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河北梆子的發展概況,講述河北梆子文化的歷程

2023-10-12 22:39:55 1

  關於河北梆子的發展概況,一定會有很多人都不知道,可能你知道現狀的河北梆子,但是你不了解它衰落時的樣子。本文將為你講述河北梆子文化的歷程,那一段鮮為人知,歷盡艱辛的過程,能有現在的發展是令人敬佩的!

    發展
  河北梆子具有了有別於山陝梆子的獨特面貌之後,發展甚為迅速,延至十九世紀六十年代與七十年代之交,省內已出現許多班社。隨著班社的大量產生和大批優秀演員的湧現,河北梆子遂於清同、光之交開始呈現繁榮昌盛景象。
  這也是它有史以來的第一次發展高潮。河北梆子的蓬勃興起,同彼時在北京稱雄的皮簧(即京劇)形成爭妍鬥盛、分庭抗禮的局面。河北梆子科班和戲班,幾遍布河北各地。班社的大量產生,使河北梆子在農村成為無可抗衡的劇種。

  衰落
  進入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河北梆子走向衰落,首先始於北平、天津、上海等大都市,而後波及到中、小城市。在農村衰落的速度較慢。到四十年代末,已衰敗不堪,幾瀕臨滅絕。1931年日本侵華後,活動在東北各地的河北梆子藝人,大批逃回關內。
  河北農村的河北梆子班社也紛紛解體。造詣較深、條件較好的河北梆子藝人,大多入城市改習京劇或評劇。北京已不存在河北梆子班社,只天橋的遊藝場還有零散藝人演出帽戲。天津也僅零星藝人的個別演唱。京、津兩市的河北梆子藝人,大多被迫改行。在農村,大批班社也紛紛解散,有的藝人甚至靠乞討賣唱為生。

  在日偽統治時期,北平已沒有一個有組織的河北梆子班社,只天橋的紅樓戲園和小小戲園有一出河北梆子帽兒戲。其河北梆子藝人的演出所得,極其微薄。

  天津本是河北梆子班社和藝人最集中的地方,觀眾基礎深厚。然而在敵偽統治時期,河北梆子竟落到無一班社的地步,只是鳥市、三角地、西廣開等處的茶園,間或有零散的河北梆子藝人「打子兒」(計時收費演出)。

  在農村,河北梆子的衰落速度較城市緩慢些。但到了二十世紀四十年代,除了廟會或春節偶有業餘的河北梆子演出外,平時則極少有演出活動,專業班社已不復存在。農村的河北梆子藝人,也像城市藝人一樣,有的改唱其他劇種,有的落地為農,更有的以沿村賣唱乞討為生。

  復甦


  正當河北梆子劇種瀕臨滅絕境地時,八路軍冀中軍區於1946年成立了梆簧合演的培新劇社,冀中第八分區也建立了河北梆子劇團。這兩個戲曲團體的建立,使奄奄一息的河北梆子劇種得到了拯救,也為河北梆子的復興積蓄了力量。此外,在解放區農村,許多流散的藝人,在民主政權的照顧下,生活也得到了保障,農民業餘劇團紛紛成立,許多藝人參加了業餘劇團。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河北梆子開始了全面復甦。在保定,原冀中軍區培新劇社改建為河北省實驗劇院(京、評、梆合演),此後不久又改建為國營河北省河北梆子劇團;與此同時,全省各地也先後建立了許多專業的河北梆子劇團。
  據統計,僅專區級的演出團體即有:保定、滄州、天津、衡水、石家莊等專區河北梆子劇團;縣級的則有:定縣、蠡縣、滿城、雄縣、任丘、河間、饒陽、遷西、懷來、興隆、豐寧等縣的河北梆子劇團。

  此外,1955年又建立了河北省戲曲學校,以保障河北梆子事業後繼有人。這是河北有史以來的第一所由國家興辦的以培養河北梆子人才為主的戲曲教育機構。該校的第一、二屆畢業生,後來大多成為各地河北梆子演出團的骨幹。

  經過短暫的恢復時期,河北梆子劇種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期,開始呈現蓬勃向上的發展趨勢。至六十年代初,已蔚成河北梆子全面復興的局面。許多新文藝工作者加入到河北梆子隊伍中來,同藝人合作,進行藝術改革、創作,這也是河北梆子得以復興的一個重要因素。

  現狀


  就業面窄,生源少招生困難
  20世紀80年代後期以後,在各種現代藝術形式的不斷衝擊下,河北梆子的生存再度出現危機,演出市場萎縮,人才流失嚴重,急需加以搶救、保護。[7]戲曲學校是培養河北梆子人才的主要基地,但河北梆子專業招生難、生源少,已成為急需解決的問題。

  由於藝術生學費高,培養周期長,孩子要從七八歲、十幾歲開始練功,非常艱苦,綜合素質要求也高。而且相對京劇來說,河北梆子畢業生就業面窄,所以很多家長不願讓孩子報考。

  新人少,劇團人才儲備不足
  隨著一些老一輩藝術家已經退出舞臺,河北梆子劇院面臨的最棘手的問題就是演員青黃不接。主要演員已人到中年,而很多青年演員行當不全,演技還不夠成熟,人才的匱乏成為事業發展的瓶頸。由於後備人才的不足,從長遠看,河北梆子很可能出現青黃不接、後繼乏人的問題。

  藝術形式古老,演出市場萎縮
  政府扶持力度不夠,投入資金不足;市場需求發生變化,人文教育的途徑不再是傳統的單一形式——看大戲;河北梆子藝術形式古老,唱腔難度大,不利於普及。在多元文化的影響下,年輕人不了解戲曲,導致戲曲觀眾年齡老化。演出市場日漸萎縮,專業劇團數量銳減,有些已經名存實亡。

  【結束語】不是所有歷史性的文化都能夠一直流傳到現在,能夠一直流傳到現在的一定是更重要的,也是更加受人們歡迎的!

你可能也喜歡:
維吾爾族的風俗習慣有哪些?
滿族有多少人口,滿族的分布情況
廬劇的代表人物之一:王本銀生平簡介
廬劇的傑出代表人物之一:丁玉蘭簡介

同类文章

湖南衛視2020片單出爐 流量和實力齊頭並進

  湖南衛視向來都是衛視臺的領軍人物,推出了不少受到廣大觀眾喜愛的好劇,而最近,湖南衛視2020招商大會舉行,2020年的影視劇片單也出爐了。從這份片單來看,既有新進的流量小生的劇,也有頗具爆款的實力劇,可謂是流量和實力兩頭抓,顯示出湖南衛視的野心!下面我們一起去戲劇文化那裡看看這份片單吧!  金鷹

關於浙江越劇的由來,浙江越劇的特點

  越劇是很膾炙人口的經典劇種之一,發源於浙江,又有紹興文戲之稱,以唱為主,在國內外都享有很高的聲譽與廣泛的群眾基礎,是我國流傳最廣的劇目。本期的越劇文化帶你瞧一瞧關於浙江越劇的由來,浙江越劇的特點。  越劇,又名紹興戲,是中國漢族五大戲曲種類之一,是目前中國第二大劇種。越劇長於抒情,以唱為主,聲腔

廬劇文化之《五女拜壽》劇情簡介

  廬劇《五女拜壽》講述的是楊繼康被株連削職為民後,爭先恐後拜壽的五個女兒只有被嫌棄的養女願意收留題目,後楊繼康沉冤得雪的故事。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到廬劇文化中具體看看《五女拜壽》的劇情吧。  明代嘉靖年間,戶部侍郎楊繼康,因對嚴嵩專橫擅權深為不滿,欲告老還鄉。在他六十壽誕之期,眾女兒女婿均奉厚禮進

廬劇文化之《老先生討學錢》唱詞

  廬劇,安徽省傳統地方戲主要劇種之一。是在大別山一帶的山歌、淮河一帶的花燈歌舞的基礎上吸收了鑼鼓書(門歌)、端公戲、嗨子戲的唱腔發展而成的。接下來,廬劇文化要介紹的是《老先生討學錢》的唱詞,一起去看看吧。  老先生:巍巍乎啊欠起身蕩蕩乎走出門庭  一路走來一路行來來往往都是人  家家都把那年來過小

戲曲文化說,京韻大鼓的板式特點

  京韻大鼓是在清末由河北省滄州、河間一帶流行的木板大鼓經藝人改革後發展而來。木板大鼓傳入天津、北京後,劉寶全改以北京的語音聲調來吐字發音,吸收石韻書、馬頭調和京劇的一些唱法,創製新腔,專唱短篇曲目。本期的為大家介紹下京韻大鼓的板式特點。  木板大鼓發展成京韻大鼓後,伴奏樂器在原來的基礎上,加上了三

眉戶戲文化傳承:刺目勸學的劇情介紹

  在中國歷史上,關於考取狀元的典故不少,其故事情節或讓人深受鼓舞,或讓人義憤填膺,或唏噓不已。今天,要介紹的眉戶戲劇目之一《刺目勸學》,也與考取狀元相關,那麼,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去了解吧。  《刺目勸學》也叫《曲江歌女》又名《曲江打子》。故事發生在唐代曲江池畔,見文於唐白行簡李娃傳。  唐、常州

京韻大鼓名家有誰,及其代表作

  京韻大鼓清末民初形成並流行於北京、天津地區。由當時的鼓書藝人劉寶全等把原用河北語音演唱的木板大鼓改用北京語音演唱,廣泛吸收京劇唱腔及北京流行的民間曲調創製新腔,並在木板大鼓原有伴奏樂器三弦外,增加了四胡和琵琶,形成了一直流傳至今的京韻大鼓。且看本期的。  京韻大鼓有以劉寶全、白雲鵬、張小軒為代表

蘇州彈詞伴奏樂器,必不可缺的兩個

  「有些事,有機會做的時候,就去做,別等沒機會了,再去做,就來不及了;有些人,有機會珍惜的時候,就去珍惜,別等失去了,再去把握,就沒意義了。」  那麼,接下來我們一起來了解了解蘇州評彈伴奏樂器,必不可缺的兩個。  小三弦:  三弦:又稱「弦子」,中國漢族傳統彈撥樂器,其他少數民族受漢族文化影響,也

一步一個腳印,淮海戲發展歷程

  淮海戲,江蘇省傳統地方戲曲劇種。2008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去了解關於淮海戲的發展歷程吧,看它是如何一步步發展起來的。  1、正式定名  淮海戲曾在民間稱為「小戲」,與柳琴戲、泗州戲同源於「拉魂腔」,因流行於淮海地區,曾稱"淮海小戲",19

北路梆子賈桂林人物生平介紹

  山西的北路梆子,在山西的戲曲發展史上,有著不可替代的文化價值。當然在不可替代的價值裡,就有創造價值的人,本期梆子戲文化,讓我們一起來看卡北路梆子賈桂林人物生平介紹。  戲劇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二、三、四屆理事,山西分會二屆理事、三屆副主席、四屆名譽主席,山西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二、三、四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