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移動的今天是騰訊的明天?
2023-04-01 13:00:13 2
近期將網際網路類比07年中國移動的觀點喧囂塵上
最初是興業證券全球首席策略分析師的觀點,認為:
「網際網路已經從成長股邏輯走向價值股邏輯,未來的演繹可以參考2007年之後的中國移動,中國移動2007年見最高點160港幣,至今還是歷史的高點,跌到2021年初39港幣。站在2007年的時候看中國移動,真的是花好月圓,誰能想到那個時候代表成長、代表著高估值,代表中國當時核心資產的中國移動,十年以後估值穩定在6倍到8倍之間徘徊,這就是香港市場的極端性。」
這位分析師說的是整個網際網路行業,我們認為沒太大問題。
但後來,某自媒體把這個論斷變形渲染成「中移動的宿命,也是微信的宿命」,作者李彤Eastland。有意思的是這個作者在2021年7月30日茅臺前復權最低1657元的時候還寫過一篇文章《白酒股被嚴重高估》,配圖是茅臺。現在茅臺又接近2000元。
而此前2020年9月21日前復權開盤1673元的的時候還寫過一篇《茅臺被嚴重低估》
過了一年,對於差不多的價格認知就從「嚴重低估「到「嚴重高估」,我實在不知道這種觀點對投資有什麼參考意義。
這就是之前的吐槽:今天必須要為坤坤和茅臺發下聲了
當然,今天要辯的重點還是「微信」
作者全文核心觀點如下:「管道」的宿命是被「過頂」
所謂「管道」就是運營方不能染指「管子」裡跑的內容。給朋友發簡訊說「請你吃飯」,電信運營商不能發簡訊問「吃什麼?叫個車嗎?」#微信也不能#「管道」的宿命是被「過頂」,簡稱OTT(Over The Top)。OTT就是以別家提供的產品和服務為基礎,越過服務提供者直達用戶。
搶了電信運營商語音、短/彩信生意的微信也是「管道」,供十幾億人免費使用,具備公益性。
但微信也是「管道」,只不過投資者沒認識到。#微信的價值被高估#
從邏輯上講,這種論斷漏洞百出:
首先,不能染指「管子」裡跑的內容這個結論就是錯的。
移動的問題是不願意服務,移動能提供的服務本來能更好,飛信原本有成為微信的潛力,只是自己沒贏得市場競爭。但微信則完全不同,它主動提供服務,它會問你要不要玩個遊戲,要不要去京東買個包。當然從社會價值來說,穩定的服務業也對社會很重要。對於這種主要邏輯都漏洞百出的文章,都有10萬+的閱讀也是醉了。
其次,這位作者在論述新老經濟時,片面地強調時勢造英雄,而忽略體質文化的差異性。
我的看法:新老經濟的差距就在於對「更好」的追求。而所有的文化組織結構都得導向「更好」。那是一種永不滿足的組織。萬華化學是老經濟吧?但布局的新材料卻是新經濟。海康威視攝像頭是老經濟吧?但布局的物聯網數位化改造是新經濟。這些都是第五級組織自發地為了「更好」更「創新」而產生的蛻變。「老經濟」完全可以變成「新經濟」。
移動也完全可以成為新經濟,但他甚至都喊不出一句「更好」更有追求的slogan。雖然移動從大廠挖了不少人,但在移動的朋友們依然和我們感嘆中國電信是誰的,移動的效率和文化不行。反觀騰訊,騰訊過去的追求是最好的通訊產品,現在是科技向善連接一切的使命感。一直追求的是「小步快跑,快速迭代,給用戶的服務每天都更好一些。」的急迫感。
我覺得成為老經濟的代言詞就在於: 少了對於更好服務的使命感與急迫感。
我們認為如果一個企業能持續不斷地瘋狂為社會創造更大的價值,他們價值也會不斷增長中國電信是誰的,關鍵就在於對更好服務的使命感與急迫感,以及有沒有為此服務的企業文化以及組織架構。
前兩天小馬哥不是才發聲:騰訊只是一家普通公司,隨時可以被替換。但正是因為企業家有這樣的危機感,我倒是覺得這樣的憂患意識反倒有可能讓騰訊保持相當長時間不沒落。
最後從估值角度來說,我們認為港股不少網際網路公司,哪怕當做公共事業公司來估值也不貴。如果不是非常沒救的公司,便宜時候看空其實是有點壞的。騰訊目前已經跌到一個優質公用事業公司的估值水平,然而以騰訊的性質,會僅僅值一個公用事業公司的錢嗎?我們恰恰認為,這裡可能是個機會而不是一個坑。即使我們判斷錯了,騰訊作為公用事業的價格也合理,除非從今往後大家不用微信了,但萬一騰訊不止是一個公用事業公司呢?相關觀點細節近期文章論述比較多,大家看下面的內容這裡不贅述。
看好港股錯了麼?騰訊控股:一些不成熟的點滴思考
近期反彈也不少,但我們並不以為意。先插個眼,期待長期驗證。
如需了解更多的收錢吧代理加盟詳情,請諮詢電話18883238888.全國招聘代理加盟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