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李崇建老師的《麥田裡的老師》讀後感

2023-10-13 22:37:54

  李崇建老師的《麥田裡的老師》告訴我們做到做麥田裡的捕手,守在麥田裡、懸崖邊,攔住那些要衝向懸崖的孩子,這應該是每一個家長和教師都應承擔的責任。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這本書的讀後感,希望對你有幫助。

  《麥田裡的老師》讀後感一:

  真正開心的事情,下午一進校門,門房師傅遞給我一份厚實的信封,用手從外面一摸應該是一本書。難道是我在教育在線申請的《麥田裡的老師》回來了?已經等不及回到教室了,先拆開看一看,果然裝幀精美的《麥田裡的老師》出現在我的眼前,好開心!這是我第二次在網上申請得到一本新書,而且如願以償。怎能不開心?這是教育在線給我的精神食糧,對我來說這正是我所需要的。開心!現在已經讀到第10頁,我讀的很慢,因為它其中的每一句話都是那樣讓人心動,令人折服。

  「因為懂得孩子的問題狀況,所以能以更大的勇氣去包容,去承擔這不容易的教育任務,在支持孩子正向改變的過程中,一步一步等待孩子成長的契機。老師與父母在面對孩子的問題時,確實要有更多的了解,因有了解才能接納;因有接納才能陪伴;因有陪伴才有協助;因有協助才有引導;因有引導才能教育。教育是需要愛與智慧的長遠之路。」

  「我要當那麥田的捕手」——守在麥田上,懸崖邊,攔住那些藥衝向懸崖的人。

  「幾乎每個人都夢想成為遇難不退的英雄人物,但英雄背後所承受的艱辛試煉與努力之歷程,卻常常為人忽略。許多領域裡出類拔萃的專業人士在成功之前,也是憑著一股努力向上的信念及毅力經歷著各自的機緣,幸運地創造了成功寶典,作為後人遵循的指引。」

  「事實上,孩子的各種問題或親子、師生之間的對立情緒並非一夕造成,看得到的問題行為往往只是浮現出來的冰山一角,行程的原因往往是孩子與父母或教養者的特質,在相處過程中相互影響,累計出錯綜複雜的心裡感受及情緒、行為反應。」

  「輔導孩子的第一層,孩子要的是接納與心靈的撫慰。」

  建立家庭主文化。「龍生龍,鳳生鳳,老鼠兒子會打洞。」我認為,這是教養塑造的環境使然,這也是文化。試想,每天晚飯後,家裡人都在看電視打發時光,你怎能盼望孩子獨自守在書桌旁讀書寫字?假如每天晚飯後,一家人都手捧報紙、書籍在閱讀,孩子有什麼理由迷戀在網絡、電視、電子遊戲中?

  說得好,講得透徹!從我們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給孩子創造一個家庭的主體文化氛圍。

  《麥田裡的老師》讀後感二:

  做麥田裡的捕手,守在麥田裡、懸崖邊,攔住那些要衝向懸崖的孩子,這應該是每一個家長和教師都應承擔的責任。但現實的狀況並非如此,很多時候,孩子正是在家長或者教師的逼迫下,走向懸崖的。

  李崇建透過《麥田裡的老師》一書告訴我們,孩子的問題,大部分都在大人身上。大人的內在世界,往往是師生或親子關係的根本源頭。當孩子出現狀況的時候,如果大人能先回頭整理自己的內心,明了自己情緒的根源,再逐一調整,那麼大人與孩子都將獲得令人欣喜的回饋。

  一

  在《麥田裡的老師》這本書中,李崇建老師講述的一個個真實的故事,有著極大的震撼力量,席捲著我的心。

  山毛櫸是一個調皮搗蛋的孩子,他很少進課堂,愛開黃腔、愛搞惡作劇,開口閉口都不正經。常常夜不歸宿,要讓教師滿世界去找他,從不安靜下來聽老師說話,更不把規則放在眼裡。到了初中二年級,連百位數乘法都不會。說起童年的山毛櫸,每個教師都會嘆息,認為他是「耶穌都會垂淚,媽祖也會生氣」的人。面對這樣的一位幾乎被退學的孩子,李崇建擔任起了他的導師,讓他和自己住在一起,幫助他分析各種行為的利弊得失,陪伴著他一道成長。期間自然少不了衝突、沮喪和無助,但崇建老師始終不放棄,並最終使得山毛櫸有了質的變化,逐漸具備獨當一面的領導者能力,在音樂上的造詣也逐漸顯現,作為鼓手參加了歐洲和亞洲的樂團公演,21歲就考出了載運貨車的駕照,可以實現自己開著任何車進行環島行,成為熱烈追求夢想的上進青年。

  柚子是一個單親家庭的孩子,父母早逝,媽媽很關心她,但卻不知道如何幫助她的課業。在求學的過程中,柚子被自己心中衍生出來的各種焦慮所幹擾,以至於不能安心於學習,花在電腦、輕文學和動漫上的時間有增無減,課業卻節節後退,很少將時間花在功課上。通過溝通,崇建注意到柚子不是不想努力,二是當她遇到困頓、怠惰、犯錯、困惑與不安的時候,聽到的語言通常總是指責與說教,沒有幫助她一起去面對上述的這些困境。崇建為柚子的讀書制定了一個小小的學習目標,每晚堅持十分鐘,背兩個英語單詞,算一道數學題,然後將這一天的讀書成就記錄下來。就這樣,柚子時常還會做不到。崇建非常理解孩子面對承諾出現的反覆,幫助她分析發生了什麼樣的事情,使得自己做不到,並鼓勵她重新設定目標,再次開始……就這樣,柚子每天努力讀書的時間增加了,到了考前半個月,已經完全進入了努力讀書的狀態,最後的國中基測考出了PR93的好成績,超過了全體學生中93%的人群。

  昆布是一個聰慧但有點憂鬱的小女孩,但和母親的關係有點緊張,常為了生活作息和功課鬧得不太愉快,自己認為每天使用45%的力量來對抗媽媽。崇建老師建議昆布將45%的反抗,縮減為20%,多一些力量用於覺察,覺察母親是否改變、覺察母親更深層的意思。同時,崇建和昆布的母親也進行了深層次的溝通,讓昆布的母親體悟到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所採用的各種不當方式,建議她改變與昆布的應對方式。在崇建雙邊的溝通、協調之下,僅僅用了一個月的時間,昆布和她母親之間的關係發生了明顯的改變。

  茉莉是一個13歲的女生,喜歡聽音樂、愛打扮、交朋友,但是不喜歡念書。任憑媽媽怎樣叮嚀,如何說教,她的生活依然如故。某一天傍晚,茉莉躺在沙發上看電視,媽媽看著她懶散的樣子,忍著怒氣,要求她進房間讀書,茉莉進了房間之後就開始上網聊天,媽媽跟進去將電源線給拔了,並數落著茉莉的不是,茉莉一氣之下,拿起小刀「割腕」,將手臂內側割的傷痕累累。母親氣急之下問斥責:「如果我也拿刀割腕,你會怎麼想?」茉莉說:「你愛割就割,關我什麼事?」於是,母親也拿起小刀,朝自己手腕划過,鮮血細細地流出來,母女嚎啕的聲音在房間迴蕩。兩人的關係就像小刀划過的手腕,交錯著糾纏雜亂的血痕,有著深深的委屈。在了解中發現,割腕還是茉莉經常採取的一種行為。為什麼採用割腕的方式呢?這是崇建和茉莉交談中著力希望她釐清的一個問題,茉莉認為割腕可以消除壓力,崇建並沒有到此為止,而是進一步引導她找到析表層行為下潛藏的心理密碼,讓其停止鞭撻自己,懂得接納自己,以便改變當下的困境。從那之後,茉莉再也沒有割腕的行為了。

  ……

  崇建老師似乎有一種能力,能自在地與學生建立起關係,再逐步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通過這本書可以知道,其實每一個家長和教師,都是可以具備這種能力的。崇建老師這種能力的獲得,與「薩提爾模式」研習課程的學習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二

  家長和教師最為關心的話題之一,就是如何教出「好」小孩?在崇建老師看來,這不可能有標準的答案,因為每個人定義的「好」都不一樣。但崇建老師始終相信,無論孩子作什麼選擇,沒有孩子想向下沉淪。他們都想向上奮進,都想成功,都想當一個有價值的人。這個目標和家長、教師對他們的期望一致,所以家長和教師理所當然應和他們攜手並進。

  和孩子攜手並進,這話說起來容易,但要真正做到還是很困難的。家長、教師在教育孩子之前,應該將以下三件事情先梳理清楚:文化、規則、應對姿態。這是培養「好」孩子的基礎。

  建立家庭或者班級的主文化,是開展教育的前提。什麼樣的家庭文化,就會培養出什麼樣的孩子來。

  在一次演講中,一位家長憂心忡忡地對李崇建說:「家裡的孩子每天打電腦,放了學就盯著螢光屏,線上遊戲打到天昏地暗,講也講不聽,不知道該如何是好?」李崇建問這位媽媽:「平常家人的休閒活動,都以看電視打發時間嗎?」這位媽媽點點點頭。

  這個家庭的主文化就是「看電視」。晚餐之後的家庭時間,當全家人都在看電視,卻要將孩子推到房間裡讀書的時候,孩子怎能靜下心來?很多孩子身體坐在那裡,心早不知道飛到哪裡去了,至於玩遊戲、網上衝浪、隨意塗鴉等行為的出現,也與家庭的這種文化有著直接的關聯。

  什麼是文化?簡單地說,「日子怎麼過,就是文化。」作為家長或者教師,要努力建設家庭或者班級的主文化,讓那些有益於孩子身心發展的活動成為日常生活的一種習慣。有了這樣的主文化的引領,即使孩子有一些次文化,家長和教師也不用過分擔心。

  記得紐約瘋媽在《媽媽不必當超人》一書中,特別提到了家長要特別應該學著做好的一件事情,即給孩子確立規則,要求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孩子天生就有好奇心,是一個探索者,面對家長或者教師制定的規則,他們通常不會認真去遵守,而是不斷地加以挑戰,看是否能找到突破口。如果父母所設定的規則每天都在變化,孩子摸不著方向,自然會花更多的時間來探底。

  固定的生活秩序和不變的規則,就是在築一道圍牆,一道讓孩子們感到安全的圍牆。讓他們明白什麼事情是可以做的,什麼事情是不可以做的。如果規則始終不變,久了之後他不會再來試探同一個地方,大家就會達成共識,這裡就是築牆之處。當孩子字清楚地知道生活中有這麼一道絕不可越界的圍牆後,反而可以讓他們很有安全感地成長與發展。

  崇建老師對此也是非常的重視,特別提醒家長和教師,懲罰或者寵愛孩子,都是教育中最偷懶的方式。要讓孩子充滿活力,能夠對自己的學習和生活負責,關鍵就是要以「愛」為後盾,建立起明確的規則,並切實加以執行。

  而在執行規則的過程中,最需要注意的,就是應對姿態了。當孩子出現了不符合自己期望的行為,或者出現了違反規則的行為時,你會採取怎樣的應對呢?在「薩提亞模式」中提到人們常常有四種不一致的應對姿態,分別是討好、指責、超理智和打岔。

  討好的應對往往動機善良,但不夠愛自己,忽略了自己;指責的應對往往表現出直率,但通常不照顧他人的感受,忽略他人;超理智的應對表現出很有邏輯和道理,但是忽略自己和他人的感受。講起道理令人厭煩;打岔的人應對是統統忽視自我、他人和情境,你的感覺會是「對牛彈琴」。

  「薩提亞模式」特別重視第五種應對姿態——一致性的姿態的運用。這種姿態在應對上能夠同時關注自己、他人和情境。其目的並不是去改變別人,而是真誠地表達自己。李崇建認為,當教育者懂得更真誠地表達自我時,解決問題的方法也就更清晰容易了。

  一致性的應對姿態是需要不斷地訓練的。家長或教師在遇到衝突事件時,要做到不被自己的情緒所綁架,通過深呼吸試著和自己的內在渴望相聯結,用平穩的聲音和孩子進行交流和溝通,用「正向好奇」來探索孩子的問題,以便孩子能不抗拒地逐漸揭露自己,從而找到問題的關鍵。在這方面,李崇建顯然是薩提爾理論活學活用的高手。

  三

  維琴尼亞·薩提爾(VirginiaSatir,1916-1988)是美國最具有影響力的首席心理治療大師,被譽為「每個人的家庭治療大師」,「薩提爾模式」即其創建的理論體系。薩提爾女士把個體行為視為「冰山」外顯的一角,隱藏於「冰山」底下的,還有許多內在的經驗層次,如應對方式、感受、感受的感受、觀點、期待、渴望、自我等等。只有透過自我一層層地檢視,讓自己了解深層的內在,表達出更真實的自我,才能達到一致的姿態。

同类文章

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讀後感

  【範例1】  在一個美好的下午,我閒著沒事就看了一本書,書名是《「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我很奇怪:為什麼要用這樣的兩句話作為文章的題目呢?  我靜下心來慢慢的欣賞著這篇文章,原來作者在七八歲的時候就寫了第一首詩,我很吃驚,這不可能吧!一個只有七八歲的小孩子就會寫這樣好的詩?真的很難

兩隻螞蟻讀後感400字(優秀)

  【範例1】  今天,我在語文課本上讀了一篇文章——《兩隻螞蟻》。主要寫的是兩隻螞蟻要去完成一項任務,但是有一塊大石頭擋住了它們的去路。一隻螞蟻毫不猶豫地往上爬,一次,兩次,三次........累得氣喘籲籲,最後,他終於爬了過去。另一隻螞蟻試了一次,兩次,爬不上去,便繞道而行,也完成了任務

《落花生》讀後感500字

  【範例1】  今天,我讀了《落花生》後,受到了很大的教育。這篇文章是通過一家人收花生時議論花生的好處,並以花生的可貴之處——藏而不露,向人們闡明一個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  的確,一個人如果處處想著自己,而不顧別人的利益,那麼他就不會受到大家的尊敬。

名著《茶花女》讀後感500字

  【範例1】  自古以來愛情是一個永恆的文學主題,每一個人都盼望領有一份純潔的愛情,可是在殘暴的道德觀點和虛假的殘害之下,那一段高貴純潔的愛情卻幻滅了,那段愛情就是出自《茶花女》這本書中。書中講述的是,一個漂亮仁慈的煙花女子,瑪格麗特與誕生名門的男子阿芒彼此相愛,可終極卻陰陽永隔,天各一方

輸贏讀後感(精選)

  【範例1】  《輸贏》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是文學上的享受,更多的是對即將參加工作的我心靈的啟迪和知識的學習積累,與其去評價其文學價值,倒不如去研究它的實用價值,特別是對我這個即將在銷售領域裡摸爬滾打的在校學生。  在內憂外患的環境下,主人公周銳臨危不懼,選擇了忍辱負重,接受重任。成為了低靡

小學生綠野仙蹤讀後感300字

  【範例1】  初次翻開這本帶著油墨香氣的的書時,就被一個稀奇古怪的小題目所吸引住了。「空中旅行」。咦?空中怎麼會旅行呢?作者該不會腦子壞掉了吧?空中「旅行」這簡直是天方夜譚。就是這一個疑惑,使我走進了《綠野仙蹤》······  《綠野仙蹤》這本書是由美國作家萊曼·弗蘭克·鮑母撰寫的。這本

課文《烏塔》讀後感400字

  【範例1】  烏塔,你真勇敢,你都敢自己去遊歐洲。烏塔,你真細心,,旅遊前都準備了三年,在家裡都設計好了旅行路線,還閱讀了與這些國家有關的書籍。烏塔,你真懂事,為了掙旅費,每個周末去幫餐館或超級市場分發廣告單,假期還到別人家裡陪小孩玩,但你也不問爸爸媽媽要一分錢,到一個地方就給家裡打個電

關於稻草人讀後感400字【精編】

  【範例1】  今天,我和媽媽一起讀了葉聖陶爺爺的《稻草人》,我很喜歡這個故事。  我知道了稻草人的骨架是用竹子做的,肌肉是用黃稻草做的,帽子是用荷葉做的。他站在田裡,用來趕走那些飛來的小雀。  一天晚上,稻草人遇見了三件讓人傷心的事。第一件事是:一位眼睛模糊的老太太八九年前死了丈夫,她只

愛的藝術讀後感【經典】

  篇一:  讀完了弗洛姆的《愛的藝術》,很好的一本薄薄的書。  人的孤獨感是無法迴避的事情,克服的辦法一是創造,主動去改造自然,實現自我和外部世界直接的聯通;另一個就是愛,分享自己的生命力,實現自我和人群之間的聯通。無論是創造還是愛,都是主動性的行為;所以弗洛姆提倡「創造性的人格」。  通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讀後感

  【第1篇】  周恩來從小就熱愛學習,所以他的成績在班裡一直名列前茅。有一天,校長問他們:「你們為什麼而讀書?」有的說為父母而讀書,有的說為做官而讀書,有的說為掙錢而讀書,有的說為明理而讀書。輪到周恩來時,他大聲的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校長聽後大為滿意,後來實踐證明,這是他長期以來樹立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