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家用空調節流管的製作方法
2023-10-17 06:43:19 6
專利名稱:一種家用空調節流管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家用空調技術領域,具體指一種可降低製冷劑與能源消耗、提 升產品功能的家用空調節流管。
背景技術:
現有的家用空調流量調節管的結構形式較多,其中如中國專利號為200420090859.8 一種《空調製冷節流管》,它包括裝置在管道中的圓柱形的動塊和定塊,其中動塊的兩 端為凸圓錐面,且有一小孔貫穿動塊軸心,為製冷劑通道,該動塊可以在定塊與所述管 道壁形成的空腔內自由滑動;所述定塊共兩塊,相隔適當距離並分別固定於所述管道內 壁,與所述動塊相鄰的端面為與動塊端面吻合的凹圓錐面,另一端為平面或錐面,所述 定塊端面分布多個貫通小孔,且其軸心為毛細小通道,均為製冷劑通道,且所述兩定塊 的軸向尺寸不相同,能改變空調製冷系統中節流毛細管的長度來適應製冷和制熱工況相 互轉化,以達到調節製冷與制熱時節流毛細管的性能匹配要求,提高空調製冷系統的經 濟性。
然而,上述《空調製冷節流管》的動塊與定塊均是一個的整體結構,不利於降低制 冷劑與能源消耗;從而影響產品品種與功能的提升。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就是針對上述現有技術的現狀,提供一種結構較 為合理、並有助於提高產品功能的家用空調節流管。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所採用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家用空調節流管,包括 裝置在金屬管中的動塊與定塊,該定塊固定於所述金屬管的內壁,所述動塊設置有動塊 毛細小孔且貫穿該動塊軸心,該動塊可以在所述金屬管中自由滑動,所述定塊設置有貫 通軸心的定塊毛細小孔,並與所述動塊毛細小孔的位置相對應,所述定塊沿圓周方向還 設置有多個軸向溢流孔,所述動塊與所述定塊之間相對應的接觸配合端面設置為平面、 圓錐面或球面,其特徵在於所述動塊設置為左動塊與右動塊;所述定塊設置為左定塊 與右定塊;該左定塊與右定塊設置在所述左動塊與右動塊之間;所述左動塊的外側設置 有左止塊,所述右動塊的外側設置有右止塊;所述左止塊、所述右止塊固定於所述金屬採用了以上兩個動塊、兩個定塊與兩個止塊組合的結構,有利於製冷劑經過多個長 度不同的毛細通道以滿足製冷與制熱時所需匹配的毛細管長度;從而可降低製冷劑與能 源消耗,並可提升產品功能。
所述左動塊與左定塊、所述右動塊與所述右定塊相接觸的端面可以設置呈凸圓錐體 狀或平面狀或凸球面狀;相應地,所述左定塊、所述右定塊與所述左動塊、所述右動塊 相接觸的端面為凹圓錐體狀或平面狀或凹球面狀;所述左動塊、所述右動塊、所述左定 塊、所述右定塊的另一端面可以設置呈平面狀。
所述左動塊可以在所述左止塊與所述左定塊之間滑動;所述右動塊可以在所述右止 塊與所述左定塊之間滑動;有利於製冷劑經過多個長度不同的毛細通道以滿足製冷與制 熱時所需匹配的毛細管長度。
所述定塊可以用多層金屬板和金屬型材成型迭加而成;也可以用多層金屬板迭加而 成;也可以整體製成。其作用是多層迭加成型工藝可以顯著降低生產成本,並簡化生產 工藝。
所述左動塊、所述右動塊、所述左、右定塊可以採用銅、也可以用鋁、也可以用鋼、 也可以用鐵製作。
所述定塊軸向溢流孔9可以設置為2 8個。
所述定塊外徑上可以設置有1 5個環槽,該環槽截面可以是矩形、方形或半圓形。 所述左止塊、所述右止塊可以呈整體環狀,也可以用多個半環狀組成。 所述左止塊、所述右止塊可以釆用銅、也可以用鋁、也可以用鋼、也可以用鐵製成。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個改進,所述定塊外徑上可以設置有一至多個環槽;所述環槽 沿軸向均布設置為1 5個。其有益效果是該環槽可防止流體從該定塊外徑與所述金屬
管內壁之間的洩漏,從而提高本實用新型的製冷系統的經濟性。
所述環槽截面可以設置為矩形、方形或半圓形;這根據不同的加工條件選取。 本實用新型由於採用了兩個動塊與兩個止塊組合的結構,與現有技術相比其優點是 結構更為合理,有利於製冷劑經過多個長度不同的毛細通道以滿足製冷與制熱時所需匹 配的毛細管長度;從而可降低製冷劑與能源消耗,並可提升產品質量與功能。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動塊的側視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定塊的側視圖;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描述。
圖1至圖3示出了本實用新型家用空調節流管的實施例,它包括一金屬管1和放置 在金屬管1內部的左動塊2與右動塊3;定塊設置為左定塊4與右定塊5;該左定塊4 與右定塊5設置在左動塊與右動塊3之間;左動塊2的外側設置有左止塊6,所述右動
塊3的外側設置有右止塊7;所述左止塊、所述右止塊固定於所述金屬管l的內壁。
左動塊2與右動塊3軸心有一毛細小孔8並貫穿動塊軸心;左動塊2、右動塊3與 左定塊4、右定塊5相接觸端面呈凸圓錐體狀或平面狀或凸球面狀,動塊2、 3另一端面 為平面狀,動塊2、 3與金屬管1內壁相配合可往復滑動。定塊4、 5固定在金屬管1內 壁,其軸心有一毛細小孔9貫穿定塊4、 5,與動塊2、 3毛細小孔8相對應。定塊4、 5 與動塊2、 3接觸端面為凹圓錐體狀或平面狀或凹球面狀,定塊4、 5間隔一定距離,定 塊4、 5相對端面呈平面狀,定塊4、 5端面分布有多個溢流孔10貫穿定塊4、 5,在定 塊4、 5外徑上設置有1至多道環槽11。
金屬管1兩端各有一止塊6和止塊7,止塊6、 7固定在金屬管1內壁。
金屬管l採用圓管、方管、矩形管、多邊形管、扁管、橢圓形管;金屬管l材料可 以採用銅或鋁或鋼製成。金屬管1採用圓管、扁管、橢圓形管內徑為4)5 4)25mm,或 採用多邊形管、方管或矩形管,對邊長為5 25mra。
金屬管1長度為20 250mm。
定塊4、 5可以用多層金屬板和金屬型材成型迭加而成;也可以多層金屬板迭加而 成;也可以一體製成。
定塊4、 5和動塊2、 3材料可以採用銅或鋁或鋼或鐵。定塊4、 5和動塊2、 3總長 為5 250腿。定塊4、 5毛細小孔9和動塊2、 3毛細小孔8的孔徑為4>0. 5 4>2. 5mm。
定塊4、 5溢流孔10可以是圓孔、方孔、三角形孔、月牙孔、腰形孔、多邊形孔。 其中圓孔孔徑為 (1)4咖,方孔、多邊形孔對邊長為1 4咖。
定塊4、 5溢流孔10為2 8個。
定塊4、 5外徑上設置有1 5道環槽11,環槽截面可以是矩形、方形或半圓形。 止塊6、 7可以呈整體環狀或2 8塊半環狀,其材料可以採用銅或鋁或鋼或鐵製成。
權利要求1、一種家用空調節流管,包括裝置在金屬管中的動塊與定塊,該定塊固定於所述金屬管的內壁,所述動塊設置有動塊毛細小孔且貫穿該動塊軸心,該動塊可以在所述金屬管中自由滑動,所述定塊設置有貫通軸心的定塊毛細小孔,並與所述動塊毛細小孔的位置相對應,所述定塊沿圓周方向還設置有多個軸向溢流孔,其特徵在於所述動塊設置為左動塊(2)與右動塊(3);所述定塊設置為左定塊(4)與右定塊(5);該左定塊(4)與右定塊(5)設置在所述左動塊與右動塊(3)之間;所述左動塊(2)的外側設置有左止塊(6),所述右動塊(3)的外側設置有右止塊(7);所述左止塊(6)、所述右止塊(7)固定於所述金屬管(1)的內壁。
2、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家用空調節流管,其特徵在於所述左動塊(2)與左定塊(4)、所述右動塊(3)與所述右定塊(5)相接觸的端面呈凸圓錐體狀或平面狀或凸 球面狀,所述左定塊(4)、所述右定塊(5)與所述左動塊(2)、所述右動塊(3)相接 觸的端面為凹圓錐體狀或平面狀或凹球面狀;所述左動塊(2)、所述右動塊(3)、所述 左定塊(4)、所述右定塊(5)的另一端面為平面狀。
3、 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家用空調節流管,其特徵在於所述左動塊(2)可以在 所述左止塊(6)與左定塊(4)之間滑動;所述右動塊(3)可以在所述右止塊(7)與 所述右定塊(5)之間滑動;所述左定塊(4)與所述右定塊(5)之間設置有軸向間距。
4、 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家用空調節流管,其特徵在於所述左定塊(4)與所述 右定塊(5)用多層金屬板和金屬型材成型迭加而成或用多層金屬板迭加而成或整體制 成。
5、 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家用空調節流管,其特徵在於所述左動塊(2)、所述 右動塊(3)、所述左定塊(4)、所述右定塊(5)、所述右定塊(5)採用銅或鋁或鋼或 鐵製作。
6、 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家用空調節流管,其特徵在於、所述左定塊(4)、所述 右定塊(5)軸向溢流孔(10)設置為2 8個。
7、 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家用空調節流管,其特徵在於、所述左定塊(4)、所述 右定塊(5)外徑上設置有1 5個環槽(11),該環槽(11)截面是矩形、方形或半圓 形。
8、 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家用空調節流管,其特徵在於所述左止塊(6)、所述 右止塊(7)呈整體環狀或多個半環狀組成。
9、 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家用空調節流管,其特徵在於所述左止塊(6)、所述 右止塊(7)採用銅或鋁或鋼或鐵製成。
專利摘要一種家用空調節流管,包括裝置在金屬管中的左動塊與右動塊,左、右動塊之間之間設有左定塊與右定塊,該定塊固定於所述金屬管的內壁,左、右動塊的外側設置有左、右止塊,左、右止塊固定於金屬管的內壁,動塊設置有動塊毛細小孔且貫穿該動塊軸心,定塊設置有貫通軸心的定塊毛細小孔,並與動塊毛細小孔的位置相對應,定塊沿圓周方向還設置有多個軸向溢流孔,左動塊可以在左止塊與左定塊之間滑動,右動塊可以在右止塊與右定塊之間自由滑動,定塊用多層金屬板或整體製成,左、右止塊採用銅或鋁或鋼或鐵製成,並呈整體環狀或多個半環狀組成;本實用新型優點是結構更為合理,可滿足製冷與制熱時所需匹配的毛細管長度;從而可降低製冷劑與能源消耗,並可提升產品品種、質量與功能。
文檔編號F25B41/06GK201255540SQ20082012037
公開日2009年6月10日 申請日期2008年6月26日 優先權日2008年6月26日
發明者吳俊雲, 金仁召 申請人:金仁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