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借據
2023-10-09 07:11:39 1
清朝福建永安縣有個叫趙前的知縣,剛上任第三天,當地富戶張大昆就來告狀。張大昆有地數十頃,開著三個雜貨店,他告窮小子李小山借錢不還。
公堂上,張大昆把李小山兩次借錢的情況講了個明明白白:一次是乾隆三年臘月,一次是乾隆四年五月。趙知縣問有何證據?張大昆把兩張借據呈上。趙知縣把兩張借據細看一番,沒什麼可疑之處,就傳李小山上堂。
李小山衣衫不整,鼠目猴腮,說話吞吞吐吐,看上去不像善良之輩,但拒不承認借過張大昆的錢,求趙大人明察。原告和被告各執一詞,張大昆說有借據為憑,李小山應該還錢;李小山說自己雖窮困潦倒,卻從未借錢,借據是假的。趙知縣在公堂上問不清,又不可以貌取人,只有退堂了。
碰上了這個難案,趙知縣連晚飯也吃不進,獨自坐在書房,推敲如何審理此案。李小山是否借錢,關鍵是借據,只要借據真,李小山是賴帳無疑。天色已晚,他點上蠟燭,把兩張借據並在一起,在燭光下細細察看起來,看了半個時辰,也找不到絲毫破綻,看來這借據是真實可靠的。可為什麼李小山不認帳呢?趙知縣看得煩惱,一推兩張借據,碰著蠟燭,蠟燭爆了個燈花,落在兩張借據中間,燒了一個圓洞。趙縣令趕快把借據拿起,看那小洞怪有趣,無意中把兩張借據又拼成了個圓洞,從洞中看燭光,似一輪紅日,燭光映在紙上,紙紋十分清晰,一看便知,這紙是當地產的紙。紙紋粗細不勻,紙紋在燭光下,任你想像,有的像小河流水,有的像高山綿亙,有的像海水波濤。趙知縣對紙紋看出了興趣,看著看著,心頭一亮,叫道:「這借據是假的。」
第二天,趙縣令把張大昆和李小山傳來,一拍驚堂木,厲聲問張大昆:「你偽造借據,誣告別人,還不從實招來!」張大昆心頭一驚,頓時又鎮靜下來,說:「大人有何根據?」
趙縣令說:「這借據一張上寫的是乾隆三年臘月,一張上寫的是乾隆四年五月,我問你,這兩張借據是你何時寫的?」
張大昆說:「當然是借錢當時寫的。」
趙縣令說:「胡說,這兩張借據是同時所寫!」
張大昆死嘴爛牙,說兩張借據一張寫於乾隆三年臘月,一張寫於乾隆四年五月,要趙知縣拿出同時寫的憑證。
趙縣令點上一支蠟燭,放在公案上,然後把兩張借據對邊並在一起,對著燭光說:「兩張借據如不是同時所寫,各取各紙,這紙的光澤、厚薄顏色不同。你看這兩張借據,紙紋相連,絲毫不差,彎彎曲曲,構成一幅小河流水的圖案,說明是一張紙裁開的,同時所寫。難道你一紙先用一半寫借據,時隔一年半以後,再去尋找另一半寫借據嗎?!」
趙知縣講得頭頭是道,張大昆無言以對。假借據被識破。頓時,張大昆頭上冒汗,面色如土。趙縣令責問張大昆偽造借據的情況,當堂杖打張大昆30大板,罰銀20兩,李小山無罪放回,賞銀20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