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優化配電櫃進出線結構的除塵系統的製作方法
2023-10-10 01:17:59 3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環保技術,尤其涉及一種除塵系統及分系統或部件。
背景技術:
伴隨著木工生產效率的提高,木工行業的汙染變得越來越大,尤其是粉塵產生的速率十分的驚人,這必須要配備足夠的木工除塵器設備來幫助處理粉塵。目前,木工廠常使用旋風除塵器、布袋除塵器等各種除塵設備來進行除塵,各除塵設備之間沒有較好地進行整合,導致除塵效果不夠理想。此外,現有除塵系統通過市電來供電不夠節能環保,且配電櫃結構不夠合理,布局不夠緊湊。另外,現有除塵系統的操控性不夠好,抗幹擾措施不夠理想,系統安全性差,負載設備運行不夠穩定。有鑑於此,有必要對除塵系統及分系統或部件進行優化設計,以便有效地從相應方面改善除塵系統的性能。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缺陷,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除塵系統及分系統或部件,以便改善除塵系統的性能。
為解決以上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優化配電櫃進出線結構的除塵系統,包括除塵設備、供電設備和電控設備,其中:
除塵設備包括用於二級除塵的多個旋風除塵器和一個布袋除塵器,針對作業中生塵的每個工具機旁設置一個旋風除塵器,除塵設備的振動支架通過振動彈簧安裝布袋除塵器,各旋風除塵器由風管並聯後共同接至布袋除塵器,且各旋風除塵器和布袋除塵器分別接至集塵器,風機設置於布袋除塵器的排風道上;其中旋風除塵器包括旋風筒,該旋風筒內腔上設置有螺線,旋風筒的頂部設置集風帽,集風帽設置旋風筒風道接口一,旋風筒的腔壁設置旋風筒風道接口二,旋風筒的底部設置旋風除塵灰鬥,該旋風除塵灰鬥接至集塵器;布袋除塵器包括由上箱體和下箱體構成的箱體,上箱體的箱體風道接口一通過風管與旋風筒風道接口二連接,下箱體的箱體風道接口二通過風管與風機連接,下箱體的內部設置濾袋,下箱體的底部設置布袋除塵風鬥,該布袋除塵風鬥與集塵器的連接通道上設置集塵閥;
供電設備包括接電系統及配電櫃,接電系統包括光伏供電裝置、市電供電裝置、供電轉換裝置,光伏供電裝置和市電供電裝置分別接至供電轉換裝置輸入端,供電轉換裝置的輸出端接至配電櫃以便選擇光伏供電模式或市電供電模式來向配電櫃供電;
電控設備包括電控裝置,電控制裝置的輸入端接配電櫃,電控裝置的輸出端接風機的電機,配電櫃與電控裝置之間、電控裝置與電機之間均通過屏蔽電纜連接,其中屏蔽電纜靠近配電櫃一端的電纜屏蔽層和芯線屏蔽層通過第一接地元件接地,屏蔽電纜靠近電控裝置另一端的電纜屏蔽層和芯線屏蔽層直接接地;電控裝置的主迴路中,三相電源輸入線經主迴路斷路器、交流接觸器接至電機的三相電機的電機線;電控裝置的控制迴路中,控制迴路斷路器的輸入端接兩相電源輸入線,控制迴路斷路器的一輸出端接交流接觸器線圈的一個接線端,控制迴路斷路器的另一個輸出端經點動按鈕接交流接觸器線圈的另一個接線端;
配電櫃採用上中下分成三室的布局,其中上部為進線開關室,中部為電度表室,下部為出線開關室,且進線開關室、電度表室及出線開關室彼此分離開;進線開關室的頂板上設置若干頂板進出線孔,頂板進出線孔包括頂板圓孔及頂板方孔,其中頂板圓孔為通孔,頂板方孔為敲落孔;出線開關室的底板上設置若干底板進出線孔,底板進出線孔為底板圓孔及底板方孔。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至少可取得以下某一方面的技術效果:
1、改善了除塵效果。整合旋風除塵器和布袋除塵器的優點來進行二級除塵,除塵效果更好,可以滿足高粉塵施工環境的除塵需求。特別地,除塵系統中風機葉輪風機葉片採用小凹坑或鋸齒結構,可以減少振動和噪聲,有助於提高風機效率。
2、優化了供電方式。一方面,採用光伏和市電兩種方式供電,可以有效地利用清潔能源,有利於節能環保。另一方面,配電櫃採用模塊化結構便於安裝,優化的布線及走線方式有利於節省成本,解決走線捆線的困難。
3、保證設備穩定運行。電控裝置採用二級避雷保護措施,可提高設備使用安全性,延長其使用壽命。屏蔽電纜採用二點接地,有利於提高抗幹擾性能。電控裝置優化,有利於提高可操控性,並有助於保證設備穩定運行。
附圖說明
通過閱讀下文優選實施方式的詳細描述,各種其他的優點和益處對於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將變得清楚明了。附圖僅用於示出優選實施方式的目的,而並不認為是對本發明的限制。而且在整個附圖中,用相同的參考符號來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圖中:
圖1為本發明除塵系統的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除塵設備的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旋風除塵器的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布袋除塵器的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風機的示意圖;
圖6為本發明風機葉輪的示意圖;
圖7為本發明風機葉片實施例一的示意圖;
圖8為本發明風機葉片實施例二的示意圖;
圖9為本發明實施例配電櫃櫃體總裝圖;
圖10為圖9的後視圖;
圖11為圖8拆去後封板的後視圖;
圖12為本發明配電櫃布線結構的主視圖;
圖13為圖12的後視圖;
圖14為本發明配電櫃進出線結構的主視圖;
圖15為圖14的右視圖;
圖16為圖14的俯視圖;
圖17為圖14的仰視圖;
圖18為配電櫃吊耳的示意圖;
圖19為立式配電櫃的示意圖;
圖20為掛式配電櫃的示意圖;
圖21為本發明接電系統的方框圖;
圖22為本發明光伏供電裝置的方框圖;
圖23為本發明光伏電池的示意圖;
圖24為本發明光伏控制器的方框圖;
圖25為本發明蓄電池的方框圖;
圖26為本發明逆變電路的電路原理圖;
圖27為本發明電控設備的方框圖;
圖28為本發明電控裝置的電氣原理框圖;
圖29為屏蔽電纜的接地方式;
圖30為屏蔽電纜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在下面的描述中闡述了很多具體細節以便於充分理解本發明。但是本發明能夠以很多不同於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來實施,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在不違背本發明內涵的情況下做類似推廣,因此本發明不受下面公開的具體實施例的限制。
對於木工廠而言,其大量使用以下工具機:(1)木工鋸機,高速運動的鋸切割木料,產生的木屑粉塵直徑大,飛濺速度快,塵源固定;(2)木工刨床,加工木料平面以及成型面,木屑多為塊狀和粒狀,有少量細粉塵;(3)木工銑床,對木料進行銑削加工,木料徑度大,飛濺速度快,塵源不集中;(4)鑽床和榫槽機,主要用於打孔和榫槽,產生的木屑非常粒徑較大,塵源不穩定;(5)木工車床,木屑多為塊狀和條狀,體積大,粉塵量小。這使得木工行業產生的粉塵其粒徑跨度比較大,且絕大多數都是大顆粒粉塵。
有鑑於此,本發明在設計木工廠除塵系統的時候,對於這種粒徑跨度大的情況採用二級過濾,即先利用旋風除塵器將較大的顆粒回收,然後再利用袋式除塵器做最終淨化,以下詳細說明。
本發明以木工廠為例對除塵系統進行描述。但值得注意的是,本發明除塵系統不僅限於木工廠適用,其它具有類似粒徑跨度大的場合也可以採用以下技術方案描述的除塵系統。
參見圖1,為本發明除塵系統的示意圖。該除塵系統採用了「多帶一」的二級除塵設計,即每個木工工具機(或其它生塵工具機)旁設置一個旋風除塵器,各旋風除塵器並聯後共同接至布袋除塵器,且各旋風除塵器和布袋除塵器分別接至集塵器。該方案採用二級過濾,即先利用旋風除塵器將較大的顆粒回收,然後利用袋式除塵器做最終淨化,淨化後的空氣可以直接排放回車間,這樣可在冬夏節省風機組的能源損耗。
本發明除塵系統在除塵設備、供電設備及電控設備等方面進行了優化改進,以下分別進行說明。
1、除塵設備
參見圖2,為本發明除塵設備的示意圖。該除塵設備包括用於二級除塵的旋風除塵器(不失一般性,圖2僅示出一個旋風除塵器)和布袋除塵器,具體結構是:除塵設備包括接旋風除塵器4和布袋除塵器1,旋風除塵器4和布袋除塵器1通過風管5連通,風機6設置於布袋除塵器1的排風道上(或旋風除塵器4的進風道上),旋風除塵器4的和布袋除塵器1接至集塵器7來收集粉塵。含塵氣體自進風口Pi進入到旋風除塵器4進行一級除塵,之後再進入到布袋除塵器1進行二級除塵,兩級除塵所得粉塵由集成器7收集,除塵後的淨風由出風口Po排出,由此實現兩級除塵,可以取得更好的除塵效果。
如圖2所示,本實施例設置有振動支架3,布袋除塵器1通過振動彈簧2安裝于振動支架3,啟動振動支架3可抖落布袋除塵器1上的積塵,這樣可以有效地清潔布袋除塵器1,以保持良好的除塵效果。
本實施例對旋風除塵器4、布袋除塵器1、風機6等分系統或部件進行了優化設計,以下分別舉例進行詳細說明。
參見圖3,示出本發明旋風除塵器的結構。該旋風除塵器4包括旋風筒42,旋風筒42內腔上設置有螺線,旋風筒42的頂部設置集風帽44,集風帽44和旋風筒42的腔壁分別設置旋風筒風道接口一45及旋風筒風道接口二43,旋風筒42的底部設置旋風除塵灰鬥41,旋風除塵灰鬥41接至集塵器7。該旋風除塵器4的除塵機理是使含塵氣流作旋轉運動,藉助於離心力將粉塵從氣流中分離並捕集於器壁,再藉助重力作用使粉塵落入旋風除塵灰鬥41。
參見圖4,示出本實用布袋除塵器的結構。該布袋除塵器包括由上箱體14和下箱體13構成的箱體,上箱體14的箱體風道接口一(圖未示出)通過風管與旋風筒風道接口二43連接,下箱體13的箱體風道接口二15通過風管與風機6連接,由此使得風機6設置於布袋除塵器1的排風道上。下箱體13的內部設置濾袋16,下箱體13的底部設置布袋除塵風鬥12,該布袋除塵風鬥12通過筋板17固定於布袋除塵器立柱11上,且該布袋除塵風鬥12與集塵器7的連接通道上設置集塵閥18。含塵氣體由布袋除塵器1入口進入箱體,通過濾袋16淨化後的氣體進入風機6,之後由風機6吸入直接排入室內(亦可以接管排到室外),通過濾袋16進行過濾後粉塵收集於布袋除塵風鬥12,這些粉塵通過開啟/關閉集塵閥18來收集於集塵器7。
本發明中,除塵設備由風機6來提供除塵用的風力,以下對風機6的結構進行詳細描述。
參見圖5,為本發明風機的示意圖。風機6包括機殼62和風機葉輪63,具有蝸殼形風道的機殼62安裝於機座61,風機葉輪63通過葉輪軸64轉動安裝於機殼62內部,葉輪軸64傳動連接於電機8的動力輸出軸。本例中,風機葉輪63和電機8之間採用帶式傳動連接,當然也可採用其它方式傳動連接,在此不在贅述。
參見圖6,示出本發明風機葉輪結構。該風機葉輪63包括左、右端板632(圖中僅示出一端)和多片風機葉片631,其中:左、右端板632分別固定在葉輪軸(圖未示出)上;所有風機葉片631分別沿葉輪軸的軸向分布且夾設在左、右端板632之間。特別地,風機葉片631垂直於葉輪軸的橫截面沿縱向彎成曲線狀(優選為彎成圓弧狀),且風機葉片631厚度自風機葉片根部到風機葉片尾部逐漸縮小,有利於保持較好的氣動特性和較好的結構強度。該風機葉輪改善了風機葉片結構,氣流流經風機葉片後緣時產生的漩渦打碎,從而有效地減少流阻,減少振動和噪聲,提高風機效率,以下進一步舉例說明。
參見圖7,示出本發明實施例一風機葉片結構。每片風機葉片631的後緣分布有系列葉片小凹坑6311,這些小凹坑6311可為圓形、方形等。氣流在旋轉風機葉輪的作用下由風機葉片631的前緣進入,當氣流流經風機葉片631的後緣時,在葉片小凹坑6311的作用下減小風機葉片尾部的漩渦,同時將原先的整體氣流打碎,從而增加了氣流的擾動;這樣就將氣流流過風機葉片後產生的大漩渦分割為小漩渦,由此減少了阻力、振動和噪聲。可以理解的是,本實施例還可同時在每片風機葉片631的前緣設置若干葉片小凹坑6311,通過小凹坑結構將風機葉片後緣6313產生的漩渦打碎;同時,葉片小凹坑6311也可以很好地將氣流流經風機葉片前緣時產生的漩渦。當然,也可僅在風機葉片631的前緣設置葉片小凹坑6311。
參見圖8,示出本發明實施例二風機葉片結構。每片風機葉片631的後緣設置有若干葉片鋸齒6312,其中葉片鋸齒6312的高度與葉片鋸齒6312的寬度之比為15%~40%,葉片鋸齒6312的鋸齒角為30°~130°;葉片鋸齒6312的齒頂63122為平齒頂,葉片鋸齒6312的齒槽63121為V形缺口,當然也可採用其它形狀。此外,也可同時在每片風機葉片631的前緣6312設置有若干葉片鋸齒6312;或者,也可僅在風機葉片631的前緣6312設置葉片鋸齒6312。本實施例在風機葉片631上設置鋸齒6312,其工作原理與前例相同,在此不再贅述。
2、供電設備
本發明除塵系統的供電設備包括接電系統及配電櫃,接電系統通過市電供電裝置或光伏供電裝置來向配電櫃供電,電機8接入配電櫃來獲取電力,以下進行詳細描述。
同時參見圖9~圖11,為本發明實施例配電櫃櫃體總裝結構。該配電櫃的櫃體設有進線開關室、電度表室和出線開關室:進線開關室設有門板91和後封板,室內設進線開關安裝板912;電度表室設有門板92及電度表室後封板97,室內設電度表安裝板910、電度表安裝板911,其中門板92上面可以設置鉛封94和密碼鎖95,以防他人非法打開;出線開關室設有門板93和出線室後封板96,室內設出線開關的安裝梁98,該出線開關室封板96帶拉扣,可以方便開啟/關閉。該櫃體側壁設銘牌以識別產品,後壁四角設置配電櫃吊耳式的安裝結構,以便安裝配電櫃的櫃體,以下進一步說明。
參見圖12-圖13,為本發明實施例的配電櫃布線結構。所述配電櫃採用上中下分成三室的布局,其中:上部為進線開關室S1,設置有一進線斷路器915,以線纜921接至電度表室S2;中部為電度表室S2,設置有若干電度表916;下部為出線開關室S3,設置有接地排,保證出線接地方便。
如圖12~圖13所示,電度表室S2設置有電氣安裝板919,電度表916安裝於電氣安裝板919的前側;而配電櫃的進出走線為電氣安裝板919的板後走線,這有助於進一步節省銅導線用量。此外,電氣安裝板919上設置有上匯流排安裝條922和下匯流排安裝條923,匯流排918的兩端分別安裝到上匯流排安裝條922和下匯流排安裝條923上,便於安裝、固定匯流排918。
本發明在配電櫃的後側設置有匯流排,進線斷路器915與電度表916以匯流排918連接。匯流排918與進線斷路器915之間通過導線連接;而電度表916的電纜917進線側與匯流排918連接,出線側與出線空氣開關連接。因進線斷路器915與電度表916之間主要通過匯流排918連接,可節省較多銅導線。這樣可減少連接導線用量,一方面可節省成本,另一方面解決走線捆線的困難。
同時參見圖14~圖17,為採用本發明配電櫃進出線結構的較優實例。所述配電櫃S採用上中下分成三室的布局,其中:上部為進線開關室S1;中部為電度表室S2;下部為出線開關室S3。進線開關室S1、電度表室S2及出線開關室S3三室彼此分離開,外觀美觀簡潔大方;也便於採用裝置化的設計方式,對於單獨更換某一個元件,只需改動相關零件就能使用,而無需大範圍的更改,可節省很多設計時間,也給加工製造帶來了很大的便利;特別地,配電櫃相對原有配電櫃的運行穩定性更好,安全性提高。
如圖14~圖17所示,進線開關室S1的頂板924上設置若干頂板進出線孔925,它們為頂板圓孔及頂板方孔,其中:頂板圓孔為通孔;頂板方孔為敲落孔。出線開關室S3的底板926上設置若干底板進出線孔927,它們為底板圓孔及底板方孔。當配電櫃為壁掛安裝且進出線為明管時,可敲掉底板較小的圓孔或者頂板方孔,從而實現配電櫃的下部或上部或上下部組合等方式的進出線;將底板的較大方孔敲落,則可實現配電櫃落地安裝時的下部進出線;這樣可以兼顧配電櫃的多種安裝方式、多種進出線方式,從而實現配電櫃的批量預製生產及用戶的挪用。
參見圖18,為本發明配電櫃吊耳的示意圖。該配電櫃吊耳可適用於立式配電櫃和掛式配電櫃,該配電櫃吊耳包括「L」型板914,其中的第一側板和第二側板上開設有一吊孔9141及多個安裝孔9142,其中可貫穿螺釘或螺栓的等緊固件,由此將「L」型板914安裝到配電櫃的櫃體上。其中的安裝孔9142為多個圓孔,或為多個方孔,也可為一長圓槽。這樣便於調整所述「L「型板914與配電櫃櫃體的裝配高度,從而增加安裝結構的通用性。該安裝結構可由金屬板材或其它材料折出第一側板和第二側板,由此形成一「L」型板914,然後在「L」型板的第一側板和第二側板上開設吊孔9141及安裝孔9142即可。當然,所述「L」型板914也可通過鑄造方式製成,在此不再贅述。
本發明中,作為安裝結構的配電櫃吊耳914可通過不同的裝配角度與立式配電櫃或掛式配電櫃配合,從而滿足這兩種配電櫃的安裝要求:
參見圖19,為本發明立式配電櫃的示意圖。該立式配電櫃裝配時,將「L」型板914的其中一個側板固定在櫃體S上,另一個側板向櫃體外側伸出,以便與牆壁或、車廂或其它構建物側壁固定。所述「L」型板914的安裝高度與櫃體S的上、下沿平齊,當然也可採用其它安裝高度。
參見圖20,為本發明掛式配電櫃的示意圖。該掛式配電櫃裝配時,將「L」型板的兩個側板固定在櫃體S的角上,並使「L」型板914上的吊孔9141露出櫃體S即可。完畢後,即可將配電櫃吊掛在牆壁、車廂或其它構建物側壁上。這樣,只要改變安裝角度就可與立式配電櫃或掛式配電櫃配合,從而滿足這兩種形式配電櫃的安裝要求,具有結構簡單、安裝便捷、安全可靠、通用性好等優點。
參見圖21,本發明接電系統方框圖。該供電設裝置10包括光伏供電裝置101、市電供電裝置102、供電轉換裝置103,光伏供電裝置101和市電供電裝置102分別接至供電轉換裝置103輸入端,供電轉換裝置103的輸出端接至配電櫃9:光伏供電裝置101可輸出314V交流電,它與市電供電裝置102一起連接到供電轉換裝置103以便選擇不同的供電方式,供電轉換裝置103轉換後的電力經配電櫃9輸出至電控裝置,以便來驅動電機8。
參見圖22,示出本發明光伏供電裝置的原理框圖。該光伏供電裝置101包括光伏電池1011、光伏控制器1012、蓄電池1013、逆變電路1014,光伏電池1011優選為薄膜光伏電池,光伏控制器1012具有充電電路10121、放電電路10123和控制電路10122,充電電路10121接於光伏電池1011與蓄電池1013之間,放電電路10123接於蓄電池1013與逆變電路1014之間,控制電路10122分別連接充電電路10121、放電電路10123及蓄電池1013,逆變電路1014接至供電轉換裝置103。
在圖22中,薄膜光伏電池1011本光伏供電裝置101的核心部分,其作用是將太陽的輻射能力轉換為電能,或送往蓄電池中存儲起來,或推動電機8工作。光伏控制器1012的作用是控制整個系統的工作狀態,並對蓄電池起到過充電保護、過放電保護的作用。蓄電池1013的作用是在有光照時將光伏電池所發出的電能儲存起來,到需要的時候再釋放出來。
參見圖23,示出本發明薄膜光伏電池的結構示意圖。該薄膜光伏電池1011包括第一導電玻璃基底10111、沉積吸收層10112、緩衝層10113、導電銀膠10114和第二導電玻璃基底10115,其中:第一導電玻璃基底10111、沉積吸收層10112、緩衝層10113、導電銀膠10114和第二導電玻璃基底10115由上至下依次設置;第一導電玻璃基底10111和第二導電玻璃基底10115上引出電極(圖未示出),一般是第一導電玻璃基底10111上面引出正電極,第二導電玻璃基底10115上面引出負電極。
圖23中,上述各層的規格可為:第一導電玻璃基底10111、第二導電玻璃基底10115的長度為40mm,寬度為15mm,厚度為3mm;沉積吸收層10112為半導體納米材料製成,長度為30mm,寬度為15mm,厚度為2×10-3mm;緩衝層10113為In2S3材料製成,長度為25mm,寬度為15mm,厚度為4×10-3mm;導電銀膠10114的長度為20mm,寬度為15mm,厚度為2×10-3mm。如此設置,材料消耗少,製造能耗低,且在提高電池的電壓等性能方面具有優異效果。
參見圖24,示出本發明控制器的電路原理框圖。該光伏控制器1012包括充電電路10121、放電電路10123、控制電路10122及防雷電路10124,充電電路10121、放電電路10123和蓄電池1013並聯,防雷電路10124和蓄電池1013串聯。由於增加了防雷電路10124,流過蓄電池1013的雷擊電流大為減小。
本實施例中的防雷電路10124具體為防雷電感,添加該防雷電感後流過蓄電池1013的雷擊電流大為減小;同時,該防雷電感的感抗遠大於蓄電池內阻,由此在蓄電池1013兩端所分殘壓也大為減小,這樣也增強了系統的防雷能力。此外,也可於充電電路10121、放電電路10123分別串聯防雷電感,以進一步改善防雷能力。
參見圖25,示出本發明蓄電池的電路原理框圖。該蓄電池1013包括蓄電池本體10131、電池管理裝置10132、數據總線10133、輔助供電總線10135以及輔助充電控制線10134,其中蓄電池本體10131的正極和負極分別與電池管理裝置10132相連接。進一步說明如下。
圖25中,該電池管理裝置10132包括與蓄電池本體10131的正極和負極分別相連接的檢測控制單元101321以及與蓄電池本體10131的正極和負極分別相連接的輔助充電單元101322,檢測控制單元201與輔助充電單元101322相連接;數據總線10133與檢測控制單元101321相連接;輔助供電總線10135與輔助充電單元101322相連接;輔助充電控制線10134與檢測控制單元101321的輸出端相連接;檢測控制單元101321,用於實時檢測蓄電池本體10131的運行狀態,當蓄電池本體10131的實時電壓小於閾值電壓時,由輔助充電單元101322通過輔助供電總線10135對蓄電池本體10131進行充電。
本實施例中,檢測控制單元101321可以檢測蓄電池本體10131的狀態,並在輔助充電單元101322的協調作用下對該蓄電池本體10131進行充放電操作,從而使得蓄電池整體都保持在理想的電壓平衡狀態。這樣既可以使蓄電池保持活性,又可以達到電壓平衡的狀態,不至於出現過充或欠充的狀態,由此提高了蓄電池的壽命。
參見圖26,示出本發明的逆變電路的電路原理圖。該逆變電路1014包括功率管驅動晶片,該功率管驅動晶片接至微處理器電路(MCU/DSP),以便根據微處理器電路輸出的脈衝寬度調製信號,驅動對應的功率管交替導通和關斷。具體的,所述的逆變電路1014包括六個功率管Q1~Q6,這六個功率管分成三組,每組功率管控至一相交流輸出。
各個功率管的具體連接方式是:功率管Q1、Q2、Q3的源極共同接直流電源的一端,功率管Q4、Q5、Q6的漏極共同接直流電源的另一端,功率管Q1的漏極和功率管Q4的源極的連接供電轉換裝置103的U相端子,功率管Q2的漏極和功率管Q5的源極的連接供電轉換裝置103的V相端子,功率管Q3的漏極和功率管Q6的源極連接供電轉換裝置103的W相端子;功率管Q1、Q2、Q3、Q4、Q5、Q6的柵極分別接功率管驅動晶片的一個輸出端,該功率管驅動晶片的各個輸入端分別受微處理器電路的輸出脈衝寬度調節信號PWM1、PWM2、PWM3、PWM4、PWM5、PWM6中的一路控制。該六個功率管Q1~Q6的源極和漏極之間對應接入二極體D1~D6。
開機時,微處理器根據設定的電機轉速產生相應的6路脈衝寬度調製信號,即驅動信號PWM1~PWM6;通過功率管驅動晶片驅動逆變器逆變電路1014的6個功率管(MOSFET或IGBT)Q1~Q6;這些功率管的交替導通和關斷,產生三相調製波形,輸出電壓可調、頻率可變的三相交流電,輸入至供電轉換裝置103。
3、電控設備
參見圖27,為本發明電控設備的方框圖。電控裝置100的輸入端接配電櫃9,輸出端接電機8,該電控裝置100在配電櫃9輸出電流時,可驅動作為交流負載的電機8運轉;該電控裝置100的兩端分別接入第一接地元件110和第二接地元件120,以便將雷電流引入大地,由此提高系統的安全性。
本實施例包括二級防雷保護電路,具體是第一接地元件110為密閉式火花間隙,接於電控裝置120的輸入端與接地端之間,可洩放雷電電流可達20KA;第二接地元件120為放電管,接於電控裝置100的輸出端與接地端之間,對流經電控裝置100的小部分雷擊電流進一步放電,即對進入電機8的殘壓再作一次限流,使其低於額定的安全範圍。這就可使得大部分雷擊電流通過電控裝置100輸入端的第一接地元件110洩放,而電控裝置100輸出端設置的第二接地元件120則可使得進入負載的殘壓更小,從而有利於防止負載遭受雷擊,提高其使用安全性,延長其使用壽命。
上述的第一接地元件110、第二接地元件120均可選擇氧化鋅壓敏電阻或其它類型的接地電阻代替,同樣具有較好的防雷效果。在雷電電流較大時,氧化鋅壓敏電阻被擊穿,雷電電流迅速經過氧化鋅壓敏電阻流入接地端,使得進入電機8的殘壓被鉗制在預定範圍內。
參見圖28,示出本發明電控裝置的電氣原理框圖。該電控裝置100的主迴路中,三相電源輸入線L1、L2、L3經主迴路斷路器QF1、交流接觸器KM接至電機8的三相電機的電機線U1、V1、W1;控制迴路中,控制迴路斷路器QF2的輸入端接三相電源輸入線L2、L3,控制迴路斷路器QF2的一輸出端接交流接觸器KM線圈的一個接線端,控制迴路斷路器QF2的另一個輸出端經點動按鈕SB(1-3)接交流接觸器KM線圈的另一個接線端。按下點動按鈕SB,交流接觸器KM線圈得電吸合,交流接觸器KM的三相主觸點閉合,電機得電運轉,拖動設備工作。按住點動按鈕SB的時間即為電機點動運轉時間。鬆開點動按鈕SB,交流接觸器KM線圈斷電釋放,交流接觸器KM的三相主觸點斷開,電機失電停止運轉,拖動設備停止。
本實施例中為了使雷電電流安全流過,各電路元件之間均通過屏蔽電纜連接,其接線端用螺釘固定,以下進一步說明。
參見圖29,表示屏蔽電纜130的接地方式。該屏蔽電纜130由電纜芯線及電纜屏蔽層構成,該電纜屏蔽層包裹住電纜芯線以降低電磁幹擾。
圖29示出屏蔽電纜130在配電櫃9和電控裝置100之間的接線方式,該屏蔽電纜130靠近配電櫃9的一端電纜屏蔽層通過第一接地元件110接地,屏蔽電纜130靠近電控裝置100的另一端電纜屏蔽層直接接地。
在實際電力系統中,屏蔽電纜130的長度一般大於20m,因此可使第一接地元件110接於距供電端(配電櫃)4m~6m的位置。該第一接地元件110可為接地電阻,具體類型可為氧化鋅壓敏電阻等(當然也可為其它元件)。該接地電阻的阻值與屏蔽電纜130的電纜屏蔽層的等效電阻相等,也可以依據實際情況另行選取。
電機8和電控裝置100之間的接地可參照上述方式,即:屏蔽電纜130靠近電控裝置100的一端電纜屏蔽層通過第二接地元件120接地,屏蔽電纜130靠近電機8的另一端電纜屏蔽層直接接地。
此實施例中,電控裝置100和配電櫃9之間,電機8和電控裝置100之間的屏蔽電纜130採用了二點接地方案,因而仍然保持了傳統二點接地方案的良好抗幹擾效果;由於屏蔽電纜130靠近配電櫃9的一端電纜屏蔽層通過接地元件接地,有利於對接地電流或幹擾限流,由此避免了地電流或幹擾過大時燒毀屏蔽層的危險,同時也可以達到較好地電磁兼容效果,而且不會引起負面天線效應。
參見圖30,表示屏蔽電纜的具體結構。該屏蔽電纜130的外保護層131內設置有多根芯線135,其中每根芯線包裹有內保護層133;特別地,外保護層內131層設置有電纜屏蔽層132,內保護層133的內側設置有芯線屏蔽層134。
由於屏蔽電纜130的芯線及電纜自身均設置屏蔽層,可以抑制芯線之間的幹擾及外界的幹擾,具體而言:屏蔽電纜的芯線均設計了芯線屏蔽層,有利於抑制芯線之間產生的電磁輻射、靜電耦合和電磁感應;電纜自身設置電纜屏蔽層,有利於抑制外部的電磁幹擾;這兩方面因素,較好地消除了動力系統屏蔽電纜所產生的幹擾,有利於保證數據的準確性。
優選地,電纜屏蔽層132和芯線屏蔽層134的兩端分別接地,以便有效降低幹擾源。較優地,是使電纜屏蔽層132和芯線屏蔽層134靠近配電櫃9的一端通過第一接地元件110接地,電纜屏蔽層132和或芯線屏蔽層134靠近電機8的一端直接接地。
本發明提供的除塵系統及分系統或部件,可至少在改善除塵效果、優化供電方式或保證設備穩定運行的某一個方面提高系統性能,其結構簡單,布局緊湊,成本較低,具有較好的市場前景。
以上僅是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的是,上述優選實施方式不應視為對本發明的限制,本發明的保護範圍應當以權利要求所限定的範圍為準。對於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範圍內,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發明的保護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