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攪拌葉片的製作方法
2024-02-26 09:08:15 1

本發明涉及汙泥處理技術領域,特別是新型攪拌葉片。
背景技術:
汙泥是汙水處理過程中產生的副產品,汙泥的成分極為複雜,主要含有大約80~90%的水分,以及其他可被回收利用的有機質、各類有機物、 多種微量元素以及可能對環境造成不良影響的病原微生物、寄生蟲卵、重金屬等。將汙泥進行無害化、資源化處理,是世界範圍內生態環境保護的一個重要課題。傳統的汙泥處理方法包括投海(或直接排放)、填埋以及堆肥化,但是都存在對環境的負面影響(水質汙染、土層汙染以及空氣汙染等)以及空間資源(土地和水場)的佔用和浪費等缺點,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工業國家所禁止或廢棄。
目前已陸續研發出一些汙泥處理方法和裝置,以期望降低汙泥中的有害物質含量,並通過汙泥處理對其進行二次回收利用。其中,對汙泥進行攪拌水解處理是一種有效的汙泥處理手段。現有的汙泥攪拌水解處理主要存在以下不足:(1)在進行攪拌時,通常攪拌葉片的邊對汙泥進行切割攪拌,攪拌力度小,汙泥在攪拌裝置中翻動不夠劇烈,從而導致充分水解所花的時間長,效率不高;(2)攪拌葉片為薄片狀,使用一段時間後回出現變形,使用壽命不高,且無法承擔大轉速的攪拌。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克服現有技術的缺點,提供攪拌阻力小、傳熱面積大、水解效率高的新型攪拌葉片。
本發明的目的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新型攪拌葉片,包括葉片A和葉片B,所述的葉片A和葉片B機構相同且呈「8」字形設置在攪拌軸上,葉片A和葉片B均包括第一葉片側板、第二葉片側板、葉片端板和弧形板,所述的第一葉片側板垂直於攪拌軸設置且與攪拌軸的端面平行,所述的第二葉片側板垂直於攪拌軸設置且與第一葉片側板一側緊貼而另一側呈一定角度張開,第一葉片側板和第二葉片側板張角處設置有葉片端板且在三者之間還設置有將其封閉形成空腔的弧形板,葉片端板上遠離攪拌軸的端頭設置有攪拌扒爪。
所述的攪拌扒爪為矩形塊且該矩形塊與葉片端板平行。
所述的攪拌扒爪的寬度大於葉片端板的寬度。
所述的葉片A和葉片B均為扇形葉片。
所述的攪拌軸為空心軸,第一接片側板、第二葉片側板和葉片端板所形成的空腔與攪拌軸相連通。
本發明具有以下優點:(1)攪拌扒爪的設置增大了葉片A和和葉片B與汙泥的接觸面積,攪拌扒爪起到類似犁耙的左右,攪拌力度大,充分地對汙泥進行攪拌,促進汙泥的水解,水解效率高;(2)第一葉片側板、第二葉片側板、葉片端板和弧形板的設置使得整個葉片的厚度得到增強,受力能力增強,且四者所形成的內部空腔空間大,通入的高溫液體多,充分對汙泥起到加熱作用。
附圖說明
圖1 為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 為本發明的俯視圖;
圖中,1—葉片A,2—葉片B,3—第一葉片側板,4—第二葉片側板,5—葉片端板,6—弧形板,7—攪拌扒爪。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做進一步的描述,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不局限於以下所:
如圖1所示,新型攪拌葉片,包括葉片A1和葉片B2,所述的葉片A1和葉片B2機構相同且呈「8」字形設置在攪拌軸上,葉片A1和葉片B2均包括第一葉片側板3、第二葉片側板4、葉片端板5和弧形板,所述的第一葉片側板3垂直於攪拌軸設置且與攪拌軸的端面平行,所述的第二葉片側板4垂直於攪拌軸設置且與第一葉片側板3一側緊貼而另一側呈一定角度張開,第二葉片側板4起到推動汙泥的作用,第一葉片側板3和第二葉片側板4張角處設置有葉片端板5且在三者之間還設置有將其封閉形成空腔的弧形板6,葉片端板5上遠離攪拌軸的端頭設置有攪拌扒爪7,攪拌扒爪7為矩形塊且該矩形塊與葉片端板5平行,攪拌扒爪7的寬度大於葉片端板5的寬度,當攪拌軸帶動葉片A1和葉片B2轉動時,攪拌扒爪7起到類似爬犁的作用對汙泥進行充分攪拌,使汙泥攪拌更為劇烈。
進一步地,所述的攪拌軸為空心軸,第一接片側板3、第二葉片側板4和葉片端板5所形成的空腔與攪拌軸相連通。通過向攪拌軸的一端通入高溫液體(比如高溫油液),高溫液體流入葉片A1和葉片B2的空腔內,在攪拌時起到對汙泥的加熱作用,促進汙泥水解,在與汙泥進行熱交換後從攪拌軸的另一端流出。
本實施例中,所述的葉片A1和葉片B2均為扇形葉片。
工作時,通過攪拌軸向攪拌葉片空腔內通入高溫液體,高溫液體促進汙泥水解,同時通過攪拌軸帶動攪拌葉片轉動,攪拌扒爪7起到主要攪拌的作用,第二葉片側板4起到推動汙泥流動的作用且還起到一定的輔助攪拌作用,由於整個攪拌葉片的厚度相比於傳統的攪拌葉片厚度厚很多,無論轉速多塊,均不宜出現變形。
以上所述僅是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理解本發明並非局限於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應看作是對其他實施例的排除,而可用於各種其他組合、修改和環境,並能夠在本文所述構想範圍內,通過上述教導或相關領域的技術或知識進行改動。而本領域人員所進行的改動和變化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範圍,則都應在本發明所附權利要求的保護範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