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式螺旋榨油機的製作方法
2024-02-18 08:29:15
專利名稱:連續式螺旋榨油機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於一種連續作業的螺旋式榨油機,特別適用於對油菜籽、花生仁、黃豆、向日葵籽及動物油渣等進行榨油取枯。
目前我國普遍使用的95型螺旋式榨油機是五十年代後期通過國外引進機型改進設計而定型的。它雖然具有結構簡單、操作方便、適應性強等特點,但由於榨級較少,榨籠洩油速度較慢,對料胚的翻造不充分,而且榨膛未端易出現空膛現象。因此,該機長期存在著枯餅殘油率較高,開榨前需用熱原料返復多次將榨膛磨熱,直到枯餅排出口溫度達到70℃以上才可正式開榨,否則將造成油枯排出時不能結餅,特別對於如花生仁等磨擦阻力小、散熱比較快的油料往往在壓榨過程中榨膛的溫度還會逐漸下降,造成枯餅鬆散而不成型的現象。
本發明的目的,擬在不改變該類榨油機的傳動裝置、機座、機體等主要部件的基本結構、尺寸的前提下,設計一種新結構的榨膛、以實現降低枯餅中的殘油率,從而達到既能提高出油率0.8~2%,同時又能使榨機在開榨前不必予熱即可進行正常開榨並保證枯餅成型性好的目的。
本發明的解決方案是在初榨階段適當加大榨籠中條排骨上油隙的出油麵積,以適應初榨階段洩油量較大的特點,減少進入中膛的料胚的含油量;在榨膛中部增大部分膛徑,以此相對增大部分圓排上鋸齒的高度,從而增強榨膛對料胚的翻造能力及料胚在榨膛中的磨擦力,以利於打通油路及保證榨膛溫度,同時增加一榨級以提高出油率;而在出枯前適當加大並穩定出枯的壓力,儘量降低枯餅中的殘油率、保證枯餅成型。本實用新型通過上述方案來達到目的。
圖1為原榨螺及本發明榨螺結構對比示意圖;圖2為原圓排及本發明圓排結構示意圖;圖3為第七節榨螺A7結構圖;圖4為榨籠、榨圈等裝配示意圖;圖5為榨螺A5結構示意圖6為原條排骨及本發明條排骨油隙結構對比示意圖。
本發明的具體實現主要是在原榨螺a僅有一級光榨螺的基礎上增加一級光榨螺A6,亦即增加一個榨級,儘量提高榨機的出油率,同時取消原榨螺a2以及相應在組成榨膛的榨圈中增加一個推撥圈Ⅲ。A1與A2為同一規格的榨螺,可互換,且螺距、根圓、外徑等參數均與原榨螺a1或a3一致,其功能亦與a1、a2、a3三級榨螺相同,其作用主要是送料;A3與原榨螺的a4為相同部件,其功能亦相同;光榨螺A4的直徑為φ93~94mm,兩端直徑分別為φ90mm和φ81mm,其餘參數與原光榨螺a5相同。A6的直徑為φ95mm,兩端直徑分別為φ89mm和φ90mm,其餘參數亦與a5相同。料胚經光榨螺A4壓榨後85%左右的油被分離出來,體積大為縮小,密度加大,形成麵團狀的餅胚,同時將內部微粒間的油路堵塞。榨螺A5的作用是當這種麵團狀的餅胚送入榨螺A5,經A5與圓排的共同作用將其重新翻造後打通油路,再送入光榨螺A6進一步壓榨。由於進入A5的餅胚溫度較高,且較柔軟,因此在原設計基礎上適當減小螺紋螺距的同時,適當增大螺旋面與軸線的夾角,以增大推力。A7為錐體形榨螺,代替原螺紋榨螺a7,其作用是將油枯在出枯前穩定在一定壓力下,利用前級的推力保證枯餅在擠出時成型狀態好,同時可避免原設計中採用螺旋狀榨螺經常出現的空膛現象。圖二中以雙點劃線為分界線,左邊圖b為原設計各圓排和本發明中1至4號圓排(即圖四中b組圓排)的膛徑及鋸齒結構示意圖;右邊圖B部分為本發明5號及以後各圓排(即圖四中B組圓排)的膛徑及鋸齒結構示意圖,該結構與前者不同之處在於僅加大了齒根圓直徑(即加大了膛徑),而齒頂圓直徑不變,即齒根圓呈階梯形分屬於兩個不同的圓柱面上,而齒頂圓在同一圓柱面上,目的在於增加鋸齒的相對高度,使其在工作過程中既能增強其翻造料胚的功能,有利於打通餅胚中的油路,又能保持榨膛溫度。圖六中H圖為本發明條排骨油隙結構圖;h圖為原條排骨油隙結構圖。原油隙L1為0.70mm,L2為0.42mm,油隙的面積約為42.5mm2。由於榨籠中油料籽處於初榨階段,洩油量大,油隙面積過小將影響油枯分離,未洩盡的油將隨粗榨後的料胚進入榨膛中部,減小料胚之間的磨擦力,不利於加強對料胚的翻造。此外由於採用兩種不同寬度的油隙,L2顯得過窄而不利於排油而L1又顯得略寬,致使一部份微粒隨油洩入盛油器中,影響油的質量。本發明的油隙採用等距油隙,L寬為0.62mm,整個油隙面積約為56.8mm2,較之原油隙面積增加30%多,既有利於洩油,又能保證油液的質量。
實施例以95LZ型榨油機為例,原機組的傳動裝置、機座、調節螺栓Ⅱ、傳動軸Ⅰ及榨籠Ⅵ等的結構尺寸均不變;榨螺A1、A2亦都採用原榨螺a1(或a3),原榨螺a2取消。榨螺A3採用原榨螺a4,A4和A6與原光榨螺a5的外形和結構相似,高均為50mm,但A4的外徑為φ93mm,兩端直徑分別為φ90mm和φ81mm;A6的外徑為φ95mm,兩端直徑分別為φ89mm和90mm,A5的螺距為50mm,螺旋面與軸線的夾角為75°;第七節榨螺A7為錐體形光榨螺,其中d7為φ89mm,D7為φ94mm,長S為75mm;第八節榨螺A8為出渣稍頭,與原機a8無異,各圓排的齒頂圓半徑r為48.5mm,1~4號圓排b的齒根圓半徑R1為51mm,5號及其以後各圓排B的齒根圓半徑R2為52.5mm;各條排骨的油隙寬度L均為0.62mm。上述各部件均採用20號優質低碳鋼製造,經滲碳、淬火處理後硬度達HRC58~62。裝配時調節方式與原機同,亦通過調節螺栓Ⅱ進行。
權利要求1.一種連續式螺旋榨油機,它由傳動裝置、機座、榨膛、榨螺、榨籠及調節螺栓構成,其特徵在於它的第四節榨螺為第六節榨螺為光榨螺,第七節榨螺為圓錐體,榨膛有兩個推撥圈,圓排的齒根圓呈階梯形分屬於兩個圓柱面上,各條排骨之間的油隙為等距油隙。
2.按權利要求1所述之連續式螺旋榨油機,其特徵在於第五節榨螺長為90mm,螺旋面與軸線的夾角為75°,第七節圓錐體榨螺兩底直徑d7為φ89mm,D7為φ94mm,高為75mm。
3.按權利要求1所述之連續式螺旋榨油機,其特徵在於所謂圓排的齒根圓呈階梯形分屬於兩個圓柱面上,是指1~4號圓排的齒根圓半徑為51mm,第5號及其以後各圓排齒根圓半徑為52.5mm,第7號榨圈和第12號榨圈為推撥圈。
4.按權利要求1所述之連續式螺旋榨油機,其特徵在於所謂各條排骨之間為等距油隙,是指榨籠中條排之間油隙的寬度均為0.62mm。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連續式螺旋榨油機,該機在不改變原榨機基本結構的情況下,採用增加部分圓排鋸齒的相對高度及一個榨級;在出枯前一級採用圓錐體作榨螺以及各條排骨採用等距油隙等,以此增加對料胚的翻造功能,提高出油率;保證出枯前壓力穩定,不致出現空膛現象以及改善初榨階段的洩油狀況和油液質量。以克服原榨機枯餅殘油率高、開榨前必須預熱等弊端,從而達到提高出油率0.8~2%及不需預熱即可正式開榨和枯餅成型性好的目的。
文檔編號B30B9/12GK2032940SQ88205350
公開日1989年2月22日 申請日期1988年5月7日 優先權日1988年5月7日
發明者李明成 申請人:李明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