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多功能安全帶夾的製作方法
2024-01-30 20:40:15 1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安全帶夾,具體涉及一種多功能安全帶夾。
背景技術:
在日常生活中,安全帶為交通工具中必不可少的配置,為防止撞車時發生類似的傷害,需要配帶安全帶,現有的汽車安全帶在使用時往往帶給使用者以束縛感和壓迫感,讓人產生排斥感,但出於安全的考慮和遵守交通規則,又不得不繫上安全帶,而在實現安全夾緊功能的同時,安全帶夾可作為懸掛飾品、鑰匙扣的連接件,從而實現安全帶的多功能使用,在目前市場上還沒有出現這樣的產品。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有效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多功能安全帶夾
本實用新型的具體技術方案如下:一種多功能安全帶夾,所述安全帶夾包括上、下夾板及實現所述上、下夾板夾緊的彈片,所述上夾板包括一上夾持部及殼體,所述下夾板包括一下夾持部及下夾板手柄;
所述下夾持部一端通過一圓柱狀突起固定連接所述下夾持手柄;
所述上夾持部一端固定連接所述殼體,所述上夾持部連接殼體的端頭處與所述圓柱狀突起鉸接在一起,所述殼體與所述下夾持手柄形成一可容納所述彈片及下夾持手柄活動的容置空間。
進一步地,所述圓柱狀突起的中心軸線處在垂直於所述下夾板的中心軸線方向上,所述殼體的兩側面各開設一圓柱狀通孔,所述圓柱狀通孔之間設置所述圓柱狀突起,所述圓柱狀突起與所述圓柱狀通孔的中心軸線處於同一直線。
進一步地,所述圓柱狀通孔與所述圓柱狀突起通過滾花軸連接,所述滾花軸貫穿所述圓柱狀通孔與所述圓柱狀突起。
進一步地,所述下夾持部遠離所述圓柱狀突起的一端部設置卡接組件,所述卡接組件包括一固定圓柱及圍繞所述固定圓柱做逆時針旋轉的掛鈎彈片,所述掛鈎彈片一側包覆所述固定圓柱,所述掛鈎彈片為相反於彈性扣合運動方向凹陷的圓弧結構。
進一步地,所述上夾持部設置與所述掛鈎彈片運動軌跡相適應凹槽,所述凹槽一側面設置為可與所述掛鈎彈片卡接的凸起結構;
所述凸起內置於所述上夾持部。
進一步地,所述滾花軸依次貫穿一所述圓柱狀通孔、所述圓柱狀突起、另一所述圓柱狀通孔。
進一步地,所述彈片還可設置成彈簧。
進一步地,所述上、下夾持部相對應緊密配合的兩面設置成相互錯落的凹點或骨位。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之處:由於所述彈片作用,所述殼體被所述彈片頂著,所述滾花軸固定連接所述上夾板與所述下夾板,所述上夾板與所述下夾板通過所述圓柱狀突起,形成一對槓桿組,當使用者通過按壓所述下夾板手柄,所述上、下夾板遠離所述殼體的一端相互張開,所述帶夾處於張開狀態,當使用者鬆開所述下夾板手柄,所述殼體在所述彈片的回位作用下,恢復至原先位置,在扣緊安全帶後,在安全帶的進出口處,使用該安全帶夾,所述安全帶夾卡在進出口處,保持安全帶的鬆弛狀態,而當撥動所述掛鈎彈片,固定所述上、下夾板的相對位置,形成一密封曲線,可懸掛飾品、鑰匙扣。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所述上夾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所述下夾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所述安全帶夾的夾緊狀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所述安全帶夾的張開狀態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所述卡接組件的運動軌跡示意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所述滾花軸的結構示意圖;
圖7為為本實用新型所述彈片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說明:1-上夾板;2-殼體;201-圓柱狀通孔;202-通孔;3-下夾板;301-圓柱狀突起;302-凹槽;4-滾花軸;5-彈片;6-卡接組件。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描述。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於解釋本實用新型,並不用於限定本實用新型。
相反,本實用新型涵蓋任何由權利要求定義的在本實用新型的精髓和範圍上做的替代、修改、等效方法以及方案。進一步,為了使公眾對本實用新型有更好的了解,在下文對本實用新型的細節描述中,詳盡描述了一些特定的細節部分。對本領域技術人員來說沒有這些細節部分的描述也可以完全理解本實用新型。
如圖1、圖2所示,為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所述上夾板1、下夾板3的結構示意圖,該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多功能安全帶夾,所述安全帶夾包括上夾板1、下夾板3及實現所述上夾板1、下夾板3夾緊的彈片5,所述上夾板1包括一上夾持部及殼體2,所述下夾板3包括一下夾持部及下夾板3手柄;所述下夾持部一端通過一圓柱狀突起301固定連接所述下夾持手柄;所述上夾持部一端固定連接所述殼體2,所述殼體2與所述下夾持手柄形成一可容納所述彈片5及下夾持手柄活動的容置空間,所述上、下夾持部相互接觸的兩側面可配合夾緊或分開;
所述圓柱狀突起301的中心軸線處在垂直於所述下夾板3的中心軸線方向上,所述殼體2的兩側面各開設一圓柱狀通孔201,所述圓柱狀通孔201之間設置所述圓柱狀突起301,所述圓柱狀突起301與所述圓柱狀通孔201的中心軸線處於同一直線;
如圖3所示,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的橫截面結構示意圖,所述圓柱狀突起301為一中空結構,具體形狀與所述圓柱狀通孔201相適應,所述圓柱狀突起301與所述圓柱狀通孔201通過所述滾花軸4進行連接,使得所述圓柱狀突起301與所述圓柱狀通孔201的的中心軸線處於同一直線,即,所述圓柱狀突起301與所述圓柱狀通孔201通過所述滾花軸4實現兩者的同心固定;
所述殼體2與所述下夾板3手柄組成一活動空間,所述活動空間可容納所述彈片5,並允許所述下夾板3手柄圍繞所述滾花軸4旋轉,所述彈片5的一端與所述殼體2接觸,另一端與所述下夾板3手柄接觸,使得所述上夾板1、下夾板3可組成一端槓桿,當使用者按下所述下夾板3手柄時,所述上夾持部與所述下夾板3張開一定角度,當鬆開所述下夾板3手柄時,所述上夾持部與所述下夾板3緊密夾緊,使得所述安全帶夾可適用於安全帶的夾緊,所述實現夾緊效果。
所述殼體2的最高點與所述滾花軸4的中心點的連線與平面具有一定角度,所述角度為15°-60°,從而保證所述下夾板3手柄可順利圍繞所述滾花軸4做旋轉運動時,使用者按動所述下夾板3手柄可更加省力、方便;
如圖4所示,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所述安全帶夾張開狀態的結構示意圖,所述下夾持部遠離所述圓柱狀突起301的一端部內設置所述卡接組件6,所述卡接組件6在所述下夾持部內可自由活動,所述卡接組件6包括一固定圓柱及掛鈎彈片5,所述固定圓柱與所述下夾板3固定連接,具體結構為所述固定圓柱在垂直於所述下夾板3的中心軸線方向上,與所述下夾持部固定連接,所述掛鈎彈片5活動設置在所述固定圓柱上,圍繞所述固定圓柱做逆時針旋轉運動,所述掛鈎彈片5為一圓弧結構,具體結構為相反於所述運動方向凹陷的圓弧狀彈片5;
如圖5所示,為本實用新型所述卡接組件6的運動軌跡示意圖,所述上夾持部朝向所述下夾板3一面設置與所述掛鈎彈片5的運動軌跡相適應的凹槽302,在常態下,所述掛鈎彈片5完全內置於所述下夾持部內,當所述掛鈎彈片5逆時針旋轉置至90°,與所述上夾持部的凹槽302相互卡接,在所述安全帶夾的橫截面上,所述上夾持部、下夾持部與所述掛鈎彈片5形成一可閉合的曲線,所述掛鈎片是逆時針旋轉,故,保證了所述安全帶夾用於懸掛吊墜或鑰匙扣時,不會出現所述卡接組件6脫落,保證所述安全帶夾的實用性;
如圖6所示,為實用新型所述滾花軸4,在其他實施例中可替換為可同心固定所述圓柱狀突起301與所述圓柱狀通孔201的結構,在此不做具體限定;
如圖7所示,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彈片5,具體為金屬彈片5或彈簧,在其他實施例中,所述彈片5可替換為實現所述上、下夾持部夾緊的其他結構,或在此不做具體限定;
工作過程在常態下,由於所述彈片5作用,所述殼體2被所述彈片5頂著,所述滾花軸4固定連接所述上夾板1與所述下夾板3,所述上夾板1與所述下夾板3通過所述圓柱狀突起301,形成一對槓桿組,當使用者通過按壓所述下夾板3手柄,所述上夾板1、下夾板3遠離所述殼體2的一端相互張開,所述帶夾處於張開狀態,當使用者鬆開所述下夾板3手柄,所述殼體2在所述彈片5的回位作用下,恢復至原先位置,在扣緊安全帶後,在安全帶的進出口處,使用該安全帶夾,所述安全帶夾卡在進出口處,保持安全帶的鬆弛狀態;
當撥動所述掛鈎彈片5,使所述下夾板3前端張開一定角度後,所述掛鈎彈片5逆時針旋轉,調整至垂直於所述下夾板3中心軸線的位置,由於所述上夾持部與所述卡接組件6的配合,固定所述上、下夾部的相對位置,三者形成一密封曲線,所述安全帶夾可用於吊墜或鑰匙扣,故所述安全帶夾不會出現脫落的可能,當需要拆卸時,只需按動所述上夾板1、下夾板3端部,然後輕抵掛鈎彈片5即可完成拆卸。
在其他實施例中,所述上夾持部在所述固定圓柱對應的底面開設一矩形方孔,使用者通過所述矩形方孔可撥動所述掛鈎彈片5,從而實現所述掛鈎彈片5圍繞所述固定圓柱做逆時針旋轉運動。
在其他實施例中,所述殼體2可設置成小汽車形狀,由於小汽車模型具有前輪結構,利用前輪的圓柱形外形,將所述圓柱狀通孔201設置在小汽車模型的前輪內,所述殼體2表面設置一可自定義的個性化面板,所述面板可通過磁體與所述殼體2連接,從而使得所述帶夾美觀大方,所述安全帶夾用於懸掛飾品、鑰匙扣都不會出現脫落的情況。
在其他實施例中,所述上夾板1、下夾板3相互緊密配合的兩個側面設置成相互錯落的凹點或骨位,當使用所述帶夾夾緊禮品帶時,可增大所述上夾板1、下夾板3的摩擦力,從而增加夾緊效果。
對於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教導,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原理與精神的情況下,對實施方式所進行的改變、修改、替換和變型仍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