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蝸殼耐水壓測試工裝的製作方法
2023-10-22 18:00:02 2

本發明涉及一種蝸殼耐水壓測試工裝。
背景技術:
:
現有的蝸殼如圖1所示,蝸殼根據需求需做0.8MPa保壓1小時水壓試驗,由於蝸殼為開放式的,不能盛水,且形狀複雜,需通過測試工裝將其封堵形成密閉容器。現有的測試工裝結構複雜,不便於裝卸,勞動效率低。
因此,確有必要對現有技術進行改進以解決現有技術之不足。
技術實現要素:
:
本發明是為了解決上述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而提供一種蝸殼耐水壓測試工裝。
本發明所採用的技術方案有:一種蝸殼耐水壓測試工裝,所述蝸殼上設有進口和出口,用於測試所述蝸殼的工裝包括第一密封板、第二密封板、第三密封板、第一閥門、第二閥門、軟管、壓力表、螺杆和密封圈,所述密封圈設置在蝸殼的進口和出口上,第一密封板密封連接在蝸殼的進口上,螺杆穿設於蝸殼的出口內,第二密封板和第三密封板均螺紋連接在螺杆上,且第二密封板和第三密封板分別密封抵接於出口的上下兩側,第一密封板、第二密封板和第三密封板將蝸殼的內腔密封成一個密閉的腔體,第一閥門、第二閥門和壓力表均固定於第一密封板上,且第一閥門、第二閥門和壓力表均與蝸殼的內腔相貫通,軟管連接在第一閥門上。
進一步地,所述螺杆的圓周壁上設有凸臺,該凸臺抵接於第三密封板上,所述凸臺與第三密封板之間設有密封墊。
進一步地,所述螺杆的上端螺紋連接有螺母,該螺母抵接於第二密封板上,所述螺母與第二密封板之間設有密封墊。
進一步地,所述螺杆的下端穿接有旋轉把手。
本發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發明工裝將蝸殼的內腔密封成一個密閉的腔體,結構簡單,安裝方便。
附圖說明:
圖1為現有技術中蝸殼的結構圖。
圖2為本發明測試工裝結構圖。
圖3為本發明測試工裝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說明。
如圖1至圖3所示,本發明公開一種蝸殼耐水壓測試工裝,包括第一密封板11、第二密封板12、第三密封板13、第一閥門21、第二閥門22、軟管23、壓力表24、螺杆25和密封圈,一個密封圈設置在蝸殼的進口100處,兩個密封圈設置在蝸殼的出口200的上下兩端。第一密封板11密封連接在蝸殼的進口100上,螺杆25穿設於蝸殼的出口200內,第二密封板12和第三密封板13均螺紋連接在螺杆25上,且第二密封板12和第三密封板13分別密封抵接於出口200的上下兩側。第一密封板11、第二密封板12和第三密封板13將蝸殼的內腔密封成一個密閉的腔體,第一閥門21、第二閥門22和壓力表24均固定於第一密封板11上,且第一閥門、第二閥門和壓力表均與蝸殼的內腔相貫通,軟管23連接在第一閥門21上。
本發明中的螺杆25的圓周壁上設有凸臺250,該凸臺250抵接於第三密封板13上。在凸臺250與第三密封板13之間設有密封墊。
在螺杆25的上端螺紋連接有螺母,該螺母抵接於第二密封板12上,在螺母與第二密封板12之間設有密封墊。
為便於旋轉螺杆25,在螺杆25的下端穿接有旋轉把手4。
測試過程如下:
將軟管23連接自來水水龍頭,打開第一閥門21與第二閥門22,向蝸殼的內腔中注入自來水,待第二閥門22處開始有水均勻流出後斷開自來水連接。將第二閥門22與可攜式水壓測試泵出水口對接,打開第二閥門22,開水壓泵向蝸殼內注水,待軟管23口有開始有水均勻流出後將第一閥門21關閉,水壓泵繼續增壓,並將蝸殼及工裝表面水漬擦乾,當壓力穩定增加到1MPa時,保壓5S,之後卸壓到0.8MPa,再保壓1小時。保壓過程觀察蝸殼外表面有無水漬滲出或者變形,若有則表示蝸殼耐壓測試不合格,將滲水處用油漆筆標記出來;若至保壓結束都沒有觀察到有水漬滲出或者變形發生則表示蝸殼耐壓測試合格。保壓結束後打開水壓泵洩壓,洩壓結束後通過第一閥門21與第二閥門22將蝸殼內水排除,拆除測試工裝、檢測工裝有無損傷並收好;將合格蝸殼打合格標籤並放在合格區間,測試結束。
以上所述僅是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於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作出若干改進,這些改進也應視為本發明的保護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