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彈性質感塗料的製備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10-09 12:14:59 1

本實用新型涉及塗料製備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彈性質感塗料的製備裝置。
背景技術:
在現有塗料製備的技術領域中,大多數的塗料製備均採用將原材料進行混合攪拌,攪拌完成後,即可實現製備,在製備工藝過程中,其重中之重即為攪拌的均勻性,目前採用的攪拌裝置均為常規的攪拌裝置,也有能夠實現三維攪拌的裝置,然而現有技術的三維攪拌裝置極為耗電,導致其成本過高。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彈性質感塗料的製備裝置,能夠實現多維度攪拌,達到高度混勻的情況,極為適合彈性質感塗料的製備。
本實用新型的具體技術方案如下:一種彈性質感塗料的製備裝置,所述製備裝置包括一轉桶及一固定座,所述轉桶通過一轉軸固定在固定座上;所述轉軸一端連接在固定座上,另一端連接在轉桶底部中心處;
所述轉桶底部外邊緣設置有一轉桶外齒圈,所述轉桶內部設置有多個內置攪拌杆,
在所述轉桶的頂部滑動連接一攪拌裝置,所述攪拌裝置包括一桶內部分及一桶外部分,所述桶內部分的外側面上設置有多個外置攪拌杆,所述外置攪拌杆與所述內置攪拌杆相互上下交錯設置;
所述桶外部分的底部外邊緣設置有一攪拌裝置外齒圈,所述攪拌裝置外齒圈在所述轉桶外齒圈上方,所述攪拌裝置外齒圈與所述轉桶外齒圈互相平行;
所述製備裝置還包括一個同時與所述攪拌裝置外齒圈及所述轉桶外齒圈相互嚙合的豎直齒圈,所述豎直齒圈連接一動力電機。
進一步地,所述桶內部分整體為一上下均鏤空的圓筒狀結構,所述桶外部分整體也為上下均鏤空的圓筒狀結構,所述桶內部分的頂部向外延伸與所述桶外部分的頂部連接,所述桶外部分與所述桶內部分的連接面與所述轉桶頂部的平面平行。
進一步地,所述內置攪拌杆並排設置,一排內置攪拌杆均勻分布在轉桶內的同一高度上;
所述外置攪拌杆並排設置,一排外置攪拌杆均勻分布在桶內部分的外周側,並每一排外置攪拌杆與每一排內置攪拌杆均具有高度差。
進一步地,所述豎直齒圈設置在豎直方向上,並與所述攪拌裝置外齒圈及所述轉桶外齒圈垂直,所述豎直齒圈的上端與所述攪拌裝置外齒圈嚙合,所述豎直齒圈的下端與所述轉桶外齒圈嚙合。
進一步地,所述轉桶底側面任意位置處設置有一出料口。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通過齒輪的嚙合,實現交叉攪拌,達到極為優良的攪拌效果,同時,本實用新型僅應用了一個電機,降低了能耗。
附圖說明
圖1為本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描述。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於解釋本實用新型,並不用於限定本實用新型。
相反,本實用新型涵蓋任何由權利要求定義的在本實用新型的精髓和範圍上做的替代、修改、等效方法以及方案。進一步,為了使公眾對本實用新型有更好的了解,在下文對本實用新型的細節描述中,詳盡描述了一些特定的細節部分。對本領域技術人員來說沒有這些細節部分的描述也可以完全理解本實用新型。
如圖1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實施例結構示意圖,該實施例提供一種彈性質感塗料的製備裝置,所述製備裝置包括一轉桶1及一固定座2,所述轉桶1通過一轉軸固定在固定座2上;所述轉軸一端連接在固定座2上,另一端連接在轉桶1底部中心處,該轉軸不提供轉動力,僅提供轉桶1在固定座2上轉動的支撐作用;
所述轉桶1底側面任意位置處設置有一出料口14,在轉桶1完成旋轉動作後,將轉桶1內部的漆料排出,所述轉桶1底部外邊緣設置有一轉桶外齒圈11,所述轉桶1內部設置有多根內置攪拌杆12,所述內置攪拌杆12並排設置,一排內置攪拌杆12均勻分布在轉桶1內的同一高度上。
在所述轉桶1的頂部滑動連接一攪拌裝置3,所述攪拌裝置3包括一桶內部分32及一桶外部分31,其中桶內部分32整體為一上下均鏤空的圓筒狀結構,所述桶外部分31整體也為上下均鏤空的圓筒狀結構,所述桶內部分32的頂部向外延伸與所述桶外部分31的頂部連接,也可以理解為所述桶外部分31的頂部向內延伸與所述桶內部分32的頂部連接,並所述桶外部分31與所述桶內部分32的連接面與所述轉桶1頂部的平面平行;
所述桶內部分32的外側面上設置有多個外置攪拌杆321,所述外置攪拌杆321並排設置,一排外置攪拌杆321均勻分布在桶內部分的外周側,並每一排外置攪拌杆321與每一排內置攪拌杆12均具有高度差,也可以理解為相互交錯設置;在將外置攪拌杆321放置在轉桶的步驟中,僅需要將外置攪拌杆321與內置攪拌杆12相互錯開一個角度,即可完成放置動作;
所述桶外部分31的底部外邊緣設置有一攪拌裝置外齒圈311,所述攪拌裝置外齒圈311在所述轉桶外齒圈11上方,並所述攪拌裝置外齒圈311與所述轉桶外齒圈11互相平行,並均在水平面上;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個同時與所述攪拌裝置外齒圈311及所述轉桶外齒圈11相互嚙合的豎直齒圈4,所述豎直齒圈4連接一動力電機,所述動力電機對豎直齒圈4提供旋轉動力;
所述豎直齒圈4設置在豎直方向上,並與所述攪拌裝置外齒圈311及所述轉桶外齒圈11垂直,所述豎直齒圈4的上端與所述攪拌裝置外齒圈311嚙合,所述豎直齒圈4的下端與所述轉桶外齒圈11嚙合,在所述豎直齒圈4提供動力時,所述豎直齒圈4同時帶動所述攪拌裝置外齒圈311及所述轉桶外齒圈11轉動,因嚙合位置不同,實現所述攪拌裝置外齒圈311的轉動方向與所述轉桶外齒圈11的轉動方向相反,進而聯動設置在轉桶1內的外置攪拌杆321與內置攪拌杆12轉動方向相反,實現交叉攪拌,達到極為優良的攪拌效果,同時,本實用新型僅應用了一個電機,降低了能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