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秉忠為什麼當和尚?又為什麼還俗?劉秉忠對元朝的影響
2024-02-05 14:07:15 2
劉秉忠,為元世祖忽必烈時期著名大臣,生於公元1216年,去世於公元1274年,是邢州人氏。
劉秉忠最開始叫劉侃,字仲晦,號藏春散人。後來他被天寧寺虛照禪師收為徒弟,開始信佛教後,又改名子聰。劉秉忠這個名字,還是他如朝為官之後,才取的。
劉秉忠其人在忽必烈還沒有登基之時,經由海雲禪師的提攜,一同進京覲見忽必烈,隨後因為才華出眾被忽必烈收在身邊,此後便成為忽必烈的左右親信。
他才能極高,專研《易經》以及邵氏《經世書》,至於天文、地理、律歷、佔卜無不精通,天下事了如指掌。忽必烈對其十分欣賞,遇到事情的時候,都願意與劉秉忠商量。而劉秉忠個人能力的確不錯,每每都會給忽必烈提出十分不錯的建議,這也就使他在忽必烈這兒越發受到重用。等到後來的時候,忽必烈對其本人可以說是十分信服的。
劉秉忠自從被忽必烈留在身邊之後,就一直為忽必烈出謀劃策,對元世祖統一中國,立下汗馬功勞。至元十一年去世的時候,忽必烈十分悲痛,對朝臣說:「秉忠為朕盡忠三十餘年,小心謹慎,不避艱險,言無隱情,其學問之深,惟朕知之。」劉秉忠後來治喪所花,都是內務府出的錢,最後受令將劉秉忠葬在了大都。
元世祖還追贈劉秉忠為太傅,封趙國公,諡號文貞,等到成宗時,追贈太師,改諡文正,仁宗時,追封常山王。像劉秉忠這樣一個漢臣,然後還位列三公之人,在元朝僅僅只有劉秉忠一人。由此可見,劉秉忠其人為元朝作出的貢獻,以及元代統治者對其的讚揚。
劉秉忠實際上在很長一段時期都是當和尚的,具體一點的來說在忽必烈繼位之前,劉秉忠其實一直以來都是以和尚的身份留在忽必烈身邊,未曾擔當任何職位,同時為忽必烈建言。而他最後還俗,入朝為官還是奉的忽必烈的詔令,是「奉旨還俗」。
在忽必烈繼位之前,劉秉忠就為忽必烈出謀劃策,立功無數,對於元朝整個的發展建設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等到忽必烈繼位之後,許多有功之臣都得以更進一步,但是只有劉秉忠依然留在忽必烈身邊,穿的還是舊衣服(這裡的舊衣服,實際上指的是劉秉忠穿的還是僧衣,而沒有更換官服)。
最開始提出這一點,並且建議忽必烈嘉獎劉秉忠的是翰林學士王鄂。王鄂上奏忽必烈,言:「秉忠久侍籓邸,積有歲年,參帷幄之密謀,定社稷之大計,忠勤勞績,宜被褒崇。」
意思就是劉秉忠早在陛下還沒有繼位的時候,就已經參與到了軍國大事中來,並且跟隨您時間這麼久,立功無數。如此忠誠之人,應該被褒獎推崇。
雖然是王鄂提出的,但實際上是忽必烈授意。所以後面忽必烈理所當然的批准了這封奏摺,命劉秉忠還俗,拜其為光祿大夫,位至太保,參與領導中書省政事。甚至還同時將翰林院大學士竇默之女嫁給他,賜其奉先坊作為府邸,住處妻子包括工作都給一併解決了。
劉秉忠在後世有一個十分牛逼的稱呼,叫「大元帝國的設計師」。一國的設計師,的確是十分牛氣的。這個稱呼十分貼切和形象的說明了劉秉忠對大元帝國的影響和功績。
第一,元朝這個國號,就是劉秉忠建議的。他上書建議忽必烈,取《易經》「大哉乾元」之意,將蒙古更名為「大元」,忽必烈採納了這個建議,於是蒙古帝國,此後更名為元朝。
第二,劉秉忠奉命主持了元朝京師大都和陪都上都的建設。
第三,劉秉忠制定了大元帝國的官職。
第四,朝見皇帝禮節、百官的服飾及俸祿。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細小的規矩,也是劉秉忠設計建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