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變電站全停全轉方法與流程
2023-10-31 19:55:07 2

本發明涉及變電站控制技術領域,更具體的說是涉及一種變電站全停全轉方法。
背景技術:
為安全、可靠、經濟地向用戶供電,電網應具有必備的容量裕度、適當的負荷轉移能力、一定的自愈能力和應急處理能力、合理的分布式電源接納能力。
一般而言,引起變電站全停的原因有兩種:1、電網部分設備突發情況下引起的變電站全停,例如線路故障、站內故障引起的變電站全停;2、電網正常運維檢修情況下,為了保證設備安全及運維人員的人身安全而採取的變電站全停。前一種情況引起的變電站全停是突發性的,尤其是夏季負荷高峰時,更加能考驗電網在極端條件下的供電能力、負荷轉移能力;後一種情況引起的變電站全停一般都不會處於電網負荷的高峰時期(即夏季的7、8月份),而且會根據實際情況安排臨時供電方案,較為靈活,負荷轉移情況好於第一種情況。
目前,對於電網正常運維檢修情況下,為了保證設備安全及運維人員的人身安全而採取的變電站全停。意味著,變電站中的某一線路會全停,同時也意味著,這一線路上的負載全部斷電,影響到了負載的正常運行。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變電站全停全轉方法,在變電站的當前線路全停的情況下,可以將當前線路上的負載全部轉移至變電站的其他線路上,因此不影響負載的正常運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了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變電站全停全轉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一:獲取當前變電站的可轉移負荷量和當前線路的待轉移負荷量;
步驟二:判斷獲取到的所述當前變電站的可轉移負荷量和所述當前線路的待轉移負荷量的大小;其中,若所述當前變電站的可轉移負荷量大於當前線路的待轉移負荷量,則依次獲取當前變電站中其他線路的可轉移負荷量,並且判斷所述其他線路的可轉移負荷量和所述當前線路的待轉移負荷量,在判斷出所述其他線路的可轉移負荷量大於所述當前線路的待轉移負荷量之後停止獲取當前變電站中其他線路的可轉移負荷量;若所述當前變電站的可轉移負荷量小於當前線路的待轉移負荷量,則不轉移所述當前線路的負荷;
步驟三:根據所述其他線路的可轉移負荷量和所述當前線路的待轉移負荷量的大小對所述當前線路的負荷進行轉移;其中,若有其他線路的可轉移負荷量大於所述當前線路的待轉移負荷量,則將所述當前線路的負荷全部轉移至所述其他線路;若沒有其他線路的可轉移負荷量大於所述當前線路的待轉移負荷量,則根據轉移方程將所述當前線路的負荷全部轉移至各所述其他線路;
所述轉移方程為x=β*y/(1+α)n;其中,x為轉移至所述其他線路的負荷量,y為所述其他線路的可轉移負荷量,β為調整係數,α為所述其他線路的供電裕度,n為所述其他線路的預留裕度的年限;並且,當y大於當前線路的待轉移負荷量的二分之一時,β=1;當y小於當前線路的待轉移負荷量的二分之一時,β=μ;μ為所述其他線路的負荷率。
作為一種可實施方式,在步驟一中,所述當前變電站的可轉移負荷量的計算公式如下:x=(xn+xm)/2-xs;其中,x為所述當前變電站的可轉移負荷量,xn為所述當前變電站的額定負荷量,xm為所述當前變電站的最大負荷量,xs為所述當前變電站的實際負荷量;所述當前線路的待轉移負荷量為所述當前線路的實際負荷量。
作為一種可實施方式,在步驟二中,所述其他線路的可轉移負荷量的計算公式如下:y=(yn+ym)/2-ys;其中,y為所述其他線路的可轉移負荷量,yn為所述其他線路的額定負荷量,ym為所述其他線路的最大負荷量,ys為所述其他線路的實際負荷量。
作為一種可實施方式,在步驟三中,將所述當前線路的負荷全部轉移至所述其他線路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一:獲取所述當前線路的待轉移負荷量和所述其他線路的可轉移負荷量的比值;其中,計算公式如下:b=y0/y;b為比值,y0為所述當前線路的待轉移負荷量,y為所述其他線路的可轉移負荷量;
步驟二:根據獲取到的所述比值,調節所述其他線路預接入負載的時間;其中,若b小於30%,則所述其他線路預接入負載的時間為3~5s,若b大於80%,則所述其他線路預接入負載的時間為8~10s。
作為一種可實施方式,在步驟三中,將所述當前線路的負荷全部轉移至所述其他線路的方法還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三:獲取所述當前線路的負荷率;其中,計算公式如下:ρ=y0s/y0n,y0s為所述當前線路的實際負荷量,y0n為所述當前線路的額定負荷量;
步驟四:根據獲取到的所述負荷率,調節所述當前線路預斷開負載的時間;其中,若ρ大於50%,則所述當前線路預斷開負載的時間不小於2s。
作為一種可實施方式,在步驟三中,將所述當前線路的負荷全部轉移至各所述其他線路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一:根據獲取到的各所述其他線路的可轉移負荷量,生成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序列信息;
步驟二:根據所述序列信息將各所述其他線路依次接入負載。
作為一種可實施方式,在步驟三中,將所述當前線路的負荷全部轉移至所述各其他線路的方法還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三:獲取所述當前線路的待轉移負荷量和所述其他線路的可轉移負荷量的比值;其中,計算公式如下:b=y0/y;b為比值,y0為所述當前線路的待轉移負荷量,y為所述其他線路的可轉移負荷量;
步驟四:根據獲取到的所述比值,調節所述其他線路預接入負載的時間;其中,若b小於10%,則所述其他線路預接入負載的時間為2~3s,若b大於10%,則所述其他線路預接入負載的時間為3~4s。
作為一種可實施方式,在步驟三中,將所述當前線路的負荷全部轉移至所述其他線路的方法還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五:獲取所述當前線路的負荷率;其中,計算公式如下:ρ=y0s/y0n,y0s為所述當前線路的實際負荷量,y0n為所述當前線路的額定負荷量;
步驟六:根據獲取到的所述負荷率,調節所述當前線路預斷開負載的時間;其中,若ρ大於50%,則所述當前線路預斷開負載的時間不小於2s。
本發明相比於現有技術的有益效果在於: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變電站全停全轉方法,可以通過獲取當前變電站的可轉移負荷量和當前線路的待轉移負荷量,並且判斷兩者的大小;在當前變電站的可轉移負荷量大於當前線路的待轉移負荷量的情況下,即存在全停全轉的可能性時,對當前線路的負荷進行轉移。可以是全部轉移至另一線路上,也可以是全部轉移至若干線路上,使負載正常運行。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提供的變電站全停全轉方法流程圖;
圖2為將當前線路的負荷轉移至其他線路的方法的一部分流程圖;
圖3為將當前線路的負荷轉移至其他線路的方法的另一部分流程圖;
圖4為將當前線路的負荷轉移至各其他線路的方法的全部流程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發明上述的和另外的技術特徵和優點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的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實施例。
參照圖1,本發明提供了一種變電站全停全轉方法,其包括步驟s100、步驟s200以及步驟s300。
在步驟s100中,獲取當前變電站的可轉移負荷量和當前線路的待轉移負荷量。這裡,之所以要獲取當前變電站的可轉移負荷量和當前線路的待轉移負荷量,是因為變電站中存在許多線路,正常狀態下,每一條線路上都有一定的負載,相應的,也都有一定的可轉移負荷量。而變電站的可轉移負荷量就是許多線路的可轉移負荷量之和。而當前變電站的可轉移負荷量大於當前線路的待轉移負荷量,是實現變電站全停全轉的基礎。因此,首先需要獲取當前變電站的可轉移負荷量和當前線路的待轉移負荷量。
在步驟s200中,判斷獲取到的當前變電站的可轉移負荷量和當前線路的待轉移負荷量的大小;其中,若當前變電站的可轉移負荷量大於當前線路的待轉移負荷量,則依次獲取當前變電站中其他線路的可轉移負荷量,並且判斷其他線路的可轉移負荷量和當前線路的待轉移負荷量,在判斷出其他線路的可轉移負荷量大於當前線路的待轉移負荷量之後停止獲取當前變電站中其他線路的可轉移負荷量;若當前變電站的可轉移負荷量小於當前線路的待轉移負荷量,則不轉移當前線路的負荷。這裡,舉出了一種獲取當前變電站中其他線路的可轉移負荷量的方式,使用依次獲取的方式,具有的優點是,只要獲取到某一線路的可轉移負荷量大於當前線路的待轉移負荷量,即可不再獲取其他線路的可轉移負荷量。
在步驟s300中,根據其他線路的可轉移負荷量和當前線路的待轉移負荷量的大小對當前線路的負荷進行轉移;其中,若有其他線路的可轉移負荷量大於當前線路的待轉移負荷量,則將當前線路的負荷全部轉移至其他線路;若沒有其他線路的可轉移負荷量大於當前線路的待轉移負荷量,則根據轉移方程將當前線路的負荷全部轉移至各其他線路;轉移方程為x=β*y/(1+α)n;其中,x為轉移至其他線路的負荷量,y為其他線路的可轉移負荷量,β為調整係數,α為供電裕度,n為預留裕度的年限;並且,當y大於當前線路的待轉移負荷量的二分之一時,β=1;當y小於當前線路的待轉移負荷量的二分之一時,β=μ;μ為其他線路的負荷率。這裡,闡述了兩種全停全轉的情況。第一種是,變電站中存在某一線路,其可轉移負荷量大於前線路的待轉移負荷量,這也意味著,當前線路的待轉移負荷量可以全部轉移至這一線路上。第二種是,變電站中不存在某一線路,其可轉移負荷量大於前線路的待轉移負荷量,這也意味著,當前線路的待轉移負荷量只能分配到各線路上。這裡還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根據轉移方程將當前線路的負荷全部轉移至各其他線路,可以合理地分配當前線路的負荷至各其他線路上。
進一步的,在步驟一中,當前變電站的可轉移負荷量的計算公式如下:x=(xn+xm)/2-xs;其中,x為當前變電站的可轉移負荷量,xn為當前變電站的額定負荷量,xm為當前變電站的最大負荷量,xs為當前變電站的實際負荷量;當前線路的待轉移負荷量為當前線路的實際負荷量。這裡,之所以使用公式x=(xn+xm)/2-xs,是考慮到變電站存在餘度,這裡體現出來的當前變電站的最大負荷量xm和當前變電站的額定負荷量xn的差值。計算時,考慮到兩者可以獲得更加精確的當前變電站的可轉移負荷量。
進一步的,在步驟二中,其他線路的可轉移負荷量的計算公式如下:y=(yn+ym)/2-ys;其中,y為其他線路的可轉移負荷量,yn為其他線路的額定負荷量,ym為其他線路的最大負荷量,ys為其他線路的實際負荷量。跟前面類似,之所以使用公式y=(yn+ym)/2-ys,是考慮到變電站中的各線路也存在餘度,這裡體現出來的其他線路的最大負荷量ym和當其他線路的額定負荷量yn的差值。計算時,考慮到兩者可以獲得更加精確的其他線路的可轉移負荷量。
基於此,可以通過獲取當前變電站的可轉移負荷量和當前線路的待轉移負荷量,並且判斷兩者的大小;在當前變電站的可轉移負荷量大於當前線路的待轉移負荷量的情況下,即存在全停全轉的可能性時,對當前線路的負荷進行轉移。可以是全部轉移至另一線路上,也可以是全部轉移至若干線路上,使負載正常運行。
在以上的基礎上,再進一步介紹將當前線路的負荷全部轉移至某一其他線路的方法和將當前線路的負荷全部轉移至若干其他線路的方法。
首先介紹將當前線路的負荷全部轉移至某一其他線路的方法,參照圖2,該方法包括步驟s310和步驟s320。具體是,在步驟s310中,獲取當前線路的待轉移負荷量和其他線路的可轉移負荷量的比值;其中,計算公式如下:b=y0/y;b為比值,y0為當前線路的待轉移負荷量,y為其他線路的可轉移負荷量。在步驟s320中,根據獲取到的比值,調節其他線路預接入負載的時間;其中,若b小於30%,則其他線路預接入負載的時間為3~5s,若b大於80%,則其他線路預接入負載的時間為8~10s。
在這個實施例中,提出預接入負載的時間這樣的概念,指的是線路開始接入負載到線路完全接入負載的這麼一個過程。其大致的原理類似於機械中的軟連接,主要起到緩衝的作用,可以提高負載轉移的穩定性。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這裡專門考慮了當前線路的待轉移負荷量和其他線路的可轉移負荷量的比值。
除此之外,參照圖3,該方法還包括步驟s330和步驟s340。具體是,在步驟s330中,獲取當前線路的負荷率;其中,計算公式如下:ρ=y0s/y0n,y0s為當前線路的實際負荷量,y0n為當前線路的額定負荷量。在步驟s340中,根據獲取到的負荷率,調節當前線路預斷開負載的時間;其中,若ρ大於50%,則當前線路預斷開負載的時間不小於2s。
在這個實施例中,提出預斷開負載的時間這樣的概念,指的是線路開始斷開負載到線路完全斷開負載的這麼一個過程。與預接入負載類似,可以提高負載轉移的穩定性。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這裡專門考慮了負荷率。
實際上,預接入負載和預斷開負載是一個整體的動作,它的作用是將其他線路接入當前線路上的負載。然而,不管是預接入負載還是預斷開負載,都可以單獨使用。
其次介紹將當前線路的負荷全部轉移至若干其他線路的方法,參照圖4,該方法包括以下步驟s311、步驟s321、步驟s331、步驟s341、步驟s351以及步驟s361。具體是,在步驟s311中,根據獲取到的各其他線路的可轉移負荷量,生成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序列信息。在步驟s321中,根據序列信息將各其他線路依次接入負載。在步驟s331中,獲取當前線路的待轉移負荷量和其他線路的可轉移負荷量的比值;其中,計算公式如下:b=y0/y;b為比值,y0為當前線路的待轉移負荷量,y為其他線路的可轉移負荷量。在步驟s341中,根據獲取到的比值,調節其他線路預接入負載的時間;其中,若b小於10%,則其他線路預接入負載的時間為2~3s,若b大於10%,則其他線路預接入負載的時間為3~4s。在步驟s351中,獲取當前線路的負荷率;其中,計算公式如下:ρ=y0s/y0n,y0s為當前線路的實際負荷量,y0n為當前線路的額定負荷量。在步驟s361中,根據獲取到的負荷率,調節當前線路預斷開負載的時間;其中,若ρ大於50%,則當前線路預斷開負載的時間不小於2s。
在這個實施例中,首先提出了序列信息,指的是,將各其他線路的可轉移負荷量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序列。根據這個序列信息將各其他線路依次接入負載,可以先分擔掉當前線路中較大部分的負載,再分擔掉當前線路中較小的負載。有助於後續陸續地分擔負載,提高了後續負載轉移的穩定性。其次還提出了預接入負載的時間和預斷開負載的時間這兩個概念。分別指的是線路開始接入負載到線路完全接入負載的這麼一個過程,和線路開始接斷開負載到線路完全斷開負載的這麼一個過程。這裡主要起到緩衝的作用,可以提高負載轉移的穩定性。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這裡專門考慮了當前線路的待轉移負荷量和其他線路的可轉移負荷量的比值,以及負荷率。
實際上,預接入負載和預斷開負載是一個整體的動作,它的作用是將其他線路接入當前線路上的負載。然而,不管是預接入負載還是預斷開負載,都可以單獨使用。
以上所述的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和有益效果進行了進一步的詳細說明,應當理解,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具體實施例而已,並不用於限定本發明的保護範圍。特別指出,對於本領域技術人員來說,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