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用於消毒止血斂瘡的藥物及製備方法
2023-10-07 18:29:34 1
專利名稱:一種用於消毒止血斂瘡的藥物及製備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中藥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用於消毒止血斂瘡的藥物及製備方法。·
背景技術:
在外科臨床上,外傷出血、手術中出血以及術後創口出血是常見的症候,在外傷處置、手術操作以及術後監控過程中,都必須將止血作為最緊迫的處置手段。目前,對外傷創口出血,採用的止血方法是在清創後用消毒棉覆蓋,再用消毒紗布進行包紮,以達到固定傷口、止血的目的;對手術過程中的出血部位止血一般採用止血鉗臨時止血,然後採用結紮或燒灼方法處理;對術後創口出血一般採用消毒、清瘀後消毒棉覆蓋包紮的方法處理。這些方法具備一定的效果,但對大面積的創傷、深層創傷等失血較多的情況,效果不夠理想,癒合時間長,術後創口延期癒合,且容易留下難看的疤痕。此外,在止血後的消毒抗感染方面,外傷創口採用包紮止血方法時,通常使用滅菌生理鹽水衝洗,輔以碘酒等消毒劑抗感染,效果不夠理想;對手術創面傷口的消毒一般使用局部清創消毒,輔以抗生素類藥物抑制感染,對患者自身免疫系統的影響較大,癒合時間長,易感染,給患者帶來了嚴重的痛苦體驗,也加重了醫務人員的工作負擔。現代醫學研究證明,許多傳統中藥材在止血凝血、消腫排膿、滅菌抗病毒方面都有著非常好的療效,因此在臨床上也出現了一些中藥配方製劑,應用於手術創面和外傷創口的止血消毒。但是目前的外科止血用中藥製劑,普遍只針對止血抗凝和抑制感染的效果,缺乏對消腫排膿、愈後創口易留疤痕問題的關注。本發明採用三七、生地等傳統涼血止血藥,輔以蒲黃、大薊、小薊等具有斂瘡溶血功效的選材,以水牛角、仙鶴草為使,達到抗菌消毒、涼血止血、排膿消腫的目的。
發明內容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用於消毒止血斂瘡的藥物及製備方法,具有滋陰清熱、行瘀斂瘡、生肌潔膚之功效,有效消毒及抑制感染,對外科消毒止血斂瘡具有很好的效果。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實施如下一種用於消毒止血斂瘡的藥物,製成所述藥物有效成分的原料組成及重量份數為三七80 110份生地70 100份蒲黃60 85份雞血藤60 80份大莉55 75份小莉50 70份菌草50 65份白友45 60份地榆40 55份白茅花35 50份槐花側30 45份側柏葉25 40份水牛角20 35份艾葉15 30份紫珠草10 25份仙鶴草5 20份製成所述藥物有效成分的原料組成及重量份數為三七90 100份生地80 90份蒲黃65 80份雞血藤55 75份大莉50 70份小莉55 65份菌草53 62份白友47 58份地榆43 53份白茅花32 48份槐花側32 43份側柏葉28 38份
3
水牛角23 33份艾葉18 27份紫珠草12 22份仙鶴草7 18份製成所述藥物有效成分的原料組成及重量份數為三七92份生地83份蒲黃70份雞血藤62份大薊58份小薊57份茜草55份白芨50份地榆45份白茅花35份槐花側34份側柏葉30份水牛角25份艾葉20份紫珠草15份仙鶴草9份一種用於消毒止血斂瘡的藥物的製備方法,包括以下工藝步驟(I)將紫珠草、槐花側、蒲黃用文火微炒,研末,過120目細粉,備用。(2)將地榆、水牛角研末,過120目細粉,備用。(3)將茜草、側柏葉燒成灰,過120目細粉,備用。(4)將三七、生地、大薊、小薊、白芨、白茅花、仙鶴草放入容器中,加入四倍量的水,浸泡4 6小時後,取浸泡液;在剩餘的藥洛內再加入兩倍量的水,浸泡2 3小時後,取浸泡液;合併兩次所得浸泡液,在60°C下蒸發成相對密度I. 20 I. 25的稠膏。(5)將艾葉、雞血藤放入容器中,加入三倍量的乙醇,加熱蒸煮2 3小時後,取浸煮液;在剩餘的藥渣內再加入一倍量的乙醇,加熱蒸煮I 2小時後,取浸煮液;合併兩次所得浸煮液,在50°C下蒸發成相對密度I. 15 I. 20的稠膏。(6)將步驟⑴、步驟⑵、步驟(3)所得的細粉與步驟⑷、步驟(5)製得的稠膏混合攪拌均勻,_18°C _25°C下速凍後研末,製備成每粒I. 5g的片劑。本發明所用中藥的藥性如下三七性溫、味甘、微苦、無毒。歸肝、胃、心、肺、大腸經。止血;散血;定痛。主治
跌扑瘀腫,胸痺絞痛,症瘕,血瘀經閉,瘡癰腫痛。據《本草綱目》載「三七......止血,散血,
定痛」。據《玉揪藥解》載「和營止血,通脈行瘀,行瘀血而斂新血」。現代醫學研究證實,三七能增加血液中的凝血酶,促使血管局部收縮,具有止血、抗血栓、促進造血、心血管系統保健、抗炎、保肝、抗腫瘤、鎮痛的藥理功效。生地味甘;苦;性微寒。歸心;肝;腎經。滋陰清熱;涼血補血。主治熱病煩渴;內熱消渴;骨蒸勞熱;溫病發斑;血熱所致的吐血;崩漏;尿血;便血;血虛萎黃;眩暈心悸;血少經閉。《日華子本草》載「治驚悸勞劣,心肺損,吐血,鼻衄,婦人崩中血暈,助筋骨。」現代醫學研究證實,生地是有效的免疫增強劑,包含對人體有好處的多類胺基酸、多類糖類,並且有強心、利尿、降壓、降糖、保肝、抑菌、升高血細胞等藥理作用。蒲黃味甘;微辛;性平。歸肝;心;脾經。止血;祛瘀;利尿。主治社血;咯血;衄血;備痢;便血;崩漏;外傷出血;心腹疼痛;經閉腹痛;產後瘀痛;痛經;跌扑腫痛;血淋澀痛;帶下;重舌;口瘡;聹耳;《日華子本草》載「治撲血悶,排膿,瘡療,婦人帶下,血氣心腹痛,血運血耀,兒枕急痛,小便不通,腸風瀉血,遊風腫毒,鼻洪吐血,血痢。」現代醫學研究證實,蒲黃具有多種藥理作用,可以改善微循環,提高cAMP水平,增加血液中的凝血酶,促使血塊溶解,有利於止血而不留瘀。具有防治冠心病、高血脂症、心肌梗塞等功效。雞血藤味苦;微甘;性溫。歸心;脾經。活血舒筋;養血調經。主治手足麻木;肢體癱瘓;風溼痺痛。《飲片新參》載「去瘀血,生新血,流利經脈。治暑痧,風血痺症。」現代醫學研究證實,雞血藤具有補血作用,能使血細胞增加,血紅蛋白升高,有抗噬菌體作用。大薊味甘;微苦;性涼。入心;肝經。涼血止血;行瘀消腫。主治吐血;咯血;衄血;便血;尿血;婦女崩漏;外傷出血;瘡瘍腫痛;瘰癧;溼疹;肝炎;胃炎。《滇南本草》載「消瘀血,生新血,止吐血、鼻血。生補諸經之血,消瘡毒,散瘰癧結核、瘡癰久不收口者,生肌排膿。」現代醫學研究證實,大薊有一定的調節血脂、降低血壓的作用,抑制纖維蛋白溶酶的活性,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還有通便瀉下功能,對收斂瘡口,生肌除膿有較好的效果。小薊味甘;微苦;性涼。入肝;脾經。涼血止血;清熱消腫。主治咳血;吐血;衄血;尿血;血淋;便血;血痢;崩中漏下;外傷出血;癰疽腫毒。《分類草藥性》載「治血淋腫痛,跌打損傷,止血,降壓,散瘀消腫。治各種出血症。」現代醫學研究證實,小薊能收縮血管,升高血小板數目,促進血小板聚集及增高凝血酶活性,抑制纖溶酶,從而加速止血。對白喉桿菌、肺炎球菌、溶血性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變形桿菌、大腸桿菌、傷寒桿菌等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此外還有降脂、利膽、利尿、強心、升壓等作用。茜草味苦;性寒。歸肝;心;腎;脾;胃;心包經。涼血止血;活血化瘀;主治血熱咯血;吐血;衄血;尿血;便血;產後瘀阻腹痛;跌打損傷;風溼痺痛;瘡癰;痔腫。《本草經疏》載「止鼻洪,月經不止,腸風痔瘻,排膿,治瘡癤,尿血,撲損瘀血。」現代醫學研究證實,茜草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肺炎雙球菌、卡他球菌、流感桿菌、人型結核桿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有降低血壓卻不影響心臟的功效,能糾正肝素引起的凝血障礙,有利尿及興奮離體腸管的作用。自芨味苦;甘M;性微寒。入肺;肝;胃經。止咳祛痰;活血止血。主治咳嗽痰多;咳血;跌打損傷;外傷出血。《日華子本草》載「止^(邪、血邪,痢疾,赤眼,癥結,發背,瘰癧,腸風,痔癭,刀箭瘡撲損,溫熱瘧疾,血痢,湯火瘡,生肌止痛,風痺。」現代醫學研究證實,白芨富含膠質、澱粉、揮髮油等,有效抵抗桿菌,抑制纖維蛋白溶酶的活性,廣泛應用於各類外傷出血。地榆味苦;酸;性寒,無毒。入肝;肺;腎;大腸經。涼血止血;清熱解毒;消腫斂瘡。主治吐血;咯血;衄血;尿血;便血;痔血;血痢;崩漏;瘡癰腫痛;溼疹;水火燙燒。《別錄》載「止膿血,諸痿,惡瘡,消酒,除消渴,補絕傷,可作金瘡膏,主內漏不止,血不足。」現代醫學研究證實,地榆含有大量鞣質,有較強的收斂性和收縮血管的作用,可降低血管的通透性,減少炎性滲出,同時還有明顯的殺菌作用,能對抗綠膿桿菌感染。白茅花味甘;性溫。入肺,肝二經。活血止血;消瘀止痛;止血療傷。主治吐血;衄血;刀傷。《唐本草》載「主衄血,吐血,炙瘡,窨刀箭瘡,止血並痛。」現代醫學研究證實,白茅花能改善血管壁功能,增強毛細血管對損傷的抵抗力,降低血管通透性,抑制纖維蛋白溶酶的活性。槐花側味苦;性微寒。入肝;肺;心;大腸經。涼血止血。主治腸風便血;痔瘡下血;血痢;尿血;血淋;吐血;衄血;肝熱頭痛;目赤腫痛;癰腫瘡瘍。《本草正》載「涼大腸,殺疳蟲。治癰疽瘡毒,陰瘡溼癢,痔漏下疳伏毒。」現代醫學研究證實,槐花所含的芸香甙可增強毛細血管抵抗力,改善血管壁脆性,降低血壓、抗水腫,對高血壓有防止腦血管破裂的功效,此外還有抗炎作用。側柏葉味甘;澀;性微寒。入肺;肝;大腸經。涼血止血;止咳祛痰;祛風溼;散腫毒。主治咯血;吐血;衄血;尿血;血痢;腸風下血;崩漏不止;痺痛;丹毒;燙傷。《藥品化義》載「帶澀斂血,專清上部逆血。」現代醫學研究證實,側柏葉含有槲皮素和鞣質,能明顯縮短出血時間和凝血時間,醇提物可有效抗炎,此外還有鎮咳、祛痰等功效。水牛角味酸;鹹;性寒;小毒。入心;肝;陽明經。清熱;涼血;定驚;解毒。主治傷寒溫疫熱入血分,斑疹;吐血;衄血;下血;痛疽腫毒。《陸川本草》載「涼血解毒,止衄。治麻痘斑疹,吐血,衄血,血熱,溺赤。」現代醫學研究證實,水牛角有強心、抗炎、抗感染、鎮靜、鎮驚功效,有效縮短出血時間,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興奮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等作用。艾葉味辛;苦;性溫。歸肝;脾;腎經。溫經止血;散寒止痛;祛溼止癢。主治吐血;衄血;吃力血;便血;尿血;崩漏;妊娠下血;痛經;洩瀉久痢;疥癬;痔瘡;癰瘍。《藥性論》載「止崩血,安胎止腹痛。止赤白痢及五藏痔瀉血。」現代醫學研究證實,艾葉具有抗菌、抗病毒、平喘、鎮咳、祛痰、鎮靜及抗過敏作用,保肝利膽,抑制纖維蛋白溶酶的活性,加快血小板凝結速度。紫珠草味苦;潘;性涼;平。歸肝;脾;胃經。散瘀止血;消腫止痛。用於吐血;口各血;衄血;便血;外用治療外傷出血;跌打腫痛;風溼骨痛。《本草拾遺》載「解諸毒物,癰疽,喉痺,毒腫,下瘻,蛇虺蟲螫,並煮汁服;亦煮汁洗瘡腫,除血長膚。」現代醫學研究證實,紫珠草含有黃酮類縮合鞣質的止血成分,增加血小板數量,促使血管局部收縮,具有止血、散瘀、消炎的功效,可用於治療胃腸道出血、外科手術時切口出血及手術後出血。仙鶴草味苦;澀;性平。入肺;肝;脾經。收斂止血;止痢;殺蟲。主治咯血;吐血;尿血;便血;赤白痢疾;崩漏帶下;勞傷脫力;癰腫;跌打;創傷出血。《百草鏡》載「下氣活血,理百病,散痞滿;跌扑吐血,血崩,痢,腸風下血。」現代醫學研究證實,仙鶴草為強壯性收斂止血藥,抑制纖維蛋白溶酶的活性,有強心、升血壓、凝血、止血、涼血、抗菌等作用。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發明採用中藥,所選中藥材陰陽調和、水火相濟,有滋陰清熱、行瘀斂瘡之功效,增加血小板數量,促進血管局部收縮,抑制纖溶酶活性,吸收效果好,療效顯著,安全可靠,無毒副作用,經臨床驗證對外科清創止血以及術後刀口癒合療效較佳,且愈後不易留下斑痕。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做進一步闡述。實施例I本發明藥物有效成分的原料組成及重量為三七IOOg生地90g蒲黃75g雞血藤70g大薊68g小薊62g菌草60g白友55g、地榆50g白茅花45g槐花側40g側柏葉35g水牛角30g艾葉27g紫珠草20g仙鶴草15g本發明藥物製備方法的工藝步驟為(I)將紫珠草、槐花側、蒲黃用文火微炒,研末,過120目細粉,備用。(2)將地榆、水牛角研末,過120目細粉,備用。(3)將茜草、側柏葉燒成灰,過120目細粉,備用。(4)將三七、生地、大薊、小薊、白芨、白茅花、仙鶴草放入容器中,加入四倍量的水,浸泡4 6小時後,取浸泡液;在剩餘的藥洛內再加入兩倍量的水,浸泡2 3小時後,取浸泡液;合併兩次所得浸泡液,在60°C下蒸發成相對密度I. 20 I. 25的稠膏。 (5)將艾葉、雞血藤放入容器中,加入三倍量的乙醇,加熱蒸煮2 3小時後,取浸煮液;在剩餘的藥渣內再加入一倍量的乙醇,加熱蒸煮I 2小時後,取浸煮液;合併兩次所得浸煮液,在50°C下蒸發成相對密度I. 15 I. 20的稠膏。(6)將步驟(I)、步驟(2)、步驟(3)所得的細粉與步驟(4)、步驟(5)製得的稠膏混合攪拌均勻,_18°C _25°C下速凍後研末,製備成每粒I. 5g的片劑。
用法用量每日3次,每次3g 4. 5g,飯後一小時內溫開水送服,10天為一個療程,通常I 2個療程有效,頑症需3 4個療程。
實施例2
本發明藥物有效成分的原料組成及重量為
三七95g生地85g蒲黃72g雞血藤65g
大薊63g小薊60g菌草57g白友53g
地榆48g白茅花40g槐花側38g側柏葉33g
水牛角28g艾葉23g紫珠草17g仙鶴草12g
本實施例的藥物製備方法工藝步驟及用法用量與實施例I相同。
實施例3
本發明藥物有效成分的原料組成及重量份數為
三七92g生地83g蒲黃70g雞血藤62g
大薊58g小薊57g菌草55g白友50g
地榆45g白茅花35g槐花側34g側柏葉30g
水牛角25g艾葉20g紫珠草15g仙鶴草9g
本實施例的藥物製備方法工藝步驟及用法用量與實施例I相同。
臨床資料
經本院外科門診、急診及外科手術臨床314例患者臨床使用對比統計,服用本發
明所述片劑的患者,外傷創口止血、手術創面止血的止血時間平均縮短21分鐘,外傷創口癒合、手術創口癒合所需時間平均縮短17. I天,創口發炎化膿現象相對減少87% ;且服用本發明所述片劑的患者,淺層外傷創口、小範圍手術創口愈後無疤痕,深層外傷創口、大範圍手術創口愈後疤痕痕跡不明顯。統計資料表明,本發明所述片劑對外科消毒、止血、斂瘡方面均具有較好的療效。
權利要求
1.一種用於消毒止血斂瘡的藥物,其特徵在於製成所述藥物有效成分的原料組成及重量份數為三七80 110份生地70 100份蒲黃60 85份雞血藤60 80份大莉55 75份小莉50 70份菌草50 65份白友45 60份地榆40 55份白茅花35 50份槐花側30 45份側柏葉25 40份水牛角20 35份艾葉15 30份紫珠草10 25份仙鶴草5 20份。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用於消毒止血斂瘡的藥物,其特徵在於製成所述藥物有效成分的原料組成及重量份數為三七90 100份生地80 90份蒲黃65 80份雞血藤55 75份大莉50 70份小莉55 65份菌草53 62份白友47 58份地榆43 53份白茅花32 48份槐花側32 43份側柏葉28 38份水牛角23 33份艾葉18 27份紫珠草12 22份仙鶴草7 18份。
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用於消毒止血斂瘡的藥物,其特徵在於製成所述藥物有效成分的原料組成及重量份數為三七92份生地83份蒲黃70份雞血藤62份大薊58份小薊57份茜草55份白芨50份地榆45份白茅花35份槐花側34份側柏葉30份水牛角25份艾葉20份紫珠草15份仙鶴草9份。
4.一種用於消毒止血斂瘡的藥物的製備方法,其特徵在於包括以下工藝步驟(1)將紫珠草、槐花側、蒲黃用文火微炒,研末,過120目細粉,備用。(2)將地榆、水牛角研末,過120目細粉,備用。(3)將茜草、側柏葉燒成灰,過120目細粉,備用。(4)將三七、生地、大薊、小薊、白芨、白茅花、仙鶴草放入容器中,加入四倍量的水,浸泡4 6小時後,取浸泡液;在剩餘的藥渣內再加入兩倍量的水,浸泡2 3小時後,取浸泡液;合併兩次所得浸泡液,在60°C下蒸發成相對密度I. 20 I. 25的稠膏。(5)將艾葉、雞血藤放入容器中,加入三倍量的乙醇,加熱蒸煮2 3小時後,取浸煮液;在剩餘的藥渣內再加入一倍量的乙醇,加熱蒸煮I 2小時後,取浸煮液;合併兩次所得浸煮液,在50°C下蒸發成相對密度I. 15 I. 20的稠膏。(6)將步驟(I)、步驟(2)、步驟(3)所得的細粉與步驟(4)、步驟(5)製得的稠膏混合攪拌均勻,_18°C _25°C下速凍後研末,製備成每粒I. 5g的片劑。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用於消毒止血斂瘡的藥物及製備方法,屬中藥領域。本發明藥物有效成分的原料組成及重量份數為三七80~110份、生地70~100份、蒲黃60~85份、雞血藤60~80份、大薊55~75份、小薊50~70份、茜草50~65份、白芨45~60份、地榆40~55份、白茅花35~50份、槐花側30~45份、側柏葉25~40份、水牛角20~35份、艾葉15~30份、紫珠草10~25份、仙鶴草5~20份。本發明採用中藥,所選中藥材陰陽調和、水火相濟,有滋陰清熱、行瘀斂瘡之功效,增加血小板數量,促進血管局部收縮,抑制纖溶酶活性,吸收效果好,療效顯著,安全可靠,無毒副作用,經臨床驗證對外科清創止血以及術後刀口癒合療效較佳,且愈後不易留下斑痕。
文檔編號A61P7/04GK102940804SQ20121047916
公開日2013年2月27日 申請日期2012年11月23日 優先權日2012年11月23日
發明者林江, 王瑞華 申請人:林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