件位置變化的難度、使其不會輕易發生位置變化實現。本實用新型中的用於檢測運動物體的運動狀態的檢測裝置,可以即時檢測到運動的物體是否處於曲線運動狀態。尤其適合用於檢測有軌列車是否處於曲線運動狀態。本實用新型將因處於曲線運動時引起運動幅度經過放大後,更加容易檢測,既降低了對位移檢測裝置的精度要求,降低了生產成本,且檢測更容易、檢測效果更好。而且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生產製造容易、使用方便。
圖1為一種曲線軌跡的兩列鋼軌示意圖。圖2為列車行駛在圖1所示的鋼軌上時的狀態示意圖。[0049]圖3為另一種曲線軌跡的兩列鋼軌示意圖。圖4為列車行駛在圖3所示的鋼軌上時的狀態示意圖。圖5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的正面外形結構示意圖。圖6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的背面外形結構示意圖。圖7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的內部結構示意圖。圖8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的拆分結構示意圖。圖9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的第一使用狀態時擺錘狀態示意圖。圖10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的第一使用狀態時觸片狀態示意圖。圖1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的第二使用狀態時擺錘狀態示意圖。圖1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的第二使用狀態時觸片狀態示意圖。圖1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2的殼體容腔內部結構正視圖。圖1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3的殼體容腔內部結構正視圖。圖15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4的結構後視示意圖。圖16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5的結構後視示意圖。圖17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6的結構示意圖。圖18為實施例6中的工作狀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的描述實施例1圖5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中的正面外形結構示意圖。圖6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 1中的背面外形結構示意圖。如圖5和圖6所示,殼體1上安裝有第一接近開關81和第二接近開關82。殼體1背面安裝擺錘3。擺錘3與第一轉軸2連接。第一轉軸2可轉動地安裝於殼體1上。第一轉軸2可以轉動,擺錘3受到外力作用時可擺動。在殼體1受到外力時,如擺錘3固定不動,殼體1相對擺錘3擺動。圖7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中的殼體容腔內部結構示意圖。圖8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中的拆分結構示意圖。如圖7、圖8所示,殼體1設置有容腔11。殼體1上設置有第一轉軸2。第一轉軸2通過第一軸承21可轉動地安裝在殼體1上。第一轉軸2的第一端 22突出於殼體1表面。第一轉軸2的第二端23延伸至容腔11內。擺錘3包括錘體31和錘杆32。錘杆32貫穿第一轉軸2的第一端22,通過檔杆33 卡設在第一轉軸2的第一端22處。錘杆32的軸線與第一轉軸2的軸線垂直。第一齒輪4為扇形,其圓弧弧度為60°。第一齒輪4位於容腔11內。第一齒輪4 套裝在第一轉軸2的第二端23處,與第一轉軸2聯動設置。當第一轉軸2轉動時,帶動第一齒輪4轉動。第二齒輪5與第一齒輪4嚙合。第一齒輪4的直徑為第二齒輪5的直徑的3倍。 第二齒輪5安裝在第二轉軸6上,第二轉軸6通過第二軸承61可轉動地安裝在容腔11內。 長條形的觸片7與第二齒輪5同軸安裝且固定連接,當第二齒輪5轉動時,帶動轉軸6和觸片7轉動。第一齒輪4與第二齒輪5組成傳動放大裝置,當殼體1與擺錘3的相對位置變化5°時,經第一齒輪4和第二齒輪5傳動後,觸片7的轉動角度為15°。[0072]第一接近開關81和第二接近開關82安裝在殼體1上。第一接近開關81和第二接近開關82均延伸至容腔11內,且分別位於觸片7的兩端部的上方。當觸片7轉動時,其至少一端會靠近或接觸第一接近開關81或第二接近開關82。第一接近開關81或第二接近開關82觸片7靠近或接觸而產生電信號。使用時,殼體1固定安裝在列車的機車車廂頂部中間位置,且使第一轉軸2的軸線與列車行駛方向平行。列車在直線軌道上行駛時的狀態作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一使用狀態。 如圖9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第一使用狀態時擺錘狀態示意圖。擺錘3在重力作用下豎直向下。如圖10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第一使用狀態時觸片狀態示意圖。觸片7處於水平狀態,未傾斜。此時,觸片7兩端均與第一接近開關81和第二接近開關82保持相同的距離。第一接近開關81和第二接近開關82均不會產生電信號。列車在圖1所示的軌跡的曲線軌道上行駛時的狀態作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二使用狀態。如圖11為本實用新型第二使用狀態時擺錘狀態示意圖。當列車在圖1所示的曲線軌道上運動時,由於外側鋼軌上表面高於內側鋼軌上表面而使列車車廂傾斜。殼體1隨車廂傾斜,但擺錘3在到重力作用下始終豎直向下。以殼體1作為參照物,第二使用狀態下的擺錘3將相對於第一使用狀態時擺動了一定的角度。擺錘3帶動第一轉軸2轉動,進而帶動第一齒輪4、第二齒輪5和觸片7轉動。如圖12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第二使用狀態時觸片狀態示意圖。與第一使用狀態時狀態不同,第二使用狀態下觸片7為傾斜狀態。觸片7兩端部與第一接近開關81和第二接近開關82的距離產生了變化。觸片7 —端與第一接近開關81的距離增大,另一端與第二接近開關82的距離減小,甚至接觸。當觸片7另一端與第二接近開關82距離減小到一定程度,或者與第二接近開關82接觸時,第二接近開關82產生電信號。同樣原理,列車在圖3所示的軌跡的軌道上運行時,觸片7 —端與第一接近開關 81距離減小到一定程度,或者與其接觸,第一接近開關81產生電信號。實施例2圖13為實施例2的殼體容腔內部結構正視圖。如圖13所示,本實施例與實施例1 的不同之處在於傳動放大裝置結構不同。本實施例中的傳動放大裝置包括第三齒輪41、第四齒輪51和傳動鏈45。第三齒輪41、第四齒輪51和傳動鏈45均安裝於殼體1的內腔容1 內。第三齒輪41和第四齒輪51均為圓形齒輪。第三齒輪41安裝於第一轉軸2上。第三齒輪41可隨第一轉軸2轉動。第四齒輪通過第二轉軸6可轉動地安裝於殼體1上。觸片 7安裝於第四齒輪51上。第三齒輪41和第四齒輪51通過傳動鏈45傳動連接。其餘結構與實施例1相同。使用方法及原理與實施例1相同。實施例3圖14為實施例3的殼體內部結構正視圖。如圖14所示,本實施例與實施例1的不同之處在於傳動放大裝置結構不同。傳動放大裝置包括第一皮帶輪42、第二皮帶輪52和傳動帶46。第一皮帶輪42、第二皮帶輪52和傳動帶46均安裝於殼體1的內腔容1內。第一皮帶輪42、第二皮帶輪52均為圓形。第一皮帶輪42安裝於第一轉軸2上。第二皮帶輪通過第二轉軸6可轉動地安裝於殼體1上。觸片7安裝於第二皮帶輪52上。第一皮帶輪 42與第二皮帶輪52通過傳動帶46傳動連接。其餘結構與實施例1相同。使用方法及原理與實施例1相同。實施例4[0080]圖15為實施例4中的結構後視示意圖。如圖15所示,殼體1設置有容腔11。第一轉軸2通過軸承可轉動地安裝於殼體1的容腔11內。擺錘3的錘杆31與第一轉軸2連接。錘體32設置於錘杆31的下端。殼體1上安裝有第一接近開關81和第二接近開關82。 第一接近開關81和第二接近開關82均延伸至容腔11內,且均位於錘體32的擺動路線上。 當殼體1固定不動時,擺錘3可左右擺動。與實施例1相比,本實施例省略了傳動放大裝置及觸片,及其他為安裝傳動放大裝置和觸片而設置的零部件。安裝於列車上後,當殼體1隨列車傾斜時,擺錘3始終豎直向下,第一接近開關81 或第二接近開關82隨殼體1運動而靠近錘體32或與錘體32接觸。第一接近開關81或第二接近開關82接近錘體32或與錘體32接觸時產生電信號。實施例5如圖16所示為實施例5的結構後視示意圖。如圖16所示,殼體1設置有容腔11。 第一轉軸2通過第一軸承21可轉動地安裝於殼體1的容腔11內。擺錘3的錘杆31與第一轉軸2連接。錘體32設置於錘杆31的下端。錘體32兩側分別安裝有第一觸片71及第二觸片72。第一觸片71的第一段711與第一接近開關81垂直設置。第二段712用於連接第一段711和錘體32。第二觸片72的第一段721與第二接近開關82垂直設置。第二段722 用於連接第一段721和錘體32。本實施例與實施例1的不同之處在於,本實施例中的觸片直接安裝於錘體32上,省略了傳動放大裝置,以及為安裝傳動放大裝置而設置的零部件。殼體1上安裝有第一接近開關81和第二接近開關82。第一接近開關81和第二接近開關82均延伸至容腔11內。第一觸片71的結構及第一接近開關81的位置,均只需滿足在第一觸片71隨殼體1傾斜時,第一觸片71能夠與第一接近開關81較好地接觸或者移動至合適的距離,使第一接近開關81產生電信號。第二觸片72的結構及第二接近開關82 的位置,也只需滿足在第二觸片72隨殼體1傾斜時,第二觸片72能夠與第二接近開關82 較好地接觸或移動至合適的距離,使第二接近開關82產生電信號。使用時,擺錘3始終豎直向下,當殼體1隨列車傾斜時,第一接近開關81隨殼體1 運動而靠近第一觸片71或與第一觸片71接觸時時產生電信號;或者第二接近開關82隨殼體1運動而靠近第二觸片72或與第二觸片72接觸時產生電信號。實施例6圖17為實施例6中的可動部件及檢測裝置結構示意圖。如圖17所示,可動部件包括U型管31及設置在U型管31內的導電液體32。位移檢測裝置包括正電極33、負電極 34、電源35及電流測試裝置36。正電極33和負電極34分別設置於U型管31的兩個管口並可與導電液體32接觸。導電液體32、正電極33和負電極34組成閉合電路。電流測試裝置36串聯在閉合電路中,測試電路中是否有電流通過。電流測試裝置36為光電耦合器。使用時,U型管31正直設置在列車車廂內,正電極33和負電極34均與導電液體 32接觸,閉合電路中有電流通過。電流測試裝置36可檢測到電流,並可輸出電信號。在檢測到電流檢測裝置具有輸出電信號時,可判斷列車處於曲線軌跡的軌道上行駛。如圖18所示,當U型管31隨列車車廂傾斜時,導電液體32的液面高度發生變化,負電極34與導電液體32脫離連接,此時閉合電路中無電流。電流測試裝置36在正電極34與導電液體32脫離連接後無法檢測到電流,停止輸出電信號。在電流檢測裝置36未輸出電信號時,可判斷列車未處於曲線軌跡的軌道上行駛。[0089]實施例6使用方法還可以更換為,電流測試裝置36在檢測到閉合電路中有電流時,不輸出電信號。電流測試裝置36在閉合電路中無電流時,輸出電信號。實施例6的使用方法還可以更改為,在列車行駛在直線軌跡的軌道上時,導電液 32僅與正電極33或負電極34接觸,閉合電路中無電流通過。在列車行駛在曲線軌跡的軌道上時,導電液32因U型管31傾斜而同時與正電極33和負電極34接觸,閉合電路中有電流。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僅用於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說明,並不構成對權利要求範圍的限制,本領域內技術人員可以想到的其他實質上等同的替代,均在本實用新型保護範圍內。
權利要求1.用於檢測運動物體運動狀態的檢測裝置,其特徵在於,包括可動部件及位移檢測裝置;在可動部件在隨運動物體進行曲線運動時與位移檢測裝置的相對位置產生變化;位移檢測裝置在其與可動部件的相對位置未產生變化時不產生輸出信號,而在產生變化時輸出信號;或者位移檢測裝置在其與可動部件的相對位置未產生變化時產生輸出信號,而在產生變化時不輸出信號;所述的位移檢測裝置設置於可動部件的運動路線上。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於檢測運動物體運動狀態的檢測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的運動物體在曲線運動時傾斜;所述可動部件在運動的物體傾斜時與位移檢測裝置的相對位置產生變化。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於檢測運動物體運動狀態的檢測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的運動物體為有軌列車。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用於檢測運動物體運動狀態的檢測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有軌列車在曲線運動時,兩列鋼軌的上表面位於不同的高度;所述可動部件因兩列鋼軌上表面位於不同的高度而與位移檢測裝置的相對位置產生變化。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於檢測運動物體運動狀態的檢測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可動部件為擺錘,擺錘可擺動地安裝;在擺錘擺動時,所述的位移檢測裝置產生電信號。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用於檢測運動物體運動狀態的檢測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可動部件還包括觸片,觸片與擺錘聯動設置;在擺錘擺動時,擺錘帶動觸片運動,使觸片與位移檢測裝置之間的相對位置產生變化;位移檢測裝置因為此變化而產生電信號。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用於檢測運動物體運動狀態的檢測裝置,其特徵在於,位移檢測裝置安裝於觸片的運動路線上。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用於檢測運動物體運動狀態的檢測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可動部件還包括觸片,觸片直接安裝於擺錘上。
9.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用於檢測運動物體運動狀態的檢測裝置,其特徵在於,還包括傳動放大裝置,所述的擺錘通過傳動放大裝置與觸片傳動連接;傳動放大裝置用於將擺錘的擺動幅度放大後傳動至觸片,使觸片產生更大幅度的運動。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用於檢測運動物體運動狀態的檢測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傳動放大裝置包括第一齒輪和第二齒輪,第一齒輪與擺錘聯動設置,第二齒輪與觸片聯動設置;所述第一齒輪直徑大於第二齒輪的直徑,第一齒輪與第二齒輪嚙合。
11.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用於檢測運動物體運動狀態的檢測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的擺錘與第一齒輪均安裝於第一轉軸上;擺錘擺動時帶動第一轉軸轉動,第一轉軸轉動時帶動第一齒輪轉動;第一齒輪帶動第二齒輪轉動;第二齒輪帶動觸片運動。
12.根據權利要求11所述的用於檢測運動物體運動狀態的檢測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的擺錘包括相互連接的錘體和錘杆;錘杆與第一轉軸連接;錘杆軸線與第一轉軸軸線垂直。
13.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用於檢測運動物體運動狀態的檢測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齒輪為扇形。
14.根據權利要求9至13任一權利要求所述的用於檢測運動物體運動狀態的檢測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齒輪直徑為第二齒輪直徑的2 5倍。
15.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用於檢測運動物體運動狀態的檢測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傳動放大裝置包括第三齒輪和第四齒輪,第三齒輪與擺錘聯動設置,第四齒輪與觸片聯動設置;所述第三齒輪直徑大於第四齒輪的直徑,第三齒輪與第四齒輪通過傳動鏈傳動連接。
16.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用於檢測運動物體運動狀態的檢測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傳動放大裝置包括第一皮帶輪和第二皮帶輪,第一皮帶輪與擺錘聯動設置,第二皮帶輪與觸片聯動設置;所述第一皮帶輪直徑大於第二皮帶輪的直徑,第一皮帶輪與第二皮帶輪通過傳動帶傳動連接。
17.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用於檢測運動物體運動狀態的檢測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觸片為長條狀;所述位移檢測裝置至少位於觸片一端的運動路線上。
18.根據權利要求17所述的用於檢測運動物體運動狀態的檢測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觸片為長條狀;所述位移檢測裝置為兩個,兩個位移檢測裝置分別位於觸片一端的運動路線上。
19.根據權利要求1至4任一權利要求所述的所述的用於檢測運動物體運動狀態的檢測裝置,其特徵在於,還包括殼體,所述可動部件安裝於殼體上。
20.根據權利要求19所述的用於檢測運動物體運動狀態的檢測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殼體設置有容腔;可動部件為擺錘,擺錘可擺動地安裝於容腔內,位移檢測裝置安裝於擺錘的運動路線上。
21.根據權利要求19所述的用於檢測運動物體運動狀態的檢測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殼體設置有容腔;可動部件包括擺錘及觸片;擺錘可擺動地安裝於殼體表面;觸片與擺錘聯動設置;觸片設置於容腔內;位移檢測裝置安裝於容腔內,位移檢測裝置位於觸片的運動路線上。
22.根據權利要求21所述的用於檢測運動物體運動狀態的檢測裝置,其特徵在於,擺錘通過傳動放大裝置與觸片連接;傳動放大裝置設置於容腔內。
23.根據權利要求1至4任一權利要求所述的用於檢測運動物體運動狀態的檢測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可動部件包括U型管及設置在U型管內的導電液體;所述位移檢測裝置包括電源、電流測試裝置、正電極和負電極;正電極和負電極與電源連接,並分別設置於U型管的兩個管口,正電極和負電極均可與導電液體接觸;電源、電流測試裝置、正電極、負電極及導電液體組成閉合電路;在U型管因有軌列車的兩列鋼軌表面位於不同的高度而傾斜時,正電極或負電極中的至少一個會脫離與導電液體的接觸,閉合電路中無電流;電流測試裝置在閉合電路中有電流時,可輸出信號;電流測試裝置在閉合電路中無電流時,不輸出信號。
24.根據權利要求1至4任一權利要求所述的用於檢測運動物體運動狀態的檢測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可動部件包括U型管及設置在U型管內的導電液體;所述檢測裝置包括電源、電流測試裝置、正電極和負電極;正電極和負電極與電源連接,並分別設置於U型管的兩個管口,正電極和負電極均可與導電液體接觸;電源、電流測試裝置、正電極、負電極及導電液體組成閉合電路;在U型管因有軌列車的兩列鋼軌表面位於不同的高度而傾斜時,正電極或負電極中的至少一個會脫離與導電液體的接觸,閉合電路中無電流;電流測試裝置在閉合電路中有電流時,不輸出信號;電流測試裝置在閉合電路中無電流時,輸出信號。
25.有軌列車,其特徵在於,安裝有權利要求1至M任一權利要求所述的用於檢測運動物體運動狀態的檢測裝置。
26.有軌機車,其特徵在於,安裝有權利要求1至M任一權利要求所述的用於檢測運動物體運動狀態的檢測裝置。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用於檢測運動物體運動狀態的檢測裝置,其特徵在於,包括可動部件及位移檢測裝置;在可動部件在隨運動物體進行曲線運動時與位移檢測裝置的相對位置產生變化;位移檢測裝置在其與可動部件的相對位置未產生變化時不產生輸出信號,而在產生變化時輸出信號;或者位移檢測裝置在其與可動部件的相對位置未產生變化時產生輸出信號,而在產生變化時不輸出信號。本實用新型尤其適合用於檢測有軌列車是否處於曲線運動狀態。本實用新型將因處於曲線運動時引起運動幅度經過放大後,更加容易檢測,既降低了對位移檢測裝置的精度要求,降低了生產成本,且檢測更容易、檢測效果更好。而且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生產製造容易、使用方便。
文檔編號G01C9/12GK202329627SQ20112034564
公開日2012年7月11日 申請日期2011年9月15日 優先權日2011年4月4日
發明者倪德興, 朱雲隆, 陶誠 申請人:優必得節能技術(上海)有限公司, 倪德興, 朱雲隆, 陶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