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送速率估算設備和發送速率估算方法
2023-06-19 07:42:36 2
專利名稱:發送速率估算設備和發送速率估算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發速率估算設備和一種發送速率估算方法,和更具體地適合應用到數字便攜電話系統的通信終端。
近年來,一種用於構成數字便攜電話系統的基站和各個通信終端的無線連接方案,即一種稱為碼分多址(CDMA)的方案已被公知。
CDMA方案已經由電信工業協會(TIA)標準化為IS-95標準。這個標準規定一種類型的發送速率(例如,約19200pbs)被使用於基站和通信終端之間的無線電間隔(下文稱為「無線發送速率」),並在多種發送速率(下文稱為「發送處理速率」)(例如,4種類型約9600 pbs、約4800 pbs、約2400 pbs和約1200pbs)之中,這些速率是無線發送速率的1/n(n是一個任意整數),按照特定信道質量、數據質量等選擇一個適合的發送處理速率用在該通信終端的數據發送處理之中。
在應用CDMA方案的便攜電話系統的通信終端的數據傳輸期間,使用不同的發送處理速率導致不同的數據量,使得對於不同的發送處理速率執行不同的發送處理,以變換在相應的發送處理速率上的數據為具有明顯相同數據量的數據,從而使被變換的數據可以在單一的無線傳輸速率上進行傳輸。
為此,當該通信終端通過一個基站接收從另外的通信終端發送的數據時,該通信終端需要在一個與已經被用於執行發送處理的發送處理速率相同的發送速率(下文稱為「接收處理速率」)上對所接收的數據執行處理(下文稱為「接收處理」)。
但是,上述通信終端發送的數據沒有代表諸如在發送處理中發送處理速率的信息的發送處理的內容的附加信息。因此,期望在接收側的通信終端對所接收的數據以這樣的方式執行接收處理,即按等於所有發送處理速率的所有可能的接收處理速率的每一種速率來進行處理,上述所有發送處理速率已經被設置用於發送處理,從以各個接收處理速率的接收處理得到的數據估算發送處理速率,和選擇通過以各個接收處理數據速率進行的接收處理產生的數據,該接收處理數據速率等於所估算的發送處理速率。
實際上,期望按照CDMA方式的通信終端增加例如一個循環冗餘校驗(CRC)碼到待發送的數據上作為差錯檢測碼,在發送處理中發送產生的數據,而且基於對接收數據的差錯檢測結果估算發送處理速率。
但是,一般CRC碼僅加到以較高的發送處理速率(例如,約9600b/s或約4800b/s)的待發送的數據上。因此,當通信終端接收以低於上述發送處理速率(例如,約2400b/s或約1200b/s)的發送處理速率所發送的數據時,該通信終端迂到一個問題,即估算按照約2400b/s或約1200b/s這樣的發送處理速率是非常困難的。
另外,因為在發送處理的發送之前,通信終端卷積編碼待發送的數據,並對接收處理1的接收數據進行維特比解碼,所以期望基於最可能的路徑度量值(代表由按數字值解碼產生的數據序列的似然性的值)估算由維特比解碼產生的數據順序的發送處理速率。
還期望,在上述通信終端中在接收處理期間,將經受維特比解碼前的數據與通過對根據相應的極性信息比特(「0」或「1」)的維持比解碼產生的數據進行卷積編碼的產生的數據進行比較,以便估算不匹配的極性信息比特的數目,這就是在維特比解碼數據中出現差錯的數目,並基於使估算的差錯的數目(下文稱為「估算的差錯數目」)估算發送處理速率。
但是,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在維特比解碼期間出現比較大的差錯數目,對於由維特比解碼產生的數據序列的最可能的路徑度量值可能具有大約相同的值,而與接收處理速率無關,並且所估算的差錯數目可能也呈現相同的值,這樣就意味著一個問題,即僅依靠最可能的路徑度量值和估算的差錯數目的估算可能導致估算出一個錯誤的發送處理速率。
鑑於上述原因,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發送速率估算設備和發送速率估算方法,此設備和方法能夠改善發送速率的精度。
本發明的上述目的和其它目的已經通過一種發送速率估算設備予以實現了,該設備包括接收裝置,用於按照預定格式從接收的數據中產生第一數據並按次序逐個速率地利用各發送速率重複發送該第一數據;第一不匹配比特數目檢測裝置,用於將對應於所述第一數據的極性信息比特與每個其它發送速率的順序地進行比較,其中極性信息比特具有比重複次數大於1的數目,檢測不匹配極性信息比特的第一數目,並用於從具有比重複次數大於1的數目的極性信息比特中選擇最可能的極性信息比特,產生包括所選擇的極性信息比特的第二數據;最大似然率檢測裝置,用於維特比解碼每個發送速率的第二數據以產生解碼數據,和用於通過維特比解碼檢測最可能的路徑度量值;第二不匹配比特數目檢測裝置,用於將每個發送速率產生的第二數據的極性信息比特與對應的利用卷積編碼對應的解碼數據產生的編碼數據的相應極性信息比特進行比較,以檢測不匹配極性信息比特的第二數目;和發送速率估算裝置,用於按照基於對應的各個發送速率的預定比率校正對每個發送速率檢測的不匹配極性信息比特的第一數目、路徑度量值和不匹配極性信息比特的第二數目中的信息量,和用於基於被校正的不匹配的極性信息比特的第一數目、路徑度量值、和不匹配的極性信息比特的第二數目的校正版本,估算對接收數據所執行的發送處理中的發送速率。
結果,發送速率可以被估算,同時確定是否維特比解碼已經被正確地執行,降低了對用於發送處理中的發送速率估算結果的差錯。
當結合附圖閱讀本說明書時從下面的詳細描述中本發明的特性、原理和實用性將變得更加明顯,在附圖中相同的部件由相同的標號或者字符表示。
在各個附圖中
圖1是表示按照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的通信終端的電路組態的方框圖圖2是表示一個信道編解碼器的電路組態的方框圖;圖3是用於說明在信道編解碼器發送處理的方框圖;圖4是用於說明在信道編解碼器發送處理的一個表;圖5是用於說明在信道編解碼器接收處理的方框圖;圖6是表示數據相加處理電路的電路組態的方框圖;圖7是用於說明輸入到數據相加處理單元的第一軟確定數據的一個表;圖8是用於說明已經經受極性確定的第一軟確定數據的一個表;圖9是表示維特比解碼器的電路組態的方框圖;圖10是用於說明在維特比解碼器中的第二軟確定數據的一個表;圖11是說明數據差錯數目估算電路的電路組態的方框圖;圖12是說明卷積編碼器的電路組態的方框圖;圖13是說明由狀態數和碼間距離構成的數據表的一個表;圖14是用於說明在發送處理速率的估算中所用的各種參數變量的一個表;圖15-19是說明一個發送處理速率估算處理程序的流程圖。
下面將參照各附圖描述本發明的各優選實施例。
在圖1中,應用本發明的通信終端一般由標號1表示。在電話通信期間由麥克風2收集的用戶話音被變換為發送到收發信機3的音頻信號S1。音頻信號S1被收發信機3根據不同接口進行變換,和發送到音頻編解碼器4。
音頻編解碼器4檢測一個具體信道的質量、音頻信號S1的質量等等,和而後基於得到的檢測結果從4個預先設置的發送處理速率中,例如,約9600b/s、約4800b/s、約2400b/s和約1200b/s選擇出一個,使得對於音頻信號S1的發送處理速率被轉換到所選擇的一個速率上。
然後,每當音頻編解碼器4選擇一個發送處理速率用於轉換,該音頻編解碼器4就在所選擇的發送處理速率上數位化音頻信號S1,和發送得到的音頻數據D1到信道編解碼器5的信道編碼器6。
另外,每當音頻編解碼器4選擇一個發送處理速率用於轉換,該音頻編解碼器4就產生指示所選擇發送處理速率的速率信息D2,該信息被發送到控制器7。
控制器7按照在速率信息D2的基礎上得到的發送處理速率產生控制數據D3,和發送這個控制數據D3到信道編碼器6,從而控制信道編碼器6按照順序選擇的各發送處理速率執行發送處理。
信道編碼器6在控制器7的控制下增加從控制器7饋送的通信控制數據D4到音頻數據D1上,以便卷積編碼音頻數據D1,和變換產生的數據為按一種預定格式的被變換數據D5,然後該數據被發送到發射機8。
提供來自合成器9的用於控制發射頻率的頻率控制信號S2的發射機8基於頻率控制信號S2按一種預定格式調製被變換數據D5,和通過發送/接收共享單元10和天線11以脈衝串方式(例如,按約20ms一個周期),例如以約19200b/s的無線發送速率發送產生的傳輸數據D6到基站(未示出)。
在這個事件中,基站(未示出)還以脈衝串方式按約19200b/s的無線發送速率發射由另外一個通信終端(未示出)通過按約9600b/s、約4800b/s、約2400b/s或約1200b/s的發送處理速率的發送處理產生的類似發送數據D6的數據。通信終端1利用接收機12順序通過天線11和發送/接收共享單元10接收從基站發射的這個數據D7(下文稱為「接收數據」)。
從合成器9提供用於控制接收頻率的頻率控制信號S3的接收機12基於按預定格式的頻率控制信號S3解調接收數據D7,和發送產生的解調數據D8到信道解碼器13。
信道解碼器13通常在從控制器7提供的控制數據D9的基礎上受到控制,按照每個接收處理速率執行適當的接收處理,同時利用所有包括按類似發送處理速率的約9600b/s、約4800b/s、約2400b/s或約1200b/s的4個接收處理速率發送解調的數據D8。
在這個事件中,信道解碼器13變換解調的數據D8為按照4個接收處理速率的適當的格式,和對產生的數據通過維特比解碼執行糾錯和解碼操作,連續產生4個類型的解碼數據。
另外,信道解碼器13從由執行對解調的數據D8按照4個接收處理速率執行接收處理產生的各種信息估算發送處理速率,被解調的數據D8在發送處理期間可能在該速率上已經被進行處理,和執行解碼的數據,該數據已經經受按與估算的發送處理速率相同的來自4種解碼數據類型的接收處理速率的接收處理。
然後,信道解碼器13發送對應於通信另一方的話音的形成被選擇的解碼的數據的一部分的音頻數據D10到音頻編解碼器4,和發送也形成被選擇的解碼的數據的一部分的通信控制數據D11到控制器7。
音頻編解碼器4基於從控制器7提供的控制信號S4變換音頻數據D10為一種模擬形式,通過收發信機3利用不同接口變換一個產生的音頻信號S5,和發送被變換的音頻信號S5到揚聲器14,揚聲器基於音頻信號S5輸出話音。
以這種方式,通信終端1可以從揚聲器14產生通信用戶的話音,從而使得可能允許用戶實現與通信的另一方的音頻通信。
具體地,在數據發送中,控制器7產生將被增加到音頻數據D1上的通信控制數據D4。和在數據接收中,控制器7解碼從通信控制數據D11,執行呼叫的設置、刪除和維護,執行對鍵盤/顯示器15的I/O控制,個還控制合成器9用於控制發射頻率和接收頻率。
正如圖2和3所表示的那樣,其中對應圖1的那些部件由相同的標號表示,在數據發送中,當從音頻編解碼器4提供按約9600b/s的發送處理速率的音頻數據D1時,信道編碼器6基於從控制器7提供的控制數據D3進入到一個第一發送處理模式,按照約9600b/s的發送處理速率執行發送處理。另一方面,當從音頻編解碼器4提供按約4800b/s的發送處理速率的音頻數據D1時,信道編碼器6基於從控制器7提供的控制數據D3進入第二發送處理模式,按照約4800b/s的發送處理速率執行發送處理。
另外,當從音頻編解碼器4提供按約2400b/s的發送處理速率的音頻數據D1時,信道編碼器6基於從控制器7提供的控制數據D3進入第三發送處理模式,按照約2400b/s的發送處理速率執行發送處理。再有,當從音頻編解碼器4提供按約1200b/s的發送處理速率的音頻數據D1時,信道編碼器6基於從控制器7提供的控制數據D3進入第四發送處理模式,按照約1200b/s的發送處理速率執行發送處理。
在信道編碼器6中,從音頻編解碼器4輸出的音頻數據D1被饋送到CRC發生器20。
在第一發送處理模式中,CRC發生器20增加從控制器7提供的通信控制數據D4到從音頻編解碼器4提供的按約9600b/s的發送處理速率的音頻數據D1上,產生具有總數172比特的原有數據,和通過從所產生的原有數據中利用下列方程(1)表示的多項式發生器G1(X)產生12比特CRC碼,G1(X)=X12+X11+X10+X9+X8+X4+X+1…(1)然後,CRC發生器20增加CRC碼到原有數據上產生184比特的數據。
接下來,CRC發生器20增加包含全0的8比特尾比特到184比特的數據,產生192比特增加碼的數據D15,然後該數據被發送到卷積編碼器21。
在第二發送模式中,CRC發生器20增加從控制器7提供的通信控制數據D4到從音頻編解碼器4提供的按約4800b/s的發送處理速率的音頻數據D1上,產生具有總數80比特的原有數據,和利用下列方程(2)表示的多項式發生器G2(X)從所產生的原有數據中產生8比特CRC碼G2(X)=X8+X7+X4+X3+X+1…(2)接下來,CRC發生器20增加CRC碼到原有數據上產生88比特的數據。
然後,CRC發生器20增加包含全0的8比特尾比特到88比特的數據上,產生96比特增加碼的數據D16,然後該數據被發送到維特比解碼器21。
在第三發送模式中,CRC發生器20增加從控制器7提供的通信控制數據D4到按約2400b/s的發送處理速率的音頻數據D1上,產生具有總數40比特的原有數據,和還增加包含全0的8比特尾比特到40比特的數據上,產生48比特增加碼的數據D17,然後該數據被發送到維特比解碼器21。
在第四發送模式中,CRC發生器20增加從控制器7提供的通信控制數據D4到從音頻編解碼器4提供的按約1200b/s的發送處理速率的音頻數據D1上,產生具有總數16比特的原有數據,和還增加具有數據量等於包含全0的8比特的尾比特到原有數據上,因此產生24比特增加碼的數據D18,然後該數據被發送到維特比解碼器21。
卷積編碼器21基於預置的有約束長度k(在這個實施例中設置為9)和編碼比R(在這個實施例中設置為1/2)卷積編碼來自初始值等於「0」的增加碼的數據D15到D18,每當增加碼的數據D15到D18被提供到該編碼器,就發送產生的已編碼數據D19到D22到數據重發器22。
實際上,卷積編碼器21在第一發送處理模式中產生含有來自192比特增加碼的數據D15按約9600b/s的發送處理速率的384碼元的已編碼數據D19;和在第二發送處理模式中產生含有來自96比特增加碼的數據D16按約4800b/s的發送處理速率的192碼元的已編碼數據D20。
另外,卷積編碼器21在第三發送處理模式中產生含有來自48比特增加碼的數據D17按約2400b/s的發送處理速率的96碼元的已編碼數據D21;和在第四發送處理模式中產生含有來自24比特增加碼的數據D18按約1200b/s的發送處理速率的48碼元的已編碼數據D22。
數據重發器22具有對第一到第四送處理模式的每一個的預先設置的重複數。具體地,在第一發送處理模式中,數據重發器22發送按約9600b/s的發送處理速率的384碼元的已編碼數據D19,當該數據到達交錯器23時作為沒有重複的被重發的數據D23。在第二發送處理模式中,數據重發器22連續地按約4800b/s的發送處理速率對來自192碼元的已編碼數據D20的每一個碼元重發一次數據(換言之,相同數據連續安排兩次發送),產生384個碼元的重發數據D24,該數據被發送到交錯器23。
同樣,在第三發送處理模式中,數據重發器22連續按約2400b/s的發送處理速率對來自96碼元的已編碼數據D21的每一個碼元重發三次數據(換言之,相同數據連續安排4次發送),產生384個碼元的重發數據D25,該數據被發送到交錯器23。在第四發送處理模式中,數據重發器22連續按約1200b/s的發送處理速率對來自48碼元的已編碼數據D22的每一個碼元重發7次數據(換言之,相同數據連續安排8次發送),產生384個碼元的重發數據D26,該數據被發送到交錯器23。
以這種方式,通過按照上述的重發,數據重發器22按約4800b/s發送處理速率,約2400b/s發送處理速率和約1200b/s發送處理速率分別對數據D20到D22執行按約9600b/s發送處理速率編碼的具有與384碼元的重發數據D23相同碼元長度的重發數據D24到D26。
交錯器23按照以前設置的第一到第四發送處理模式不相關的數據格式交錯重發數據D23到D26,產生384碼元的被變換的數據D5,該數據被發送到發射機8。
具體地,如圖4所示,發射機8調製被變換的數據D5的每384個碼元為順序產生的具有一個周期的數據量的發送數據D6(約20ms),和以脈衝串的方式按約19200b/s的無線發射速率發射該發送數據D6。
另外,在這個事件中,發射機8適合轉換對於每個發送處理速率的發送數據的發送功率。具體地,參照按約9600b/s的發送處理速率發送的發送數據D6所使用的發送功率,按約4800b/s的發送處理速率的發送數據D6被按用作參考的發送功率(下文稱為「參考發送功率」)的一半進行發送;按約2400b/s的發送處理速率的發送數據D6被按用作參考的發送功率的四分之一進行發送;按約1200b/s的發送處理速率的發送數據D6被按用作參考的發送功率的八分之一進行發送。
在圖2和5中,其中與圖1中的部件相對應的部件是以相同的標號表示的,在數據接收中,信道解碼器13順序地解碼來自接收機12的接收數據D7,以便產生極性信息比特(「0」或「1」)和對於一個碼元的每個數據的數字值的極性信息比特的可靠性的可靠性信息,並將例如包含16值的軟確定數據的產生的解調數據D8提供到去交錯器25。
去交錯器25在其中設置有存儲單元(未示出),使得被解調的數據D8按384碼元長度(發送期間一個周期的數據量)順序地存儲在存儲器單元中。去交錯器25在去交錯的同時,讀出被解調的數據D8,該數據D8是被所有4個包括約9600b/s、約4800b/s、約2400b/s和約1200b/s的接收處理速率利用的具有384碼元長度的數據(換言之,在依次轉換的不同接收處理速率下,具有長度384碼元長度的解調數據D8被讀出4次),和發送產生的384碼元的16值軟確定數據(下文被稱為「第一軟確定數據」)D28到數據相加處理單元26。
在對於一個碼元的數據按每個接收處理速率被重發預定次數之前,數據相加處理單元26適合從第一軟確定數據D28(具有384碼元)產生具有預定碼元數量的16值軟確定數據(下文被稱為「第二軟確定數據」)D29到D32。當提供按約9600b/s的接收處理速率的第一軟確定數據D28時,數據相加處理單元26發送第一軟確定數據D28,作為到維特比解碼器27的第二軟確定數據D29。
另外,當提供按約4800b/s的接收處理速率的第一軟確定數據D28時,數據相加處理單元26從第一軟確定數據D28產生具有192碼元的第二軟確定數據D30和發送第二軟確定數據D30到維特比解碼器27,和還順序地從所提供的第一軟確定數據D28的首端比較每兩個碼元的極性信息比特,和發送得到的比較結果到數據速率估算器28作為極性比較數據D33A。
另外,當提供按約2400b/s的接收處理速率的第一軟確定數據D28時,數據相加處理單元26從第一軟確定數據D28產生具有96碼元的第二軟確定數據D31和發送第二軟確定數據D31到維特比解碼器27,和還順序地從所提供的第一軟確定數據D28的首端比較每4個碼元的極性信息比特,和發送得到的比較結果到數據速率估算器28作為極性比較數據D33B。
另外,當提供按約1200b/s的接收處理速率的第一軟確定數據D28時,數據相加處理單元26從第一軟確定數據D28產生具有48碼元的第二軟確定數據D32和發送第二軟確定數據D32到維特比解碼器27,和還順序地從所提供的第一軟確定數據D28的首端比較每8個碼元的極性信息比特,和發送得到的比較結果到數據速率估算器28作為極性比較數據D33C。
維特比解碼器27利用具有限制長度k設置為9和編碼率R設置為1/2的維特比算法對第二軟確定數據D29到D32執行最相似解碼,和發送第一到第四的四種類型的解碼數據D35到D38(具有包含尾比特的)到差錯檢測器29。
具體地,維特比解碼器27按約9600b/s接收處理速率具有384碼元的第二軟確定的數據D29中產生184比特的第一解碼的數據D35;產生來自按約4800b/s接收處理速率具有192碼元的第二軟確定的數據D30的88比特的第二解碼的數據D36;產生來自按約2400b/s接收處理速率具有96碼元的第二軟確定的數據D31的40比特的第三解碼的數據D37;產生來自按約1200b/s接收處理速率具有48碼元的第二軟確定的數據D32的16比特的第四解碼的數據D38。
在這個事件中,維特比解碼器27還饋送給數據速率估算器28以最相似路徑度量值和估算的差錯數量分別作為最相似路徑度量值數據D39A到D39D和作為所估算的差錯數量數據D40A到D40D,通過按4個不同接收處理速率對第二軟確定數據D29到D32的解碼處理產生此最大相似路徑度量值與估算的差錯數。
差錯檢測器29利用上述公式(1)所示的多項式發生器G1(x)在按約9600b/s的接收處理速率在第一被解碼的數據D35中檢測可能的差錯,和發送一個檢測結果到數據速率估算器28,作為差錯檢測數據D42A。差錯檢測器29還從第一解碼D35中去掉被估算已經加上的CRC碼數據部分中產生172比特第一原有數據D44,該數據被發送到數據選擇器30。
差錯檢測器29還利用上述公式(2)所示的多項式發生器G2(x)在按約4800b/s的接收處理速率在第二被解碼的數據D36中檢測可能的差錯,和發送一個檢測結果到數據速率估算器28,作為差錯檢測數據D42B。差錯檢測器29還從第二解碼D36中去掉被估算過的已經加上的CRC碼的數據部分,產生80比特第一原有數據D45,該數據被發送到數據選擇器30。
差錯檢測器29還發送按約2400b/s的接收處理速率的第三解碼數據D37和按約1200b/s的接收處理速率的第四解碼數據D38,它們被發送到數據選擇器30,作為第三和第四原有數據D46和D47。
這裡,數據速率估算器28基於極性比較數據D33A到D33C、最相似路徑度量值數據D39A到D39D、估算的差錯數量D40A到D40D和差錯檢測數據D42A和D42B,估算對於發送處理時間的解調數據D8的348碼元的發送處理速率,產生4種不同的對384碼元解調的數據D8的接收處理。
數據速率估算器28也基於極性比較數據D33A到D33C、最相似路徑度量值數據D39A到D39D、估算的差錯數量D40A到D40D和差錯檢測數據D42A和D42B,估算是否在從按接收處理速率等於所估算的發送處理速率進行的接收處理中產生的第一原有數據D44、第二原有數據D45、第三原有數據D46或第四原有數據D47發生任何差錯。
然後,當基於確定在第一原有數據D44、第二原有數據D45、第三原有數據D46或第四原有數據D47沒有發生差錯的估算結果時,數據速率估算器28向控制器7發送指示成功接收處理的處理成功數據D50。相反,當基於確定在第一原有數據D44、第二原有數據D45、第三原有數據D46或第四原有數據D47發生差錯的估算結果時,數據速率估算器28向控制器7發送指示出故障的接收處理的處理故障數據D51。
因此,基於所估算的速率數據D48,數據選擇器30選擇通過按等於估算的對應於一組(4種類型)第一到第四原有數據D44到D47的發送處理速率的接收處理速率進行接收處理產生的第一原有數據D44、第二原有數據D45、第三原有數據D46或第四原有數據D47。然後,數據選擇器30向音頻編解碼器4發送構成所選擇的第一原有數據D44、第二原有數據D45、第三原有數據D46或第四原有數據D47音頻數據D10,和發送通信控制數據D11到控制器7。
另外,當接收到處理成功數據D50時,控制器7發送控制數據S4到音頻編解碼器4,按等估算的發送處理速率處理第一原有數據D44、第二原有數據D45、第三原有數據D46或第四原有數據D47。相反,當接收到處理失敗數據D51時,控制器7發送控制信號S4B到音頻編解碼器4,例如,僅對第一原有數據D44、第二原有數據D45、第三原有數據D46或第四原有數據D47停止進行處理(即防止音頻編解碼器4將數據提供給收發信機3)。
在這個事件中,當估算的發送處理速率為約1200b/s時,對應的第四原有數據D47經常被抑制。因此,控制器7迫使音頻編解碼器4再次進行處理和發送過去的第四原有數據D47代替目前的第四原有數據D47或對處理第四原有數據D47的時間周期進行靜音,因此防止在電話通信期間所發生的噪聲。
另外一種方案,當接收到處理失敗數據D51時,控制器7可以發送應該重新發送請求信號S10到去交錯器25,按照要求迫使去交錯器25重新發送包含在故障接收處理的第一軟確定數據D28。
實際上,如圖6、7和8所示,在數據增加處理單元26中,從去交錯器25輸出的第一軟確定數據D28被提供到極性確定單元33。
在這個事件中,如圖7所示,第一軟確定數據D28含有各個碼元(384),各碼元的每一個含有4比特的數據(從比特0到比特3),其中該4比特的數據的最高有效位指示極性信息「0」或「1」和指示這個極性信息的可靠性的較低的3個比特(比特2到比特0)。更具體地,如果例如無線段等的信道質量相對高,則相關的4比特數據指示高可靠性(高)狀態,因為在數據中可能出現差錯的概率相對低。相反,如果信道質量相對低,則4比特數據指示低可靠性(低)狀態,因為在數據中可能出現差錯的概率相對高。
更具體地,在第一軟確定數據D28中,當極性信息比特是「0」時,則較低的3個比特「111」指示最高的可靠性「高」,和較低的3個比特「000」指示最低的可靠性(低)。相反,當極性信息比特是「1」時,較低的3個比特「000」指示最高的可靠性(高),和較低的3個比特「111」指示最低的可靠性「低」。
然後,當按約9600b/s的接收處理速率提供第一軟確定數據D28時,極性確定單元33(圖6)順序地對每個碼元的每個數據發送這個第一軟確定數據D28到數據比較器34和作為信息數據到加法器/減法器35。
在這種情況下,數據比較器34鎖存信息數據D33的最高有效比特的極性信息,和發送極性信息比特到維特比解碼器27作為極性信息D53A。加法器/減法器35又鎖存信息數據D53A的較低的3個比特的可靠性比特和發送可靠性信息到維特比解碼器作為可靠性信息數據D53B。以這種方式,數據增加處理單元26按約9600b/s的接收處理速率發送第一軟確定數據D28到維特比解碼器27,作為第二軟確定數據D29。
當極性確定單元33利用約按4800b/s、約按2400b/s和約按1200b/s的接收處理速率提供第一軟確定數據D28時,極性確定單元33確定在第一軟確定數據D28中的每個碼元的數據的極性信息數據是否是「0」,還是「1」,和基於該確定的結果,當極性信息是「1」(即,從「0」到「1」或從「1」到「0」)時,反相在對應碼元的數據中較低的3個比特(可靠性信息)。相反,基於該確定的結果,當極性信息是「0」,極性確定單元33則不反相對應碼元的數據中較低的3個比特。然後,極性確定單元33順序地輸出按照對於一個碼元的每個數據所產生的第一軟確定數據,作為信息數據。
實際上,當按約4800b/s的接收處理速率提供第一軟確定數據D28時,極性確定單元33為第一軟確定數據D28確定極性信息比特是「0」還是「1」,和如果需要,則反相可靠性信息(下文稱為「反相處理」)。然後,極性確定單元33按從產生的第一軟確定數據的首端的每個奇數位置確定在一個碼元中的數據,構成在發送處理期間進行重複的基本數據,和順序地發送對於按奇數位置的一個碼元的數據到數據保持電路36,作為基本信息數據D54A。另外,極性確定單元33確定按從首端偶數位置的一個碼元的數據,作為在發送處理期間進行重複的數據,和順序地發送按偶數位置的一個碼元的數據到數據比較器34和到加法器/減法器35,作為被重複的信息數據D54B。
當按約2400b/s的接收處理速率提供第一軟確定數據D28時,,極性確定單元33對這個第一軟確定數據D28執行反相處理,產生第一軟確定數據。然後,極性確定單元33順序地發送由以下公式(3)表示的從第一軟確定數據的首端的第na位置上的一個碼元的數據到數據保持電路36,作為基本信息數據D54A
na=4ma+1(ma=0、1、2、3、…、95)… (3)另外,極性確定單元33順序地將接著每個基本信息數據D54A的3個碼元的數據發送到比較器34和加法器/減法器35,作為被重發的信息數據D54B。
另外,當按約1200b/s的接收處理速率提供第一軟確定數據D28時,極性確定單元33對第一軟確定數據D28執行反相處理,產生第一軟確定數據。然後,極性確定單元33順序地發送由以下公式(4)表示的從第一軟確定數據的首端的第nb位置上的一個碼元的數據到數據保持電路36,作為基本信息數據D54Anb=8mb+1(mb=0、1、2、3、…、47) … (4)另外,極性確定單元33順序地將接著每個基本信息數據D54A的7個碼元的數據發送到比較器34和加法器/減法器35,作為被重發的信息數據D54B。
當緊跟隨該保持的基本信息數據D54A的第一被重發的信息數據D54B被提供到數據比較器34和加法器/減法器35時,數據保持電路36一旦保持基本信息數據D54A,和發送基本信息數據D54A到數據比較器34和到加法器/減法器35。
數據比較器34比較基本信息數據D54A與被重發的信息數據D54B的最高有效比特,和還比較它們的較低3個比特。當被比較的最高有效比特相一致時,數據比較器34輸出基本信息數據D54A的最高有效比特作為新的指示新的極性信息(即,從兩個數據的極性信息比特獲得的應該數據的極性信息比特)的新的極性信息數據D55A,和還發送附加控制數據D56到加法器/減法器35,迫使該 基本信息數據D54A的較低3個比特相加到被重發的信息數據D54B的較低3個比特上。
相反,當被比較的最高有效比特的值不一致時,數據比較器34比較相應的基本信息數據D54A的和被重發的信息數據D54B的較低3個比特,和輸出所存儲的基本信息數據D54A或被重發的信息數據D54B的最高有效比特的值,該值具有指示較高可靠性的較低的3個比特,作為新的極性信息數據D55A。另外,相對於基本信息數據D54A和被重發的信息數據D54B的較低的3個比特,數據比較器34發送減去控制數據D57到加法器/減法器35,迫使它從指示較高可靠性的較低3個比特的值中減去指示較低可靠性的較低3個比特的值。
再有,一旦對第一軟確定數據D28的整個384個碼元的比較處理被完成,數據比較器34就產生指示不匹配的最高有效比特(即,極性信息比特)的極性比較數據D33A到D33C,這些數據在比較處理期間已經被進行比較(下文稱為「不匹配極性數量」),和發送極性比較數據D33A到D33C到數據速率估算器28。
加法器/減法器35基於從數據比較器34提供的相加控制數據D56或相減控制數據D57,對基本信息數據D54A和重發的信息數據D54B的較低的3個比特值執行加法操作或者減法操作,從兩個數據的可靠性信息產生新的的單一可靠性信息,然後該信息作為新的可靠性信息數據D55B被輸出。
如果加法器/減法器35在對具有384碼元的第一軟確定數據D28的數據處理期間由相加可靠性信息的相加結果中經歷溢出,則加法器/減法器35限制被溢出的相加結果到一個預先設置的最大值,使相加的結果被固定。
以這種方式,當按約4800b/s的接收處理速率提供第一軟確定數據D28時,數據相加處理單元26重發利用數據比較器34和加法器/減法器35進行處理的以前的數據,從對於兩個碼元的數據中連續地選擇最可能的單一極性信息比特和進而產生對於所選擇的極性信息比特的最可能的單一可靠性信息。和發送這個信息到維特比解碼器27,作為新的極性信息數據D55A和新的可靠性信息數據D55B。
從而,從按約4800b/s的接收處理速率的具有384碼元的第一軟確定數據D28,數據相加處理單元26產生具有192碼元的第二軟確定數據D30,該碼元的每個構成與之對應的新的極性信息數據D55A和新的可靠性信息數據D55B。
當按約2400b/s和約1200b/s的接收處理速率提供第一軟確定數據D28時,數據相加處理單元26發送到數據保持電路36由對分別來自數據比較器34和加法器/減法器35的基本極性信息數據D55A和跟隨其後的第一重發信息數據D54B進行處理產生的新的極性信息數據D55A和新的可靠性信息數據D55B,使得數據保持電路36一次保持這些數據。
當從極性確定單元33提供跟隨著基本信息數據D54A的第二重發信息數據D54B到數據比較器34和加法器/減法器35時,數據保持電路36發送保持在其中的新的極性信息數據D55A和新的可靠性信息數據D55B到數據比較器34和加法器/減法器35。
以這種方式,數據比較器34以類似於上述基本信息數據D54A和第一重發信息數據D54B的數據處理的方式,再次產生單一的新的極性信息數據D55A和新的可靠性信息數據D55B,和發送所產生的新的極性信息數據D55A到數據保持電路36。
同樣,加法器/減法器35再次以類似於上述基本信息數據D54A和第一重發信息數據D54B的數據處理方式,從新的可靠性信息數據D55B和第二重發信息數據D54B單一新的可靠性信息數據D55B,和發送新的可靠性信息數據D55B到數據保持電路36。
數據保持電路36保持新近分別從數據比較器34和加法器/減法器35提供的新的極性信息數據D55A和新的可靠性信息數據D55B,直至數據比較器34和加法器/減法器35被提供跟隨著基本信息數據D54A的第三重發信息數據D54B。
如上所述,在數據相加處理單元26中,直至數據比較器34和加法器/減法器35被提供位於所有跟隨著基本信息數據D54A的重發信息數據D54B的未端的重發信息數據D54B後,數據比較器34再次從重發信息數據D54B產生新的極性信息數據D55A,在前面的數據處理中產生新的極性信息數據D55A和新的可靠性信息數據D55B,同時加法器/減法器35從以前的數據處理中產生的重發的信息數據D54B和新的可靠性信息數據D55B再次產生新的可靠性信息數據D55B。
然後,在數據相加處理單元26中,當數據比較器34和加法器/減法器35被提供以重發的位於跟隨在基本信息數據D54A後的所有重發數據D54B末端的信息數據D54B時,和長這些數據中再次產生新的極性信息數據D54A和新的可靠性信息數據D54B,數據比較器34和加法器/減法器35被迫發送這些數據到維特比解碼器27。
以這種方式,當提供以按約2400b/s接收處理速率的第一軟確定數據D28時,數據相加處理單元26從4個碼元的數據中連續選擇最可能的極性信息比特和產生對應於極性信息的最可能單一可靠性信息比特組,和發送它們到維特比解碼器27分別作為新的極性信息數據D55A和新的可靠性信息數據D55B。
從而,數據相加處理單元26從具有按約2400b/s接收處理速率的384碼元的第一確定數據D28產生具有96碼元的第二軟確定數據D31,這些碼元的每一個形成與之對應的新的極性信息數據D55A和新的可靠性數據D55B。
另外,當提供以按約1200b/s接收處理速率的第一軟確定數據D28時,數據相加處理單元26從8個碼元的數據中連續選擇最可能的極性信息比特,產生對應於極性信息的最可能單一可靠性信息比特組,和發送它們到維特比解碼器27分別作為新的極性信息數據D55A和新的可靠性信息數據D55B。
從而,數據相加處理單元26從具有按約1200b/s接收處理速率的384碼元的第一確定數據D28產生具有48碼元的第二軟確定數據D32,這些碼元的每一個形成與之對應的新的極性信息數據D55A和新的可靠性數據D55B。
這裡,如圖9和10所示,在維特比解碼器27中,從數據相加處理單元26輸出的第二軟確定數據D29到D32被提供到分支度量處理電路38和到數據差錯數量估算電路39。
分支度量處理電路38連續地從第二軟確定數據D29到D32中的一個碼元的數據中計算指示極性信息比特相似於「0」和指示極性信息比特相似於「1」的度量值的度量值(似然率)。作為參考,例如利用從「0」到「F」的16進位數代表指示極性信息的似然率為「0」和「1」的度量值(BM0和BM1),「0」代表最高似然率(見圖10)。
分支度量處理電路38還計算各度量值(即,轉移度量值)BM(0,0)、BM(0,1)、BM(1,0)、BM(1,1)、這些度量值是4種碼型的類型,每種包括每兩個來自第二軟確定數據D29到D32的首端的連續碼元的數據,這些數據按照下面公式(5)所表示的度量處理公式,表現為(0,0)、(0,1)、(1,0)、(1,1)BM(0,0)=BM0(A)+BM0(B)BM(0,1)=BM0(A)+BM1(B)BM(1,0)=BM1(A)+BM0(B)…(5)BM(1,1)=BM1(A)+BM1(B)然後,分支度量處理電路38連續地發送4種類型對於兩個碼元的每個數據產生的轉移度量值到相加比較選擇(ACS)處理電路40,作為度量值數據D59。
應當注意到,當從兩個碼元數據的第一碼元數據得到的度量值「0」的表示時,轉移度量值具有BM0(A);當度量值「1」的表示時,具有BM1(A);當從接著一個碼元的數據得到的度量值「0」的表示時,轉移度量值具有BM0(B);當度量值「1」的表示時,具有BM1(B)。
ACS處理電路40依靠格子圖從兩個路徑中選出一個最可能的路徑,每個路徑從它的以前時間的一個狀態轉移到在每個時間的多個狀態。更具體地,在具有限制長度k設置為9的格子圖中,存在由如下公式(6)所表示的256個獨立的狀態狀態數目=2(k-1)=2(9-1)
=256…(6)因此,每當從分支度量處理電路38提供以代表BM(0,0)、BM(0,1)、BM(1,0)、BM(1,1)4種類型的度量值數據D59時,ACS處理電路40基於讀信號S11從路徑度量值存儲單元41中讀出在以前時間的一個路徑的度量值(下文稱為「路徑度量值」)作為度量數據D60。
然後,ACS處理電路40基於從分支度量處理電路38提供的度量值數據D59和在以前時間從路徑度量存儲單元41中讀出的度量數據D60,選擇兩個從在以前時間的一種狀態轉移到當前的256個可能的狀態的路徑中的最相似的路徑(殘存路徑的選擇)。ACS處理電路40還計算為所選擇的路徑的路徑度量值,和發送產生的路徑度量值到路徑度量存儲單元41,作為用於存儲的度量數據D60。
ACS處理電路40還發送度量數據D60到最大似然率檢測器42,和發送指示所選(即,在變換前所選路徑的狀態)路徑的路徑選擇信息數據D61到路徑選擇信息存儲單元43用於存儲。
實際上,為了按這種方式得到路徑度量值,例如,一個雙16進位數(從「00」到「FF」)被用於代表在當前時間具有新狀態(新)的256個可能的狀態,這些狀態是分別從「00(新)」到「FF(新)」和在從「00(舊)」到「FF(舊)」的以前時間(舊)的處理中得到的。另外,在256個狀態的新的路徑度量值和在以前時間的一個路徑度量值是分別由「S00(新)」到「SFF(新)」和「S00(舊)」到「SFF(舊)」代表的。利用這些標誌,按新的狀態「00(新)」考慮一個路徑選擇,從在以前時間的「00(舊)」狀態和一個碼型(1、1)產生的路徑,從狀態「80(舊)」轉移到狀態「00(新)」。
因此,在當前的狀態「00(新)」中的最相似路徑度量值「S00(新)」可以基於BM(0,0)、BM(0,1)、BM(1,0)、BM(1,1)和在以前時間的路徑度量值「S00(舊)」和「S80(舊)」,從由下面公式(7)表示的處理公式中計算出來S00(新)a=S00(舊)+BM(0,0)S00(新)b=S00(舊)+BM(1,1)如果(S00(新)a<S00(新)b)S00(新)=S00(新)a否則
S00(新)=S00(新)b…(7)從而,利用公式(7),當前時間的256狀態的每個可以被連續地計算出來。應當注意,因為路徑度量值的最相似狀態由「0代表」,只要該值大於「0」,則度量值(似然率)就變低。
只要從ACS處理電路提供用於256狀態的度量數據D60,最大似然率檢測器42從對應於256狀態的各路徑度量值中選擇最相似路徑度量值(即,代表最小值的路徑度量值),並發送所選擇的路徑度量值連同一個對應的狀態數到數據估算電路44,作為最相似度量數據D63。
僅當最相似的一個路徑度量值被從對應於單一第二軟確定數據D29的最後的256狀態的度量數據D60選擇時,最大似然率檢測器42發送產生的最相似度量數據D63到數據估算電路44和發送指示所選擇的最相似路徑度量值的最相似路徑度量數據D39A和D39D到數據速率估算器28。
每次提供最相似度量數據D63,數據估算電路44就基於由最相似度量數據D63指示的一個狀態數,產生一個讀出信號S12,和發送讀出信號S12到路徑選擇信息存儲單元43,和讀出所有狀態直至以前的狀態,該狀態已經被通過一個殘存路徑進行傳送,已經被轉移到當前的路徑,作為路徑選擇數據D65。
以這種方式,數據估算電路44基於連續提供的對應於相應數據的最相似度量數據D63和路徑選擇數據D65,估算解碼數據(執行最大似然率解碼)。從而,數據估算電路44發送因此產生的第1到第4解碼數據D35到D38到數據差錯數量估算電路39和到差錯檢測器29。
這裡,數據差錯數量估算電路39卷積編碼第1到第4解碼數據D35到D38產生編碼數據,比較該編碼數據與對應的第二軟確定數據D29到D32,檢測在數據中所估算的差錯數量,和發送指示檢測結果的估算差錯數量數據D40A到D40D到數據速率估算器28。
實際上,如圖11和12所示,在數據差錯數量估算電路39中,第1到第4解碼數據D35到D38被提供到已經限制長度k為9和設置編碼比在1/2的卷積編碼器46。然後,卷積編碼器46卷積編碼第1到第4解碼數據D35到D38,產生已編碼的數據D67,該數據被提供到比較器47。
更具體地,卷積編碼器46對於一個預定的時間順序逐比特地延遲第1到第4解碼數據D35到D38,例如通過由移位寄存器構成的8級延遲電路(DFF)50A到50H。然後,卷積編碼器46基於由以下公式(8)表示的多項式發生器G0,利用加法器51在提供給它(下文稱為「輸入數據」)的第1到第4解碼數據D35到D38中加上一個比特數據和分別從延遲電路50A、50B、50C、50D、50E、50F、50G、50H輸出一個比特數據G0753(8進位)…(8)產生的第一相加數據G0被發送到比較器電路47。卷積編碼器46基於由以下公式(9)表示的多項式發生器G1利用第二加法器52也分別相加一個比特到分別從延遲電路50B、50C、50D和50H輸出的輸入數據上G1561(8進位)…(9)產生的第二相加數據G1被發送到比較器電路47。
以這種方式,卷積編碼器46卷積編碼第1到第4解碼數據D35到D38,使得在第1到第4解碼數據D35到D38中連續產生對於一比特數據的兩比特數據。
另外,在數據差錯數量估算電路39中,第二軟確定數據D29到D32被提供到存儲電路53,該電路僅連續存儲從第二軟確定數據D29到D32的一個碼元數據中的極性信息比特,和連續地發送對應極性信息比特到比較器47,作為與第一相加數據G0同步的極性信息數據D68和連續從卷積編碼器46輸出的第二相加數據G1。
比較器電路47比較由對應的第一相加數據G0指示的值(「0」或「1」)和同步向其提供的極性信息數據D68,和還比較由第二相加數據G1指示的值(「0」或「1」)和對應的極性信息數據D68。和無論得到的結果如何都發送指示不匹配比較結果的不匹配比較數據D69到計數器54。
只要向計數器提供,計數器54就計數不匹配比較數據D69。當比較器47完成按約9600b/s、約4800b/s、約2400b/s和約1200b/s的第二軟確定數據D29到D32和對應的第1到第4解碼數據D35到D38之間的比較後,計數器54在該時間(即,估算的差錯數已經出現在第1到第4解碼數據D35到D38中)發送計數值到數據速率估算器28,作為估算的差錯數量數據D40A到D40D。
接下來對以下內容進行描述,用於在數據速率估算器28中估算發送處理速率的不匹配的極性信息比特數、最相似路徑度量值、估算的差錯數、最相似最後狀態數和差錯檢測的檢測結果。
在這種情況下,當存在著連續超出極性信息比特的重發範圍相對小的極性信息比特(「0」或「1」)數量,和使用接收處理速率低於發送速率,或當相對大數量的差錯已經出現在第一軟確定數據D28時,不匹配的極性信息比特可能出現。
當幾乎沒有差錯出現在第二軟確定數據D29到D32的極性信息比特時,最相似路徑度量值而又呈現相對小的值(即,似然率變得相當高),使得維特比解碼器的27的信道狀態(下文簡稱為「信道狀態」)相當高,當相當可靠的接收數據D7由於按高於實際使用的發送速率執行接收處理被衰減時,導致相當不可靠的第二軟確定數據D29到D32等。
另外一方面,當在第二軟確定數據D29到D32的極性信息比特中出現相當大數量的差錯時,最相似路徑度量值呈現相當大的值(即,似然率變得相當低),由於具有不同於實際值的轉移度量值使得信道狀態相對差,當相當不可靠的接收數據D7按低於使用的發送處理速率經受接收處理時,產生相對可靠的第二軟確定數據D29到D32,或當第二軟確定數據D29到D32被按高於實際使用的發送處理速率進行維特比解碼時,產生一種易於丟失連續性(「0的」或「1的」系列)的碼型,或類似情況。
當從第二軟確定數據D29到D32的維特比解碼到卷積編碼的傳輸路徑的質量相當高時,使得相對少量的差錯出現在極性信息比特中,當在利用相對低的接收處理速率(低於約9600b/s)第二軟確定數據D30到D32中,相同極性信息比特連續,或類似情況時,估算的差錯的數量呈現相對小的值。
另外一方面,當從第二軟確定數據D29到D32的維特比解碼到卷積編碼的傳輸路徑的質量相當低時使得相當大數量的差錯出現在極性信息比特中時,或當接收處理按不同於實際使用的發送處理速率執行時,估算的差錯數量呈現相對大的值。
最相似最後狀態數量表示位於第1到第4解碼數據D35到D38的末端的數據。因為具有數據量等於為「0」的8比特的尾比特被加到音頻數據D1的末端和該數據在發送處理中被卷積編碼,當接收處理按接收處理速率等於實際使用的發送速率對解調的數據D8執行和沒有差錯出現在第1到第4解碼數據D35到D38時,最相似的最後狀態數變為基於尾比特確定的參考值(即「0」)。
另外一方面,當接收處理按不同於實際發送處理速率執行時,最後狀態數變為大於參考值的值。但是,即使在按接收處理速率等於實際使用的發送處理速率對解調數據D8執行接收處理情況下,當差錯已經出現在第1到第4解碼數據D35到D38時,最後狀態數變為大於參考值的值。
當信道狀態相當好,使得差錯幾乎沒有出現在第1到第2解碼數據D35或D36時,差錯檢測的檢測結果指示幾乎沒有的差錯出現在由按接收處理速率等於發送處理速率的接收處理產生的第1到第2解碼數據D35或D36,和在接收處理速率不同於發送處理速率時,則指示差錯已經出現在第1或第2解碼數據D35或D36。
另外一方面,信道質量相當差使得差錯已經出現在第1或第2解碼數據D35或D36時,差錯檢測的檢測結果可以指示差錯已經出現在由按等於發送處理速率的接收處理速率產生的第1或第2解碼數據D35或D36。但是,檢測結果可以指示沒有差錯已經出現在由按不同於發送處理速率的接收處理速率產生的第1或第2解碼數據D35或D36上。
在數據速率估算器28中,當最後狀態數被實際用於估算發送處理速率時,獲得從基於尾比特正在保存的作為一個參考值的狀態數到最後的狀態數的距離(這個距離下文稱為「碼間距離」)和被用作碼間距離。
即,當對由卷積編碼在解調數據D8尾部的尾比特產生的16個碼元解碼該數據時,可能預先獲得對應於對於16個碼元的數據極性信息的差錯片的最小數量的最相似最後狀態數(即,如果發送處理數據不同於接收處理速率,位於第1到第4解碼數據D35到D38的末端的數據不用作尾比特)。因此,如圖13所示,可以在維特比解碼器27的解碼下獲得具有256狀態數構成的數據表DT,和利用相對-對應16個碼元數據在極性信息中差錯最小數形成的碼間距離FK被預先存儲在設置在控制器7中的存儲部分。
因此,在接收處理中,當從維特比解碼器27正在接收最相似狀態D41A到D41D時,數據速率估算器28選擇對應於基於來自數據表DT的最相似狀態D41A到D41D的碼間距離FK,和利用所選擇的碼間距離FK,估算發送處理速率。
數據速率估算器28不能簡單地比較不匹配極性信息比特的數量、最相似路徑度量值和在發送處理速率估算處理中所估算的差錯數,因為它們已經通過取決於按4種不同接收處理速率進行接收處理的處理操作的不同次數所產生,和因此它們具有不同的數據量。
因此,當提供以不匹配極性信息數、最相似路徑度量值和通過按照4種不同接收處理速率的接收處理產生的估算差錯數時,在發送處理速率估算處理之前,數據速率估算器28適於校正在不匹配的極性信息比特中的數據量、最相似路徑度量值和估算的差錯數量。
更具體地,如圖14所示,按照約4800b/s的接收處理速率從接收處理產生的不匹配極性信息比特數(下文稱為「第二接收處理」),按照約2400b/s的接收處理速率從接收處理產生的不匹配極性信息比特數(下文稱為「第三接收處理」),和按照約1200b/s的接收處理速率從接收處理產生的不匹配極性信息比特數(下文稱為「第四接收處理」)具有約1∶2∶4比率的數據量。
因此,數據速率估算器28對從第二接收處理產生的不匹配極性信息比特數乘以4以便應用,對從第三接收處理產生的不匹配極性信息比特數乘以2以便應用,和利用從第四接收處理產生的不匹配極性信息比特數進行使用。
從按照約9600b/s的接收處理速率的接收處理產生的最相似路徑度量值(下文稱為「第一接收處理」),從第二接收處理速率產生的最相似路徑度量值,從第三接收處理速率產生的最相似路徑度量值,和從第四接收處理速率產生的最相似路徑度量值具有約8∶4∶2∶1比率的數據量。
因此,數據速率估算器28利用從第一接收處理產生的最相似路徑度量值以便使用,從第二接收處理產生的最相似路徑度量值乘以2以便使用,從第三接收處理產生的最相似路徑度量值乘以4以便使用,從第四接收處理產生的最相似路徑度量值乘以8以便使用。
另外,從第一接收處理產生的估算的差錯數,從第二接收處理產生的估算的差錯數,從第三接收處理產生的估算的差錯數,和從第四接收處理產生的估算的差錯數具有約8∶4∶2∶1比率的數據量。
因此,數據速率估算器28利用從第一接收處理產生的估算的差錯數以便使用,從第二接收處理產生的估算的差錯數乘以2以便使用,從第三接收處理產生的估算的差錯數乘以4以便使用,從第四接收處理產生的估算的差錯數乘以8以便使用。
實際上,當通過對被解調的數據D8的第一到第四接收處理,數據速率估算器28接收極性比較數據D33A到D33D,最相似路徑度量數據D39A到D39D,估算的差錯數量數據D40A到D40D,最相似狀態數據D41A到D41D,和差錯檢測數據D42A到D42D,和校正極性比較數據D33A到D33D,最相似路徑度量數據D39A到D39D,估算的差錯數量數據D40A到D40D,和選擇對應於最相似狀態數據D41A到D41D的碼間距離FK,在步驟SP1開始表示在圖15到19的發送處理速率估算處理程序RT1。然後,數據速率估算器28前進到步驟SP2。
在這種情況下,數據速率估算器28在步驟SP2基於差錯檢測數據D42A確定是否有任何差錯出現在對應的第一解碼的數據D35中。
在步驟SP2的肯定結果意味著沒有差錯出現在第一解碼的數據D35中。在這種情況下,數據速率估算器28前進到步驟SP3,基於差錯檢測數據D42A確定是否有任何差錯出現在對應的第一解碼的數據D36中。
在步驟SP3的肯定結果意味著沒有差錯出現在第一解碼的數據D36中。在這種情況下,數據速率估算器28前進到步驟SP4,基於差錯檢測數據D42A確定是否估算的差錯數量數據D40A的被校正的值(下文稱為「第一被校正的估算差錯數量數據」)具有小於估算的差錯數量數據D40B的被校正的值(下文稱為「第二被校正的估算差錯數量數據」)的值。
在步驟SP4的肯定結果意味著第一被校正的估算差錯數量數據小於第二被校正的估算差錯數量數據的值,使得在第一接收處理中已經執行的維特比解碼比在第二接收處理中的維特比解碼更為精確,和此後將被的發送處理速率最相似於約9600b/s。在這種情況下,數據速率估算器28前進到步驟SP5確定是否在第一接收處理的差錯檢測中呈現一個校正的檢測結果,和具體地確定是否第一被校正的估算差錯數據小於一個事先已被設置的第一閾值,例如,按16進位的「45」。
在步驟SP5的肯定結果意味著,第一經校正估算的差錯數量數據值小於第一閾值,使得在第一處理中的維特比解碼已經被正確地執行,和接下來將被估算的發送處理速率更類似於9600b/s。在這種情況下,數據速率估算器28前進到步驟SP6,從第一經校正估算的差錯數量數據值減去第二經校正估算的差錯數量數據值、經校正的估算的差錯數量數據值D40C(下文稱為「第三經校正的估算差錯數量數據」)和經校正的估算的差錯數量數據值D40D(下文稱為「第四經校正的估算差錯數量數據」)的最小的一個,和確定是否被計算的相減的結果小於預先設置的第二閾值,例如,按16進位的「20」。
在步驟SP5的肯定結果意味著,在第一接收處理中的差錯檢測呈現一個正確的檢測結果和第一接收處理已經被正確地執行。在這種情況下,數據速率估算器28前進到步驟SP7,估算實際用於發送處理中的發送處理速率約為9600b/s,和估算在第一原始數據D44中沒有出現差錯,和接下來前進到步驟SP8,在該步驟發送處理速率估算處理程序RT1結束。
在另外一方面,在步驟SP2獲得的否定結果意味著,在第一解碼數據D35中已經出現差錯,使得將被估算的發送處理速率不相似於約9600b/s。在這種情況下,數據速率估算器28前進到步驟SP9,基於差錯檢測數據D42B確定是否在對應的第二解碼數據D36已經出現任何差錯。
在步驟SP9的肯定結果意味著,在第二解碼數據D36中已經出現差錯,使得將被估算的發送處理速率相似於約4800b/s。在這種情況下,數據速率估算器28前進到步驟SP10,確定是否在第二接收處理中的差錯檢測呈現正確檢測結果,和具體地確定是否第二經校正估算的差錯數量數據小於預先設置的第三閾值,例如,按16進位的「47」。
在步驟SP10的肯定結果意味著,第二經校正估算的差錯數量數據小於預先設置的第三閾值,使得在第二接收處理中的維特比解碼已經被正確地執行,和接下來將被估算的發送處理速率最可能於約4800b/s。在這種情況下,數據速率估算器28前進到步驟SP11,從第二經校正估算的差錯數量數據減去第一經校正估算的差錯數量數據、第三經校正估算的差錯數量數據和第二經校正估算的差錯數量數據的具有最小值的一個,和確定是否相減的結果小於第二閾值。
在步驟SP11的肯定結果意味著,在第二接收處理中的差錯檢測呈現一個正確的結果和第二接收處理已經被正確地執行。在這種情況下,數據速率估算器28前進到步驟SP12,估算實際用在發送處理中的發送速率是約4800b/s,和估算在第二原始數據D45中沒有出現差錯,和接下來前進到步驟SP8,在該步驟發送處理速率估算處理程序RT1結束。
為了參考,在上述步驟SP3獲得的否定結果意味著,在由第二接收處理產生的第二解碼的數據D36中已經出現差錯。在這種情況下,數據速率估算器28前進到步驟SP5。
另外,在步驟SP4獲得的否定結果意味著,第一經校正估算的差錯數量數據的值大於第二經校正估算的差錯數量數據的值,使得在第二接收處理中的維特比解碼已經比在第一接收處理中的維特比解碼更正確地執行,和接下來將被估算的發送處理速率更相似於約4800b/s,而不是約9600b/s。在這種情況下,數據速率估算器28前進到步驟SP10。
另外,在步驟SP5和在步驟SP6獲得的否定結果意味著,在第一接收處理中的維特比解碼已經被正確地執行。在這種情況下,數據速率估算器28前進到步驟SP13。
另外,在步驟SP9獲得的否定結果意味著,在第二解碼數據D36中已經出現差錯,同時在步驟SP10和在步驟SP11獲得的否定結果意味著,在第一接收處理中的維特比解碼沒有被正確地執行。在這種情況下,數據速率估算器28前進到步驟SP13。
在步驟SP13,數據速率估算器28確定是否對應於第一到第四經校正估算的差錯數量數據的最小的一個的接收處理速率與對應於最相似狀態數據D41A到D41D的碼間距離的最小一個的接收處理速率相匹配。
步驟SP13獲得的肯定結果表示,維特比解碼在與接收處理速率相匹配執行的維特比解碼的最小差錯數狀態下執行,使得主要集中在尾比特,和因此可能確定接收處理速率(下文稱為「第一接收處理速率」)等於將被估算的發送處理速率。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數據速率估算器28前進到步驟SP14,確定是否將被估算的第一接收處理速率約為9600b/s。
如果在步驟SP14獲得肯定的結果(即,第一接收處理速率是約9600b/s),則數據速率估算器28前進到步驟SP15,估算實際用於發送處理的發送處理速率約為9600b/s。另外,估算器28基於在SP5或SP6獲得的否定結果,估算出在第一原始數據D44已經出現差錯,和然後前進到步驟SP8,在SP8發送處理速率估算程序RT1結束。估算器28前進到步驟SP8,在SP8發送處理速率估算處理程序RT1結束。
另外一方面,如果在步驟SP14獲得否定的結果,數據速率估算器28前進到步驟SP16,確定是否第一接收處理速率為4800b/s。隨著在步驟SP16獲得肯定的結果(即,第一接收處理速率是約4800b/s),則數據速率估算器28前進到步驟SP17,估算實際用於發送處理的發送處理速率約為4800b/s,但是,基於在上述步驟SP9、SP10或SP11的否定結果,估算出在第二原始數據D45已經出現差錯,接下來前進到步驟SP8,在SP8發送處理速率估算處理程序RT1結束。
另外一方面,當在步驟SP16獲得否定結果時,數據速率估算器28前進到步驟SP18,確定是否第一接收處理速率為2400b/s。隨著在步驟SP18獲得肯定的結果(即,第一接收處理速率是約2400b/s),數據速率估算器28前進到步驟SP19,確定是否第三經校正的估算差錯數數據的值小於第二閾值。
在步驟SP19獲得的肯定結果意味著,第三經校正的估算差錯數數據的值小於第二閾值,使得在第三接收處理中的維特比解碼已經被正確地執行。在這種情況下,數據速率估算器28前進到步驟SP20,估算在發送處理中實際使用的發送處理速率為約2400b/s,但是,估算出在第三原始數據D46中已經出現差錯,和接下來前進到步驟SP8,在SP8發送處理速率估算處理程序RT1結束。
另外一方面,在步驟SP19獲得否定結果意味著,第三經校正的估算差錯數數據的值大於第二閾值,使得在第三接收處理中的維特比解碼沒有經被正確地執行。在這種情況下,數據速率估算器28前進到步驟SP21,估算在發送處理中實際使用的發送處理速率為約2400b/s,另外,在第三原始數據D46中已經出現差錯。然後,估算器28進入步驟SP8結束該發送處理速率估算處理程序。
在步驟SP18獲得否定的結果,數據速率估算器28確定第一接收處理速率為約1200b/s和然後前進到步驟SP22,確定是否第四經校正的估算差錯數數據的值小於第二閾值。
在步驟SP22獲得肯定結果意味著,第四經校正的估算差錯數數據的值小於第二閾值,使得在第四接收處理中的維特比解碼已經正確地執行。在這種情況下,數據速率估算器28前進到步驟SP23,估算在發送處理中實際使用的發送處理速率為約1200b/s,和附加地估算沒有差錯出現在第四原始數據D47中。接下來,數據速率估算器28前進到步驟SP8,在SP8發送處理速率估算處理程序RT1結束。
另外一方面,在步驟SP22獲得否定結果意味著,第四經校正的估算差錯數數據的值小於第二閾值,使得在第四接收處理中的維特比解碼沒有正確地執行。在這種情況下,數據速率估算器28前進到步驟SP24,估算在發送處理中實際使用的發送處理速率為約1200b/s,和附加地估算在第四原始數據D47中已經出現差錯。接下來,數據速率估算器28前進到步驟SP8,在SP8發送處理速率估算處理程序RT1結束。
在上述步驟SP13獲得否定結果意味著,按不同於執行維特比解碼的接收處理速率差錯最小數狀態下的接收處理速率執行維特比解碼,使得幾乎集中在尾比特和因此,在此時刻呈現至少兩種類型預期的發送處理速率。在這種情況下,數據速率估算器28前進到步驟SP25,檢測對應於第一到第四校正的估算差錯數數據的最小一個的接收處理速率(下文稱為「第二接收處理速率」)。
接下來,數據速率估算器28前進到步驟SP26,確定是否第二接收處理速率約為9600b/s。隨著在步驟SP26獲得肯定結果(即,第二接收處理速率約為9600b/s),數據速率估算器28前進到步驟SP27,估算實際用於發送處理的發送處理速率約為9600b/s,但是,基於上述步驟SP5和SP6的否定結果,估算出在第一原始數據D44中出現差錯。接下來,數據速率估算器28前進到步驟SP8,在SP8發送處理速率估算處理程序RT1結束。
另外一方面,如果在步驟SP26獲得否定結果,數據速率估算器28前進到步驟SP28,確定是否第二接收處理速率約為4800b/s。隨著在步驟SP28獲得肯定結果(即,第二接收處理速率約為4800b/s),數據速率估算器28前進到步驟SP29,估算實際用於發送處理的發送處理速率約為4800b/s,但是,基於在上述步驟SP9、SP10或者步驟SP11的否定結果,估算出在第二原始數據中已經出現差錯,接下來前進到步驟SP8,在SP8發送處理速率估算處理程序RT1結束。
當在步驟SP28獲得否定結果時,數據速率估算器28前進到步驟SP30,估算是否第二接收處理速率約為2400b/s。隨著在步驟SP30獲得肯定結果(即,第二接收處理速率約為2400b/s),數據速率估算器28前進到步驟SP31,確定是否第三校正的估算差錯數數據的值小於第二閾值。
在上述步驟SP31獲得肯定結果意味著,第三校正的估算差錯數數據的值小於第二閾值,使得在第三接收處理中的維特比解碼已經被正確地執行。在這種情況下,數據速率估算器28前進到步驟SP32,估算實際用於發送處理的發送處理速率約為2400b/s,但是估算出在第三原始數據D46中已經出現差錯,和接下來前進到步驟SP8,在SP8發送處理速率估算處理程序RT1結束。
另外一方面,在步驟SP31獲得否定結果意味著,第三校正的估算差錯數數據的值大於第二閾值,使得在第三接收處理中的維特比解碼未被正確地執行。在這種情況下,數據速率估算器28前進到步驟SP33,確定第三校正的估算差錯數數據的值小於第四閾值,該閾值事先已經被設置為略微大於第二閾值,例如按16進位表示的「30」。
在步驟SP33獲得否定結果意味著,第三校正的估算差錯數數據的值處於一個容限範圍內,在該範圍發送處理速率可以基於第三校正的估算差錯數數據的值進行估算。在這種情況下,數據速率估算器28前進到步驟SP34,估算實際用於發送處理的發送處理速率約為2400b/s,但是,估算出在第三原始數據D46中出現差錯。接下來,前進到步驟SP8,在SP8發送處理速率估算處理程序RT1結束。
另外一方面,在步驟SP33獲得否定結果意味著,第三校正的估算差錯數數據的值大於第四閾值,使得將被估算的發送處理速率不相似於2400b/s。在這種情況下,數據速率估算器28前進到步驟SP35,第三校正的估算差錯數數據的值小於第五閾值,該閾值事先已經被設置為大於第四閾值,例如按16進位表示的「40」。
在步驟SP35獲得否定結果意味著,第三校正的估算差錯數數據的值小於第五閾值,使得將被估算的發送處理速率約為2400b/s。在這種情況下,數據速率估算器28前進到步驟SP36,確定是否對應於4個不同最可能路徑度量值D39A到D39D中的各校正值最小的一個的接收處理速率約為2400b/s(下文稱為「第三接收處理速率」)約為2400b/s。
隨著在步驟SP36獲得肯定結果(意味著第三接收處理速率約為2400b/s),數據速率估算器28前進到步驟SP37,估算實際用於發送處理的發送處理速率約為2400b/s,但是,在第三原始數據D46中估算出差錯。接下來數據速率估算器28前進到步驟SP8,在SP8發送處理速率估算處理程序RT1結束。
另外一方面,隨著在步驟SP35或步驟SP36獲得否定結果,數據速率估算器28確定將被估算的發送速率不約為2400b/s,和前進到步驟SP38,確定是否第三接收處理速率約為9600b/s。
然後,隨著在步驟SP38獲得肯定結果,(意味著第三接收理速率約為9600b/s),數據速率估算器28前進到步驟SP39,估算實際用於發送處理的發送處理速率約為9600b/s,但是,基於在上述步驟SP5或SP6的否定結果,估算出在第一原始數據D44中已經出現差錯。接下來,數據速率估算器28前進到步驟SP8,在SP8發送處理速率估算處理程序RT1結束。
另外一方面,隨著在步驟SP38獲得否定結果,數據速率估算器28前進到步驟SP40,確定是否第三接收處理速率約為4800b/s。
隨著在步驟SP40獲得肯定結果,(意味著第三接收處理速率約為4800b/s),數據速率估算器28前進到步驟SP41,估算實際用於發送處理的發送處理速率約為4800b/s,基於在上述步驟SP9、SP10或步驟SP11的否定結果,估算出在第二原始數據D45中已經出現差錯。接下來,數據速率估算器28前進到步驟SP8,在SP8發送處理速率估算處理程序RT1結束。
在步驟SP40獲得否定結果意味著,將被估算的發送處理速率約為1200b/s。在這種情況下,數據速率估算器28前進到步驟SP42,確定是否極性比較數據校正的值D33D(下文稱為「第四校正極性比較數據」)小於第六閾值,該閾值事先已經被設置為例如按16進位表示的「50」。
在步驟SP42獲得肯定結果意味著,第四校正極性比較數據的值小於第六閾值,使得在按照約為1200b/s的接收處理速率的第一軟判決數據D28中的各個極性信息比特的重發碼型相當地接近於按約為1200b/s的發送處理速率的重發數據D26中的各個極性信息比特的重發碼型。在這種情況下,數據速率估算器28前進到步驟SP43,估算實際用於發送處理的發送處理速率約為1200b/s。
但是,在這種情況下,數據速率估算器28在步驟SP43從第一到第四校正的估算差錯數數據的最小值是第三校正的估算差錯數數據(參考上述步驟SP30)的事實,確定在第四接收處理中的維特比解碼沒有被正確地執行,和因此估算在第一時原始數據D47中已經出現差錯,數據速率估算器28前進到步驟SP8,在SP8發送處理速率估算處理程序RT1結束。
另外一方面,在步驟SP42獲得否定結果意味著,第四校正的極性比較數據的值大於第六閾值,使得照約為1200b/s的接收處理速率的第一軟判決數據D28中的各個極性信息比特的重發碼型不同於按約為1200b/s的發送處理速率的重發數據D25中的各個極性信息比特的重發碼型。在這種情況下,發送速率估算器28前進到步驟SP44,基於在上述步驟SP30的肯定結果,估算實際用於發送處理的發送處理速率約為2400b/s,但是,估算出在第三原始數據D46中已經出現差錯。接下來,數據速率估算器28前進到步驟SP8,在SP8發送處理速率估算處理程序RT1結束。
在上述步驟SP30獲得否定結果意味著,第二接收處理速率近似於約1200b/s,在這種情況下,數據速率估算器28前進到步驟SP45,確定是否第四校正的估算差錯數數據值小於第二閾值。
在步驟SP45獲得肯定結果意味著,第四校正的估算差錯數數據值小於第二閾值,使得在第四接收處理中的維特比解碼已經正確地執行。在這種情況下,數據速率估算器28前進到步驟SP46,估算實際用於發送處理的發送處理速率約為1200b/s,和附加地估算出沒有差錯出現在第四原始數據D47中。接下來,數據速率估算器28前進到步驟SP8,在SP8發送處理速率估算處理程序RT1結束。
另外一方面,在步驟SP45獲得否定結果意味著,第四校正的估算差錯數數據值大於第二閾值,使得將被估算的發送處理速率不近似於約1200b/s。在這種情況下,數據速率估算器28前進到步驟SP47,確定是否第四校正的估算差錯數數據小於第四閾值。
然後,在步驟SP47獲得肯定結果(第四校正的估算差錯數數據值小於第四閾值)意味著,第四校正的估算差錯數數據值在一個容限範圍內,在該範圍內發送處理速率可以基於第四校正的估算差錯數數據進行估算。在這種情況下,數據速率估算器28前進到步驟SP48,估算實際用於發送處理的發送處理速率約為1200b/s,但是估算出在第四原始數據D47中已經出現差錯。接下來,數據速率估算器28前進到步驟SP8,在SP8發送處理速率估算處理程序RT1結束。
另外一方面,在步驟SP47獲得否定結果意味著,第四校正的估算差錯數數據大於第四閾值,使得將被估算的發送處理速率約為1200b/s。在這種情況下,數據速率估算器28前進到步驟SP49,確定是否第三接收處理速率約為9600b/s。
隨著在步驟SP49獲得否定結果(意味著第三接收處理速率約為9600b/s),數據速率估算器28前進到步驟SP50,估算實際用於發送處理的發送處理速率約為9600b/s,但是基於上述步驟SP5或SP6的否定結果,估算出在第一原始數據D44中已經出現差錯。接下來,數據速率估算器28前進到步驟SP8,在SP8發送處理速率估算處理程序RT1結束。
另外一方面,隨著在步驟SP49獲得否定結果,數據速率估算器28前進到步驟SP51,確定是否第三接收處理速率約為4800b/s。隨著在步驟SP51獲得肯定結果(意味著第三接收處理速率約為4800b/s),數據速率估算器28前進到步驟SP52,確定是否校正的極性比較數據D33B(下文稱為「第二校正的極性比較數據」)小於第七閾值,該閾值事先已經被設置為例如按16進位表示的「130」。
在步驟SP52獲得肯定結果意味著,第二校正的極性比較數據值小於第七閾值,使得按約4800b/s的接收處理速率的第一軟確定數據D28中的極性信息比特的重發碼型相當接近於按約4800b/s的發送處理速率的重發D24中的極性信息比特的重發碼型。在這種情況下,數據速率估算器28前進到步驟SP53,估算實際用於發送處理的發送處理速率約為4800b/s。
但是,在這種情況下,數據速率估算器28在步驟SP53均勻地估算發送處理速率約為4800b/s,還基於在上述步驟SP9、SP10或SP11的否定結果,估算在第二原始數據D45中已經出現差錯。接下來,數據速率估算器28前進到步驟SP8,在SP8發送處理速率估算處理程序RT1結束。
另外一方面,在步驟SP51或SP52獲得否定結果意味著,將被估算的發送處理速率不約為4800b/s。在這種情況下,數據速率估算器28前進到步驟SP54,確定是否第三接收處理速率約為4800b/s。
在這種情況下,隨著在步驟SP54獲得肯定結果(意味著第三接收處理速率約為2400b/s),數據速率估算器28前進到步驟SP55,確定是否校正的極性比較數據D33C(下文稱為「第三校正的極性比較數據」)小於第八閾值,該閾值事先已經被設置為例如按16進位表示的「100」。
在步驟SP55獲得肯定結果意味著,第三校正的極性比較數據值小於第八閾值,使得按約2400b/s的接收處理速率的第一軟確定數據D28中的極性信息比特的重發碼型相當接近於按約2400b/s的發送處理速率的重發D25中的極性信息比特的重發碼型。在這種情況下,數據速率估算器28前進到步驟SP56,估算實際用於發送處理的發送處理速率約為2400b/s。
但是,在這種情況下,數據速率估算器28在步驟SP55均勻地估算發送處理速率約為2400b/s,還基於在上述步驟SP30的否定結果,估算在第三原始數據D46中已經出現差錯。接下來,數據速率估算器28前進到步驟SP8,在SP8發送處理速率估算處理程序RT1結束。
另外一方面,在步驟SP54或SP55獲得否定結果意味著,估算發送處理速率不約為2400b/s。在這種情況下,數據速率估算器28前進到步驟SP57,確定發送處理速率不能進行估算。接下來,數據速率估算器28前進到步驟SP8,在SP8發送處理速率估算處理程序RT1結束。
如上所述,數據速率估算器28不僅能夠精確估算發送處理速率,而且還可以按照發接收理速率相同於所估算的發送處理速率,確定是否在第一原始數據D44、第二原始數據D45、第三原始數據D46、第四原始數據D47中已經出現差錯。
在這種連接中,步驟SP13到SP24可以忽略,使得在上述實施例的情況下簡化處理過程。
在上述實施例中,使用約19200b/s的無線發送速率和進而,利用約9600b/s、4800b/s、2400b/s、1200b/s的發送處理速率和接收處理速率。但本發明並不僅限於這些特定的速率。各種其它速率也可以用作發送處理速率和接收處理速率,只要是待發送的數據可以進行處理,使得它們具有顯然相同的預定的比特長度。
另外,在上述實施例中,16值軟確定數據被用於接收處理。但是,本發明並不僅限於利用這個特定的數據。當利用其它各種多值軟確定數據,諸如8值軟確定數據等時,可以獲得類似的效果。
另外,在上述實施例中,實際用於發送處理中的發送處理速率利用校正的各種不匹配極性信息比特數、最可能路徑度量值、估算的差錯數、和差錯檢測的檢測結果進行估算。但是,本發明並不僅限於這種具體的估算方式。因為估算的差錯數可以被用於確定是否維特比解碼已經被正確地執行,實際用於發送處理中的發送處理速率利用校正的各種不匹配極性信息比特數、最可能路徑度量值、估算的差錯數進行估算,而不用差錯檢測的檢測結果。在這種情下,也可以獲得在上述實施例中的類似效果。
另外,在上述實施例中,不匹配極性信息比特數、最可能路徑度量值、和估算的差錯值基於一個按照接收處理速率的比率進行校正。但是,本發明並不僅限於這種具體的校正方式。被校正的各個不匹配極性信息比特數、最可能路徑度量值、和估算的差錯值可以按照預定的使用方式進行加權。
另外,在上述實施例中,用於發送處理速率估算處理程序RT1中的第一到第八閾值被設置為按16進位代表的預定數值。但是,本發明並不僅限於這種閾值。第一到第八閾值可以被加權和按一種預定的方式進行設置。
另外,在上述實施例中,本發明應用到通信終端上。但是,本發明並不僅限於應用到這種終端上,而可以應用到各種其它接收機和/或收發信機上,只要它們接收經受按多種預定發送處理速率之一的期望發送處理速率進行發送處理後的發送的數據,利用按順序逐個等於發送處理速率的接收處理速率對所接收的數據執行接收處理,和基於接收處理的結果估算發送處理速率。
另外,在上述實施例中,接收機12和去交錯器25被應用為接收裝置,用於按預定格式從所接收的數據中產生第一數據和按順序地利用各個發送速率重複發送該第一數據。但是,本發明並不僅限於這種特定的組態,而按各種方式組成的接收裝置也可以應用,只要是它們能夠按預定格式從所接收的數據中產生第一數據和利用各個相應發送處理速率按順序逐一地重複發送第一數據。
另外,在上述實施例中,數據相加裝置26被用作第一不匹配比特數檢測裝置,用於利用每個其它發送速率連續比較對應於該第一數據的極性比特,其中極性信息比特具有比重複的次數大於1的數,檢測不匹配極性信息比特的第一數,和用於從具有比重複數大於1的極性信息比特數中選擇最可能極性信息比特,產生包括所選擇的極性信息比特的第二數據。但是,本發明並不僅限於這種特定的組態,而可以應用按各種方式組成的任何第一不匹配比特數檢測裝置,只要它們可以連續地相互比較對應於第一數據的每個發送速率的極性信息比特,其中極性信息比特具有比重複次數大於1的數,檢測不匹配極性信息比特的第一數,和從比重複次數大於1的數中選擇最可能極性信息比特,產生包括所選擇的極性信息數據的第二數據。
另外,在上述實施例中,維特比解碼器27被應用作為用於第一每個發送數據進行維特比解碼第二數據的最大似然率檢測裝置,產生解碼數據,和用於通過維特比解碼檢測最大似然率路徑度量值。但是,本發明並不僅限於這種特定的組態,而可以應用按各種方式組成的最大似然率檢測裝置,只要它們可以維特比解碼每個發送速率的第二數據,產生解碼的數據,和通過維特比解碼檢測最大似然率路徑度量值。
另外,在上述實施例中,數據差錯數估算電路39被應用作為第二不匹配比特數檢測裝置,用於比較每個發送速率產生的第二數據的極性信息比特與對應的由卷積編碼產生的編碼數據的極性信息比特,從而檢測第二不匹配比特數。但是,本發明並不僅限於這種特定的組態,而可以應用按各種方式組成的任何第二不匹配比特數檢測裝置,只要它們可以比較每個發送速率產生的第二數據的極性信息比特與對應的卷積編碼所解碼的數據產生的編碼數據的極性信息比特,從而檢測第二不匹配極性信息比特數。
另外,在上述實施例中,數據速率估算器8和控制器7被用作發送速率估算裝置,用於按照基於各個發送速率的預定比率校正在第一不匹配比特數、路徑度量值和第二不匹配比特數信息量,和基於校正的第一不匹配比特數、路徑度量值和第二不匹配比特數、和基於尾比特確定的參考值的狀態數與最後狀態數之間的碼間距離,估算對接收的數據執行發送處理的發送速率。但是,本發明並不僅限於這種特定的組態,而任何發送速率估算裝置都可以使用,只要是它們可以按照基於各個發送速率的預定比例檢測每個發送速率,校正在第一不匹配比特數、路徑度量值和第二不匹配比特數的信息量,和基於校正的第一不匹配比特量、路徑度量值和第二不匹配比特數、和基於尾比特確定的用作參考值的狀態數和最後狀態數之間的碼間距離,估算已經被用於對所接收的數據執行發送處理的發送速率。
雖然已經結合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進行了描述,但對本專業的技術人員來說,顯而易見可以作出各種改變和修改,因此後附的權利要求書覆蓋所有落入本發明的真正精神和範圍的這些改變和修改。
權利要求
1.一種發送速率估算設備,用於卷積編碼待按多個不同的發送速率中所期望的發送速率發送的數據,接收通過對如此獲得的編碼數據執行發送處理而發送的數據,使得重複按照所述發送速率的重複次數,和估算所述接收數據的發送速率,所述發送速率估算設備包括接收機,用於按預定格式從所述接收數據中產生第一數據和按順序逐一地利用所述發送速率重複發送所述第一數據;第一不匹配比特數檢測器,用於順續地將對應於所述第一數據的極性信息比特與每個其它發送速率的極性信息比特比較,所述極性信息比特具有比所述重複次數大於1的比特數,檢測不匹配信息比特的第一數,並用於從具有比所述重複次數大於1的極性信息比特中選擇最可能的信息比特,產生包括所選擇的極性信息比特的第二數據;最大似然率檢測器,用於維特比解碼所述每個發送速率的所述第二數據,產生解碼數據,和通過維特比解碼檢測最可能路徑度量值;第二不匹配比特數檢測器,用於將每個發送速率產生的所述第二數據的所述極性信息比特與由卷積編碼相應的所解碼數據產生的編碼數據的極性信息比特比較,以便檢測不匹配極性信息比特的第二數;和發送速率估算電路,用於按照基於所述相應發送速率的預定比率,校正在對每個發送速率所檢測的所述第一不匹配極性信息比特、所述路徑度量值和所述第二不匹配極性信息比特數中的信息量,並基於校正的所述第一不匹配極性信息比特、所述路徑度量值和所述第二不匹配極性信息比特數,估算對所述接收數據執行所述的發送處理中的發送速率。
2.按照權利要求1的發送速率估算設備,還包括差錯檢測器,根據加到要發送的所述數據的檢錯碼,檢測在通過按所述各個發送速率中的一個特定速率進行所述維特比解碼產生的所述解碼數據中的差錯,該數據經受所述特定發送速率的所述發送處理,其中,所述發送速率估算電路,基於所述不匹配極性信息比特的第一數、所述路徑度量值和所述不匹配極性信息比特的第二數的經校正的版本以及由所述差錯檢測器產生的差錯檢測結果,估算對所述接收數據進行的所述發送處理的所述發送速率。
3.按照權利要求1的發送速率估算設備,其中通過附加尾比特到待發送的數據上和卷積編碼該數據來產生所述發送的數據;所述最大似然率檢測器檢測所述最可能路徑度量值和最可能最後狀態數;和所述發送速率估算電路基於所述不匹配極性信息比特的第一數、所述路徑度量值和所述不匹配極性信息比特的第二數的經校正的版本以及從基於所述尾比特確定的作為參考數的狀態數到所述最後狀態數的碼間距離,估算在對所述接收數據執行所述發送處理中的所述發送速率。
4.按照權利要求3的發送速率估算設備,還包括差錯檢測器,基於附加到所述待發送的數據上的差錯檢測碼,檢測按所述各發送速率中的一個特定速率的所述維特比解碼產生的所述解碼數據中的差錯,該待發送數據經受利用所述特定發送速率的發送處理,其中基於所述不匹配極性信息比特的第一數、所述路徑度量值、所述不匹配極性信息比特的第二數的經校正的版本,所述碼間距離,以及由所述差錯檢測器產生的差錯檢測結果,所述發送速率估算電路估算曾對所述接收數據執行發送處理的所述發送速率。
5.一種發送速率估算方法,按多個不同的發送速率中所期望的發送速率卷積編碼待發送的數據,接收通過對如此獲得的編碼數據執行發送處理所發送的數據,使得重複按照所述發送速率的重複次數,並估算所述接收數據的所述發送速率,所述發送速率估算方法包括按預定格式從所述接收數據中產生第一數據並按順序逐一地利用所述發送數據速率重複發送所述第一數據的接收步驟;順續地比較對應於所述第一數據的極性信息比特與每個其它發送速率的極性信息比特,以檢測不匹配信息比特的第一數,所述極性信息比特具有比所述重複次數大於1的比特數,從具有比所述重複次數大於1的所述極性信息比特中選擇最可能的信息比特,產生包括所選擇的極性信息比特的第二數據的第一不匹配比特數檢測步驟;維特比解碼所述每個發送速率的所述第二數據,以產生解碼數據,並通過維特比解碼檢測最可能路徑度量值的最大似然率檢測步驟;將所述每個發送速率產生的所述第二數據的所述極性信息比特與由卷積編碼相應的所述解碼數據產生的編碼數據的相應極性信息比特,進行比較以檢測不匹配極性信息比特的第二數的第二不匹配比特數檢測步驟;和按照基於所述相應發送速率的預定比率,校正在對每個發送速率所檢測的所述第一不匹配極性信息比特、所述路徑度量值、和所述第二不匹配極性信息比特數中的信息量,並基於校正的所述第一不匹配極性信息比特、所述路徑度量值、和所述第二不匹配極性信息比特數的校正版本,估算在對所述接收數據執行所述的發送處理中的發送速率的發送速率估算步驟。
6.按照權利要求5的發送速率估算方法,其中通過附加尾比特到待發送的數據上並卷積編碼該數據來產生所述發送的數據;所述最大似然率檢測步驟檢測所述最可能路徑度量值和最可能最後狀態數;和所述發送速率估算步驟基於所述第一不匹配極性信息比特數、所述路徑度量值和所述第二不匹配極性信息比特數的經校正的形式以及從基於所述尾比特確定的作為參考數狀態數到所述最後狀態數的碼間距離,估算對所述接收數據執行所述發送處理中的所述發送速率。
全文摘要
一種發送速率估算方法,利用接收數據按預定格式產生數據,利用各個發送速率重複發送第一數據,檢測第一不匹配極性信息位數,選擇最可能極性信息位,產生包括所選擇的極性信息位的數據。維特比解碼每個發送速率的極性信息位產生解碼的數據,檢測最可能路徑度量值,並檢測第二不匹配比特數。按照預定比率校正在每個發送速率檢測的不匹配極性信息位的第一數、路徑度量值和第二不匹配極性信息位中的信息量,估算發送速率。
文檔編號H04L1/00GK1243363SQ9910760
公開日2000年2月2日 申請日期1999年3月23日 優先權日1998年3月23日
發明者畠山泉, 小宮光三 申請人:索尼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