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高效率的電動自行車車把感溫變色層噴塗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10-27 14:43:59 5

本實用新型屬於車把感溫變色層噴塗裝置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高效率的電動自行車車把感溫變色層噴塗裝置。
背景技術:
車把,自行車必備零件之一,騎用手把住的柄車、推車、拉車時。沒有車把沒法騎自行車。它是騎車、推車、拉車時用手把住的柄。是摩託車控制方向的操縱裝置,相當於汽車的方向盤。車把應牢固安裝在車身中,且保持車把平衡。利用槓桿原理轉動車輪,改變方向。控制前輪轉向的槓桿:自行車的車把,是省力槓桿,人們用很小的力就能轉動自行車前輪,來控制自行車的運動方向和自行車的平衡。控制剎車閘的槓桿:車把上的閘把是省力槓桿,人們用很小的力就能使車閘以比較大的壓力壓到車輪的鋼圈上。現有的車把不具有感溫變色功能,也沒有專門的車把噴塗設備,噴塗車把不方便,現有技術為專利公告號為CN104525413A的採用的技術方案是:包括底板,底板上設有噴塗機,底板上設有導向管,導向管呈豎直布置,導向管內套裝有升降管,升降管呈豎直布置,導向管設有旋轉管,旋轉管通過卡扣與導向管連接,導向管的內表面設有內螺紋,升降管的外表面設有外螺紋,升降管與導向管通過螺紋連接;升降管的端部設有旋轉球,旋轉球的外周面套裝有連接球,連接球為球型形狀,旋轉球為球型形狀,連接球的外周面設有若干套裝管,套裝管設有限位銷,導向管的端部設有噴球,連接球與套裝管設置在噴球內,噴球的內壁設有噴道,噴球的內壁設有噴孔,噴孔為圓形形狀,噴孔與噴道連通,噴孔與套裝管對應,噴道為環形形狀;噴道的一側設有第一輸液孔,第一輸液孔為圓形形狀,第一輸液孔連接有第一輸液管,第一輸液管呈彎曲狀,第一輸液管與噴塗機連接,第一輸液管與噴塗機的連接位置設有第一輸液泵,第一輸液泵連接有第一抽液軟管,第一抽液軟管的底端設有第一抽液泵;噴道的另一側設有第二輸液孔,第二輸液孔為圓形形狀,第一輸液孔與第二輸液孔的形狀大小相同,第二輸液孔連接有第二輸液管,第一輸液管與第二輸液管的形狀大小相同,第二輸液管呈彎曲狀,第二輸液管與噴塗機連接,第二輸液管與噴塗機的連接位置設有第二輸液泵,二輸液泵連接有第二抽液軟管,第一抽液軟管與第二抽液軟管的形狀大小相同,第一抽液軟管與第二抽液軟管呈平行布置,第一抽液軟管與第二抽液軟管呈豎直布置;第二抽液軟管的底端設有第二抽液泵,具有可以控制升降管旋轉,噴射更加均勻的優點。但是,現有的車把感溫變色層噴塗裝置存在著工作效率低,減震效果差,不方便調節車把感溫變色層噴塗裝置高低的問題。
因此,發明一種高效率的電動自行車車把感溫變色層噴塗裝置顯得非常必要。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為解決公知技術中存在的工作效率低,減震效果差,不方便調節車把感溫變色層噴塗裝置高低的問題而提供一種高效率的電動自行車車把感溫變色層噴塗裝置。
本實用新型為解決公知技術中存在的技術問題所採取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高效率的電動自行車車把感溫變色層噴塗裝置包括噴射孔,噴道,放置裝置,噴道限位板,輸液孔,輸液管,輸液泵,抽液管,減震底座,抽液泵,固定杆,伸縮杆和調節螺栓,所述的噴射孔開設在噴道的內壁上,所述的噴道通過輸液孔設置在輸液管的上部,所述的放置裝置安裝在伸縮杆的上部,所述的噴道限位板設置在噴道的內部左右兩側,所述的輸液管設置在輸液泵的上部,並與抽液管連接,所述的抽液泵設置在抽液管的下部,所述的固定杆安裝在減震底座的上部。
本實用新型還可以採用如下技術措施。
所述的放置裝置包括限位板,旋轉套,聯軸結構,套裝管和轉軸,所述的限位板設置在套裝管的下部,所述的旋轉套設置在轉軸的外部,所述的聯軸結構安裝在伸縮杆的上端,所述的套裝管分別設置在旋轉套的外壁上,所述的轉軸與聯軸結構相連接。
所述的聯軸結構包括固定擋板,連接軸,外螺紋,安裝擋板,內螺紋和凹槽,所述的固定擋板安裝在連接軸的右端,所述的凹槽開設在轉軸上。
所述的減震底座包括底座外殼,套接杆,彈簧和伸縮柱,所述的底座外殼設置在固定杆的下部,所述的套接杆分別設置在底座外殼的下部,所述的彈簧套接在伸縮柱的外部,所述的伸縮柱設置在套接杆的上部。
所述的伸縮杆通過調節螺栓安裝在固定杆的上部,有利於方便調節車把感溫變色層噴塗裝置高低。
所述的轉軸設置有3個,有利於提高工作效率。
所述的安裝擋板通過外螺紋和內螺紋安裝在連接軸的左端,有利於方便安裝和拆卸旋轉套。
所述的彈簧具體採用不鏽鋼彈簧,有利於提高減震效果。
本實用新型具有的優點和積極效果是:
本實用新型通過伸縮杆、調節螺栓和固定杆的配合設置,有利於方便調節車把感溫變色層噴塗裝置高低;通過轉軸、旋轉套、套裝管和連接軸的配合設置,有利於提高工作效率;通過安裝擋板、外螺紋和內螺紋的設置,有利於方便安裝和拆卸旋轉套;通過彈簧的設置,有利於提高減震效果。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放置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聯軸結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減震底座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
1-噴射孔,2-噴道,3-放置裝置,31-限位板,32-旋轉套,33-聯軸結構,331-固定擋板,332-連接軸,333-外螺紋,334-安裝擋板,335-內螺紋,336-凹槽,34-套裝管,35-轉軸,4-噴道限位板,5-輸液孔,6-輸液管,7-輸液泵,8-抽液管,9-減震底座,91-底座外殼,92-套接杆,93-彈簧,94-伸縮柱,10-抽液泵,11-固定杆,12-伸縮杆,13-調節螺栓。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描述:
實施例:
如附圖1至附圖4所示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高效率的電動自行車車把感溫變色層噴塗裝置包括噴射孔1,噴道2,放置裝置3,噴道限位板4,輸液孔5,輸液管6,輸液泵7,抽液管8,減震底座9,抽液泵10,固定杆11,伸縮杆12和調節螺栓13,所述的噴射孔1開設在噴道2的內壁上,所述的噴道2通過輸液孔5設置在輸液管6的上部,所述的放置裝置3安裝在伸縮杆12的上部,所述的噴道限位板4設置在噴道2的內部左右兩側,所述的輸液管6設置在輸液泵7的上部,並與抽液管8連接,所述的抽液泵10設置在抽液管8的下部,所述的固定杆11安裝在減震底座9的上部。
本實用新型還可以採用如下技術措施。
所述的放置裝置3包括限位板31,旋轉套32,聯軸結構33,套裝管34和轉軸35,所述的限位板31設置在套裝管34的下部,所述的旋轉套32設置在轉軸35的外部,所述的聯軸結構33安裝在伸縮杆12的上端,所述的套裝管34分別設置在旋轉套32的外壁上,所述的轉軸35與聯軸結構33相連接。
所述的聯軸結構33包括固定擋板331,連接軸332,外螺紋333,安裝擋板334,內螺紋335和凹槽336,所述的固定擋板331安裝在連接軸332的右端,所述的凹槽336開設在轉軸35上。
所述的減震底座9包括底座外殼91,套接杆92,彈簧93和伸縮柱94,所述的底座外殼91設置在固定杆11的下部,所述的套接杆92分別設置在底座外殼91的下部,所述的彈簧93套接在伸縮柱94的外部,所述的伸縮柱94設置在套接杆92的上部。
所述的伸縮杆12通過調節螺栓13安裝在固定杆11的上部,有利於方便調節車把感溫變色層噴塗裝置高低。
所述的轉軸35設置有3個,有利於提高工作效率。
所述的安裝擋板334通過外螺紋333和內螺紋335安裝在連接軸332的左端,有利於方便安裝和拆卸旋轉套32。
所述的彈簧93具體採用不鏽鋼彈簧,有利於提高減震效果。
工作原理
本實用新型在使用過程中,通過伸縮杆12、調節螺栓13和固定杆11的配合設置,有利於方便調節車把感溫變色層噴塗裝置高低;通過轉軸35、旋轉套32、套裝管34和連接軸332的配合設置,有利於提高工作效率;通過安裝擋板334、外螺紋333和內螺紋335的設置,有利於方便安裝和拆卸旋轉套;通過彈簧93的設置,有利於提高減震效果。
利用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技術方案,或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啟發下,設計出類似的技術方案,而達到上述技術效果的,均是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