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具有冷卻功能的鋰電池的製作方法
2024-02-01 23:38:15 1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具有冷卻功能的鋰電池,屬於鋰電池技術領域,更具體地說,涉及一種具有冷卻功能的車用鋰電池和電動自行車鋰電池。
背景技術:
鋰電池因其壽命長、環保等諸多優點,已經成為儲能領域的尖端產業,其廣泛用於電動汽車、儲能裝置等重要行業。經過多年的發展,隨著品質與工藝的漸漸提高,電池的壽命與耐用性得到很高的提升,並且,經過長期的運營證明,鋰電池的總體運營質量,不但與單體電池的質量相關,更與成組鋰電池的組裝工藝、結構息息相關,有效地提升整體電池組的結構品質,對鋰電池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環節。
傳統的電池組設計中散熱基本有被動散熱、主動風冷和主動液冷,被動散熱效果差;主動風冷會影響電池組防水性,且在長期使用過程中,風扇吸入的灰塵會在電池箱內部沉積,附著在電池表面的灰塵反而影響電池散熱,溫度過高的電池與溫度稍低的電池充放電速率不一致,對電池質量產生很大影響;主動液冷主要採用鋁合金散熱管,製造困難,成本高,且對冷卻液有一定得選擇性,從而更增加其成本。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就是針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不足之處而提供一種能長期保持較好的散熱效果的鋰電池。
為了達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技術方案為:
本實用新型涉及的一種具有冷卻功能的鋰電池,其包括電池殼體、電芯架和放在電芯架內的鋰電池單體,其特徵在於:其還包括冷卻系統,所述的電池殼體內部通過隔板分為循環液箱和電池箱,電芯架間隔安裝在電池箱內,相鄰的電芯架之間存在空隙;所述的冷卻系統包括冷卻裝置、循環液管道和液壓泵,冷卻裝置設在循環液箱內,循環液管道包括總管和分管,總管垂直設在循環液箱內,分管蛇形的設在相鄰電芯架之間的空隙內,分管前端設有液壓泵,並與總管連接,末端穿過隔板延伸至循環液箱內。
優選地,所述的冷卻系統還包括第一溫度傳感器和第二溫度傳感器,液壓泵和冷卻裝置分別包括第一控制器和第二控制器,第一溫度傳感器和第二溫度傳感器分別設在電池箱和循環液箱內,並分別與第一控制器和第二控制器電連接。
優選地,所述的分管布置2~4層。
優選地,所述的電芯架之間的空隙內還填充有吸溼性填充材料。
優選地,所述的循環液箱的頂部還設有加液口。
採用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技術方案,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實用新型涉及的鋰電池通過冷卻的循環液來給鋰電池降溫,與傳統的冷風散熱相比,該散熱方法無需散熱孔,故潮溼的空氣不會進入電池殼體內,使電池處於乾燥的環境中,延長電池的使用壽命;其次該散熱方法不會因為長期使用下灰塵的堆積導致散熱效果變差。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鋰電池的俯視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鋰電池的正面透視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鋰電池的側面透視圖。
示意圖中的標註說明:1電池殼體,2電芯架,3鋰電池單體,11循環液箱,12電池箱,13隔板,40循環液管道,41液壓泵,42第一溫度傳感器,43冷卻裝置,44第二溫度傳感器,45加液口,46吸溼性填充材料,401總管,402,分管。
具體實施方式
為進一步了解本實用新型的內容,結合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詳細描述,以下實施例用於說明本實用新型,但不用來限制本實用新型的範圍。
結合附圖1~3所示,本實用新型涉及的一種具有冷卻功能的鋰電池,其包括電池殼體1、電芯架2和放在電芯架內的鋰電池單體3,電池殼體1內部通過隔板13分為循環液箱11和電池箱12,循環液箱11內裝有循環液,電芯架2間隔安裝在電池箱12內,相鄰的電芯架2之間存在空隙。
本實用新型涉及的鋰電池包括冷卻系統,所述的冷卻系統包括冷卻裝置43、循環液管道40、液壓泵41、第一溫度傳感器42和第二溫度傳感器44,所述的液壓泵和冷卻裝置內分別設有第一控制器(圖中未標註)和第二控制器(圖中未標註),冷卻裝置43和第二溫度傳感器44設在循環液箱11內,第二溫度傳感器44與冷卻裝置43的第二控制器電連接;第一溫度傳感器42設在電池箱12內,第一溫度傳感器42與液壓泵41內的第一控制器電連接。循環液管道40包括總管401和分管402,總管401垂直設在循環液箱11內,分管402分為三層,均蛇形的設在相鄰電芯架之間的空隙內,每層分管前端設有液壓泵41,並與總管401連接,末端穿過隔板13延伸至循環液箱內,相鄰電芯架之間的空隙內還填充有吸溼性填充材料46,用於吸收電池箱12內水分,循環液箱11的頂部還設有加液口45,用於循環液的添加。
本實用新型涉及的具有冷卻功能的鋰電池的工作原理為:使用鋰電池時,第二溫度傳感器44感應循環液箱11內循環液的溫度,當循環液溫度過高時,第二溫度傳感器44發出信號給第二控制器,啟動冷卻裝置43對循環液降溫;第一溫度傳感器42感應電池箱12內的溫度,當溫度高於設定的最高溫度時,其發出信號給第一控制器,啟動液壓泵41抽取冷卻了的循環液,循環液通過分管時帶走電池箱12內的熱量,實現對鋰電池降溫的作用。
以上結合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說明,但所述內容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不能被認為用於限定本實用新型的實施範圍。凡依本實用新型申請範圍所作的均等變化與改進等,均應仍屬於本實用新型的專利涵蓋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