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故事之獲報
2024-08-09 01:24:11 2
鄉人李某的妻子王氏,一年秋天,帶著她幼小的兒子,到田間去看視,她家的田正好就在路邊,她看見在她家田頭的一棵樹下,有一個皮革口袋,知道那是過路人掉下的。
王氏過去提了一下,很沉重,知道裡面有東西,也不打開來看。便摘了一張荷葉蓋住,坐在上面,等待丟了的人回來尋找。
沒多一會兒,便見到一個人乘坐一匹馬趕回來,形色十分匆忙,見到了馬氏,從馬上下來,急急忙忙地問:「我剛才丟了一件東西,你有沒有看見?」
王氏道:「是什麼東西?」
那人道:「一個皮革口袋,裡面有三百兩白銀。」
王氏道:「我沒有看見什麼銀子,只說說那口袋的新舊樣式是怎麼樣的。」
那人便細細地說了出來,王氏知道真是他丟的,於是,站起來,把荷葉拿開,指著口袋對那人道:「看是不是這東西?」
那人走進打開一看,裡面的東西分毫未動,剛到不勝驚異,道:「我本來該把這銀子分一半給你,可是家父誤傷人命,急需要這去打點,不能缺少,這可怎麼辦?」
王氏道:「你全拿去,我家雖然不富裕,然而不該拿的東西,對我們來說如浮雲一般,我們不會計較。」
那人心懷感激,溢於言表,便問道:「夫人姓什麼?」
王氏道:「丈夫姓李。」
那人又看了看她的孩子,道:「這小郎君是什麼人?」
王氏回答說是她的孩子,叫小寶。
那人道:「我叫劉達,世代居住在山西某府城的北門,要是他有什麼困難,就叫人去找我,必定會報答你的大恩。」
王氏道:「相隔千裡之遙,不要說來往不容易,就是有人去了,也未必會相信。」
劉達拿出一本圖書,上面寫有他的名字,交給王氏,道:「可憑藉這本書,作為信物。」說完,就又騎上馬走了。
後來,李家遭到了變故,李某也死去了,朝不謀夕,早晚的飯菜都成了問題,王氏不得已,對她的兒子小寶道:「你父親在的時候,有個至友叫劉達,居住在山西某處,你前去投靠她,必定會得到豐厚的幫助。」
小寶道:「向來沒見過面,我前去,人家豈會相信?」
王氏道:「有信物在這裡,那拿著去拜謁,必定不會懷疑。」
小寶聽了母親的話,就拿著那本書去了,一路上如乞丐一樣一路乞討度,慢慢地往前走。
走了好幾天,來到一處莊子出,見到一戶大戶人家,門開張燈結彩,掛著紅紅的打燈籠,知道那家正要辦喜事,便到門前去乞討。
有一個人出來,上下打量了一下小寶,說:「你多大了?」小寶道:「十七歲。」
那人道:「跟我來,我讓你吃個飽。」
小寶就跟著他進去了。那人拿給他吃的,他便吃起來。
吃完之後,那人說道:「有件事要麻煩你,不知道你肯不肯答應?」
小寶道:「什麼事?」
那人道:「我姓張,有一個兒子,從小和城北的劉家訂了親,就要去迎娶了,按照習俗新郎需要親自去迎親,可我的兒子長得不好,不好前去。煩請你代替他前去,等新娘過門之後,必定會好好酬謝你。」
小寶道:「可以答應,願意代勞。」
姓張的十分高興,拿出新衣來讓小寶換上,準備好了迎親隊伍,就前去了。
到了那裡,行過禮之後,接著新娘準備回去了,便有人來報告,說:河水漲了,水有幾尺深,人過不去了。
原來,來的路上有一道旱河,有幾裡寬,山洪突然爆發,阻止了行人的過往。
劉家的老翁道:「今晚正是良辰,豈能錯失,就在這裡完婚,也可以。」
去接新娘的人雖然不願意,但也不知道該怎麼辦。
到了夜裡,小寶面對新娘,仍帶著帽子,穿著衣服,獨自坐著。一整夜不睡覺。第二夜,又是這樣。
新娘子道:「郎君有什麼心事嗎?」
小寶也不回答。
新娘子又問道:「難道是我姿色醜陋,不足以事奉郎君嗎?」
小寶道:「如娘子這般美貌,比起月宮的仙子也差不了多少。得到像你這麼一位妻子,還有什麼遺憾呢?唉,我實話告訴你吧,我和你不是夫婦。」
小寶說話的時候,正好窗外有人聽到了,急忙跑去告訴劉翁。
劉翁把女兒叫去詢問,並且把小寶也請去詢問:「剛才你說不是夫婦,為何說出這樣的話來?」
小寶回答說沒有說過,要是承認說過,事就敗露了。
劉翁道:「室內有人,窗外有耳,怎麼能說沒說過。」
小寶隱瞞不下去,便說出自己代替張家的公子來迎娶的緣故。
劉翁聽了他的話,道:「聽你的語音,好像不是這裡的人。」
小寶說自己是山東人。
劉翁道:「來這裡做什麼?」
小寶道:「來投靠先父生前的好友。」
劉翁道:「你父親的好友姓什麼?」
小寶道:「姓劉,和阿翁同姓。」
劉翁道:「你認得你父親的好友嗎?」
小寶道:「認不得。」
劉翁道:「既然認不得,你去投靠,人家也未必相信。」
小寶道:「我有信物做依據。」
劉翁道:「拿出來我看看。」
小寶便拿出來給他看。
劉翁一看,於是,喜形於色,道:「你是李夫人的兒子,小名叫小寶嗎?」
小寶回答:「正是。」感到有些莫名其妙。
劉翁高興地道:「這樣,你也不用到別處去了,劉達本來就在這裡。」
小寶道:「在哪裡?」
劉翁道:「就是我呀!」
於是,把自己當年丟失銀子的事告訴小寶,並說:「令母說投靠先父的朋友,只不過不想誇讚她退還銀子的善舉罷了,真是女中聖人啊!我感念她的大恩,時刻記在心裡,一刻也沒忘記!今天,天假良緣,你既然已和我女兒成過親,就是我的女婿了。」又對女兒道:「李郎就是你的夫婿,你不是姓張的人家的。」
張家見自家的媳婦被他人佔去了,告到官府。
縣官把劉翁叫去問話,道:「你既然已把女兒許配給了張家,為何又嫁給了李家?」
劉翁道:「張家叫人代替迎親,我當然得把女兒嫁給他,然而,我嫁女兒的時候,並不知道這張冠李戴之事。」
縣官問道:「你想把女兒嫁給了誰家?」
劉翁道:「小女已嫁給了李郎,已有十天了,哪裡有再嫁到別處的道理?」
縣官又問張家,有什麼意見,這錯是他們自己造成的,也怨不了人家,張家的人仍然想讓縣官把劉翁的女兒判給張家。
縣官道:「劉家的女兒,已不是完璧了,要是判給你家,那就兩失其美,對誰都不好,不如另外為你家的兒子娶一門,這樣妥當一些。」
張家老翁還是硬要懇求縣官把劉家女兒斷給他家。
縣官發起怒來,說:「嫁娶是什麼事,竟然讓人代替,這過錯全都在你。要是你還要糾纏,便判你個欺罔之罪。」張家才無話可說,這案子也就了解了。
過後,小寶把母親接到山西奉養,並在那裡安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