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讀後感匯總

2023-10-19 17:45:03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是教育專家尹建莉的教子手記,相比許多家教圖書,這《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有以下特點:第一《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首次提出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家庭教育原則,使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有章可循。第二,書中給出許多簡單而又實用的操作辦法,理論和實踐完美結合,使父母們不僅立刻獲得許多有效的經驗,教育意識也隨之改善。它是實事求是談家教的典範,是家長們最實用的工具書。第三,《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不但告訴你怎麼能提高孩子成績,而且告訴你怎麼教孩子做人,教你怎麼培養一個自覺、自強、自立的孩子。

  作為孩子的媽媽,我們要給孩子做一個好榜樣。一個各方面做得優秀的媽媽才能培養出一個優秀的孩子。家庭是孩子最基本的生活和教育單位,媽媽是這個教育單位裡的老師。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有可能成為孩子的效仿源。無數事例證明,孩子最初的行為習慣都是從媽媽身上學來的。因此,面對不聽話的孩子,媽媽要特別重視榜樣對孩子的巨大影響作用,時時處處為孩子樹立好的榜樣。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讀後感第1篇

  「人,如果要進步,就要不斷的學習。」這是誰都明白的道理。但當參加工作、結婚、生子這一系列的事情都相繼發生後,我敢說我從沒有認認真真地讀過一本書。假期又要完成讀書任務,該讀一本什麼書呢?我煞有介事地跑到書店。選選本專業的吧,說實在的,教學那類的專業性與理論性很強的書,我真的沒有勇氣去選,因為我真的是不喜歡,怎麼辦呢?忽然一本名為《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書吸引了我。我只翻看了幾頁,這本書就帶給我不小的震撼。「媽媽是朋友,媽媽是老師,媽媽是孩子的引路人,媽媽教育方法的差別,常常影響孩子的一生。」這段貌似平凡、實為哲理頗深的引子,驅使我下定決心把它買回家並作為我假期必讀數目之一。接下來的幾天,我幾乎是廢寢忘食地讀完了作者尹建莉的這篇大作。

  尹建莉教育的七要素是:

  1.提高愛的質量。

  2.把學習做成輕鬆的事。

  3.一生受用的品德教育。

  4.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5.做家長應有的智慧。

  6.小事兒就是大事情。

  7.走出坑人的教育誤區。

  教育的七要素,每一點講得都很詳細,作者通過自己接觸的實例,把教育的問題擺在我們面前,教我們用哪些方法去解決教育的問題,而使孩子既受到教育又不受傷害,保持孩子的那份純真。

  大人替小孩子做事,那是很容易的,哪個家長都可以做到這一點;難的是不替孩子做事。最重要的是經常讓孩子有機會獨自做事,獨自承擔責任,獨自解決問題。凡能讓孩子獨自做的家長就不要包辦,凡能讓孩子獨自想的家長就不要急於給他出主意。在孩子面前,家長要裝得無能一些,無知一些,以便把各種機會留給孩子。凡事讓孩子自己去做,犯一些錯誤,才能慢慢地學會做事,結果是不再犯錯。

  作者在書中說:「打孩子是一種陋習和惡習。一個用武力徵服兒童的成人,無論財富多麼豐厚,地位多麼顯赫,學問多麼高深,打人的理由多麼充足,都是智慧不足的表現。這一瞬間,你以為自己強大而正義,其實是缺少理智,恃強凌弱;你在弱小的孩子面前心理防線全部失守,只能從體力上給自己找平衡。在愛的名義下施暴,此時此刻你的行為如此粗野,不過是個穿西裝的野人。」

  「在愛的名義下施暴」這句話給我很強烈的感受,它讓我越來越深刻的反思。有時,我的脾氣略顯暴躁,失控時總是對孩子施以拳腳。我們兒時的教育,多數都受到過父輩拳腳的教育。可時代不同了,現在的孩子不該再接受20世紀父母那種煞費苦心卻失敗的教育。小學老師說孩子沒有良好的家教,初中老師強調小學老師沒把孩子教育好,高中老師又抱怨初中老師無能,大學老師更是覺得沒有必要為學生的行為負責。如此,孩子便長大了,真的成為禍害別人的人了。誰為他們負責呢?我們應該為此感到憂慮。作為孩子的啟蒙老師--家長,我越來越感覺自己的力不從心。我想只有不斷地學習提高,才是我當下要走的教育之路。當我們抱怨孩子不懂事、不聽話,總是在犯錯誤,達不到自己理想的時候,我們是否願意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是否願意向孩子承認或向自己承認「我錯了」。如果我們沒有這種勇氣或不願做出這種反思,我們就不要奢望我們的孩子會有所改觀。

  一個成功的孩子背後定有一對成功教育孩子的父母,尹建莉把自己的育兒經驗無私地奉獻給讀者,讓我們對孩子的教育有了方向,了解了如何做才能更好地使孩子接受我們的意見,從而培育出聰明、健康、活潑、富有愛心的好孩子。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讀後感第2篇

  這個暑假,我很高興做了兩件事,一是休息,二是讀書。讀書對老師這個職業來講似乎是理所應當,但我真正捧起課外書籍的卻不多,因為整天面對的是電腦,心平氣和的閱讀紙質書籍真是少之又少。感謝寶貴的暑假,讓我放下浮躁和功利,拜讀了一直很想看的《好媽媽勝過好老師》。

  翻開樸實的扉頁,印象深刻的是那句:「媽媽是朋友,媽媽是老師,媽媽是孩子的引路人;媽媽教育方法的差別,常常影響孩子的一生」。作者是任教十餘年、讀了北師大教育碩士、又培養了一個優秀女兒的尹建莉女士。這本書的序言中提到:她的女兒跳過兩次級,16歲參加高考,高於清華錄取線22分,被內地和香港兩所名校同時錄取。尤其難能可貴的是,作者真正貫徹了素質教育,她的女兒不僅僅成績好,能力強,在個性品格上有著超越年齡的成熟,被評為北京市三好學生。看了這樣的序言,激發了我閱讀這本書的興趣,我很好奇:尹建莉女士究竟是怎樣培養孩子的呢?

  值得一提的是當讀到前言中的《當我們手中有塊玉時》,我被尹老師講的農夫的鋤頭和璞玉的故事所打動。再細讀下去,作者的育兒智慧令身為教師和母親的我深感慚愧,書中的許多教育觀念,真讓我受益匪淺!年輕的父母也和農夫一樣得到了一塊玉--可愛的孩子--多年後的結果卻是,一些人得到了令人滿意的作品,而一些人眼瞅著玉石的變化越來越失望。二者的區別,就是後者使用的,常常是鋤頭。正確的教育方法是一把精美的刻刀;錯誤的教育方法就是一柄鋤頭--當我們手上有一塊玉石時,我們必須做得正確。

  一、如何提高愛的質量

  從這一章裡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的一句話:「父母的愛都深如大海,但是質量有差別」,從「打針有些疼」、「不要捉弄小孩」、「給小板凳揉揉疼」、「像牛頓一樣」我體會到了這個愛的差別與方式。

  告訴孩子「打針有些疼」,教會孩子在困難面前從容鎮定些,既能減輕痛苦,又能保護自己,也是激發了孩子的勇氣,而絕不通過哄騙或是收買的方式達到目的。「逗」孩子應該是兒童的快樂為前提,其中包含著童心、快樂,甚至是幽默和智慧;「捉弄」孩子,則是成人居高臨下的利用孩子的幼稚,目的是逗大人高興,給孩子帶來的是羞辱和失落。所以捉弄孩子不是小事,事關孩子的事情沒小事,在大人眼裡是小事,對於孩子來說卻是大事,都可以擴展為孩子的一個好習慣或壞毛病。孩子在生活細節上不精明,有「像牛頓一樣」的毛病,只要不是大事,請允許他有這些毛病。欣賞孩子不是只讚賞他的優點,更是如何看待它的缺點。你看他總是用「像牛頓一樣」的眼光,他就會真的越來越像牛頓!

  二、把學習做成輕鬆的事

  「讓孩子識字不難」,我也和作者有相同的感觸,可能每個孩子有自己的喜好,添添喜歡文字遠甚於圖片,在他眼裡文字是有內容的,是有趣而生動的。因為在公共場所裡,我們總不失時機的指給他看一些文字,比如路牌、廣告牌、車牌、提示牌、店鋪牌等等。天長日久,孩子養成一種習慣,看到字就想讀出來。但願孩子從完全專注的閱讀中獲得樂趣,成為愛閱讀的孩子,因為書籍是一根魔杖,會給孩子帶來學習上的一種魔力,能讓他的智慧晉級。

  另外我深有收穫的是「開小賣部」遊戲,其實就是孩子不停做「應用題」的過程。在遊戲中孩子的樂趣放在首位,學習放在第二位。數學教育不要把孩子拉到抽象的數字上,不要拿乾巴巴的計算來為難孩子。學習為什麼非得是「苦的」不可?學習也可以在快樂中進行,如果把學習做成一顆酒心巧克力,孩子如何能不喜歡;如果把學習做成一顆牛黃解毒丸,孩子又如何能喜歡?美國教育家杜威認為教育中永遠成功的教學方法就是「給學生一些事情去做,不是給他們一些東西去學」。

  三、一生受用的品格教育

  「孩子是從哪裡來的」,這幾乎是每個孩子都會問,並讓每個家長都難回答的問題。盧梭在《愛彌兒》中舉過一個例子,有位媽媽告訴兒子他「是媽媽從肚子裡把他屙出來的,屙的時候肚子痛得幾乎把命都丟了」。盧梭認為這個回答很經典,因為它告訴孩子的是一個生孩子的結果而不是原因。媽媽在「孩子是怎麼來的」後面立即跟上了「痛苦」,既給了孩子一個肯定的回答,又不會挑逗他的想像。

  「孩子天生不會說謊」,只要沒有誘因,孩子就沒必要拿說謊來為難自己。孩子的品行習慣是如此依賴家長的教育方式,所以家長在思考改變孩子的問題時,切入點永遠應該是如何改變自己的教養方式;哪怕孩子的毛病就來自他自己,也也有責任通過改變你自己,喚起孩子的改變。不這樣思考,就永遠找不到改變孩子的路徑。

  「可不可以批評老師」,答案是肯定的,批判意識的培養首先得讓他敢於講出自己的想法。我們始終教導孩子尊敬老師,也允許孩子對老師提出質疑,允許孩子在權威面前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如果家長因為這些事訓斥火嘲諷孩子,不但壓抑了孩子的批判思想,同時再在教他說些言不由衷的話。

  「遇到一個『壞小子』」,孩子在學校生活中總有可能碰到的問題,那麼愛孩子,就幫他創造一個和諧的局面,化解矛盾,而不是去報復,不要給他製造麻煩。

  「比黃金珍貴的四個字」那就是--實事求是!在對孩子的教育中,一切都應儘可能從實事求是的角度出發,虛榮的家長累壞了自己,也坑了孩子。越是實事求是,孩子的人生就越是順利,他的生活才可能更幸福,才會讓我們更驕傲。

  四、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不陪』才能培養好習慣」,一個人,首先是個自由的人,才可能成為一個自覺的人。家長一著急就會替孩子做決定,這是錯誤的,家長一遇到問題就著急,一著急就發脾氣,這只能說明你是個任性的家長。一個任性的家長,怎麼可能不培養出一個任性的孩子呢?在習慣養成中,如果總是製造孩子的主動性和成就感,他就會在這方面形成一個好的習慣;如果經常讓孩子有不自由感和內疚感,他就會在這方面形成壞習慣。

  而「懲罰你,不讓你寫作業」這一觀點,讓我眼前一亮,深受啟發。任何事情,當它裡面包含有交換、被監督、責任等因素時,它的有趣性就會大打折扣。想讓一個人喜歡和珍惜什麼,就不要在這方面給的太多太滿,更不能以此作為交換條件或懲罰手段,強行要求他接受,而是要適當的剝奪,讓他通過危機感和不滿足感,產生珍惜感。吧作業當刑具使用,還是當獎品使用,這不是個小區別,它是分水嶺,決定了你是在走向目的,還是走向目的的反面。

  培養孩子在學習上用功勤奮是必須的,但用「刻苦」在要求,是成人把學習暗示成一件「苦事」。有誰會喜歡苦呢?一個人不可能既討厭一件事,又能把一件事做好。小學階段主要解決學習興趣的問題,初中階段主要解決學習方法的問題,高中階段拼的才是勤奮。

  哪個家長不希望孩子考100分呢,在意孩子的成績,但絕不向孩子要分數。家長要做的是培養孩子的智慧能量,就是對知識的好奇心、愛鑽研的精神,提出問題的能力,尋找答案的興趣,有效的學習方法、平和的學習態度,持之以恆的毅力等--這些才能成全孩子的成績,才是在各種考試中勝出的決定性條件。想要「100分」,就別要求孩子考100分。

  採取「考好了不獎勵」政策,當然也有「考壞了不批評」的配套政策。庸俗獎勵只能帶來庸俗動機,它使孩子不能專注於學習本身,把獎品當做目的,卻把學習當做的一個手段,真正的目的丟失了。

  五、做家長應有的智慧

  「自己不帶孩子就是瀆職」,家長在孩子嬰幼兒時期多付出一些辛苦,往往有四兩撥千斤的功效。我們努力工作原本為了創造更美好的未來,最後卻在「祖國的未來」--兒童的教育上除了麻煩,於家於國,這樣幹「事業」的意義又是什麼?想做一件事總有理由,不想做一件事儘是藉口。

  「只設『記功簿』,不設『記過簿』」,也是個很好的辦法。物質獎勵可能帶來一時的滿足,但不會持久,只有精神上的愉悅和成就感,才可以帶來真正的幸福感和動力。家長給孩子記錄的「功績」越多,你就給了他越多的快樂與自信,這會讓他變得越來越好。家長有個錯誤假設,即如果自己不說,不經常提醒,孩子就不會改正缺點。其實,反覆的批評會把孩子的缺點固化下來,更加使孩子難以和那個缺點剝離開來。

  還有非常新穎觀點的是「做『聽話』的父母」。如果家長在任何事上都想說服孩子按大人的想法來做,整天要求孩子服從自己,就教會孩子在無意識間也用同樣的方法對待他人。做聽話的父母,實質是理解孩子,平等對待孩子,而絕對不是言聽計從,縱容只是溺愛。作為強勢者和主導方的家長,想有個聽話的好孩子,一定要記住,在孩子面前首先做個「聽話」的家長。

  「不做穿西裝的野人」,打孩子是一種惡習,它只是讓父母出惡氣。一個用武力徵服兒童的承認,是智慧不足的表現。面對一個未成年人,成年人的最大文明所在,就是站在兒童的角度,努力理解他的所想所為,以他樂意接受的方式對他的成長進行引導。孩子稱不稱心,不是抓彩票碰運氣得來的,孩子是教育出來的。

  六、小事就是大事

  「睡覺不怕吵,學習不怕吵」這個觀點也甚是贊同。無菌艙裡培養不出體格健壯的人,靠消滅周圍正常聲音來成全學習的做法也沒有道理。在一個正常環境中備受打擾的孩子,他在安靜的環境中同樣容易受到打擾,真正打擾他的不是那個聲音,是他尋找聲音的習慣。孩子成長中會遇到很多問題,家長不可能為孩子營造出每一種理想的生長條件。培養孩子適應環境的能力,就等於為他提供了能隨身攜帶的好環境。

  「如何讓孩子自覺地少看電視」,平時在家裡,家長少看或不看電視,如果連家長們做起來都有難度,為什麼要求孩子能做到呢?要儘可能減少環境中的誘惑,而不是勸說孩子去抵抗誘惑;要用「人性」來體恤孩子,而不是用「神性」來要求孩子。

  「小小獨行俠」章節中,強調了「給孩子機會,讓他獨立去做事」的教育理念,讓孩子有機會獨自做事、獨自承擔責任、獨自解決問題。在孩子面前,家長要裝得無能一些,無知一些,以便把種種機會留給孩子。愛孩子,就勇敢地放開手,讓這個小小獨行俠去「瀟灑走天下」吧!

  七、走出坑人的教育誤區

  河流不可以是粉色的、上學前班、做暴力作業,看似希望孩子贏在起跑線上,事實卻是孩子的雙腿在起跑線上就被捆得開始發麻了,失去好奇心和求知慾,這對孩子的學習來說是致命的。科學良好的教育能讓孩子小小的身體像顆核彈頭一樣儲備巨大的能量;而急功近利的教育卻是把孩子造成一隻花炮,只能炫目一時!

  以上是我閱讀《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文後的部分收穫。其實一口氣讀完整本書,感觸良多,我深深感到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我們都不應有任何功利思想。功利心太強,其實是自私的極端表現,嘴上總是說這都是為你好等冠冕堂皇的話,難道真的是為孩子好嗎?不一定吧!站在孩子的角度,真正為孩子的將來好好想想,擺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擁有健康的心態,教育的美妙境界--有心而無痕。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讀後感第3篇

  讀《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使我受益較多,以前我總拿自已的小孩與別人的小孩相比較,看到的只有孩子的缺點,看不到孩子的優點,讀過些書後,懂得教導孩子,要發現孩子的長處,應持一種表揚的態度,要懂得欣賞,表揚自已的孩子,從而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孩子有了自信心,孩子學習就有自覺性,考試的分數不是最重的,重要的是孩子要有全面的發展,要有健康、樂觀的心理!

  比如做作業我都是讓他自已做,做完了我檢查,若做得對,我會跟他說,真棒,表現得很好,如若有錯誤給予指出,同時會用調侃的語氣跟他說,粗心了吧!小尾巴翹起來了吧!下次做作業時他就會很細心,做完了會檢查一下再給我檢查。

  考試之後,考卷拿回家,我與孩子一同看試卷,如若有錯誤,我會同他共同分析,是粗心還是不會做,如若是粗心,我會叫他下次細心一點,做完了要檢查,如若是不會做,我會給他講解,然後再叫孩子講給我聽,直到孩子弄懂為止。

  對於孩子不能過於的去要求他,不要老是牽著孩子的鼻子走,要給孩子足夠的自由空間,作業要他自已自覺完成,不要隨時隨地都去督促他,從而使他沒有自覺性,什麼事都要別人告訴他該做什麼事了,讓他養成自已能做的事自已做,不要依賴別人,家務事也要讓孩子適當的做一做,讓孩子從小養成一種責任感,還有就是家庭的和諧是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基礎,父母是孩子的重要榜樣……….

  孩子在家做作業一般情況下是他自已自覺完成,如果有時候確實玩忘記了,我會給予提醒,我不會守著他做,讓他自已做,做完了我檢查,在家自已能做的事自已做,比如做字卡,我把卡紙給他,讓他自已裁,自已寫,上學、放學書包自已背,在家掃掃地,晾衣服等小事都會讓他做一做,培養他的責任感,父母是孩子學習的榜樣,特別是母親與孩子相外的時間最多,有的母親整天迷戀麻將桌,不給孩子做飯,不管孩子的學習,對孩子沒有責任感,沒給孩子樹立好的形象,而我就不一樣,每天上班,每天接送孩子,每天晚上給孩子做飯,輔助孩子作業,盡心盡力地去把每一件事做好.

  這些都是我教孩子的一些心得.

更多相關文章推薦

同类文章

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讀後感

  【範例1】  在一個美好的下午,我閒著沒事就看了一本書,書名是《「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我很奇怪:為什麼要用這樣的兩句話作為文章的題目呢?  我靜下心來慢慢的欣賞著這篇文章,原來作者在七八歲的時候就寫了第一首詩,我很吃驚,這不可能吧!一個只有七八歲的小孩子就會寫這樣好的詩?真的很難

兩隻螞蟻讀後感400字(優秀)

  【範例1】  今天,我在語文課本上讀了一篇文章——《兩隻螞蟻》。主要寫的是兩隻螞蟻要去完成一項任務,但是有一塊大石頭擋住了它們的去路。一隻螞蟻毫不猶豫地往上爬,一次,兩次,三次........累得氣喘籲籲,最後,他終於爬了過去。另一隻螞蟻試了一次,兩次,爬不上去,便繞道而行,也完成了任務

《落花生》讀後感500字

  【範例1】  今天,我讀了《落花生》後,受到了很大的教育。這篇文章是通過一家人收花生時議論花生的好處,並以花生的可貴之處——藏而不露,向人們闡明一個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  的確,一個人如果處處想著自己,而不顧別人的利益,那麼他就不會受到大家的尊敬。

名著《茶花女》讀後感500字

  【範例1】  自古以來愛情是一個永恆的文學主題,每一個人都盼望領有一份純潔的愛情,可是在殘暴的道德觀點和虛假的殘害之下,那一段高貴純潔的愛情卻幻滅了,那段愛情就是出自《茶花女》這本書中。書中講述的是,一個漂亮仁慈的煙花女子,瑪格麗特與誕生名門的男子阿芒彼此相愛,可終極卻陰陽永隔,天各一方

輸贏讀後感(精選)

  【範例1】  《輸贏》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是文學上的享受,更多的是對即將參加工作的我心靈的啟迪和知識的學習積累,與其去評價其文學價值,倒不如去研究它的實用價值,特別是對我這個即將在銷售領域裡摸爬滾打的在校學生。  在內憂外患的環境下,主人公周銳臨危不懼,選擇了忍辱負重,接受重任。成為了低靡

小學生綠野仙蹤讀後感300字

  【範例1】  初次翻開這本帶著油墨香氣的的書時,就被一個稀奇古怪的小題目所吸引住了。「空中旅行」。咦?空中怎麼會旅行呢?作者該不會腦子壞掉了吧?空中「旅行」這簡直是天方夜譚。就是這一個疑惑,使我走進了《綠野仙蹤》······  《綠野仙蹤》這本書是由美國作家萊曼·弗蘭克·鮑母撰寫的。這本

課文《烏塔》讀後感400字

  【範例1】  烏塔,你真勇敢,你都敢自己去遊歐洲。烏塔,你真細心,,旅遊前都準備了三年,在家裡都設計好了旅行路線,還閱讀了與這些國家有關的書籍。烏塔,你真懂事,為了掙旅費,每個周末去幫餐館或超級市場分發廣告單,假期還到別人家裡陪小孩玩,但你也不問爸爸媽媽要一分錢,到一個地方就給家裡打個電

關於稻草人讀後感400字【精編】

  【範例1】  今天,我和媽媽一起讀了葉聖陶爺爺的《稻草人》,我很喜歡這個故事。  我知道了稻草人的骨架是用竹子做的,肌肉是用黃稻草做的,帽子是用荷葉做的。他站在田裡,用來趕走那些飛來的小雀。  一天晚上,稻草人遇見了三件讓人傷心的事。第一件事是:一位眼睛模糊的老太太八九年前死了丈夫,她只

愛的藝術讀後感【經典】

  篇一:  讀完了弗洛姆的《愛的藝術》,很好的一本薄薄的書。  人的孤獨感是無法迴避的事情,克服的辦法一是創造,主動去改造自然,實現自我和外部世界直接的聯通;另一個就是愛,分享自己的生命力,實現自我和人群之間的聯通。無論是創造還是愛,都是主動性的行為;所以弗洛姆提倡「創造性的人格」。  通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讀後感

  【第1篇】  周恩來從小就熱愛學習,所以他的成績在班裡一直名列前茅。有一天,校長問他們:「你們為什麼而讀書?」有的說為父母而讀書,有的說為做官而讀書,有的說為掙錢而讀書,有的說為明理而讀書。輪到周恩來時,他大聲的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校長聽後大為滿意,後來實踐證明,這是他長期以來樹立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