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同情與悲憫話題作文800字
2024-02-16 07:45:15
同情與悲憫我願每個人都有住房,每張口都有飽飯,每個心都得到溫暖。我想擦乾每個人的眼淚,不再讓任何人拉掉別人的一根頭髮。
——巴金
什麼是悲憫,悲是慈悲,憫是體恤,悲憫是源於同情卻又高於同情的一種博大的情懷。那同情又是什麼呢?北大教授曹文軒這樣告訴我們,同情就是一個人處在一種悲劇性的境況中,另一個人面對著,心靈忽然受到觸動,然後生出扶持與援助的願望。當他進行這種扶持援助之時或在完成了這種扶持援助之後,心裡感到有一種溫熱的暖流流過,並且因為實施了他的高尚行為,從而使他的人格提升了一步,靈魂受到了一次淨化,更加願意在以後的日子裡,繼續去實施這種高尚的行為。
悲憫者,悲天災而憫人禍。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摧毀了數萬人的家園,舉國哀慟,無論是身家過億的富翁,還是月薪只有幾百塊錢的工人,無論是居廟堂之高的達官貴人,還是無權無勢的平民百姓,無論是國內公民還是海外華人,都紛紛伸出了援助之手。他們所表現的同情與悲憫不止是給受困者以安慰,更高的一層是它詮釋了「人」字結構是相互支撐,也正是因為這種同情與悲憫,使災民很快得以擺脫死亡的陰影,重新振作,重建家園。
悲憫之情是溫暖人間的薪火,是人類共同傳承的良知,也是中華民族優良的傳統。兩千多年前,孔子攜弟子周遊列國,在山中碰到一位老婦人正在哭被老虎吃掉的親人。一家人因不堪苛捐雜稅而躲進深山,卻仍然逃不過家破人亡的厄運。孔子非常同情老婦人的遭遇,感嘆「苛政猛於虎」,對統治者的苛政提出抗議。而在近代,魯迅則在作品中對下層社會的人們如閏土、祥林嫂、華老栓等寄予深深的同情,哀其不幸又怒其不爭,以手中的筆為匕首投槍,呼喚人民覺醒。
同情與悲憫在當代是建立和諧關係,構建和諧社會的必要條件。在物慾橫流的當今世界,人們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越來越少,赤裸的金錢交易淡薄了親情友情,這就更需要我們常懷悲憫之心,伸出友愛之手,去關心和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在我們的身邊,不乏這樣感人的事跡。叢飛,一個為了幫助貧窮孩子而導致無錢治病去世的好心人,他只有一個女兒,卻是一百多個孩子的父親,他以實際行動向社會展現他的悲憫之心。還有世界上不少富豪如比爾蓋茨、巴菲特、李嘉誠都將自己很大一筆財富獻出做慈善事業。是悲憫之情使他們幫助弱勢群體克服眼前的困難,重塑生活的希望。
如果世界上沒有悲憫之情,人與人之間將變得冷酷無情,生活將充滿苦難。一些腐敗分子沒有了悲憫之心,同時也失去了廉恥之心,沒有了做人的底線,更是把黨的宗旨和人民利益置於度外,所以才貪得無厭,巧取豪奪,敗壞了黨和政府的聲譽。失去悲憫之心的醫生不管病人死活收受紅包,掏光病人家屬的腰包,使很多人生了病不敢進醫院。失去悲憫之心的城管對進城出賣農產品的農民,擺攤設點的小販大打出手,砸爛和搶走攤主賴以為生的工具。失去悲憫之心的壟斷部門動不動就提價,降低服務標準,損害消費者的權益。沒有悲憫之心的人終將被社會唾棄。
常懷悲憫之情,同情之心,可以使人們在關心他人,幫助他人中精神得到淨化,靈魂得到升華。悲憫之情不是居高臨下的審視,不是富人對窮人,強者對弱者的恩賜,而是平等的給予。如果每個人都用愛去關懷他人,幫助他人,世界將充滿溫馨與和諧。
悲憫有個詞「悲天憫人」,大抵是指對他人的同情與憐憫,把範圍再擴大,便是對世間萬物的憐憫之情。這種憐憫是建立在「悲」之上的,所以更多了一份感傷情懷。
歷史上的各大思想幾乎都是建立在這種情懷之上的,喬達摩·悉達多為人的生老病死而悲,耶穌為下層人民的苦難而悲,而孔子悲的則是戰火紛飛中人民的疾苦。因為悲憫,佛教徒們以普渡眾生為己任,甚至不惜割肉餵鷹以保天地和諧。因為悲憫,基督教以神為天地之父,教導人們眾生平等。而儒家則提出了「仁愛」之說。因為仁,所以不生惡意;因為愛,所以團結互助,仁愛在中華文明傳承了三千年,至今仍為世人所公認,這是因為每個人固有一份悲憫的心——誠如孟子所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
正因如此,悲憫也就成了每個人的權利。無論你是貧窮,富有,身懷殘疾或體格健壯,你都有權去悲憫,對一朵花的凋零,一段枝條的枯萎,亦或是一個人的可悲遭遇而產生同情。這種悲憫發自內心,正因如此,它不因外物而改變。你可以悲憫任何一個人,甚至包括你的敵人,儘管你的恨遠大於你的同情。但因為悲憫,世界上才有了那最後一刻的善與愛。
然而,儘管每個人都有悲憫的權利,但並非每個人都知道表達自己悲憫情感的最好方式。有一些富有的人,看不下窮苦人們的艱難生活,拿出大筆的錢捐助窮人,然而這種赤裸裸的幫助不但會傷害他人的自尊心,還會滋長他人依靠救濟生存的心理。因此,一來幫助他人要先懂得尊重,你的悲憫並不能成為你對他們藐視的藉口;二來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最好的幫助不在於物質上的援助,而在於精神上的啟迪。一個擁有漁技的人,到哪兒也不會窮困。
悲憫儘管建立在「悲」上,但它所帶來的往往並非悲的結果,有一份善良的心,與一種適當的方式,人的悲憫便會成為世界和諧的原動力。有時,過分的憐憫與關心,會使被關心者成為溫室中的花,籠中的鳥,畢竟也總有人想要以弱者的姿態謀求不勞而獲的生存。然而,人與人之間適當的同情,會成為聯繫每一份感情的紐帶。你對萬物有同樣的悲憫與仁愛,萬物也會用同樣的愛對待你。
用一顆悲憫的心去看一切吧!縱使萬物不因你而改變,你又會失去什麼呢?用一縷縷同情與悲憫建立的紐帶,才是最牢固的聯繫,正如墨子所倡導的兼愛,如果有愛一切的心,若能對天地和諧有一二分的益處,那麼縱使摩頂接踵風塵勞碌,縱使眾人皆白唯我獨黑,又有何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