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跨橋梁渦激振動抑制構造的製作方法
2024-01-27 21:22:15 1
大跨橋梁渦激振動抑制構造的製作方法
【專利摘要】大跨橋梁渦激振動抑制構造,以在確保渦振抑振效果明顯的前提下,減少導流板鋼材用量,從而有利於降低橋梁建造成本。它包括固定安裝於箱梁底板(10)上的檢修導軌(11),所述檢修導軌(11)一側單側順橋向通長布置導流板(20),導流板(20)通過安裝構件(21)固定安裝在箱梁底板(10)上。
【專利說明】大跨橋梁渦激振動抑制構造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橋梁,特別涉及一種大跨橋梁渦激振動抑制構造。
【背景技術】
[0002]大跨橋梁容易發生風致振動現象,包括顫振、渦激振動、抖振、靜力失穩等。其中橋梁主梁在自然風作用下發生的渦激振動,雖然不像顫振那樣具有發散的性質和很大的破壞作用,但也會影響橋梁運營期間的舒適性和橋梁架設期間的作業條件,嚴重時還會導致結構疲勞。而在不改變橋梁結構與使用性能的前提下,適當改變橋梁的外形布置或者附加一些導流裝置,往往可以減輕橋梁的風致振動。
[0003]目前,許多國家研究了箱梁的渦激振動制振方案,主要措施有:加裝風嘴、導流板、穩定板,其作用是使主梁斷面接近流線型,避免或推遲漩渦脫離的發生。其中,在箱梁底部檢修車軌道兩側布置導流板是主要採用的技術措施,導流板通常採用的是鋼板,通過安裝構件與箱梁焊接或者栓接。但如此布置,鋼材用量及安裝成本較高,不夠經濟。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大跨橋梁渦激振動抑制構造,以在確保渦振抑振效果明顯的前提下,減少導流板鋼材用量,從而有利於降低橋梁建造成本。
[0005]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採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0006]本實用新型的大跨橋梁渦激振動抑制構造,包括固定安裝於箱梁底板上的檢修導軌,其特徵是:所述檢修導軌一側單側順橋向通長布置導流板,導流板通過安裝構件固定安裝在箱梁底板上。
[0007]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對於大跨橋梁,只在導軌單側布置導流板,既可以起到抑制渦振的效果,大幅度減少導流板鋼材用量,有利於降低橋梁建造成本,而且安裝更為方便。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08]本說明書包括如下一幅附圖:
[0009]圖1是本實用新型大跨橋梁渦激振動抑制構造的斷面結構示意圖。
[0010]圖中示出構件名稱及所對應的標記:箱梁底板10、檢修導軌11、導流板20、安裝構件21。
【具體實施方式】
[0011]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0012]參照圖1,本實用新型的大跨橋梁渦激振動抑制構造,包括固定安裝於箱梁底板10上的檢修導軌11,在檢修導軌11 一側(內側或者外側)單側順橋向通長布置導流板20,導流板20通過安裝構件21固定安裝在箱梁底板10上。導流板通常採用鋼板,與安裝構件21焊接或者通過螺栓連接。
[0013]以南京長江第四大橋為例,該橋是石忠高速公路控制性關鍵工程,對滬蓉國道主幹線支線的全線貫通有著決定性的作用。其施工圖設計階段主橋全長為2476m,為166m+409m (邊跨)+1418m (主跨)+364m (邊跨)+119m組成。主梁為閉口單箱單室鋼箱梁,梁高(中心線處)3.5m。寬38.8m,中間設中央護欄,兩邊各設邊護欄、檢修道護欄。由實驗可知,引起主梁渦激振動的主要原因是位於箱梁底板10的檢修導軌11,因此渦振抑振方案研究主要圍繞檢修導軌11進行。按照以往通常方案是在檢修導軌11兩側布置導流板,其渦振振幅雖可明顯減小,但鋼材用量較大,不夠經濟。採用本實用新型的大跨橋梁渦激振動抑制構造,只在在檢修導軌11單側(內側或者外側)設置導流板20,導流板鋼材用量大幅度減少,而且渦振抑振效果明顯,其具體參數為:檢修導軌11距箱梁底板10邊緣2.4m,檢修導軌11與箱梁底板10間距為18cm ;檢修導軌11內側布置導流板20,導流板20的寬度為1.0m,邊緣距導軌34cm,與底板的夾角為23°,相對於箱梁底板10的傾角為23°。
[0014]以上所述只是用圖解說明本實用新型大跨橋梁渦激振動抑制構造的一些原理,並非是要將本實用新型局限在所示和所述的具體結構和適用範圍內,故凡是所有可能被利用的相應修改以及等同物,均屬於本實用新型所申請的專利範圍。
【權利要求】
1.大跨橋梁渦激振動抑制構造,包括固定安裝於箱梁底板(10)上的檢修導軌(11),其特徵是:所述檢修導軌(11) 一側單側順橋向通長布置導流板(20),導流板(20)通過安裝構件(21)固定安裝在箱梁底板(10)上。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大跨橋梁渦激振動抑制構造,其特徵是:所述導流板(20)相對於箱梁底板(10)的傾角為23°。
【文檔編號】E01D19/00GK203546582SQ201320660496
【公開日】2014年4月16日 申請日期:2013年10月24日 優先權日:2013年10月24日
【發明者】丁靜, 廖海黎 申請人:西南交通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