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輛制動盤的製作方法
2024-02-07 03:59:15 4
專利名稱:車輛制動盤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於車輛工程領域,涉及車輛制動器,尤其是盤式制動器的制動盤結構。
背景技術:
現有車輛制動器中盤式制動器的制動盤在制動盤的盤面上設有相互間隔的容垢槽和通風散熱組孔,例如中國專利CN01261467所公開的內容,其存在的缺點是因為容垢槽和通風組孔相互間隔,其上設置的通風孔的數量受到較大限制,導致通風效果較差;如果增加通風孔則會減少制動盤的有效摩擦面積,影響安全性;另外,要清除其容垢槽中的汙垢比較困難。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新型空調機連接結構,增加通風、提高制動盤冷卻效果、提高制動效能,克服現有技術的上述缺點。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解決方案是一種車輛制動盤,盤面上設有容垢槽,包括通風孔,其特徵在於所述的通風孔設置在容垢槽內。
進一步,包括兩個制動面,由連接體連接,在兩個制動面之間形成冷卻風道,該通風孔與冷卻風道連通。
該連接體由盤面中心呈放射狀分布,在兩個制動面之間形成若干獨立的冷卻風道,各自連通不同的通風孔。
該通風孔開設在容垢槽的底部。
還包括開設在盤面上的通風孔。
由於採用了上述方案,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優點將通風孔開在容垢槽內,既能夠容納汙垢,而且在設置同樣數量容垢槽、通風孔的情況下,其制動盤的有效摩擦面積較大,制動效果更好;增加通風孔數量的餘地更大,冷卻效果更好;同時,還可以利用流經通風孔的氣流直接清除容垢槽中的汙垢。
圖1第一實施例車輛制動盤的立體圖;圖2具有局部剖視的第一實施車輛制動盤的俯視圖;圖3為圖2中A-A向剖視圖;圖4第一實施車輛制動盤的仰視圖;圖5為圖4中B-B向剖視圖;圖6第二實施例車輛制動盤的立體圖;圖7第二實施例車輛制動盤的俯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實施例,如圖1-5所示,制動盤1的盤面8上設有若干沿圓周排列的成弧形的容垢槽5,在容垢槽5的底部開有若干通風孔4。制動盤1的中間設置若干連接體3,通過連接體3將制動盤1的兩個制動面連接在一起。進一步,可以在相鄰的兩個連接體3之間形成獨立的冷卻風道2,各通風孔4與冷卻風道2相通。冷卻風道2的氣流可以經過通風孔4流入容垢槽5中,一方面冷卻了制動盤1,另一方面還能以流動的氣流清除容垢槽5中積留的汙垢。
如圖4所示為第一實施例車輛制動盤的仰視圖,盤面8上有容垢槽5,其弧度方向與圖2所示的相反,其上也開有通風孔4。圖5為圖4中B-B向剖視圖。
第一實施例的所有通風孔4均開在容垢槽5的底部,實際上並不僅限於此,通風孔4隻要開設在在容垢槽5內即可,所以通風孔4也可以開設在容垢槽5的側面,或者是同時分別開設於容垢槽5底部與側面;進一步,為了增大制動盤的有效摩擦面積,可以減少容垢槽5的數量,同時除了容垢槽5內的通風孔4之外,還可以將通風孔直接開設在盤面上,如圖6所示的第二實施例制動盤11的盤面18上有容垢槽15,其上開有通風孔14,此外,盤面18上還直接開有通風孔16。
容垢槽除了可以是上述的弧形,還可以是直線或其它任意形狀,其長度也可以延伸到制動盤的邊緣,其數量也可以根據需要進行設置;同樣,通風孔的形狀可以是任意的,數量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而定。
上述的對實施例的描述是為便於該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能理解和使用本實用新型。熟悉本領域技術的人員顯然可以很快地對這些實施例做出各種修改,並把在此說明的一般原理應用到其他實施例中而不必經過創造性的勞動。因此,本實用新型不限於這裡的實施例,本領域技術人員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揭示,對於本實用新型做出的改進和修改都應該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之內。
權利要求1.一種車輛制動盤,盤面上設有容垢槽,包括通風孔,其特徵在於所述的通風孔設置在容垢槽內。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輛制動盤,其特徵在於包括兩個制動面,由連接體連接,在兩個制動面之間形成冷卻風道,該通風孔與冷卻風道連通。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車輛制動盤,其特徵在於該連接體由盤面中心呈放射狀分布,在兩個制動面之間形成若干獨立的冷卻風道,各自連通不同的通風孔。
4.根據權利要求1至3中任一所述的車輛制動盤,其特徵在於該通風孔開設在容垢槽的底部。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車輛制動盤,其特徵在於還包括開設在盤面上的通風孔。
專利摘要一種車輛制動盤,盤面上設有容垢槽,包括通風孔,所述的通風孔設置在容垢槽內;包括兩個制動面,由連接體連接,在兩個制動面之間形成冷卻風道,該通風孔與冷卻風道連通;該連接體由盤面中心呈放射狀分布,在兩個制動面之間形成若干獨立的冷卻風道,各自連通不同的通風孔;該通風孔開設在容垢槽的底部;還包括開設在盤面上的通風孔。在設置同樣數量容垢槽、通風孔的情況下,其制動盤的有效摩擦面積較大,制動效果更好;增加通風孔數量的餘地更大,冷卻效果更好;同時,還可以利用流經通風孔的氣流直接清除容垢槽中的汙垢。
文檔編號F16D65/847GK2881207SQ20052004547
公開日2007年3月21日 申請日期2005年9月29日 優先權日2005年9月29日
發明者宋佑川 申請人: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