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碳碳板材碳化用工裝的製作方法
2024-02-01 14:32:15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工裝,尤其涉及一種碳碳板材碳化用的工裝。
背景技術:
碳-碳板材是由碳纖維預製體經過浸漬膠粘劑(樹脂),壓機壓制固化成板型件後,再經高溫裂解反應(樹脂碳化)後製成的碳-碳複合材料板材。由於板材的面積較大,一般為邊長1010~1370mm的方形件,因而碳化時需將板材平放在爐子裡的石墨底板上,碳化前作業人員需用吊裝工具(三隻鋼製吊鉤)將圓形石墨底板吊入爐內,然後操作人員進入爐內將吊裝工具(三隻鋼製吊鉤)卸下從爐中取出,後將碳碳板材分多次用吊帶吊入爐內,由於爐內操作空間有限,只能容納一人操作,這樣就造成每次吊入爐內的板材不能過重,否則單人無法完成把板材平放在圓形石墨底板上的操作,操作完後吊入下個板材前爐內,為保證爐底人員的安全,爐內人員必須出到爐外,這樣就造成人員的頻繁進出爐,同樣,碳碳板材的出爐過程也是如此,從上述裝出爐過程可以看出,在裝出爐作業中操作人員需多次進出爐,操作複雜、浪費時間,同時操作人員多次進出爐也帶來了更多的安全隱患。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針對現有的碳碳板材裝出爐過程中操作複雜、人員多次進出爐的現狀,提供一種碳碳板材碳化用工裝。
本實用新型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碳碳板材碳化用工裝,其特徵在於,包括上壓石墨板、下承載石墨板和若干爐內支撐柱,所述上壓石墨板和下承載石墨板均呈圓形,所述上壓石墨板與下承載石墨板上下對應且大小相同,所述上壓石墨板與下承載石墨板的中間用於放置碳碳板材,所述爐內支撐柱位於下承載石墨板的下方,所述下承載石墨板的底部設有至少兩個相對其中心線相對稱的用於固定吊帶的吊裝槽。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通過本實用新型的工裝的使用,將原本需要在爐內完成的操作轉移到爐外進行,減少了裝出爐的工作量,節省時間,減少安全隱患。
在上述技術方案的基礎上,本實用新型還可以做如下改進。
進一步,所述下承載石墨板和上壓石墨板的側面也設有與下承載石墨板底部的吊裝槽位置相對應的吊裝槽。
採用上述進一步技術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在吊裝過程中,可更有效的限定吊帶的位置防止滑脫,防止板材變型。
進一步,所述工裝包括4個相對下承載石墨板的中心線對稱分布的爐內支撐柱。
採用上述進一步技術方案的有益效果是,能夠更加穩固的支撐著下承載石墨板。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工裝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工裝相對碳化爐的位置關係示意圖;
圖1和圖2中,1、上壓石墨板;2、下承載石墨板;3、支撐柱;4、碳碳板材;5、吊帶;6、吊裝槽。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實例對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徵進行描述,所舉實例只用於解釋本實用新型,並非用於限定本實用新型的範圍。
實施例1:
如圖1所示,一種碳碳板材碳化用工裝,包括上壓石墨板1、下承載石墨板2和4個爐內支撐柱3,上壓石墨板和下承載石墨板均呈圓形,上壓石墨板與下承載石墨板上下對應且大小相同,上壓石墨板與下承載石墨板的中間用於放置碳碳板材4,爐內支撐柱位於下承載石墨板的下方並相對其中心線對稱分布支撐著下承載石墨板的四角,下承載石墨板的底部設有兩個相對其中心線相對稱的用於固定吊帶5的吊裝槽6。
實施例2:
如圖1所示,一種碳碳板材碳化用工裝,包括上壓石墨板1、下承載石墨板2和4個爐內支撐柱3,上壓石墨板和下承載石墨板均呈圓形,上壓石墨板與下承載石墨板上下對應且大小相同,上壓石墨板與下承載石墨板的中間用於放置碳碳板材4,爐內支撐柱位於下承載石墨板的下方並相對其中心線對稱分布支撐著下承載石墨板的四角,下承載石墨板的底部設有兩個相對其中心線相對稱的用於固定吊帶5的吊裝槽6,下承載石墨板和上壓石墨板的側面也設有與下承載石墨板底部的吊裝槽位置相對應的吊裝槽。
使用上述工裝進行碳碳板材裝爐過程的具體過程如下:
1)作業人員在爐外將需要裝爐的碳碳板材整齊的擺放在下承載石墨板上;
2)作業人員在爐外將上壓石墨板壓在擺放好的碳碳板材上,並將上壓石墨板側面的吊裝槽與下承載石墨板的吊裝槽對齊;
3)將吊帶(兩根)從下承載石墨板下穿過,並固定在下承載石墨板底部的吊裝槽和上壓石墨板的吊裝槽中,用行車將整個工裝吊入爐內,操作人員進入爐內將吊帶取出。即完成裝爐作業。
使用上述工裝進行碳碳板材出爐作業的具體過程為:
1)作業人員攜帶吊帶(兩根)進入爐內,將吊帶從下承載石墨板下穿過,並固定在下承載石墨板的吊裝槽和上壓石墨板的吊裝槽中,並將吊帶與行車連接妥當,然後操作人員出爐,再用行車將整個工裝吊出爐外。
2)作業人員在爐外取下吊帶,將上壓石墨板搬走,將碳碳板材從下承載石墨板上取下,即完成出爐作業。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並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