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提高心性磨練靈魂(稻盛和夫動機至善)
2023-10-13 22:20:38 3
只要動機是善的,實行的過程也是善的,就不必擔心事情的結果。——稻盛和夫
一個即將瀕臨破產的企業,讓整個國家的精英束手無策。政府邀請了一位78歲的「外行」,試圖「死馬當活馬醫」。
這位老人沒有許下豪言壯語,卻用了短短18個月,讓該企業起死回生,還創造了利潤率、準確率、好評率的3個世界第一。
他就是日本」經營之聖「稻盛和夫。白手起家的他,創辦了兩家世界500強企業,臨危受命幫助日航扭虧為盈,締造了業界神話。
明明可以安享晚年,為什麼偏要冒著「晚節不保」的風險,接這個燙手山芋呢?
稻盛先生說:「為了日航3萬多員工的生活和幸福;為了給低迷的國家經濟恢復而增加一點信心;為了航空業的健康發展;為了國民有選擇航空公司的權利。」
正是「為他人,為社會」的利他心,讓稻盛和夫在職場人心中「封神」。
稻盛和夫的《六項精進》一書,毫無保留地分享了自己的成功秘訣。他在書中指出:「利他的行為,是以親切、同情、和善、慈悲心去待人接物。」
不管是職場還是生活,利他和不利他的人,很容易分辨,因為這會導致兩種截然不同的境遇。
真正的利他者,總能改變糟糕的現狀,用自身行為帶給人積極的影響力,具備3個明顯的特質:保持初心、善良有度、以身作則。
王陽明說:「每個人都有一顆超越的心,心即理,也就是良知。」
能成就真實自己的,不是外物,而是自己的本心,也就是真我。
只是隨著生長環境的變化,我們很容易和人比較,內心被「自戀」填滿。
有的人見不得別人好,一心想著怎麼「鬥」;有的人把努力當成「限量版」,無利不起早。有的人強勢如「老虎」,只要不順著自己的心意,就一臉兇相。
其實,每個人生下來,就有一顆利他之心。正是這樣的「真我」,讓人類不停繁衍,生生不息。
母親忍受劇痛,與死神交手,延續生命;革命者為了百姓的幸福生活,義無反顧地冒著炮火前進;科學家、醫務工作者為人類的健康,無懼危險地奮戰。
正如稻盛和夫所說:「利他之心,是人類的初心。」保持利他的初心,會讓我們投身於事件本身,而不是總想著「自己能得到什麼好處?」
有人說,自己又不是領導,不需要利他。在職場,越有利他心,越能成就自己。
稻盛和夫在《六項精進》裡說:
「與人溝通或分享時,除了要真誠,還必須將靈魂注入語言。」
當自己不只考慮個人得失,關注對方成長時,溝通所傳達的就不只是信息,更是力量。
電視劇《安家》裡的房似錦,被指派到房產門店當副手。她看到了新人朱閃閃的能力,也擔心她「大小姐」的做派,會成為事業的阻礙,於是讓她每天穿玩偶服,到街上發傳單。
朱閃閃撒嬌賣萌無效,就敷衍了事,經常把傳單丟進垃圾桶,回來後謊稱發完了。房似錦當面戳穿謊言,卻被同事們圍攻,認為她不懂憐香惜玉,沒人情味兒。
面對圍攻,房似錦沒有解釋,只冷靜地說:「想要賣好房子,要先做一個誠實的人。」
她自己就是誠實的踐行者,也因此贏得客戶的尊敬,站穩腳跟。
有靈魂的語言不需要多華麗,只要言行一致、符合事實的警示,本身就是良藥。
「漂亮話」很容易說,但一團和氣之後,不會有任何改變。直指本質才有「去病除患」的功效。
越有能力的人,越樂於利他。越有利他思維的人,越會成為有能力的人。
古人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對他人伸出援手時,要保持理性。因為有善心,不一定就能辦對事,盲目地幫助,不僅添亂,還會害人害己。
我們都有過借錢的經歷。該不該借錢給親朋好友?稻盛和夫在書中分享了自己的做法。
有一天,員工來向他借錢。了解了事情的原委後,稻盛和夫拒絕了對方的請求,而是提供了加薪的機會,希望對方付出相應的努力,接受教訓,直面困難。
這位員工剛開始很失望,不能立刻解決問題,自然有怨氣。但無奈之下,他只能接受這樣的幫助。
正是這次事件,成了他人生的轉折點,此後他不僅還清了欠款,還因出色工作,成為了稻盛和夫的左膀右臂。
稻盛和夫說:「善分大善和小善。」大善「是幫助別人,讓他越來越好,是真正的利他。「小善」是同情別人,感情用事,不忍拒絕,最後害人害己。」
引導他人自立自強,憑本事掙錢,比本著「要不回來」的心態,直接轉帳更善良。
《歡樂頌》女主樊勝美,是典型的「扶弟魔」。看起來是對家庭的付出,其實滋長了無盡的欲望,結果把自己弄得狼狽不堪。如果不心軟,讓哥哥為「過不下去」而付出代價,反而會適可而止,改邪歸正。
善良需要帶著「牙齒」,否則哪怕付出所有,在別人看來也一文不值。善良本是可貴的,貴在一句話,就能改變一個人的命運。
作家林清玄上高中時,多次違反學校紀律,被處以留校察看。家長和老師都任他自生自滅,國文老師王雨蒼卻對他說:「我教了50年書,一眼就看出你是個能成大器的學生。」
這句話戳中了林清玄的心弦。他有了改變的動力,為努力賦予了新的意義。
俗話說:「鬥米養恩,擔米養仇」。過度的善良,會滋生對方心裡的惡。不僅不感激你,還會當仇人一樣罵你。
而自帶「牙齒」的善良,看似狠心,卻是真正的「為Ta好」。
稻盛和夫在《六項精進》中說:「領導者率先垂範,他創造和倡導的經營哲學和管理模式方能大顯身手。」
他進入日航後,並沒有傳授科學的管理方法,也沒有引進新技術和設備,只是當人們看到一個78歲的老人,用以身作則的方式,詮釋「哲學規範」時,激起了心中的鬥志。
那麼,稻盛和夫是封神的呢?
他的六項精進,正是答案所在。其中3條,對普通人尤為適用,是最容易「跑偏」的。
方法一、付出不亞於任何人的努力
人外有人,山外有山。當自認為很努力卻沒有獲得想要的結果時,不要給自己加戲,認為世界不公平,沒有人看到你。而要看到在努力這件事上,自己的進步空間。
可怕的不是別人比你優秀,而是他們比你還努力。職場從來不比才智,而是比誰更捨得付出。
如果只是看在錢的份上,決定付出多少努力,那財富自由的日子,也將遙遙無期。
方法二、要謙虛,不要驕傲
稻盛和夫在年輕的時候,深受「惟謙受福」這句中國古話的影響。
隨著京瓷規模的不斷壯大,他也絲毫沒有得意,沒有覺得自己很厲害,始終提醒自己要謙虛謹慎。
人在低處時謙虛是本能,在高處時仍能謙虛才是本事。當有了取笑別人的資格,卻依然對同行、同事抱持心底的尊敬,才更讓人信服。
方法三、每天自我反省
養成每天內觀的習慣,才能意識到怨氣和怒氣,轉換為積極思維,消解負面情緒,修正自身行為。
如果只看到別人的問題,意識不到自己的不當,難免走上思維固化之路。
傲慢與偏見,是無形的毒藥,腐蝕能人志士的內心,不知不覺讓思維停擺,再難精進。
稻盛和夫的「六項精進」是搞好事業所必須的基本條件,同時也是我們度過美好人生,應該必須遵守的基本條件。
每天進步一點點,如果我們都能持續實踐這「六項精進」,我們每個人的人生必將更加美好,甚至超乎我們自己的想像。
1. 付出不亞於任何人的努力;2. 要謙虛,不要驕傲;3. 要每天反省;4. 活著,就要感謝;5. 積善行、思利他;6. 不要有感性的煩惱。
稻盛和夫說:「我們要竭力排斥『只要自己好就行』的利己之心,利他的行為會讓我們獲得超越自己的偉大力量。」
只想「我能得到什麼」,就會把自己的努力當成「限量版」。看不到回報就不付出,腳下的路只會因此越走越窄。
而一心想著「我能做什麼」,看到的是選擇和機會。當我們發自初心與人相處,在付出的同時,也讓自己被看見。
動機至善,敬天愛人,成就他人的同時也能圓滿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