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隧道窯式烘乾室進風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10-16 22:25:34 2
專利名稱:一種隧道窯式烘乾室進風裝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隧道窯式烘乾室進風裝置,該裝置可廣泛應用與隧道窯烘乾,屬於乾燥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在隧道窯乾燥系統中,熱空氣通過窯體同一橫截面的均勻性將直接影響到烘乾物品的品質,直接影響到烘乾成品含水率的均勻性。進風裝置作為氣流控制的技術在乾燥領域廣泛應用。隧道窯烘乾室進風裝置一般由熱源、風機、管路、擴散口等組成,由熱源引來的熱風經送風管路直接吹向隧道窯內的物料。原有進風裝置多存在進風不均,導致物料烘乾水分不均,同一窯體同一時間烘乾後的物料水分不一、品質差異較大。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種隧道窯式烘乾室進風裝置,該裝置可以給隧道窯式烘乾室提供分布均勻、穩定的熱氣流。為了達到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所採用的技術方案包括:熱源2,與該熱源2相連接的可控進風管,與該可控進風管的另一端相連通的是壓力通風室A,該壓力通風室A設有作為出風口的通風板6。壓力通風室空間較大,能有效的對進入的熱空氣進行暫存,將動壓氣流轉變為靜壓氣流,在通風板6的另一側吹出的熱風壓力穩定、分布均勻。通風板6起均風作用,使熱風在窯體同一橫截面能均勻分布。上述的隧道窯式烘乾室進風裝置中,所述的壓力通風室A由窯體側壁,窯頂,地面和通風板6構成。上述的隧道窯式烘乾室進風裝置中,所述的可控進風管包括帶調節閥門的進風管I 3和進風管II 5兩段管道,在這兩段管道中間連接有引風機4。上述的隧道窯式烘乾室進風裝置中,所述的可控進風管與壓力通風室A的左側或右側或頂部相通,即進風方向是從壓力通風室A的左側或右側進風,或從壓力通風室A的頂部進風。上述的隧道窯式烘乾室進風裝置中,所述壓力通風室A的進風方向與出風方向垂直。上述的隧道窯式烘乾室進風裝置中,所述的通風板6上設有孔,該通風板6的通孔率為40% 55%。上述的隧道窯式烘乾室進風裝置中,所述的孔分布在通風板6的偏下部位,即通風板6的上部不設孔,開孔區域佔通風板6整板面積的60% 75%。上述的隧道窯式烘乾室進風裝置中,所述的通風板6的孔為圓孔或長孔。上述的隧道窯式烘乾室進風裝置中,所述的可控進風管上設有保溫材料,以減少熱損失。[0014]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使輸出的熱風在隧道窯式烘乾室的窯體橫截面上分布均勻、穩定。
圖1為本實用新型左側進風時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右側進風時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頂部進風時的局部結構示意圖;圖4為通風板的結構示意圖。以上附圖中:1、窯體,2、熱源,3、帶調節閥門的進風管I,4、引風機,5、進風管II,
6、通風板,A、壓力通風室。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如圖1所示,本隧道窯式烘乾室進風裝置包括熱源2、帶調節閥門的進風管I 3、引風機4、進風管II 5、壓力通風室A、通風板6。其中,帶調節閥門的進風管I 3和進風管II 5兩段管道構成可控進風管,熱源2、帶調節閥門的進風管I 3、引風機4,進風管II 5依次連接,進風管II 5的另一端與窯體側壁連接,按位置不同分為與窯體左側壁連接(見圖1),或與窯體右側壁連接(見圖2),或與窯體頂部連接(見圖3),這三種連接方式形成三種不同的進風方向。實驗證明,壓力通風室A的進風方向與出風方向垂直效果最好。壓力通風室A由窯體側壁、窯頂、地面和通風板6構成。上述結構示意圖是本實用新型與隧道窯式烘乾室的窯體結合為一體的實施例,SP壓力通風室A與窯體為一體式,當然,在實際生產中,本實用新型與窯體也可以做成分體式的,將壓力通風室A的出風口端與隧道窯式烘乾室的窯體安裝在一起,即可投入使用。如圖4所示,通風板6為壓力通風室A的出風口,通風板6上設有圓孔或長孔,當然,也可是其他形狀的孔,通孔率為40% 55%,也就是開孔面積佔開孔區域的40% 55%。這些孔分布在通風板6的偏下部位,即通風板6的上部不設孔,開孔區域佔通風板6整板面積的60% 75%。本實用新型的可控進風管上設有保溫材料,可減少熱損失。本實用新型的熱源2可以是熱風爐或蒸汽換熱器或導熱油換熱器或電加熱器或輕質油加熱器。熱源2可以將常溫空氣加熱到一定溫度,熱空氣在引風機4的作用下經帶調節閥門的進風管I 3引入,帶調節閥門的進風管I 3可對熱風溫度進行調節,引風機4是提供一定壓力和流量熱空氣的動力源,熱空氣在引風機4的作用下經進風管II 5進入壓力通風室A,流動的熱空氣進入壓力通風室A後由動壓轉變為靜壓狀態,在通風板的另一側均勻穩定地噴出。本裝置工作時為正壓狀態。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於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
權利要求1.一種隧道窯式烘乾室進風裝置,其特徵在於,包括熱源(2),與該熱源(2)相連接的可控進風管,與該可控進風管的另一端相連通的是壓力通風室(A),該壓力通風室(A)設有作為出風口的通風板(6)。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窯式烘乾室進風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壓力通風室(A)由窯體側壁,窯頂,地面和通風板(6)構成。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隧道窯式烘乾室進風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可控進風管包括帶調節閥門的進風管I (3)和進風管II (5)兩段管道,在這兩段管道中間連接有引風機(4)。
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隧道窯式烘乾室進風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可控進風管與壓力通風室(A)的左側或右側或頂部相通,即進風方向是從壓力通風室(A)的左側或右側進風,或從壓力通風室(A)的頂部進風。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隧道窯式烘乾室進風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壓力通風室(A)的進風方向與出風方向垂直。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隧道窯式烘乾室進風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的通風板(6)上設有孔,該通風板(6)的通孔率為40% 55%。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隧道窯式烘乾室進風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孔分布在通風板(6)的偏下部位,開孔區域佔通風板(6)整板面積的60% 75%。
8.根據權利要求6或7所述的隧道窯式烘乾室進風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的通風板(6)的孔為圓孔或長孔。
9.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隧道窯式烘乾室進風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可控進風管上設有保溫材料,以減少熱損失。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隧道窯式烘乾室進風裝置,該裝置可廣泛應用與隧道窯烘乾,屬於乾燥技術領域。技術方案包括熱源(2),與該熱源(2)相連接的可控進風管,與該可控進風管的另一端相連通的是壓力通風室(A),該壓力通風室(A)設有作為出風口的通風板(6)。本實用新型設置的壓力通風室空間較大,能有效的對進入的熱空氣進行暫存,將動壓氣流轉變為靜壓氣流,在通風板(6)的另一側吹出的熱風壓力穩定、分布均勻,從而使輸出的熱風在隧道窯式烘乾室的窯體橫截面上分布均勻、穩定。
文檔編號F26B21/00GK203024553SQ20132001705
公開日2013年6月26日 申請日期2013年1月14日 優先權日2013年1月14日
發明者何曉鵬, 趙玉強, 劉清, 邵廣, 師建芳 申請人:農業部規劃設計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