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塊及其製造方法
2023-06-26 01:38:31 2
專利名稱:背光模塊及其製造方法
背光模塊及其製造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關於一種背光模塊及其製造方法,尤指一種利用擋牆單元夾持導光板,以增加光的利用率的背光模塊及其製造方法。
背景技術:
由於液晶顯示裝置具有輕、薄、省電以及無輻射的優點,因此被廣泛地應用在筆記型計算機、計算機屏幕、電視機等。然而,液晶顯示裝置為非自發光型的顯示裝置,故需通過背光模塊所提供的光源,才可顯示畫面。目前,許多背光模塊皆是以發光二極體(Light Emitting Diode,LED)作為光源。現有技術是將LED焊接在金屬基印刷電路板(Metal Core PCB,MCPCB)上,以形成燈條(light bar)結構。之後,再將燈條結構與導光板、光學膜片等組裝成背光模塊。請參閱圖1,圖1為現有技術的背光模塊1的示意圖。如圖1所示,背光模塊1包含一導光板10以及一燈條結構12。燈條結構12設置於導光板10之一側。因為考慮到導光板10的熱膨脹以及機構的組裝公差,燈條結構12與導光板10間通常會存在一間隙G。 根據實驗結果發現,此間隙G對於背光模塊1的亮度以及色度影響甚大。間隙G愈大,則導光板10的耦光效率愈低且色溫愈高,使得亮度變異可能達到20%以上。
發明內容因此,本發明的目的之一在於提供一種背光模塊及其製造方法,背光模塊利用擋牆單元夾持導光板,以增加光的利用率。根據一實施例,本發明的背光模塊包含一第一導光板以及一光源結構。第一導光板具有一第一入光側,且光源結構對應於第一入光側設置。光源結構包含一基板、一擋牆單元、多個第一發光單元以及一螢光粉。擋牆單元設置於基板上。擋牆單元具有一第一側牆以及一第二側牆,共同夾持於第一導光板的第一入光側上,且第一側牆與第二側牆間形成一第一容置空間。第一發光單元設置於基板上並位於第一容置空間內。螢光粉填充於第一容置空間中,以封裝第一發光單元。根據另一實施例,本發明的背光模塊的製造方法包含提供一基板;形成多個第一發光單元於基板上;形成一擋牆單元於基板上,其中擋牆單元具有一第一側牆以及一第二側牆,且第一側牆與第二側牆間形成一第一容置空間,第一發光單元位於第一容置空間內;填充一螢光粉於第一容置空間中,以封裝第一發光單元;以及夾持一第一導光板之一第一入光側於第一側牆與第二側牆間。於上述的實施例中,第一側牆與第二側牆平行相對設置。此外,擋牆單元可另具有一第一擋止部以及一第二擋止部,位於第一容置空間中且分別位於第一發光單元的兩側。 第一擋止部與第二擋止部的高度小於第一側牆與第二側牆的高度,以將第一導光板的第一入光側擋止於距螢光粉一第一預定距離外。綜上所述,本發明是於光源結構的基板上設置擋牆單元,以將導光板的入光側夾持於擋牆單元的兩個平行側牆間。藉此,自發光單元發出的光線即可經由擋牆單元的側牆反射而進入導光板的入光側,以避免光線自導光板與螢光粉間之間隙洩漏,進而提高導光板的耦光效率。此外,本發明利用兩個平行側牆間的擋止部將導光板的入光側擋止於距螢光粉一預定距離外,可防止導光板因熱膨脹撞擊螢光粉而影響發光單元的出光效率。
關於本發明的優點與精神可以通過通過以下的發明詳述及所附圖式得到進一步的了解。
圖1為先前技術的背光模塊的示意2為根據本發明圖3為圖2中的光源結構的前視4為根據本發明圖5為搭配圖4的製造過程示意6為根據本發明另
圖7為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光源結構的前視8為根據本發明另圖9為圖8中的光源結構的前視10為根據本發明另圖11為搭配圖10的製造過程示意12為根據本發明另圖13為根據本發明另主要組件符號說明
1、3、3』、3」、背光模塊 」,
-實施例的背光模塊的側視圖<
實施例的背光模塊的製造方法的流程圖.
實施例的背光模塊的側視圖<
實施例的背光模塊的側視圖<
實施例的背光模塊的製造方法的流程圖。
實施例的背光模塊的側視圖。
-實施例的光源結構的前視圖。
10 導光板
3' 12
燈條結構
30 第一導光板32、32,、32」、光源結構34第二.導光板
32」,
300第— 入光側302第-一網點區
320基板322擋牆單元
324第—-發光單元326螢光粉
328第二.發光單元340第:二入光側
342第二.網點區3220第--側牆
3222第二.側牆3224第-一容置空間
3226第—-隔板3228第-一隔間
3230第—-擋止部3232第:二擋止部
3234第三側牆3236第:二容置空間
3238第二.隔板3240第:二隔間
3242第三擋止部3244第四擋止部
G間隙Dl第--預定距離
D2第二預定距離具體實施方式
請參閱圖2以及圖3,圖2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的背光模塊3的側視圖,圖3為圖2中的光源結構32的前視圖。如圖2所示,背光模塊3包含一第一導光板30以及一光源結構32。第一導光板30具有一第一入光側300,且光源結構32對應於第一入光側300 設置。背光模塊3可應用於裝設有液晶顯示裝置的筆記型計算機、計算機屏幕、電視機等。如圖2與圖3所示,光源結構32包含一基板320、一擋牆單元322、多個第一發光單元324以及一螢光粉326。擋牆單元322設置於基板320上。擋牆單元322具有一第一側牆3220以及一第二側牆3222。於此實施例中,第一側牆3220與第二側牆3222平行相對設置,使得第一側牆3220與第二側牆3222可共同夾持於第一導光板30的第一入光側300 上。第一側牆3220與第二側牆3222間形成一第一容置空間32M。第一發光單元3M設置於基板320上並位於第一容置空間32M內。螢光粉3 填充於第一容置空間32M中,以封裝第一發光單元324。於實際應用中,基板320可為布設有電路的金屬基板(例如,鋁基板)或印刷電路板,且每一個第一發光單元3M可為一發光二極體晶片。換言的,本發明可直接將發光二極體晶片設置在基板320上,接著將擋牆單元322設置於基板320上,最後再將螢光粉3 填充於擋牆單元322的第一容置空間32 中,以封裝第一發光單元324。於此實施例中,擋牆單元322可另具有多個第一隔板32 ,分別連接於第一側牆 3220與第二側牆3222之間,以將第一容置空間32M分隔成多個第一隔間3228,如圖3所示。每一個第一發光單元3M可分別位於第一隔間32 的其中之一中,且螢光粉3 分別填充於每一個第一隔間32 中,以個別封裝每一個第一發光單元324。如圖2所示,為了防止第一導光板30因熱膨脹撞擊螢光粉3 而影響第一發光單元324的出光效率,在第一導光板30的第一入光側300與螢光粉3 之間會預留一間隙。 此外,擋牆單元322可由高反射率材料製成。由於第一導光板30的第一入光側300夾持於擋牆單元322的第一側牆3220與第二側牆3222間,自第一發光單元3 發出的光線即可經由擋牆單元322的第一側牆3220與第二側牆3222反射而進入第一導光板30的第一入光側300,以避免光線自第一導光板30與螢光粉326間之間隙洩漏,進而提高第一導光板 30的耦光效率(亦即,耦合入光效率)。請參閱圖4以及圖5,圖4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的背光模塊3的製造方法的流程圖,圖5為搭配圖4的製造過程示意圖。首先,執行步驟S10,提供基板320,如圖5(A)所示。接著,執行步驟S12,形成多個第一發光單元3M於基板320上,如圖5(B)所示。接著, 執行步驟S14,形成擋牆單元322於基板320上,且使每一個第一發光單元3M分別位於第一隔間32 的其中之一中,如圖5(C)所示。接著,執行步驟S16,填充螢光粉326於第一容置空間32 的每一個第一隔間32 中,以個別封裝每一個第一發光單元324,如圖5(D) 所示。最後,執行步驟S18,夾持第一導光板30的第一入光側300於擋牆單元322的第一側牆3220與第二側牆3222間,如圖5(E)所示。藉此,即製造完成如上所述的背光模塊3。請參閱圖6,圖6為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背光模塊3』的側視圖。需說明的是, 圖6中與圖2中所示相同標號的組件,其作用原理皆相同,在此不再贅述。如圖6與圖2所
7示,背光模塊3』與上述的背光模塊3的主要不同的處在於,背光模塊3』的擋牆單元322另具有一第一擋止部3230以及一第二擋止部3232。第一擋止部3230與第二擋止部3232位於第一容置空間32M中且分別位於第一發光單元324的兩側。第一擋止部3230與第二擋止部3232的高度小於第一側牆3220與第二側牆3222的高度,以將第一導光板30的第一入光側300擋止於距螢光粉3 —第一預定距離Dl外。需說明的是,若螢光粉326的表面與第一擋止部3230及第二擋止部3232同高,則上述第一預定距離Dl即等於零。藉此,當第一導光板30的第一入光側300夾持於擋牆單元322的第一側牆3220與第二側牆3222間時,第一擋止部3230與第二擋止部3232即可防止第一導光板30因熱膨脹撞擊螢光粉326 而影響第一發光單元3 的出光效率。於此實施例中,第一擋止部3230可與第一側牆3220 一體成型,且第二擋止部3232可與第二側牆3222 —體成型,但不以此為限。換言的,第一擋止部3230與第二擋止部3232亦可為獨立組件。請參閱圖7,圖7為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光源結構32』的前視圖。需說明的是,圖7中與圖3中所示相同標號的組件,其作用原理皆相同,在此不再贅述。如圖7與圖3 所示,光源結構32』與上述的光源結構32的主要不同的處在於,光源結構32』的至少二個第一發光單元3M位於第一隔間32 的其中之一中,且螢光粉3 分別填充於每一個第一隔間32 中。於此實施例中,所有的第一發光單元324皆位於一個第一隔間32 中,且螢光粉3 填充於此第一隔間32 中而形成一條狀的封杯。此時,第一側牆3220與第二側牆3222間的第一容置空間32M的大小即等於第一隔間32 的大小。由於所有的第一發光單元324由螢光粉3 封裝在一起,且相鄰的第一發光單元3M之間沒有任何遮蔽物,因此可有效改善相鄰的第一發光單元3M之間的亮斑(hot spot)現象,使得光源結構32』發出的光線更加平均。需說明的是,本發明亦可將兩個、三個、四個等不同數量的第一發光單元3M設置於同一個第一隔間32 中,不以圖7所繪示的為限。請參閱圖8以及圖9,圖8為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背光模塊3」的側視圖,圖9 為圖8中的光源結構32」的前視圖。需說明的是,圖88、9中與圖2、3中所示相同標號的組件,其作用原理皆相同,在此不再贅述。如圖88、9與圖2、3所示,背光模塊3」與上述的背光模塊3的主要不同的處在於,背光模塊3」另包含一第二導光板34,光源結構32」的擋牆單元322另具有一第三側牆3234,且光源結構32」另包含多個第二發光單元328。第二導光板;34具有一第二入光側340。第二側牆3222介於第一側牆3220與第三側牆3234之間。 於此實施例中,第二側牆3222與第三側牆3234平行相對設置,使得第二側牆3222與第三側牆3234可共同夾持於第二導光板34的第二入光側340上。第二側牆3222與第三側牆 3234間形成一第二容置空間3236。第二發光單元3 設置於基板320上並位於第二容置空間3236內。螢光粉3 填充於第二容置空間3236中,以封裝第二發光單元328。於此實施例中,第一發光單元3M與第二發光單元3 可交錯地設置於基板320上,如圖8所示。於實際應用中,每一個第一發光單元324與每一個第二發光單元3 可分別為一發光二極體晶片。換言的,本發明可直接將發光二極體晶片設置在基板320上,接著將擋牆單元322設置於基板320上,最後再將螢光粉3 填充於擋牆單元322的第一容置空間 3224與第二容置空間3236中,以封裝第一發光單元324與第二發光單元328。於此實施例中,擋牆單元322可另具有多個第二隔板3238,分別連接於第二側牆 3222與第三側牆3234之間,以將第二容置空間3236分隔成多個第二隔間3M0,如圖9所示。每一個第二發光單元3 可分別位於第二隔間3240的其中之一中,且螢光粉3 分別填充於每一個第二隔間3240中,以個別封裝每一個第二隔間3240。如圖8所示,為了防止第二導光板34因熱膨脹撞擊螢光粉3 而影響第二發光單元328的出光效率,在第二導光板34的第二入光側340與螢光粉3 之間會預留一間隙。 由於第二導光板34的第二入光側340夾持於擋牆單元322的第二側牆3222與第三側牆 3234間,自第二發光單元3 發出的光線即可經由擋牆單元322的第二側牆3222與第三側牆3234反射而進入第二導光板34的第二入光側340,以避免光線自第二導光板34與螢光粉326間之間隙洩漏,進而提高第二導光板34的耦光效率。於此實施例中,第一導光板30具有一第一網點區302,且第二導光板34具有一第二網點區;342,且第一網點區302與第二網點區342錯開。通過第一網點區302與第二網點區342錯開的布置方式,可以達到區域調光(local dimming)的效果,亦即可使背光模塊 3」達到不同區域、不同程度輝度明暗變化的效果。此外,上述雙層排列的第一發光單元3M 與第二發光單元3 可以增加發光單元排列的密度,進而有效提升光源結構32」整體的出光效率。需說明的是,本發明的光源結構亦可根據上述設計方式形成三層或更多層的發光單元數組,不以第8、9圖所繪示的雙層為限。此外,本發明亦可使第一發光單元3M的色域與第二發光單元3 的色域相異。舉例而言,第一發光單元3M可為具有低NTSC色域的發光二極體晶片,且第二發光單元3 可為具有高NTSC色域的發光二極體晶片。因此,位於上層的第一發光單元3M可滿足高亮度、低色域的應用需求,且位於下層的第二發光單元3 可滿足低亮度、高色域的應用需求。使用者可依不同畫面需求,自行切換。請參閱圖10以及圖11,圖10為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背光模塊3」的製造方法的流程圖,圖11為搭配圖10的製造過程示意圖。首先,執行步驟S20,提供基板320,如圖 11 (A)所示。接著,執行步驟S22,形成多個第一發光單元324以及多個第二發光單元3 於基板320上,如圖Il(B)所示。接著,執行步驟S24,形成擋牆單元322於基板320上,且使每一個第一發光單元324與每一個第二發光單元3 分別位於第一隔間32 的其中之一與第二隔間3240的其中之一中,如圖Il(C)所示。接著,執行步驟S26,填充螢光粉3 於第一容置空間32M的每一個第一隔間32 與第二容置空間3236的每一個第二隔間3240 中,以個別封裝每一個第一發光單元3M與每一個第二發光單元328,如圖Il(D)所示。最後,執行步驟S28,夾持第一導光板30的第一入光側300於擋牆單元322的第一側牆3220 與第二側牆3222間,並且夾持第二導光板34的第二入光側340於擋牆單元322的第二側牆3222與第三側牆3234間,如圖Il(E)所示。藉此,即製造完成如上所述的背光模塊3」。請參閱圖12,圖12為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背光模塊3」』的側視圖。需說明的是,圖12中與圖8中所示相同標號的組件,其作用原理皆相同,在此不再贅述。如圖12與圖8所示,背光模塊3」』與上述的背光模塊3」的主要不同的處在於,背光模塊3」』的擋牆單元322另具有一第一擋止部3230、一第二擋止部3232、一第三擋止部3242以及一第四擋止部3244。第一擋止部3230與第二擋止部3232的作用原理如上所述,在此不再贅述。第三擋止部3242與第四擋止部3244位於第二容置空間3236中且分別位於第二發光單元328的兩側。第三擋止部3242與第四擋止部3244的高度小於第二側牆3222與第三側牆3234的高度,以將第二導光板34的第二入光側340擋止於距螢光粉3 —第二預定距離D2外。需說明的是,若螢光粉326的表面與第三擋止部3242及第四擋止部3244 同高,則上述第二預定距離D2即等於零。藉此,當第二導光板34的第二入光側340夾持於擋牆單元322的第二側牆3222與第三側牆3234間時,第三擋止部3242與第四擋止部3244 即可防止第二導光板34因熱膨脹撞擊螢光粉3 而影響第二發光單元3 的出光效率。於此實施例中,第三擋止部3242可與第二側牆3222 —體成型,且第四擋止部3244可與第三側牆3234 —體成型,但不以此為限。換言的,第三擋止部3242與第四擋止部3244亦可為獨立組件。請參閱圖13,圖13為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光源結構32」』的前視圖。需說明的是,圖13中與圖9中所示相同標號的組件,其作用原理皆相同,在此不再贅述。如圖13 與圖9所示,光源結構32」』與上述的光源結構32」的主要不同的處在於,光源結構32」』的至少二個第一發光單元3M位於第一隔間32 的其中之一中,至少二個第二發光單元328 位於第二隔間3240的其中之一中,且螢光粉3 分別填充於每一個第一隔間32 與每一個第二隔間3240中。於此實施例中,所有的第一發光單元324皆位於一個第一隔間32 中,所有的第二發光單元3 皆位於一個第二隔間3240中,且螢光粉3 分別填充於此第一隔間32 與此第二隔間3240中而形成一條狀的封杯。此時,第一側牆3220與第二側牆3222間的第一容置空間32M的大小即等於第一隔間32 的大小,且第二側牆3222與第三側牆3234間的第二容置空間3236的大小即等於第二隔間3240的大小。由於所有的第一發光單元3M 與所有的第二發光單元3 分別由螢光粉3 封裝在一起,且相鄰的第一發光單元3M之間與相鄰的第二發光單元3 之間皆沒有任何遮蔽物,因此可有效改善相鄰的第一發光單元3 之間與相鄰的第二發光單元3 之間的亮斑(hot spot)現象,使得光源結構32」』 發出的光線更加平均。需說明的是,本發明亦可將兩個、三個、四個等不同數量的第一發光單元3M或第二發光單元3 設置於同一個第一隔間32 或同一個第二隔間3240中,不以圖13所繪示的為限。相較於現有技術,本發明是於光源結構的基板上設置擋牆單元,以將導光板的入光側夾持於擋牆單元的兩個平行側牆間。藉此,自發光單元發出的光線即可經由擋牆單元的側牆反射而進入導光板的入光側,以避免光線自導光板與螢光粉間之間隙洩漏,進而提高導光板的耦光效率。此外,本發明利用兩個平行側牆間的擋止部將導光板的入光側擋止於距螢光粉一預定距離外,可防止導光板因熱膨脹撞擊螢光粉而影響發光單元的出光效率。再者,本發明的光源結構可設計成雙層或多層的發光單元數組,以增加發光單元排列的密度,進而有效提升光源結構整體的出光效率。本發明還可通過將上下層的導光板的網點區錯開布置,以達到區域調光的效果。更甚者,本發明可使上下層的發光單元的色域相異, 以滿足不同亮度、色域的應用需求。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凡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所做的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屬本發明的涵蓋範圍。
權利要求
1.一種背光模塊,包含一第一導光板,具有一第一入光側;以及一光源結構,對應於該第一入光側設置,該光源結構包含一基板;一擋牆單元,設置於該基板上,該擋牆單元具有一第一側牆以及一第二側牆,共同夾持於該第一入光側上,且該第一側牆與該第二側牆間形成一第一容置空間;多個第一發光單元,設置於該基板上並位於該第一容置空間內;以及一螢光粉,填充於該第一容置空間中,以封裝所述第一發光單元。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塊,其特徵在於,該第一側牆與該第二側牆平行相對設置。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塊,其特徵在於,每一所述第一發光單元為一發光二極體晶片。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塊,其特徵在於,該擋牆單元另具有一第一擋止部以及一第二擋止部,位於該第一容置空間中且分別位於所述第一發光單元的兩側,該第一擋止部與該第二擋止部的高度小於該第一側牆與該第二側牆的高度,以將該第一導光板的該第一入光側擋止於距該螢光粉一第一預定距離外。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模塊,其特徵在於,該第一擋止部與該第一側牆一體成型,且該第二擋止部與該第二側牆一體成型。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塊,其特徵在於,該擋牆單元另具有多個第一隔板,分別連接於該第一側牆與該第二側牆之間,以將該第一容置空間分隔成多個第一隔間。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模塊,其特徵在於,每一所述第一發光單元分別位於所述第一隔間的其中之一中,且該螢光粉分別填充於每一所述第一隔間中,以個別封裝每一所述第一發光單元。
8.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模塊,其特徵在於,至少二個該第一發光單元位於所述第一隔間的其中之一中,且該螢光粉分別填充於每一所述第一隔間中。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塊,其特徵在於,另包含一第二導光板,具有一第二入光側,該擋牆單元另具有一第三側牆,該第二側牆介於該第一側牆與該第三側牆之間,該第二側牆與該第三側牆共同夾持於該第二入光側上,且該第二側牆與該第三側牆間形成一第二容置空間,該光源結構另包含多個第二發光單元,設置於該基板上並位於該第二容置空間內,且該螢光粉填充於該第二容置空間中,以封裝所述第二發光單元。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背光模塊,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發光單元與所述第二發光單元交錯地設置於該基板上。
11.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背光模塊,其特徵在於,該第一導光板具有一第一網點區, 該第二導光板具有一第二網點區,且該第一網點區與該第二網點區錯開。
12.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背光模塊,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發光單元的色域與所述第二發光單元的色域相異。
13.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背光模塊,其特徵在於,該第二側牆與該第三側牆平行相對設置。
14.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背光模塊,其特徵在於,每一所述第二發光單元為一發光二極體晶片。
15.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背光模塊,其特徵在於,該擋牆單元另具有一第三擋止部以及一第四擋止部,位於該第二容置空間中且分別位於所述第二發光單元的兩側,該第三擋止部與該第四擋止部的高度小於該第二側牆與該第三側牆的高度,以將該第二導光板的該第二入光側擋止於距該螢光粉一第二預定距離外。
16.根據權利要求15所述的背光模塊,其特徵在於,該第三擋止部與該第二側牆一體成型,且該第四擋止部與該第三側牆一體成型。
17.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背光模塊,其特徵在於,該擋牆單元另具有多個第二隔板, 分別連接於該第三側牆與該第二側牆之間,以將該第二容置空間分隔成多個第二隔間。
18.根據權利要求17所述的背光模塊,其特徵在於,每一所述第二發光單元分別位於所述第二隔間的其中之一中,且該螢光粉分別填充於每一所述第二隔間中,以個別封裝每一所述第二發光單元。
19.根據權利要求17所述的背光模塊,其特徵在於,至少二個該第二發光單元位於所述第二隔間的其中之一中,且該螢光粉分別填充於每一所述第二隔間中。
20.一種背光模塊的製造方法,包含提供一基板;形成多個第一發光單元於該基板上;形成一擋牆單元於該基板上,該擋牆單元具有一第一側牆以及一第二側牆,且該第一側牆與該第二側牆間形成一第一容置空間,所述第一發光單元位於該第一容置空間內;填充一螢光粉於該第一容置空間中,以封裝所述第一發光單元;以及夾持一第一導光板的一第一入光側於該第一側牆與該第二側牆間。
21.根據權利要求20所述的製造方法,其特徵在於,形成一擋牆單元於該基板上的步驟中更包括形成一第一擋止部以及一第二擋止部,位於該第一容置空間中且分別位於所述第一發光單元的兩側,該第一擋止部與該第二擋止部的高度小於該第一側牆與該第二側牆的高度,當該第一導光板的該第一入光側夾持於該第一側牆與該第二側牆之間時,該第一擋止部與該第二擋止部將該第一入光側擋止於距該螢光粉一第一預定距離外。
22.根據權利要求21所述的製造方法,其特徵在於,該第一擋止部與該第一側牆一體成型,且該第二擋止部與該第二側牆一體成型。
23.根據權利要求20所述的製造方法,其特徵在於,形成一擋牆單元於該基板上的步驟中更包括形成多個第一隔板,分別連接於該第一側牆與該第二側牆之間,以將該第一容置空間分隔成多個第一隔間。
24.根據權利要求23所述的製造方法,其特徵在於,形成多個第一隔板的步驟中更包括使每一所述第一發光單元分別位於所述第一隔間的其中之一中,該製造方法另包含填充該螢光粉於每一所述第一隔間中,以個別封裝每一所述第一發光單元。
25.根據權利要求23所述的製造方法,其特徵在於,形成多個第一隔板的步驟中更包括使至少二個該第一發光單元位於所述第一隔間的其中之一中,該製造方法另包含填充該螢光粉於每一所述第一隔間中。
26.根據權利要求20所述的製造方法,其特徵在於,該擋牆單元另具有一第三側牆,該第二側牆介於該第一側牆與該第三側牆之間,該第二側牆與該第三側牆間形成一第二容置空間,該製造方法另包含於形成所述第一發光單元於該基板上時,另形成多個第二發光單元於該基板上;於形成該擋牆單元於該基板上時,使所述第二發光單元位於該第二容置空間內;以及於填充該螢光粉於該第一容置空間中時,另填充該螢光粉於該第二容置空間中,以封裝所述第二發光單元;以及夾持一第二導光板之一第二入光側於該第二側牆與該第三側牆間。
27.根據權利要求沈所述的製造方法,其特徵在於,形成所述第一發光單元與所述第二發光單元於該基板上的步驟中更包括使所述第一發光單元與所述第二發光單元交錯地設置於該基板上。
28.根據權利要求沈所述的製造方法,其特徵在於,夾持一第一導光板的步驟中更包括形成一第一網點區於該第一導光板,夾持一第二導光板的步驟中更包括形成一第二網點區於該第二導光板,且該第一網點區與該第二網點區錯開。
29.根據權利要求沈所述的製造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發光單元的色域與所述第二發光單元的色域相異。
30.根據權利要求沈所述的製造方法,其特徵在於,形成一擋牆單元於該基板上的步驟中更包括形成一第三擋止部以及一第四擋止部,位於該第二容置空間中且分別位於所述第二發光單元的兩側,該第三擋止部與該第四擋止部的高度小於該第二側牆與該第三側牆的高度,當該第二導光板的該第二入光側夾持於該第二側牆與該第三側牆之間時,該第三擋止部與該第四擋止部將該第二入光側擋止於距該螢光粉一第二預定距離外。
31.根據權利要求30所述的製造方法,其特徵在於,該第三擋止部與該第二側牆一體成型,且該第四擋止部與該第三側牆一體成型。
32.根據權利要求沈所述的製造方法,其特徵在於,形成一擋牆單元於該基板上的步驟中更包括形成多個第二隔板,分別連接於該第三側牆與該第二側牆之間,以將該第二容置空間分隔成多個第二隔間。
33.根據權利要求32所述的製造方法,其特徵在於,形成多個第二隔板的步驟中更包括使每一所述第二發光單元分別位於所述第二隔間的其中之一中,該製造方法另包含填充該螢光粉於每一所述第二隔間中,以個別封裝每一所述第二發光單元。
34.根據權利要求32所述的製造方法,其特徵在於,形成多個第二隔板的步驟中更包括使至少二個該第二發光單元位於所述第二隔間的其中之一中,該製造方法另包含填充該螢光粉於每一所述第二隔間中。
全文摘要
一種背光模塊,包含一第一導光板以及一光源結構。第一導光板具有一第一入光側,且光源結構對應於第一入光側設置。光源結構包含一基板、一擋牆單元、多個第一發光單元以及一螢光粉。擋牆單元設置於基板上。擋牆單元具有一第一側牆以及一第二側牆,共同夾持於第一導光板的第一入光側上,且第一側牆與第二側牆間形成一第一容置空間。第一發光單元設置於基板上並位於第一容置空間內。螢光粉填充於第一容置空間中,以封裝第一發光單元。
文檔編號F21V19/00GK102287709SQ20111022245
公開日2011年12月21日 申請日期2011年7月27日 優先權日2011年6月27日
發明者張繼聖, 林蘇逸, 陳政傳 申請人: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