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治療惡性腫瘤的藥物組合物及應用的製作方法
2023-11-04 17:13:27 6
專利名稱:一種治療惡性腫瘤的藥物組合物及應用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薑黃素和漢防己甲素聯合用於治療惡性腫瘤的藥物組合以及製備方法和應用。所述的惡性腫瘤為神經膠質瘤、肺癌、肝癌、胃癌、腸癌、乳腺癌、子宮頸癌、胰腺癌、白血病等。其特徵在於其有效成分為薑黃素和漢防己甲素,且不限於該藥本身,還可以是其類似物或衍生物;薑黃素與漢防己甲素組合物協同作用於腫瘤細胞,包括有效成分同時給藥和先後給藥;本發明可用於多種腫瘤治療,不僅限於實例中所列舉的腫瘤類型。
本發明所述的有效成分與允許的藥物賦形劑或載體(包括助溶劑、緩衝劑和穩定劑)組合製備藥物製劑,其製劑形式主要包括液體製劑、顆粒劑、片劑、衝劑、膠丸、膠囊、緩釋劑、滴丸劑、口崩製劑或注射劑。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有1.提出了薑黃素和漢防己甲素藥物組合及用途;2.提出了薑黃素和漢防己甲素混合使用能協同抑制多種腫瘤的生長3.該藥物組合對人體安全、低毒;4.該組合配方合理,使用方便,安全有效,是一種潛在的高效低毒的腫瘤藥物。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做進一步的說明。所有實施例所用細胞的培養、藥品的添加以及生長抑制率的測定均按以下方法進行。
一、材料 1.細胞株人肺癌H520、乳腺癌MDA-MB-468、腸癌HCT-116、胰腺癌Panc1、神經膠質瘤D37等細胞株均購自美國菌種細胞保藏資料庫(American TypeCulture Collection,ATCC);人白血病K562、子宮頸癌HeLa、胃癌HS746T和肝癌HepG2均購自中國科學院細胞生物研究所。
2.試劑DMEM培養基、RPMI 1640培養基、胎牛血清和胰酶、乙二胺四乙酸等藥品來自GIBCO公司;薑黃素、漢防己甲素、青黴素、鏈黴素、DMSO、臺盼藍等為Sigma公司產品。其餘試劑均為國產分析純。
3.儀器5%CO2細胞培養箱(ThermoForma,美國),細胞培養超淨工作檯(蘇淨集團安泰公司),低溫超速離心機(Haraeus公司,德國),倒置顯微鏡(Olympus,日本) 二、藥物製備將薑黃素和漢防己甲素分別用二甲亞碸(dimethyl sulfoxide,DMSO)配製成10-2M儲備液,小量分裝,-20℃貯存備用,臨用時用相應細胞培養液稀釋到所需終濃度。所述的薑黃素中的任何一個重量份與另一種漢防己甲素中的任何一個重量份相混合,均能得到一種該藥物的組合物。混配過程是
三、藥物處理 1.細胞培養細胞按常規培養於含10%小牛血清的RPMI-1640或DEME培養基(青黴素100u/ml,鏈黴素100u/ml)中,置CO2培養箱(37℃,5%CO2)中培養。
2.選用對數生長期的腫瘤細胞,用胰酶消化後,用含10%小牛血清的RPMI 1640培養基配成1-5×104個/ml的細胞懸液,接種在24孔培養板中,每孔接種1ml,37℃,5%CO2培養箱中培養24h。
3.實驗組換新的含不同濃度被測藥品的培養基,對照組則換含等體積溶劑的培養基,每組設5平行孔,每孔中藥物溶劑(DMSO或水)的體積不超過1%總體積。每個濃度設5個復孔,37℃,5%CO2培養3~5天。
四、臺盼藍排染法檢測藥物抗癌活性藥物作用後,0.025%胰蛋白酶與0.5mMEDTA(1∶1)消化細胞,1000rpm離心10min,棄上清,收集細胞,每孔加入500μL2%臺盼藍染液,普通光學顯微鏡下血球計數板計數,著色細胞為死亡細胞。選取任意視野中的500個細胞分別計數死亡細胞數和存活細胞數。按下式計算藥物對腫瘤細胞生長的抑制率 腫瘤細胞生長抑制率%=死亡細胞數/總細胞數×100% 五、實驗結果 實驗分對照組(control)、薑黃素組(Circumin)、漢防己甲素組(Tetrandrine)、漢防己甲素和薑黃素組(Cur/Tet),採用不同濃度漢防己甲素和薑黃素單獨或混合作用於不同的人腫瘤細胞株,通過臺盼藍排染法檢測抗腫瘤藥物的細胞毒作用。
實驗例1薑黃素和漢防己甲素單獨使用和聯合使用對神經膠質瘤細胞D37的影響 採用臺盼藍排染法檢測了Cur和Tet對神經膠質瘤細胞D37的生長抑制作用,實驗分對照組(control)、薑黃素組(Circumin)、漢防己甲素組(Tetrandrine)、漢防己甲素和薑黃素組(Cur/Tet),採用不同濃度漢防己甲素和薑黃素單獨或混合作用於人神經膠質瘤細胞D37腫瘤細胞,藥品處理5天後,通過臺盼藍排染法檢測抗腫瘤藥物的細胞毒作用。結果表明,不同濃度的Cur和Tet單藥使用均有一定程度的抑制腫瘤細胞生長作用,且呈濃度依賴效應。如表1中所示,2.5μM、5μM和15μM Cur對神經膠質瘤細胞D37的細胞生長抑制率分別為3.4%和8.4%和21.5%,2.5μM和5μM和15μM Tet對神經膠質瘤細胞D37的細胞生長抑制率分別為2.6%和4.7%和17.8%。Cur和Tet聯合作用於神經膠質瘤細胞D37時,細胞生長抑制率較之單藥使用時有明顯升高,如2.5μM的Cur和Tet可使16.8%的細胞生長受到抑制,5μM的Cur和Tet則可使34.5%的細胞生長受到抑制,當15μMCir和10μM Tet聯用時腫瘤細胞生長抑制率達到了99%。可見漢防己甲素和薑黃素混合處理可明顯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與單用藥物相比,有顯著性差異,P<0.05,同時兩藥具有明顯的協同效應。
表1薑黃素和漢防己甲素單獨使用和聯合使用對神經膠質瘤細胞D37增殖的影響D37 實驗例2薑黃素和漢防己甲素單獨使用和聯合使用對人胃癌細胞HS746T的影響 採用臺盼藍排染法檢測了Cur和Tet對胃癌細胞HS746T的生長抑制作用,實驗分對照組(control)、薑黃素組(Circumin)、漢防己甲素組(Tetrandrine)、漢防己甲素和薑黃素組(Cur/Tet),採用不同濃度漢防己甲素和薑黃素單獨或混合作用於人胃癌細胞HS746T腫瘤細胞,藥品處理5天後,通過臺盼藍排染法檢測抗腫瘤藥物的細胞毒作用。結果表明,不同濃度的Cur和Tet單藥使用均有一定程度的抑制腫瘤細胞生長作用,且呈濃度依賴效應。如表2中所示,3μM、5μM和15μM Cur對人胃癌細胞HS746T的細胞生長抑制率分別為5.3%和7.8%和18.8%,3μM和5μM和15μM Tet對胃癌細胞HS746T的細胞生長抑制率分別為5.9%和8.9%和22.8%。Cur和Tet聯合作用時,細胞生長抑制率較之單藥使用時有明顯升高,如2.5μM的Cur和Tet可使12.3%的細胞生長受到抑制,5μM的Cur和Tet則可使37.2%的細胞生長受到抑制,當15μMCir和10μM Tet聯用時腫瘤細胞生長抑制率達到了78.6%。可見漢防己甲素和薑黃素混合處理可明顯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與單用藥物相比,有顯著性差異,P<0.05,同時兩藥具有明顯的協同效應。
表2薑黃素和漢防己甲素單獨使用和聯合使用對胃癌細胞HS746T增殖的影響 實驗例3薑黃素和漢防己甲素單獨使用和聯合使用對人肝癌細胞HepG2的影響 採用臺盼藍排染法檢測了Cur和Tet對人肝癌細胞HepG2的生長抑制作用,實驗分對照組(control)、薑黃素組(Circumin)、漢防己甲素組(Tetrandrine)、漢防己甲素和薑黃素組(Cur/Tet),採用不同濃度漢防己甲素和薑黃素單獨或混合作用於人肝癌細胞HepG2腫瘤細胞,藥品處理5天後,通過臺盼藍排染法檢測抗腫瘤藥物的細胞毒作用。結果表明,不同濃度的Cur和Tet單藥使用均有一定程度的抑制腫瘤細胞生長作用,且呈濃度依賴效應。如表3中所示,3μM、5μM和15μM Cur對人肝癌細胞HepG2的細胞生長抑制率分別為2.5%和4.9%和12.7%,3μM和5μM和15μM Tet對肝癌細胞HepG2的細胞生長抑制率分別為2.9%和4.1%和27.8%。Cur和Tet聯合作用時,細胞生長抑制率較之單藥使用時有明顯升高,如3μM的Cur和Tet可使12.7%的細胞生長受到抑制,5μM的Cur和Tet則可使32.4%的細胞生長受到抑制,當15μMCir和10μM Tet聯用時腫瘤細胞生長抑制率達到了71.5%。可見漢防己甲素和薑黃素混合處理可明顯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與單用藥物相比,有顯著性差異,P<0.05,同時兩藥具有明顯的協同效應。
表3薑黃素和漢防己甲素單獨使用和聯合使用對肝癌細胞HepG2增殖的影響 實驗例4薑黃素和漢防己甲素單獨使用和聯合使用對人腸癌細胞HCT-116的影響 採用臺盼藍排染法檢測了Cur和Tet對人腸癌細胞HCT-116的生長抑制作用,實驗分對照組(control)、薑黃素組(Circumin)、漢防己甲素組(Tetrandrine)、漢防己甲素和薑黃素組(Cur/Tet),採用不同濃度漢防己甲素和薑黃素單獨或混合作用於人腸癌細胞HCT-116腫瘤細胞,藥品處理5天後,通過臺盼藍排染法檢測抗腫瘤藥物的細胞毒作用。結果表明,不同濃度的Cur和Tet單藥使用均有一定程度的抑制腫瘤細胞生長作用,且呈濃度依賴效應。如表4中所示,3μM、5μM和15μM Cur對人腸癌細胞HCT-116的細胞生長抑制率分別為2.3%和3.2%和18.9%,3μM和5μM和15μM Tet對人腸癌細胞HCT-116的細胞生長抑制率分別為2.7%和4.5%和22.9%。Cur和Tet聯合作用時,細胞生長抑制率較之單藥使用時有明顯升高,如3μM的Cur和Tet可使12.3%的細胞生長受到抑制,5μM的Cur和Tet則可使28.9%的細胞生長受到抑制,當15μMCir和10μM Tet聯用時腫瘤細胞生長抑制率達到了68.7%。可見漢防己甲素和薑黃素混合處理可明顯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與單用藥物相比,有顯著性差異,P<0.05,同時兩藥具有明顯的協同效應。
表4薑黃素和漢防己甲素單獨使用和聯合使用對人腸癌細胞HCT-116增殖的影響 實驗例5薑黃素和漢防己甲素單獨使用和聯合使用對人胰腺癌細胞Panc1的影響 採用臺盼藍排染法檢測了Cur和Tet對人胰腺癌細胞Panc1的生長抑制作用,實驗分對照組(control)、薑黃素組(Circumin)、漢防己甲素組(Tetrandrine)、漢防己甲素和薑黃素組(Cur/Tet),採用不同濃度漢防己甲素和薑黃素單獨或混合作用於人胰腺癌細胞Panc1腫瘤細胞,藥品處理5天後,通過臺盼藍排染法檢測抗腫瘤藥物的細胞毒作用。結果表明,不同濃度的Cur和Tet單藥使用均有一定程度的抑制腫瘤細胞生長作用,且呈濃度依賴效應。如表5中所示,3μM、5μM和15μM Cur對人胰腺癌細胞Panc1的細胞生長抑制率分別為11.6%和17.8%和22.3%,3μM和5μM和15μM Tet對人胰腺癌細胞Panc1的細胞生長抑制率分別為12.4%和18.9%和29.6%。Cur和Tet聯合作用時,細胞生長抑制率較之單藥使用時有明顯升高,如3μM的Cur和Tet可使18.6%的細胞生長受到抑制,5μM的Cur和Tet則可使29.3%的細胞生長受到抑制,當15μMCir和10μM Tet聯用時腫瘤細胞生長抑制率達到了84.3%。可見漢防己甲素和薑黃素混合處理可明顯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與單用藥物相比,有顯著性差異,P<0.05,同時兩藥具有明顯的協同效應。
表5薑黃素和漢防己甲素單獨使用和聯合使用對人胰腺癌細胞Panc1增殖的影響 實驗例6薑黃素和漢防己甲素單獨使用和聯合使用對人子宮頸癌細胞HeLa的影響 採用臺盼藍排染法檢測了Cur和Tet對人子宮頸癌細胞HeLa的生長抑制作用,實驗分對照組(control)、薑黃素組(Circumin)、漢防己甲素組(Tetrandrine)、漢防己甲素和薑黃素組(Cur/Tet),採用不同濃度漢防己甲素和薑黃素單獨或混合作用於人子宮頸癌細胞HeLa腫瘤細胞,藥品處理5天後,通過臺盼藍排染法檢測抗腫瘤藥物的細胞毒作用。結果表明,不同濃度的Cur和Tet單藥使用均有一定程度的抑制腫瘤細胞生長作用,且呈濃度依賴效應。如表6中所示,3μM、5μM和15μM Cur對人子宮頸癌細胞HeLa的細胞生長抑制率分別為2.5%和12.3%和18.9%,3μM和5μM和15μM Tet對子宮頸癌細胞HeLa的細胞生長抑制率分別為2.8%和13.3%和22.4%。Cur和Tet聯合作用時,細胞生長抑制率較之單藥使用時有明顯升高,如3μM的Cur和Tet可使11.3%的細胞生長受到抑制,5μM的Cur和Tet則可使22.3%的細胞生長受到抑制,當15μMCir和10μM Tet聯用時腫瘤細胞生長抑制率達到了88.6%。可見漢防己甲素和薑黃素混合處理可明顯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與單用藥物相比,有顯著性差異,P<0.05,同時兩藥具有明顯的協同效應。
表6薑黃素和漢防己甲素單獨使用和聯合使用對子宮頸癌細胞HeLa細胞增殖的影響 實驗例7薑黃素和漢防己甲素單獨使用和聯合使用對人乳腺癌細胞MDA-MB-468的影響 採用臺盼藍排染法檢測了Cur和Tet對人乳腺癌細胞MDA-MB-468的生長抑制作用,實驗分對照組(control)、薑黃素組(Circumin)、漢防己甲素組(Tetrandrine)、漢防己甲素和薑黃素組(Cur/Tet),採用不同濃度漢防己甲素和薑黃素單獨或混合作用於人乳腺癌細胞MDA-MB-468腫瘤細胞,藥品處理5天後,通過臺盼藍排染法檢測抗腫瘤藥物的細胞毒作用。結果表明,不同濃度的Cur和Tet單藥使用均有一定程度的抑制腫瘤細胞生長作用,且呈濃度依賴效應。如表7中所示,3μM、5μM和15μM Cur對人乳腺癌細胞MDA-MB-468的細胞生長抑制率分別為3.7%和14.3%和19.1%,3μM和5μM和10μM Tet對人乳腺癌細胞MDA-MB-468的細胞生長抑制率分別為3.8%和14.7%和20.7%。Cur和Tet聯合作用時,細胞生長抑制率較之單藥使用時有明顯升高,如3μM的Cur和Tet可使14.7%的細胞生長受到抑制,5μM的Cur和Tet則可使24.5%的細胞生長受到抑制,當15μMCir和10μM Tet聯用時腫瘤細胞生長抑制率達到了66.2%。可見漢防己甲素和薑黃素混合處理可明顯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與單用藥物相比,有顯著性差異,P<0.05,同時兩藥具有明顯的協同效應。
表7薑黃素和漢防己甲素單獨使用和聯合使用對人乳腺癌細胞MDA-MB-468增殖的影響 實驗例8薑黃素和漢防己甲素單獨使用和聯合使用對白血病細胞K562的影響 採用臺盼藍排染法檢測了Cur和Tet對人白血病細胞K562的生長抑制作用,實驗分對照組(control)、薑黃素組(Circumin)、漢防己甲素組(Tetrandrine)、漢防己甲素和薑黃素組(Cur/Tet),採用不同濃度漢防己甲素和薑黃素單獨或混合作用於人白血病細胞K562腫瘤細胞,藥品處理1天後,通過臺盼藍排染法檢測抗腫瘤藥物的細胞毒作用。結果表明,不同濃度的Cur和Tet單藥使用均有一定程度的抑制腫瘤細胞生長作用,且呈濃度依賴效應。如表8中所示,3μM、5μM和15μM Cur對人白血病細胞K562的細胞生長抑制率分別為2.5%和7.2%和18.9%,3μM和5μM和15μM Tet對人白血病細胞K562的細胞生長抑制率分別為2.2%和6.3%和21.3%。Cur和Tet聯合作用時,細胞生長抑制率較之單藥使用時有明顯升高,如3μM的Cur和Tet可使14.1%的細胞生長受到抑制,5μM的Cur和Tet則可使19.8%的細胞生長受到抑制,當15μMCir和10μM Tet聯用時腫瘤細胞生長抑制率達到了78.9%。可見漢防己甲素和薑黃素混合處理可明顯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與單用藥物相比,有顯著性差異,P<0.05,同時兩藥具有明顯的協同效應。
表8薑黃素和漢防己甲素單獨使用和聯合使用對人白血病細胞K562增殖的影響 實驗例9薑黃素和漢防己甲素單獨使用和聯合使用對人肺癌細胞H520的影響 採用臺盼藍排染法檢測了Cur和Tet對人肺癌細胞H520的生長抑制作用,實驗分對照組(control)、薑黃素組(Circumin)、漢防己甲素組(Tetrandrine)、漢防己甲素和薑黃素組(Cur/Tet),採用不同濃度漢防己甲素和薑黃素單獨或混合作用於人肺癌細胞H520腫瘤細胞,藥品處理5天後,通過臺盼藍排染法檢測抗腫瘤藥物的細胞毒作用。結果表明,不同濃度的Cur和Tet單藥使用均有一定程度的抑制腫瘤細胞生長作用,且呈濃度依賴效應。如表9中所示,5μM、7.5μM和12μM Cur對人肺癌細胞H520的細胞生長抑制率分別為16.2%和14.7%和17.5%,2.5μM和5μM和10μM Tet對人肺癌細胞H520的細胞生長抑制率分別為15.8%和18.9%和26.4%。Cur和Tet聯合作用時,細胞生長抑制率較之單藥使用時有明顯升高,分別可使16.8%、51.3%的細胞生長受到抑制,當12μMCir和10μM Tet聯用時腫瘤細胞生長抑制率達到了99%。可見漢防己甲素和薑黃素混合處理可明顯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與單用藥物相比,有顯著性差異,P<0.05,同時兩藥具有明顯的協同效應。
表9薑黃素和漢防己甲素單獨使用和聯合使用對肺癌細胞H520增殖的影響
權利要求
1.一種治療惡性腫瘤的藥物組合物,其特徵在於製成該藥物組合物的原料由下述組份按重量份組成
薑黃素1-95份漢防己甲素1-95份。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治療惡性腫瘤的藥物組合物,其特徵在於製成該藥物組合物的原料由下述組份按重量份組成
薑黃素1-70份漢防己甲素1-75份。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治療惡性腫瘤的藥物組合物,其特徵在於製成該藥物組合物的原料由下述組份按重量份組成
薑黃素1-50份漢防己甲素1-50份。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治療惡性腫瘤的藥物組合物,其特徵在於製成該藥物組合物的原料由下述組份按重量份組成
薑黃素1-35份漢防己甲素1-36份。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治療惡性腫瘤的藥物組合物,其特徵在於製成該藥物組合物的原料由下述組份按重量份組成
薑黃素1-22份漢防己甲素1-25份。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治療惡性腫瘤的藥物組合物,其特徵在於製成該藥物組合物的原料由下述組份按重量份組成
薑黃素1-9份漢防己甲素1-9份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治療惡性腫瘤的藥物組合物,其特徵在於製成該藥物組合物的原料由下述組份按重量份組成
薑黃素1份漢防己甲素1份。
8.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藥物組合物在製備治療或預防惡性腫瘤的藥物中的應用;
所述的惡性腫瘤為神經膠質瘤、肺癌、肝癌、胃癌、腸癌、乳腺癌、子宮頸癌、胰腺癌或白血病其中的一種。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治療惡性腫瘤的藥物組合物,其特徵在於所述的藥物組合物為原料製成以下劑型
a、液體製劑;b、顆粒劑;c、片劑;d、衝劑;e、膠丸;f、膠囊;g、緩釋劑;h、滴丸劑;j、口崩製劑;k、注射劑。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治療惡性腫瘤的藥物組合物及應用,藥物組合物由薑黃素和漢防己甲素按一定比例配製,本發明製備的藥物包括製劑允許的藥物賦形或載體。其重要之處在於發現了薑黃素和漢防己甲素在惡性腫瘤治療中的協同作用。該藥物組合物尤其適用於抗神經膠質瘤、肺癌、肝癌、胃癌、腸癌、乳腺癌、子宮頸癌、胰腺癌和白血病。該藥物配方合理、有效成分明確,具有顯著的抗癌作用,降低了現有抗癌藥物的臨床用量,提高了抗癌效率,降低了毒副作用,具有製備抗腫瘤藥物的應用前景。
文檔編號A61K31/12GK101766619SQ20081024630
公開日2010年7月7日 申請日期2008年12月30日 優先權日2008年12月30日
發明者李文鑫, 毛歆, 餘春榮, 李文化 申請人:武漢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