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高速率冷凍式乾燥機的製作方法
2024-01-23 05:51:15
本實用新型涉及乾燥設備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高速率冷凍式乾燥機。
背景技術:
冷凍乾燥機一般包括製冷系統和乾燥室,將有水分的物料置放在乾燥室內的擱板上預凍6-8小時後,通過控制擱板溫度進行升華,使物料中的水分直接氣化,從而實現對物料的乾燥。其現有技術中,擱板都是固定安裝在乾燥室內的,從而使得放置在擱板上的待乾燥物料永遠只有一個面與擱板接觸,影響待乾燥物料乾燥的均勻性以及乾燥的速率。
技術實現要素:
基於上述背景技術存在的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出一種高速率冷凍式乾燥機。
本實用新型提出了一種高速率冷凍式乾燥機,包括:乾燥箱,乾燥箱具有箱門,乾燥箱內具有上下布置的乾燥室和動力室;
所述乾燥室內設有相對布置的第一立架、第二立架,所述第一立架和第二立架之間設有若干個分層布置的擱板,擱板的兩側分別與第一立架和第二立架鉸接,擱板的外周邊均設有繞其環形布置的護板,擱板內部均具有供傳熱介質流動的介質流道,所述介質流道具有進液口和出液口;
所述動力室內安裝有驅動機構,所述驅動機構與第一立架或第二立架連接用於驅動第一立架或第二立架在乾燥室內進行上下升降。
優選地,任意相鄰的兩層擱板之間,位於上層的擱板的下板面設有擋料板,該擋料板與位於下層擱板的上板面之間的間距可調。
優選地,擋料板由彈性材料製作而成。
優選地,乾燥室內且位於靠近箱門的一側設有活動條座,所述活動條座與驅動機構連接並由驅動機構驅動在乾燥室內上下運動。
優選地,第一立架可拆卸安裝在乾燥室的底壁上,第二立架可拆卸安裝在活動條座上。
優選地,設置在擱板外周邊的護板包括固定板和活動板,所述固定板與擱板固定連接,活動板位於擱板靠近第二立架的一側並與擱板鉸接,活動板與固定板之間通過插銷進行連接。
優選地,第一立架、第二立架均包括第一立柱、第二立柱,所述第一立柱、第二立柱分別位於箱門的兩側。
優選地,乾燥箱的內、外壁之間設有繞乾燥室環形布置的盤管。
優選地,設置在擱板內部的介質流道的排液口數量至少為兩個,其中一個排液口與所述盤管連通。
優選地,設置在擱板內部的介質流道呈蛇形布置。
本實用新型中,通過使擱板與第一立架、第二立架鉸接,並利用驅動機構驅動第一立架或第二立架進行上下運動,以帶動擱板進行擺動,使得放置在擱板上的待乾燥物料在擱板上來不斷的回滾動,從而提高產品乾燥的均勻性,並有效提高了產品乾燥的速率。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提出的一種高速率冷凍式乾燥機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詳細說明。
如圖1所示,圖1為本實用新型提出的一種高速率冷凍式乾燥機的結構示意圖。
參照圖1,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出的一種高速率冷凍式乾燥機,包括:乾燥箱1,乾燥箱1具有箱門,乾燥箱1內具有上下布置的乾燥室2和動力室3,所述乾燥室2內設有相對布置的第一立架4、第二立架5,所述第一立架4、第二立架5均包括第一立柱、第二立柱,所述第一立柱、第二立柱分別位於箱門的兩側,第一立架4和第二立架5之間設有若干個分層布置的擱板6,擱板6的兩側分別與第一立架4和第二立架5鉸接,擱板6的外周邊均設有繞其環形布置的護板7,擱板6內部均具有供傳熱介質流動的介質流道,所述介質流道在擱板6內部呈蛇形布置,介質流道具有進液口和出液口。所述動力室3內安裝有驅動機構8,所述驅動機構8與第一立架4或第二立架5連接用於驅動第一立架4或第二立架5在乾燥室2內進行上下升降。
本實用新型中,通過使擱板6與第一立架4、第二立架5鉸接,並利用驅動機構8驅動第一立架4或第二立架5進行上下運動,以帶動擱板6進行擺動,使得放置在擱板6上的待乾燥物料在擱板6上來不斷的回滾動,從而提高產品乾燥的均勻性,並有效提高了產品乾燥的速率。
此外,本實施例中,任意相鄰的兩層擱板6之間,位於上層的擱板6的下板面設有擋料板9,利用擋料板9防止擱板6傾斜時物料滾動產生堆積,且該擋料板9與位於下層擱板6的上板面之間的間距可調,以根據不同物料的大小調整二者之間的間距,使物料可以順利通過。
本實施例中,擋料板9由彈性材料製作而成,以防止對物料造成損傷。
本實施例中,乾燥室2內且位於靠近箱門的一側設有活動條座10,所述活動條座10與驅動機構8連接並由驅動機構8驅動在乾燥室2內上下運動;所述第一立架4可拆卸安裝在乾燥室2的底壁上,第二立架5可拆卸安裝在活動條座10上。上述結構的設置可以使得整個第一立架4、第二立架5以及擱板6可以直接從乾燥室2內拆除,以方便檢修清洗。
本實施例中,設置在擱板6外周邊的護板7包括固定板和活動板,所述固定板與擱板6固定連接,活動板位於擱板6靠近第二立架5的一側並與擱板6鉸接,活動板與固定板之間通過插銷進行連接。活動板的設置可以使得護板7的靠近箱門的一側可以打開,以方便物料的取、放。
本實施例中,乾燥箱1的內、外壁之間設有繞乾燥室2環形布置的盤管11,設置在擱板6內部的介質流道的排液口數量至少為兩個,其中一個排液口與所述盤管11連通。工作過程中,當輸入介質流道的傳熱介質為冷媒介質時,該傳熱介質經介質流道中的一個排出口流入盤管11內,以維持乾燥箱1內的持續低溫。當輸入介質流道的傳熱介質為熱媒介質時,該傳熱介質經介質流道中的另一個排出口排處。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並不局限於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揭露的技術範圍內,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及其實用新型構思加以等同替換或改變,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