罐裝食品自動冷熱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5-28 16:42:11 1
專利名稱:罐裝食品自動冷熱裝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用化學藥劑加熱或冷卻罐裝食品的裝置。
當人們從事戶外活動時,如旅遊、登山、釣魚、觀看體育比賽,特別是地質人員進行野外工作和勘測時,希望冬天能吃到溫熱的食物,夏天喝到清涼、冰鎮的飲料。但由於沒有條件,迄今人們仍無法做到這一點,使野外活動格外辛苦。冬天即使能揀柴生火,也是十分不便。在無能源情況下,為保持食物原有的溫度,只好藉助類似熱水瓶的物品,其最大缺點是無法長時間保持溫度。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種能夠隨時隨地根據需要自動加熱或冷卻罐裝食物的裝置,除罐本身外,無需另備燃料或冷卻劑,從而為食用提供很大便利。
本實用新型的解決方案是在現有罐頭或易拉罐底蓋上設置一封閉小室,小室的根部與罐體及底蓋周緣結合為一體;小室內分裝有放熱或製冷的各種化學藥劑塑膠袋;罐體底部設有劃破塑膠袋的操作杆。
以下結合附圖詳細描述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
圖1是自動加熱食品罐的縱向剖面圖。
圖2是自動冷卻食品罐的縱向剖面圖。
圖3是小室的波紋形斷面。
參見
圖1,加熱食品罐底部設有封閉小室3。小室的根部31與底蓋2、罐體1互相緊密咬合,在製作時一次衝壓完成,小室與罐內部完全隔離,其生產工藝與一般易拉罐相同。罐體和小室均採用鋁合金製造。小室3中裝有生石灰34和水袋35,生石灰即CaO。罐的底蓋2為向外凸起狀,以利於變形。這裡操作杆5為頂杆,固定在罐底部,頂杆上有壓盤51,其上有多個凸起52,能在壓下時可靠地將水袋刺破多處。當保護頂杆不致誤動作,在罐底部應裝塑料保險蓋7。
食用時,先取下塑料保險蓋7,然後用拇指按下凸起的底蓋2,通過頂杆壓破水袋。袋內的水38流出與生石灰起化學反應,放出熱量將罐內的食物特別是流體食物加熱。這種加熱方式一般能使食物升溫到50~60℃,足可達到食用要求。為釋放化學反應時產生的氣體,小室底部可開一小洞36,以降低內部壓力。
圖2是冷卻食品罐,參加吸熱反應的各種化學藥劑用塑膠袋封裝。圖中依次為硝酸銨塑膠袋32、碳酸鈉塑膠袋33和水袋35,三個袋子均為環形狀。操作杆5裝在這些袋子中間孔內並用膠與各袋粘合在一起。操作杆5經罐底伸出罐外,為了使操作杆旋轉時能可靠掛住塑膠袋,操作杆斷面為扁圓形,並帶有若干凸起53。
食用時,取下保險蓋,用手旋動操作杆,即可將粘連的塑膠袋扯裂,使三種化學藥劑發生混合,產生吸熱反應,使罐內食物冷卻,迅速降溫。旋轉操作杆時,應防止環形袋與罐壁相對滑動,故需用膠將二者粘結起來。
為了強化傳熱效果,圖3中小室斷面可以摺疊成波紋形,以增大傳熱面積,如圖3所示。
本實用新型的結構既能用於加熱食品,又能用於冷卻食品,特別是流體類食物,如中國的八定粥等。罐內化學反應物質無毒、無腐蝕、安全可靠。罐體材料耐腐蝕。裝入放熱的化學藥劑,即使寒冬在野外也能吃到溫熱的食物,喝到溫熱的飲料。裝入吸熱的化學藥劑,即使盛夏旅遊或野外作業,也能吃到瞬間冷卻的食物和飲料,驅散暑氣。自動冷熱食品罐為冬夏生活帶來很大便利,對保障人們的健康甚有益處。
權利要求1.一種罐裝食品自動冷熱裝置,包括罐體(1)和壓合的底蓋(2),其特徵在於所說的底蓋(2)上設有封閉小室(3),小室的根部與罐體(1)及底蓋(2)周緣咬合為一體;小室內分裝有放熱或製冷的各種化學藥劑塑膠袋(35)、(32)、(33);罐體底蓋(2)設有劃破塑膠袋的操作杆(5)。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說的底蓋(2)向外凸出,其上固定操作杆(5),操作杆端部有帶凸起(52)的壓盤(51),用於刺破塑膠袋。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說小室(3)內的放熱化學藥劑是生石灰(34)和封裝在袋內的水(38)。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說的塑膠袋(32)、(33)和(35)是環狀塑膠袋,操作杆(5)由罐體底蓋(2)伸入各環狀塑膠袋的中心孔並與其粘結為一體。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說的操作杆(5)斷面為扁圓形,其上有凸起(53),有利於操作杆旋轉時劃破各塑膠袋。
6.如權利要求1或4所述的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說小室(3)的斷面摺疊成波紋形。
7.如權利要求4或5所述的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說的塑膠袋(32)、(33)、(34)分別裝有吸熱化學藥劑硝酸銨、碳酸鈉、水。
專利摘要在現有罐頭或易拉罐底部設置一封閉小室,小室的根部與罐底部結合為一體;小室內分裝放熱或製冷化學藥劑的塑膠袋;罐體底部設有劃破塑膠袋的操作杆。塑膠袋為圓環狀,操作杆由罐體底部伸入環狀塑膠袋中心孔並與其粘結為一體。旋轉操作杆即可扯裂塑膠袋,引起化學反應。或將罐的底部做成凸起狀,用與之聯接的壓杆將塑膠袋刺破。本裝置能使戶外活動的人隨時喝到清涼或加熱的飲料。
文檔編號B65D1/00GK2173208SQ9322177
公開日1994年8月3日 申請日期1993年8月18日 優先權日1993年8月18日
發明者李安朝 申請人:李安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