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讀《跨越百年的美麗》有感

2023-10-16 20:40:14 2

  瑪麗·居裡夫人讓全世界的女子都知道,除了容貌之外,女人還有更值錢、更重要的東西——只有發現創造之花才有永開不敗的美麗。下面是讀《跨越百年的美麗》有感,快來圍觀吧。

  讀《跨越百年的美麗》有感【篇一】

  韶華易逝,容顏易老,什麼樣的美麗才能跨越百年?居裡夫人的美麗能夠跨越百年:她漂亮、端莊又略顯疲倦的的形象是美,她對科學的執著追求是美,她驕人的成績是美,她淡泊名利是美„„居裡夫人獻身科學的人格魅力,就像一朵歷久彌香的花,永不凋零。

  居裡夫人的美名,從她發現天然放射性元素鐳的那一刻起,至今已經百年,她一生共獲得了10項獎金,16種獎章,107個名譽頭銜,特別是獲得了兩次諾貝爾獎。她本來可以好好享受被人讚嘆的生活,但是,她看名利如糞土,她將獎金全部將捐贈,把獎章全部送給6歲的小女兒當玩具。她一如既往的埋頭工作,直到離開人世„„就像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說的:「在所有的世界著名人物中,瑪麗·居裡是唯一沒有被盛名寵壞的人。」

  通過了解和閱讀《悼念瑪麗·居裡》,我深深體會到了居裡夫人是一個熱愛科學、甘願為科學獻身的人,是一個正直、堅強的人,是一個目標堅定、執著追求的人,是一個淡泊名利的人。她的科研成果令人震驚,但是,她的高尚品德更讓人為她驕傲,為她自豪。

  居裡夫人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她的種種精神令人嘆服,她是多麼謙虛,多麼令人驚嘆!

  讀《跨越百年的美麗》有感【篇二】

  1998年是居裡夫人發現放射性元素鐳一百周年。

  一百年前的1898年12月26日,法國科學院人聲鼎沸,一位年輕漂亮、神色莊重又略顯疲倦的婦人走上講臺,全場立即肅然無聲。她叫瑪麗·居裡,她今天要和她的丈夫比埃爾·居裡一起在這裡宣布一項驚人發現,他們發現了天然放射性元素鐳。本來這場報告,她想讓丈夫來作,但比埃爾·居裡堅持讓她來講,因為在此之前還沒有一個女子登上過法國科學院的講臺。瑪麗·居裡穿著一襲黑色長裙,白淨端莊的臉龐顯出堅定又略帶淡泊的神情,而那雙微微內陷的大眼睛,則讓你覺得能看透一切,看透未來。她的報告使全場震驚,物理學進入了一個新時代,而她那美麗莊重的形象也就從此定格在歷史上,定格在每個人的心裡。

  關於放射性的發現,居裡夫人並不是第一人,但她是關鍵的一人。在她之前,1896年1月,德國科學家倫琴發現了X光,這是人工放射性;1896年5月,法國科學家貝克勒爾發現鈾鹽可以使膠片感光,這是天然放射性。這都還是偶然的發現,居裡夫人卻立即提出了一個新問題,其他物質有沒有放射性?物質世界裡是不是還有另一塊全新的領域?別人在海灘上撿到一塊貝殼,她卻要研究一下這貝殼是怎樣生、怎樣長、怎樣衝到海灘上來的,別人摸瓜她尋藤,別人摘葉她問根。是她提出了放射性這個詞。兩年後,她發現了釙,接著發現了鐳,冰山露出了一角。為了提煉純淨的鐳,居裡夫婦搞到一噸可能含鐳的工業廢渣。他們在院子裡支起了一口鍋,一鍋一鍋地進行冶煉,然後再送到化驗室溶解、沉澱、分析。而所謂的化驗室是一個廢棄的、曾停放解剖用屍體的破棚子。瑪麗終日在煙燻火燎中攪拌著鍋裡的礦渣,她衣裙上、雙手上,留下了酸鹼的點點燒痕。一天,疲勞至極,瑪麗揉著酸痛的後腰,隔著滿桌的試管、量杯問比埃爾:「你說這鐳會是什麼樣子?」比埃爾說:「我只是希望它有美麗的顏色。」經過3年又9個月,他們終於從成噸的礦渣中提煉出了0?1克鐳。它真的有極美麗的顏色,在幽暗的破木棚裡發出略帶藍色的螢光。它還會自動放熱,一小時放出的熱能溶化等重的冰決。

  舊木棚裡這點美麗的淡藍色螢光,是用一個美麗女子的生命和信念換來的。這項開闢科學新紀元的偉大發現好像不該落在一個女子頭上。千百年來,漂亮就是一個女人的最高榮譽,最大資本,只要有幸得到這一點,其餘便不必再求了。莫泊桑在他的名著《項鍊》中說:「女人並無社會等級,也無種族差異;她們的姿色、風度和嫵媚就是她們身世和門庭的標誌。」居裡夫人是屬於那一類很漂亮的女子,她的肖像如今掛遍世界各國的科研教學機構,我們仍可看到她昔日的風採。但是她偏偏沒有利用這一點資本,她的戰勝自我也恰恰就是從這一點開始的。當她還是個小學生時就顯示出上帝給她的優寵,漂亮的外貌已足以使她討得周圍所有人的喜歡。但她的性格裡天生還有一種更可貴的東西,這就是人們經常加於男子漢身上的骨氣。她堅定、剛毅,有遠大、執著的追求。為了不受漂亮的幹擾,她故意把一頭金髮剪得很短,她對哥哥說:「毫無疑問,我們家裡的人有天賦,必須使這種天賦由我們中的一個表現出來!」她中學畢業後在城裡和鄉下當了七年家庭教師,積攢了一點學費便到巴黎來讀書。當時大學裡女學生很少,這個高額頭、藍眼睛、身材修長的漂亮的異國女子,很快成了人們議論的中心。男學生們為了能更多地看她一眼,或有幸湊上去說幾句話,常常擠在教室外的走廊裡,她的女友甚至不得不用傘柄趕走這些追慕者。但她對這種熱鬧不屑一顧,她每天到得最早,坐在前排,給那些追尋的目光一個無情的後腦勺。她身上永遠裹著一層冰霜的盔甲,凜然使那些「追星族」不敢靠近。她本來住在姐姐家中,為了求得安靜,便一人租了間小閣樓,一天只吃一頓飯,日夜苦讀。晚上冷得睡不著,就拉把椅子壓在身上,以取得一點感覺上的溫暖。這種心無旁騖、懸梁刺股、臥薪嘗膽的進取精神,就是一般男子也是很難做到的啊。宋玉說有美女在牆頭看他三年而不動心;範仲淹考進士前在一間破廟裡讀書,晨起煮粥一碗,冷後劃作四塊,是為一天的口糧。而在地球那一邊的法國,一個波蘭女子也這樣心靜,這樣執著,這樣地耐得苦寒。她以25歲的妙齡,面對追者如潮而不心動。她只要稍微松一下手,回一下頭,就會跌回溫軟的懷抱和讚美的泡沫中,但是她有大志,有大求,她知道只有發現、創造之花才有永開不敗的美麗。所以她甘願讓酸鹼啃蝕她柔美的雙手,讓嗆人的煙氣吹皺她秀美的額頭。

  本來瑪麗·居裡完全可以換另外一種活法。她可以趁著年輕貌美如現代女孩吃青春飯那樣,在欽羨和禮讚中活個輕鬆,活個痛快。但是她沒有,她知道自己更深一層的價值和更遠一些的目標。成語「淺嘗輒止」是指人對外部世界的認識,殊不知有多少人對自己也常是淺嘗輒止,見寵即喜。數年前一位母親對我說她剛上初中的女兒成績下降,為什麼?答曰:「知道愛美了,上課總用鉛筆桿做她的卷卷頭。」美對人來說是一種附加,就像格律對詩詞也是一種附加。律詩難作,美人難為,做得好驚天動地,做不好就黃花萎地。瑪麗·居裡讓全世界的女子都知道,她們除了「身世」和「門庭」之外,還有更重要的東西。

  1852年斯託夫人寫了一本《湯姆叔叔的小屋》,導致了美國南北戰爭的爆發,林肯說是一個小婦人引發了一場解放黑奴的大革命。比斯託夫人約晚50年,居裡夫人發現了鐳,也是一個小婦人引發了一場革命,科學革命。它直接導致了後來盧瑟夫對原子結構的探秘,導致了原子彈的爆炸,導致了原子時代的到來。更重要的是這項發現的哲學意義。哲學家說事物無時無刻不在變;西方哲人說,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公元1082年東方哲人蘇東坡赤壁望月長嘆道:「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現在,居裡夫人證明鐳便是這樣「不能以一瞬」而存在的物質,它會自己不停地發光、放熱、放出射線,能灼傷人的皮膚,能穿透黑紙使膠片感光,能使空氣導電,它剎那間是自己又不是自己。哲理就滲透在每個原子的毛孔裡。瑪麗·居裡幾乎在完成這項偉大自然發現的同時也完成了對人生意義的發現。她也在不停地變化著,當工作卓有成效的同時,鐳射線也在無聲地侵蝕著她的肌體。她美麗健康的容貌在悄悄地隱退,她逐漸變得眼花耳鳴,蒼白乏力。而比埃爾不幸早逝,社會對女性的歧視更加重了她生活和思想上的沉重負擔。但她什麼也不管,只是默默地工作。她從一個漂亮的小姑娘,一個端莊堅毅的女學者,變成科學教科書裡的新名詞「放射線」,變成物理學的一個新計量單位「居裡」,變成一條條科學定理,她變成了科學史上一塊永遠的裡程碑。「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她得到了永恆。「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就像化學的置換反應一樣,她的青春美麗換位到了科學教科書裡,換位到了人類文化的史冊裡。

  居裡夫人的美名從她發現鐳那一刻起就流傳於世,迄今已經百年,這是她用全部的青春、信念和生命換來的榮譽。她一生共得了10項獎金、16種獎章、107個名譽頭銜,特別是兩次諾貝爾獎。她本來可以躺在任何一項大獎或任何一個榮譽上盡情地享受,但是她視名利如糞土,她將獎金贈給科研事業和戰爭中的法國,而將那些獎章送給6歲的小女兒去當玩具。上帝給的美形她都不為所累,塵世給的美譽她又怎肯背負在身呢?憑誰論短長,漫將浮名換了精修細研,她一如既往,埋頭工作到67歲離開人世,離開了她心愛的實驗室。直到她死後40年,她用過的筆記本裡,還有射線在不停地釋放。愛因斯坦說:「在所有的世界著名人物當中,瑪麗·居裡是惟一沒有被盛名寵壞的人。」她實事求是,超形脫俗,知道自己的目標,更知道自己的價值。在一般人要做到這兩個自知,排除幹擾並終生如一,是很難很難的,但居裡夫人做到了。她讓我們明白,人有多重價值,是需要多層開發的。有的人止於形,以售其貌;有的人止於勇,而呈其力;有的人止於心,而有其技;有的人達於理,而用其智。諸葛亮戎馬一生,氣吞曹吳,卻不披一甲,不佩一刃;毛澤東指揮軍民萬眾,在戰火中打出一個新中國,卻從不受軍銜,不背一槍。大音希聲,大道無形,大智之人,不耽於形,不逐於力,不持於技。他們淡淡地生活,靜靜地思考,執著地進取,直進到智慧高地,自由地駕馭規律,而永葆一種理性的美麗。

  居裡夫人就是這樣一位挺立在智慧高地的偉人。

同类文章

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讀後感

  【範例1】  在一個美好的下午,我閒著沒事就看了一本書,書名是《「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我很奇怪:為什麼要用這樣的兩句話作為文章的題目呢?  我靜下心來慢慢的欣賞著這篇文章,原來作者在七八歲的時候就寫了第一首詩,我很吃驚,這不可能吧!一個只有七八歲的小孩子就會寫這樣好的詩?真的很難

兩隻螞蟻讀後感400字(優秀)

  【範例1】  今天,我在語文課本上讀了一篇文章——《兩隻螞蟻》。主要寫的是兩隻螞蟻要去完成一項任務,但是有一塊大石頭擋住了它們的去路。一隻螞蟻毫不猶豫地往上爬,一次,兩次,三次........累得氣喘籲籲,最後,他終於爬了過去。另一隻螞蟻試了一次,兩次,爬不上去,便繞道而行,也完成了任務

《落花生》讀後感500字

  【範例1】  今天,我讀了《落花生》後,受到了很大的教育。這篇文章是通過一家人收花生時議論花生的好處,並以花生的可貴之處——藏而不露,向人們闡明一個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  的確,一個人如果處處想著自己,而不顧別人的利益,那麼他就不會受到大家的尊敬。

名著《茶花女》讀後感500字

  【範例1】  自古以來愛情是一個永恆的文學主題,每一個人都盼望領有一份純潔的愛情,可是在殘暴的道德觀點和虛假的殘害之下,那一段高貴純潔的愛情卻幻滅了,那段愛情就是出自《茶花女》這本書中。書中講述的是,一個漂亮仁慈的煙花女子,瑪格麗特與誕生名門的男子阿芒彼此相愛,可終極卻陰陽永隔,天各一方

輸贏讀後感(精選)

  【範例1】  《輸贏》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是文學上的享受,更多的是對即將參加工作的我心靈的啟迪和知識的學習積累,與其去評價其文學價值,倒不如去研究它的實用價值,特別是對我這個即將在銷售領域裡摸爬滾打的在校學生。  在內憂外患的環境下,主人公周銳臨危不懼,選擇了忍辱負重,接受重任。成為了低靡

小學生綠野仙蹤讀後感300字

  【範例1】  初次翻開這本帶著油墨香氣的的書時,就被一個稀奇古怪的小題目所吸引住了。「空中旅行」。咦?空中怎麼會旅行呢?作者該不會腦子壞掉了吧?空中「旅行」這簡直是天方夜譚。就是這一個疑惑,使我走進了《綠野仙蹤》······  《綠野仙蹤》這本書是由美國作家萊曼·弗蘭克·鮑母撰寫的。這本

課文《烏塔》讀後感400字

  【範例1】  烏塔,你真勇敢,你都敢自己去遊歐洲。烏塔,你真細心,,旅遊前都準備了三年,在家裡都設計好了旅行路線,還閱讀了與這些國家有關的書籍。烏塔,你真懂事,為了掙旅費,每個周末去幫餐館或超級市場分發廣告單,假期還到別人家裡陪小孩玩,但你也不問爸爸媽媽要一分錢,到一個地方就給家裡打個電

關於稻草人讀後感400字【精編】

  【範例1】  今天,我和媽媽一起讀了葉聖陶爺爺的《稻草人》,我很喜歡這個故事。  我知道了稻草人的骨架是用竹子做的,肌肉是用黃稻草做的,帽子是用荷葉做的。他站在田裡,用來趕走那些飛來的小雀。  一天晚上,稻草人遇見了三件讓人傷心的事。第一件事是:一位眼睛模糊的老太太八九年前死了丈夫,她只

愛的藝術讀後感【經典】

  篇一:  讀完了弗洛姆的《愛的藝術》,很好的一本薄薄的書。  人的孤獨感是無法迴避的事情,克服的辦法一是創造,主動去改造自然,實現自我和外部世界直接的聯通;另一個就是愛,分享自己的生命力,實現自我和人群之間的聯通。無論是創造還是愛,都是主動性的行為;所以弗洛姆提倡「創造性的人格」。  通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讀後感

  【第1篇】  周恩來從小就熱愛學習,所以他的成績在班裡一直名列前茅。有一天,校長問他們:「你們為什麼而讀書?」有的說為父母而讀書,有的說為做官而讀書,有的說為掙錢而讀書,有的說為明理而讀書。輪到周恩來時,他大聲的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校長聽後大為滿意,後來實踐證明,這是他長期以來樹立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