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治皇帝簡介,順治到底是不是出家了 順治皇帝出家的美麗傳說
2023-04-01 11:16:41 1
順治皇帝出家的美麗傳說順治皇帝像 順治十八年(1661年)春正月,丁巳日,執政18年的福臨突然「辭世」。 皇帝正值青春鼎盛的年華,而且事先又無任何預兆,怎麼說「沒」就沒了呢? 各種各樣的說法傳遍了京城。 其中有一種說法屢屢見諸當時人的筆記作品中。據一則逸聞說,在明朝末年,四川峨嵋山金頂有一個老和尚結廬而居,常常一年也不下山一次,不吃不喝,只是終日在蒲團上打坐。他身邊只收了一個小徒弟,這小徒弟當時不過七八歲,因從小在山裡長大,倒也能走些山路,平日常常下山化緣討些飲食。幾年以後,有一天,天氣晴好,日薄西山,金頂上出現了萬道佛光(峨嵋山金頂確實常有奇異的自然景觀出現―― 筆者注),老和尚突然把小徒兒叫到身邊,對他說:「你好好在這裡待一段時間,我要下山走一遭了!」 這小徒兒自幼無父無母,是老和尚把他養大的,所以,與師父的感情如同父子,「不忍師去,牽衣大哭」。 哭得四大皆空的老和尚也有些惻然。想了想順治皇帝簡介,那老僧用手撫摸著小徒兒的光頭,說:「快別這樣!快別這樣!」 小徒兒仍然哭個不停。 老僧長嘆一聲,伸手從衣袖中拿出一軸圖畫,展開一看,原來是一張老僧。 這幅有點怪,「口鼻眼耳悉具,唯無眉」――有眼、有鼻、有耳,但卻沒有畫眉毛。
老僧意味深長地對徒兒說:「我下山後的第12年,你可以離開此地到山下尋我。」 「怎麼才能尋到師父呢?」 小徒兒問。 「你拿著這幅畫,遇見什麼人你都給他看,倘若有人說要給你這畫中的人物添上眉毛,那個人就是我的化身!」 言畢,飄然而去。 其時為清順治六年(1649年)。不久,張獻忠的殘部與入關南下的清軍戰於四川,大肆屠殺川地居民,那小徒兒潛藏在樹木草叢中得以倖免。 11年以後順治皇帝簡介,小徒兒在山上實在不想再待下去了,於是,就提前下了峨嵋山,一路北行,於順治十七年十月到了北京城北的昌平。 昌平,今名昌平縣,明、清之際名昌平州,轄境相當於今天昌平、懷柔、密雲、順義等地,自明成祖以下13代明朝皇陵均在其地。 趕得早不如趕得巧,這一年的十月丙寅日,清世祖福臨從北京城裡出發「觀故明諸陵」――參觀十三陵。 那小徒兒雖然年紀不小了,但卻仍是渾渾噩噩,於世事並不洞達,見了人多的地方,他就讓人看他拿的那幅畫。正趕上這天福臨的興致極好,聽身邊的侍衛說有這樣一個小和尚拿著一幅畫,總想讓別人看,覺得很有趣,於是,命人把他帶到駕前。「把畫拿來讓朕一觀!」福臨很和氣地對小和尚說。 小和尚小心翼翼地把那幅畫拿了出來,展開給福臨看。
「這畫畫得還算不錯,」福臨略略打量了一下,然後說。突然,他雙眉一挑,詫異地問那小和尚:「你這畫中的老和尚口鼻眼耳悉具,為什麼單單沒有畫眉毛呢?」 那小和尚跪在地上不敢說話,他心裡還很委屈地想:「為什麼沒有眉毛?我怎麼知道?師父當年下山的時候只告訴我去尋肯替他添上眉毛的人,他可沒告訴我為什麼沒畫眉毛!」 他這裡正走神呢,只聽福臨在那裡發號施令道:「取筆墨來伺候!」 左右的人一聽,知道這位多才天子又技癢難忍了,一個個不由得會心一笑。 熟悉福臨的人都知道,這位世祖皇帝素愛繪畫,他畫的小幅山水「寫林巒向背,水石明晦之狀」,頗為時人推許(當然難免夾有一些馬屁成分)。據說,他的手指畫、人物速寫都是一絕。有一次,他在出外巡行途中遇見一個大臣,竟命那人跪於身前,然後取過紙筆,刷刷幾筆,就勾勒出那人的一幅小像。 這次見這小和尚拿著的這幅未完工的老僧像,福臨自然如象棋國手遇見了一盤「仙人指路」的殘局一樣,不弄出個結果來,他是絕不肯善罷甘休的。 片刻,一管狼毫軟筆,一硯研好的上等徽墨放在了順治皇帝的面前。好個福臨,抬腕運筆,幾下就給那老僧加上了兩條眉毛,然後,帶有幾分和藹、幾分自得地對那小和尚說:「你把這畫拿回去吧!」 小和尚接過畫一看,立即「痛哭伏地」。
他這一哭,把福臨給哭愣了,忙問是怎麼回事。那小徒兒不敢怠慢,立即把師傅下山前的話一五一十娓娓道出,末了「伏地稱師」,竟 趴在地上認起師傅來了。「世祖恍然悟,尋與徒遁之普陀深巖中」。 這則逸聞的可靠性究竟能有多大,年深日久,已經很難考證。 不過順治皇帝生前曾經想出家,這倒是千真萬確,載諸史籍的。 據《清史稿》載,順治十七年(1660年)八月壬寅日,董鄂氏去世。據福臨說,董鄂氏死時「言動不亂,端坐呼佛號,噓氣而死。薨後數日,顏貌安整,儼如平時」。愛妃的死去,使福臨的精神幾乎崩潰。他萬念俱灰,看破紅塵,棄江山社稷如敝屣,執意要出家為僧,並讓和尚溪森為他剃了發。後來由於溪森的師父玉林以要燒死溪森為要挾,才逼得福臨打消了出家的念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