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感器固定支架及傳感器裝置製造方法
2023-10-28 21:11:02 1
傳感器固定支架及傳感器裝置製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傳感器固定支架,呈圓柱型結構,包括頭部、頸部和尾部,所述頸部分別連接所述頭部和所述尾部,所述頭部的頂端設有圓形凹陷的線圈定位槽,所述尾部的末端為錐形結構。還涉及一種傳感器裝置。本實用新型的傳感器固定支架及傳感器裝置,通過設置一端為開放式設計的線圈定位槽,可以適用於不同厚度線圈的傳感器裝置,傳感器固定支架的尾部採用錐形結構,可以有效保證傳感器固定支架與傳感器裝置外殼的同軸度,防止傳感器裝置整體灌封時出現傳感器支架傾斜現象。
【專利說明】傳感器固定支架及傳感器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傳感器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傳感器固定支架及傳感器裝置。
【背景技術】
[0002]渦流傳感器能靜態和動態地非接觸、高線性度、高分辨力地測量被測金屬導體距探頭表面的距離。它是一種非接觸的線性化計量工具。電渦流傳感器能準確測量被測體(必須是金屬導體)與探頭端面之間靜態和動態的相對位移變化。
[0003]目前市場上的渦流傳感器支架結構普遍存在以下問題:1、傳感器支架在傳感器灌封過程中不能對傳感器感應線圈的形狀、位置進行有效固定,感應線圈易出現變形、移位現象;2、目前市場上的渦流傳感器支架多採用將感應線圈直接繞制在支架上,繞線工藝複雜且無法通用於不同厚度線圈的安裝。
實用新型內容
[0004]基於此,有必要提供一種能夠對傳感器感應線圈定位、固定,且通用於不同厚度的線圈的傳感器固定支架。
[0005]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傳感器裝置,使用傳感器固定支架作為支撐結構,可以對不同厚度線圈進行有效固定,並且灌封時不會出現傳感器固定支架傾斜現象。
[0006]本實用新型通過下述方案實現:
[0007]—種傳感器固定支架,呈圓柱型結構,包括頭部、頸部和尾部,所述頸部分別連接所述頭部和所述尾部,所述頭部的頂端設有圓形凹陷的線圈定位槽,所述尾部的末端為錐形結構。
[0008]本實用新型還可以通過下述方案進一步完善:
[0009]較佳的,所述頭部的中心位置設有信號線走線孔,所述信號線走線孔為圓形通孔。
[0010]較佳的,所述頸部設有相對於所述傳感器固定支架的中心軸對稱的信號線卡槽,所述信號線卡槽為所述頸部的外圓向軸心的凹陷。
[0011]較佳的,所述頭部與所述頸部由第一連接塊和第二連接塊連接,所述第一連接塊和第二連接塊相互獨立,且不幹涉所述信號線卡槽。
[0012]較佳的,還包括設置在所述頭部的接線柱,所述接線柱設置在所述頭部與所述頸部之間。
[0013]較佳的,所述尾部設有線纜定位孔,所述線纜定位孔為設置在所述尾部的中心位置的通孔。
[0014]較佳的,還包括灌封流道,所述灌封流道為所述傳感器固定支架的側壁凹陷。
[0015]較佳的,所述灌封流道數量為兩個,所述兩個灌封流道相對於傳感器固定支架的中心軸對稱。
[0016]較佳的,所述頸部與所述尾部通過第三連接塊和第四連接塊連接,所述第三連接塊和所述第四連接塊不幹涉所述線纜定位孔。
[0017]還涉及一種傳感器裝置,使用傳感器固定支架為支撐結構,所述傳感器固定支撐在所述傳感器固定支架中。
[0018]本實用新型的傳感器固定支架通過設置一端為開放式設計的線圈定位槽,適用於不同厚度線圈的渦流傳感器,傳感器固定支架的尾部採用錐形結構,可以有效保證傳感器支架與傳感器外殼的同軸度,降低傳感器整體灌封時出現傳感器支架傾斜現象。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9]圖1為一種實施方式的傳感器固定支架的立體示意圖;
[0020]圖2為一種實施方式的傳感器固定支架的主視示意圖;
[0021]圖3為圖2剖視圖;
[0022]圖4為圖3頸部A-A剖視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3]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通過實施例,並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傳感器固定支架及傳感器裝置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並不用於限定本實用新型。
[0024]如圖1所示,一種傳感器固定支架,呈圓柱型結構,包括頭部100、頸部200和尾部300。頸部200—端連接頭部100,另一端連接尾部300。頭部100頂端設有線圈定位槽110,線圈定位槽110為圓形凹槽。線圈定位槽110可對傳感器裝置的線圈起支撐、定位以及保護的作用,防止線圈在傳感器裝置灌封時變形、彎曲、位移。而且線圈定位槽110為開放式設計,線圈的拆卸更加方便,並且可以根據不同厚度的線圈進行深度設計。
[0025]傳感器固定支架的尾部300末端為錐形結構。安裝狀態下的傳感器裝置,傳感器固定支架與傳感器裝置的外殼相接觸並相互固定,通過將尾部300設計成錐形結構,在安裝過程中實現了安裝時導向、定位和固定的作用,利用尾部300的錐形結構與傳感器裝置的外殼相配合,可以保證傳感器固定支架與傳感器裝置的外殼同軸,並且在灌封時可以有效避免傳感器固定支架傾斜的現象。
[0026]如圖2-圖4所示,作為一種實施方式,在頭部100的中心位置設有信號線走線孔120,信號線走線孔120為圓形通孔,貫穿傳感器固定支架的頭部100。頸部200設有相對於傳感器固定支架軸對稱的信號線卡槽210,傳感器裝置不同的信號線分置在不同的信號線卡槽210,將信號線模塊化處理,步驟更加清晰且灌封時不易出現短路或者畸連現象。
[0027]頭部100和頸部200通過第一連接塊510和第二連接塊520相連,第一連接塊510與第二連接塊520相互獨立,且與信號線卡槽210和信號線走線孔120不幹涉。頭部100設有相對於傳感器固定支架軸對稱的接線柱130,接線柱130設置在頭部100和頸部200之間。傳感器裝置的信號線可穿過信號線走線孔120接在接線柱130上。
[0028]傳感器固定支架的外圓設有凹陷的灌封流道400,本實施例中設計兩個灌封流道400,灌封流道400相對於傳感器固定支架軸對稱布置。在灌封過程中,灌封流道400、信號線卡槽210、頭部100與頸部200的連接間隙、頸部200與尾部300的連接間隙分別通過填充物將傳感器固定支架與傳感器裝置的外殼固定在一起,將傳感器裝置的線束與傳感器裝置的外殼牢牢的固定在一起。
[0029]尾部300的中心位置設有線纜定位孔310,線纜定位孔310為通孔,可對信號線纜進行定位。尾部300和頸部200通過第三連接塊530與第四連接塊540連接在一起,第三連接塊530與第四連接塊540相互獨立,且與信號線卡槽210和線纜定位孔310不發生幹涉。
[0030]以上實施例中的傳感器固定支架及傳感器裝置結構簡單,設計合理,通過設計線圈定位槽,實現對傳感器裝置線圈的定位及固定,並且適用於不同厚度的線圈。傳感器固定支架的一端呈錐形,在安裝過程中,錐形部分有定位、導向和固定的作用,有效的避免了在灌封過程中傳感器固定支架傾斜的現象,提高了傳感器裝置工作的可靠性。
[0031]以上所述實施例僅表達了本實用新型的幾種實施方式,其描述較為具體和詳細,但並不能因此而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專利範圍的限制。應當指出的是,對於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於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因此,本實用新型專利的保護範圍應以所附權利要求為準。
【權利要求】
1.一種傳感器固定支架,呈圓柱型結構,包括頭部、頸部和尾部,所述頸部分別連接所述頭部和所述尾部,其特徵在於: 所述頭部的頂端設有圓形凹陷的線圈定位槽; 所述尾部的末端為錐形結構。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傳感器固定支架,其特徵在於,所述頭部的中心位置設有信號線走線孔,所述信號線走線孔為圓形通孔。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傳感器固定支架,其特徵在於,所述頸部設有相對於所述傳感器固定支架的中心軸對稱的信號線卡槽,所述信號線卡槽為所述頸部的外圓向軸心的凹陷。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傳感器固定支架,其特徵在於,所述頭部與所述頸部由第一連接塊和第二連接塊連接,所述第一連接塊和第二連接塊相互獨立,且不幹涉所述信號線卡槽。
5.根據權利要求1至4任一項所述的傳感器固定支架,其特徵在於,還包括設置在所述頭部的接線柱,所述接線柱設置在所述頭部與所述頸部之間。
6.根據權利要求1至4任一項所述的傳感器固定支架,其特徵在於,所述尾部設有線纜定位孔,所述線纜定位孔為設置在所述尾部的中心位置的通孔。
7.根據權利要求1至4任一項所述的傳感器固定支架,其特徵在於,還包括灌封流道,所述灌封流道為傳感器固定支架的側壁凹陷。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傳感器固定支架,其特徵在於,所述灌封流道數量為兩個,所述兩個灌封流道相對於傳感器固定支架的中心軸對稱。
9.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傳感器固定支架,其特徵在於,所述頸部與所述尾部通過第三連接塊和第四連接塊連接,所述第三連接塊和所述第四連接塊不幹涉所述線纜定位孔。
10.一種傳感器裝置,包括傳感器,其特徵在於,還包括權利要求1-9任一所述的傳感器固定支架,所述傳感器固定支撐在所述傳感器固定支架中。
【文檔編號】G01B7/02GK203550985SQ201320613588
【公開日】2014年4月16日 申請日期:2013年9月30日 優先權日:2013年9月30日
【發明者】耿繼青, 黃偉才 申請人:珠海格力節能環保製冷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