憤青與憤怒作文
2024-09-11 07:59:10 1
「憤青」指的就是憤怒青年的意思。那憤怒青年是對什麼很憤怒呢?今天小編就來分享作文:憤青與憤怒,請各位讀者好好欣賞和借鑑。
憤青與憤怒
鄙以為,這世上至少有三件事是應該保持沉默的——第一個就是沉默本身;第二個則是思想;至於第三個,就是接下來要說的「憤青」。
「憤青」,從字面上看可暫且理解為「憤怒的青年」的意思,他離我們並不遙遠,大概起源於上個世紀70,8年代,甚至現在的生活中也隨處可見,這其中還有相當一部分活躍於網絡上。
「青」,只表明了這類群體在年齡上的特點——年輕,而且越來越趨向於低齡化。而他們的主要特徵則是「憤」。他們有著滿腔的熱血,有著一肚子不吐不快的話語,並自以為是「正義」的化身,我卻擔心他們是否被那一腔的熱血衝混了頭腦。
一個空穴來風,捕風捉影的小道消息都能使他們「群起而攻之」,和那些誇大其辭的娛樂記者相比,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前一段時間的「趙麗華事件」更是被他們鬧得沸沸揚揚,在當事人不知情的前提下將她的一些詩作刊登出來並「封」她為「梨花派教主」,結果使得中國詩歌界頓遭罵名和嘲笑無數; 「明明不懂行,卻偏偏要裝出一幅懂行的樣子來」。聽了幾首流行搖滾,就以為自己是個「歌特族」了的是他們;讀了幾本80後作家的青春文學小說,就把自己弄得「多愁善感」,「明媚又憂傷」的也是他們;看了幾部外國的大片,便開始瞧不起國內影視創作的還是他們…… 「憤怒」不是你的錯,但未經思考而肆意妄加評論卻是不值得提倡的。然而,這股「憤青」熱潮卻未又所削減,我身邊的不少朋友,同學卻追趕起了這股浪潮。
前些日子,偶然瞥見一同學的作文,其內容主要就是批判中國現行教育制度的,並頗為「自豪」的傳給同學們看。其寫作水平具體如何,批評得是否一針見血,我這裡都不作過多贅述了,我主要想說的是「寫出這種文章的意義究竟何在」。
如果目的是想引來更多的目光關注中國教育,那麼就沒太多必要寫出來給人看了,畢竟先前已經有很多人發現這一問題並加以論述了,如果您真能寫的比前人更透徹,更深入,那發表出來到也無妨,可如果您公眾發表的目的純粹是為了圖一時爽口,或是譁眾以取寵的話,那我友好地勸您儘早收筆。
中國現行的教育制度的確存在著諸多的不足之處,這是不可否認的,但卻有些人抓住了這些把柄死死不放並把它們無限放大,目的何在?真的是想用「犀利」的筆桿子當作武器,刺痛「沉睡的中國人」?還是為了炒作自己?或者乾脆只是追風地圖了個一時的口舌之快?
「素質教育」的口號喊了那麼多年,結果對內搞的還是應試教育,好幾年前的「減負」就真的給學生們減輕壓力了嗎?事實就擺在眼前,結果已有目共睹,改革自古就沒有那麼順利的,尤其是「教育改革」,不是單純地喊兩個口號,擺幾個花架子就能解決問題的。我們這樣一味地批評,辛辣地諷刺對改革的深入也是無濟於事的。
我身邊的不少同學似乎習慣了抱怨。抱怨「作業堆如山」,「試卷積如海」,「大考小考沒完了」……抱怨教育制度的不合理性,對西方的教育制度誇個不停,恨不能趕快移民到國外讀書,更有甚者面對考試的壓力自殺了,還有人用高考交空卷的方式來反抗這一切……看著這些,聽著這些,我只能歪嘴一笑——教育制度在怎麼不合理,也犯不上從現今的高考一路罵到當年的孔老二吧,一邊罵著「學習是孫子才幹的事兒」,轉身又一邊繼續幹著「孫子才幹的事兒」;,「捨生」未必就一定能換回「義」,更犯不上用自己的性命和前途當賭注。
鄙人到是很贊成「君子訥於言而敏於行」這個觀點。縱觀歷史,那些真正能成就大事的人,都是些經過深思熟慮後,敢想敢做的人,決不是那些唧唧喳喳的市井小婦。古代的商鞅,舌戰群儒的同時身體力行,終成變法大業;而近代的戊戌六君子盲目地以死為代價,卻也沒能挽救維新變法失敗的結局;毛澤東借用《論語》中「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這句話給他的女兒們取名為李敏、李訥,就是希望她們成為少說空話,多做實事的人;李銀河,多少年來一直不懈地為中國的同性戀者爭得權利。所以,我們應該將用在口頭上的功夫多下在行動上,實踐才是改變的最好方法。
「憤青」是一個泊來詞。泱泱大中華的歷史上沒有這個名詞是有歷史原因的,傳統的中國儒家教育束縛了人們的觀念。近代以來,國力衰頹,出現了第一代的憤青,他們遠赴重洋,肩負著祖國對未來的渴望。也許他們當初背井離鄉是無奈的,但是我想當他們學成歸來後,「憤青」是發自內心的渴望。
憤青在國外是褒義,代表了青年的渴望與激情,青春與活力。但是在我國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憤青與離經判道和政治動亂攪擾在一起,成為了談青色變的象徵。其實真正的憤青遠不是那個樣子的,這樣的憤青是空洞的缺乏教養的。真正的憤青應該是有理智有個性思維,有文化和道德素質的青年。
我們不是「憤青」。我們有著一腔熱血,更有著理智清醒的頭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