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擊波發生器的製作方法
2024-01-29 15:48:15 2

本實用新型涉及醫療器械領域,特別涉及一種衝擊波發生器。
背景技術:
衝擊波發生器的銅膜片是易損件,因此需要經常更換銅膜片,現有的衝擊波發生器的銅膜片更換非常繁瑣,如圖1所示,需要先把頂罩21外幾個螺釘20鬆開取下頂罩21,再把原線圈壓蓋26六個螺釘22鬆開,還需鬆開進、排水接管(23、24)及鬆開真空管接頭25,才能取出原線圈壓蓋26,並且取出原線圈壓蓋26時必須十分小心,不能碰掉電磁線圈高壓線,最後取出電磁線圈才能取出銅膜片進行更換,更換後裝配好上述每個環節也很麻煩,裝配不到位會漏水漏氣導致衝擊波不能正常工作。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拆裝方便且客戶能自行完成銅膜片更換的衝擊波發生器。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採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衝擊波發生器,其包括底座、安裝於所述底座內的電磁線圈、安裝於所述電磁線圈下端面上的銅膜片、用於將所述電磁線圈和所述銅膜片固定於所述底座內的線圈壓蓋、連接於所述底座下部的水囊、用於將水囊固定於所述底座上的水囊固定件,所述底座內部中下部設有圓臺狀的凹腔,所述電磁線圈設於所述凹腔內且上端抵緊在凹腔的頂部,所述電磁線圈與所述凹腔側壁形成用於安裝所述線圈壓蓋的環形槽,所述線圈壓蓋固定安裝於所述環形槽內且所述線圈壓蓋的內側壁上具有用於抵緊所述銅膜片下端面的環形凸臺。
優化的,所述凹腔的頂部設有第一環形密封槽,所述第一環形密封槽內設有第一密封圈。
優化的,所述環形凸臺的上端面上設有第二環形密封槽,所述第二環形密封槽內設有第二密封圈。
優化的,所述凹腔的中部的臺階上設有第三環形密封槽,所述第三環形密封槽內設有第三密封圈。
優化的,所述線圈壓蓋與所述底座通過設於兩者相貼合的側壁上的螺紋相連接。
優化的,所述水囊壓蓋呈底部開設有安裝孔的桶狀,其內側壁與所述底座外側壁上設有相匹配的螺紋,所述水囊壓蓋與所述底座相螺紋連接,所述水囊上部壓緊於所述水囊壓蓋的底部的上端面和所述底座的下端面之間。
進一步地,所述底座的下端面上設有第四環形密封槽,所述水囊上部形成有一圈填於所述環形密封槽內的凸起部。
由於上述技術方案運用,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下列優點:本衝擊波發生器電磁線圈從底座下方裝入,線圈壓蓋從下方將電磁線圈抵緊,更換時無需打開頂罩,卸下水囊壓蓋後取下水囊,再卸下電磁線圈壓蓋便可取出膜片進行更換,而且更換後裝配也很方便可靠。
附圖說明
附圖1為原有衝擊波發生器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2為本實用新型中衝擊波發生器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3為本實用新型中衝擊波發生器的俯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所示的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描述。
如圖2所示,本衝擊波發生器包括底座1、安裝於所述底座1內的電磁線圈2、安裝於所述電磁線圈2下端面上的銅膜片3、用於將所述電磁線圈2和所述銅膜片3固定於所述底座1內的線圈壓蓋4、連接於所述底座1下部的水囊5、用於將水囊5固定於所述底座1上的水囊5固定件、設於底座1上的進水接口23和排水接口24。
所述底座1內部中下部設有圓臺狀的凹腔,所述電磁線圈2設於所述凹腔內且上端抵緊在凹腔的頂部,所述電磁線圈2與所述凹腔側壁形成用於安裝所述線圈壓蓋4的環形槽,所述線圈壓蓋4固定安裝於所述環形槽內且所述線圈壓蓋4的內側壁上具有用於抵緊所述銅膜片3下端面的環形凸臺。
為提高密封效果,所述凹腔的頂部設有第一環形密封槽,所述第一環形密封槽內設有第一密封圈7。所述環形凸臺的上端面上設有第二環形密封槽,所述第二環形密封槽內設有第二密封圈8。所述凹腔的中部的臺階上設有第三環形密封槽,所述第三環形密封槽內設有第三密封圈9。
底座1與線圈壓蓋4可以通過螺栓等連接件固定連接,在本實施例中,為進一步簡化連接結構、降低拆裝難度、提高拆裝效率,所述線圈壓蓋4與所述底座1通過設於兩者相貼合的側壁上的螺紋相連接。所述水囊壓蓋6呈底部開設有安裝孔的桶狀,其內側壁與所述底座1外側壁上設有相匹配的螺紋,所述水囊壓蓋6與所述底座1相螺紋連接,所述水囊5上部壓緊於所述水囊壓蓋6的底部的上端面和所述底座1的下端面之間。所述底座1的下端面上設有第四環形密封槽,所述水囊5上部形成有一圈填於所述環形密封槽內的凸起部。
更換時旋開水囊壓蓋6取下水囊5,再旋開線圈壓蓋4就可取出膜片進行更換,而且更換後裝配也很方便可靠。
上述實施例只為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構思及特點,其目的在於讓熟悉此項技術的人士能夠了解本實用新型的內容並據以實施,並不能以此限制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凡根據本實用新型精神實質所作的等效變化或修飾,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