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名著讀後感2000字20篇

2023-10-22 16:17:42

  名著讀後感2000字(一):

  《老人與海》讀後感

  「愛所維繫的生命線,在風浪中搖曳,我依然堅守這一切,老人他默默牽著線,和我一齊哽咽,也許明天也許很遠很遠」還記得第一次聽到《老人與海》這首歌,腦海中就出現了對「老人」這個詞的疑惑。之後,真正接觸《老人與海》這本書就頓時被這本書的靈魂所吸引。

  看《老人與海》這本書的時候,我會經常性地感覺到老人仿佛是海中一條久經沙場的大魚,也許這樣的形容不準確,或者說老人就是海,可卻是歷盡滄桑的海。老人的眼睛如文中所提一樣,時間在變老,可那雙眼睛卻像海水一樣藍,是愉快的,毫不沮喪的。

  老人與小孩都時常用謊言去修飾那窮迫的生活,小孩對老人的尊重甚至充滿了崇拜,他對老人的信心有增無減,並不斷地激勵他、照顧他,男孩兒更帶回了老人失去的青春,是他見到逃過去的自我。所以,獨自在海上的那三天,他經常念叨著:「但願那男孩在這兒就好了。」每說一遍,他就能重振精神來應付這艱苦的考驗。小獅子也起著同樣的作用,他「愛它們,如同愛這男孩一樣」。我有時在想,老人就像一條大魚,雖然身疲力盡,可是絕不向大海和漁人屈服。老人的身體、力量在逐漸縮小,可老人那長年積累的經驗和技巧促使他存有信心,能捕捉到大魚的信心。同時我也在想,如果沒有這小男孩,老人會怎樣,他會有信心幹出別人不敢想像的事嗎?

  可老人卻始終做著與別人不一樣的事,他做的是別人敢想而不敢做的事,雖然有許多人不理解他,可他照樣做。老人在海中經歷了太多的事,當他捕到一條大青花魚的時候,也興奮的嚷了起來,經過兩個多月來,他沒有捕到一條魚的事實,他開始自言自語,在海上交談是一件不好的事情,這仿佛成了所有出海的漁人之間的一種品德,可老人卻由於孤單也許有其他的外在因素,促成老人嚷出了自我心中的話,老人渴望遇見走失的魚群,因為大魚肯定會在其中,老人在八十五天的時候用大青花魚做為誘餌,太陽在他的腦後,海岸遠離了他,在他的視眼裡有的僅有一片一望無際的海與那青青的山。

  經過老人的努力,一條馬林魚在吃下老人的誘餌,老人靈活地握著釣絲,用他那經驗與技巧同躲在海下六百英尺的大魚做著較量。老人感覺到大魚的重量,慢慢將手中的線放下去,經過了好一段時間,老人決定收網了,可魚也是很精神的,在那平靜無波的水上,老人與大魚做著無聲的較量。老人的汗幹了,全身冷冰冰的,兩方都拿對方沒有辦法,就這麼耗著。魚叉、短棍、舵把……老人用了各種方法,魚肉還是都被咬去了,但什麼也無法摧殘他的英勇意志。「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一個人能夠被毀滅,但不能給打敗。」

  從世俗勝利觀的角度看,老漁夫不是最終的勝利者,因為儘管開始他戰勝了大馬林魚,可是最終大馬林魚還是讓鯊魚吃了,他只是帶著大馬林魚的白骨架子回到了岸上,也就是說,鯊魚才是勝利者。可是,在夢想主義者眼裡,老漁夫就是勝利者,因為他始終沒有向大海沒有向大馬林魚,更沒有向鯊魚妥協和投降。讀完這本書,我堅定地要做一個夢想主義者,在我的眼裡,儘管老人只帶回了一副魚骨,但他的精神是可貴的,他能夠獨自出海捕魚就註定了他是一個勝利者。人性是強悍的,人類本身有自我的限度,但正是因為有了老漁夫這樣的人一次又一次地向限度挑戰,超越它們,這個限度才一次次擴大,一次次把更大的挑戰擺在了人類面前。在這個意義上,老人這樣的英雄,不管他們挑戰限度是成功還是失敗,都是永遠值得我們敬重的。

  老人與大海,與自然界的強大力量對抗,而我們此刻只是面臨一些學習上、生活上的挫折,與老漁夫相比,真的只是小巫見大巫。他的手已經沾滿老繭,皮膚也已經被刺眼的陽光曬出斑點,那艘破爛的漁船也不能抵禦什麼風暴,自我那破舊的小屋也是外面下大雨裡面下小雨的那種。可是,他沒有放棄對生活的期望,他和那個小男孩聊棒球,去酒館喝酒聊天,仍然天天早上迎著第一縷陽光出海捕魚。無論有沒有收穫,他都會堅持出海捕魚,這不只是因為他要依靠捕魚謀生,而是捕魚已經成為了他生活的一部分,他的一種記憶。當我們下次遇到困難時,是否需要研究一下應不應當想老漁夫那樣堅定信念,戰勝一切呢?畢竟我們的困難和他遇到的相比,是那麼的微不足道。我們的手沒有老繭,皮膚沒有曬出斑點,夏天在家裡吹冷氣,衣服是父母幫忙洗,每一天放學回家就有熱騰騰的飯菜擺在桌上。我們實在是沒有生活的壓力,我們也真的沒有受到過那些能夠成為挫折的東西。我們的煩惱、挫折,只能說是少年時代的那小小的不滿意而已。這些就能夠成為我們放棄的理由嗎?顯然,這都是一些愚蠢的的理由,我們的字典裡不能夠存在「放棄」這兩個字,我們能做的僅有儘自我全力拼搏向上。

  人生就如一片汪洋,很寬,也很危險。它能夠把你推向一個高度,也會瞬間讓你失去自我所有的幸福。我們為了保留這一絲幸福,會努力地向浪尖奔去,用我們的滿腔熱血化解有時憤怒的海洋。要明白,一個好漁人,是擁有老漁夫的意志和精神的。我們更應當熱愛生活,並且學會堅強的應對一切的挫折。我們的路還有很長,在今後我們會遇到比以往更加多的,更加嚴重的挫折與失敗,但我相信,只要想到那個老漁夫,他的堅強和對生活的熱愛。我們也會學著堅強,自我應對困難。人生之路就算再困難,有了老漁夫的精神,再苦再累,我們也有信心堅持下去。攜帶者老人的精神,我們也揚帆起航,奔赴我們最好的未來!

  名著讀後感2000字(二):

  《野性的呼喚》讀後感

  出於對狗的喜愛,我曾閱讀過許多描述狗的小說;但最具震撼力的,無疑是美國作家傑克?倫敦的這部《野性的呼喚》。

  故事開始於美國南部一個大法官家中。我們的主人公是一條有著聖伯納德犬和蘇格蘭牧羊犬混血血種的狗,巴克,一條養尊處優的貴族狗。但故事還有一個背景,阿拉斯加淘金熱,大批的人湧向那個冰天雪地的地方,他們需要助手——狗,所以,大批的狗被販賣到阿拉斯加;這其中,也包括了巴克。他先是被園丁助手販賣出去,又在一個地方被一個穿紅毛衣的人用棍棒「教育」,在那裡,他懂得了「棍棒與犬牙的法則」,那裡,也是他野性被喚醒的第一步。

  如果說,這個男人的棍棒是打開他塵封野性的鑰匙,那麼後面捲毛的慘遇以及等等他的同伴的習性和遭遇則是真正交給他生存法則的教條。捲毛的死,讓他明白了極地的生存法則:只能站著,絕不能倒下,倒下就是死。派克的偷盜,讓他明白了,在這個地方,僅有生存是最重要的,那裡不是南方,道德沒有任何用;他第一次順利的偷竊,也標示著他已經適應了那裡的生活。當然,還有一條對巴克的轉變有著重要意義的狗——絲毛犬。他不斷的試圖挑釁,巴克開始一向忍讓著,避免引發正面衝突。正是他讓巴克不斷的學習,並且真正變得狡猾:他能引起內鬨,能自我結黨。最終巴克戰勝了他,是他讓巴克嘗試到了殺戮的快感,血腥的滿足。他讓巴克,真正意義上回歸了野性。

  此時的巴克,已經沒有任何仁義道德可言。他適應了北方殘酷的生存環境,習慣了弱肉強食的生活。他殺掉了絲毛犬,取而代之當上了領頭犬,並且將一隻狗隊管理的井然有序。他,已經完全蛻變了。蛻變成一隻堪比當地的愛斯基摩犬,甚至比愛斯基摩犬還要狡猾的「野獸」。

  他輾轉經過了許多主人的手中,在最終一個主人,對他有救命之恩的約翰?桑頓和他的狗那裡,他感受到了愛,感受到了溫暖,開始了一段,也是最終一段,平靜的生活。但此時巴克身上的野性已然復甦。他感受到了來自森林深處的召喚。他一次又一次的奔向林中,卻又因為桑頓一次又一次的回來。在這段過程中,他認識了一條狼。在那一次他奔回營地的路上,他感受到了不一樣尋常的氣息。他發現,營地上已經滿是當地的土著,耶哈茲人,並且,他們已經殺害了桑頓和他的朋友們,他的狗。巴克懷著滿腔的怒火,如一隻狂怒的野獸,衝向了耶哈茲人,他毫不留情的撕斷他們的喉嚨,並且不為他們所傷。他一向追趕著他們,一向發洩著自我的怒火。

  最終,他回到營地,找到了桑頓的屍體。他仰望蒼天,發出長長的嗥叫。這嗥叫是傷感的,是忠誠的,是震撼人心的。巴克對約翰這濃濃的愛意正是野性的另一種表達方式。

  桑頓死了,人類社會對於巴克而言再無牽掛,他走入狼群,以實力當上了狼王,並且被當地的土著看做幽靈一般的野獸。他每年,都會來到桑頓當年死亡的地方,默哀,然後,繼續回歸到它的狼群中去。

  巴克原是一隻禮貌犬,但為了生存,他掙脫了禮貌的束縛。他有著極強的適應本事,他能很快的認識到環境的改變帶該人們信條的變化並及時的作出反應。我們當今的社會,不也是這樣一種弱肉強食的狀態麼?適者生存,這是一個亙古不變的真理,在動物,乃至人類世界裡,都是真理。巴克在不斷的磨練中,成長為一隻無可匹敵的狗,甚至轉化為狼。而我們,也應當在生活的磨難中,不斷學習,不斷成長。從一株溫室中的花朵,蛻變成能夠經受住風雨考驗的,蒼天大樹。甚至,能夠為別人遮擋風雨。成長為一個真正成熟的人。

  故事裡,狗也有不一樣的性格:有溫順隨和的、有友善的、有的尖刻外向的、有很有威嚴的、有陰險狠毒的、有膽小怕事的、也有喜歡偷懶裝病的。這些狗,其實也就如同一個人類社會的縮影。人類之間有競爭,狗之間也有競爭;人類有需要肩負的職責,他們也有。他們,也是人類靈魂的再現。他們有野性,人類,也有。每個人內心深處,其實都向巴克一樣,潛藏著一份最深層的,最原始的,又不易被人們發覺的野性。現代人的生活,受到各種規則壓制太久,不再能看到野性,只能看到一隻只被馴服的家獸。而有野性的人,是不羈的,是充滿活力的。他們不為機械化的工作生活所困擾,充滿了積極向上的精神。他們敢愛敢恨,有殘忍也有仁慈,有憎惡也有摯愛,並且他們從不吝於表達自我的情緒。他們的靈魂,敢於響應遠古時期的呼喚;他們的靈魂,是屬於自然的。他們,是人類的巴克。

  這是一部意味深長的小說,它集動物故事、探險故事、回歸自然故事、人性故事、心理故事、寓言故事等等於一身。它表面上寫的是一隻名叫巴克的聰明強壯的狗,在阿拉斯加荒野的殘酷環境下,為了生存和群狗進行殊死戰鬥,隨後他身上狼的野性逐漸被喚醒,最終回歸原始森林,變成了狼;但更深層的反映了在封建社會受到壓迫的底層民眾對自由的渴望。同時,在這本書裡,我也讀到了對光明未來的嚮往。

  我相信,這本書教給我的精神,不戰勝困難誓不罷休的毅力以及對自由的渴望,還有這個殘酷世界弱肉強食的生存法則,足夠我受用一生。

  野性,可能是一種殘忍的東西,但也是一種很單純的東西。它能夠讓一條禮貌狗享受殺戮的歡樂;也能夠讓一條血腥的狗,對一個人無比忠誠,無比深愛,與一個人架構起深厚的友誼。但說到底,它最終帶來的,是一種靈魂的歸屬。

  名著讀後感2000字(三):

  格列佛遊記讀後感

  近幾天,我讀了英國作家喬納森·斯威夫特的著作《格列佛遊記》。當我翻開了《格列佛遊記》時,我立刻就被眼前的目錄所吸引了:小人國曆險、大人國曆險、會飛的國度……這些個字眼彷佛被作者施加了吸引力,我一看到這些個就想快點往下看,想快點相識怎樣會有小人國和大人國,國度又怎樣會飛。帶著這些個疑難我當真地讀起了熬頭章。

  《格列佛遊記》是一部奇書,它不是單純的少兒讀物,而是飽寓諷刺和批判的文學傑作,英國著名作家喬治·歐威爾一生中讀了不下六次,他說:「要是要我開一份書目,列出哪怕其它書都被毀壞時也要保留的六本書,我必須會把《格列佛遊記》列入此中。」在這本書中,斯威夫特的敘述事情技法和諷刺才能得到了極盡形貌的反映。

  作品的主人翁裡梅爾·格列佛是個英國外科醫生,後升任船長;他受過良好教育,為故國而自豪,在生業和政治兩方面彷佛都頗有見地,可是他素質上倒是一個平淡的人,而斯威夫特正是利用了主人翁的這種局限到達了最充分的諷刺效果。全書由四卷組成,在每一卷中格列佛都要面臨凡人難於想像的特殊環境。

  熬頭卷寫的是格列佛在小人國(利立普特)的遭遇,格列佛與利立普特人的巨細比例為十二比一,那裡的住民身高僅6英寸,格列佛置身此中,就像一座「偉人山」。起先他被小許多人捆了起來,但厥後由於他體現和順並答應理解某些前提,小人國國王贊成恢復他的自由。

  此時,該國正遭到另外一小人國(布萊夫斯庫)入侵,格列佛涉過海峽把敵國艦隊的大多船隻擄來,迫使敵國遣使乞降。只管格列佛立了大功,但厥後因在幾件工作上得罪了國王,國王決定刺瞎他的雙眼,將他活活餓死。格列佛得知消息,倉黃逃向鄰國,修睦一隻划子,起航回家。

  第二卷描述格列佛在大人國的遭遇。在這一卷裡,格列佛又一次出海時,遭遇風暴,船被刮至一片生疏的陸地。這陸地叫布羅卜丁奈格(大人國)。那裡的住民身高有如鐵塔。格列佛一到這搭,由「偉人山」一下子變成了侏儒,置身大人國,本身仿佛變成了一個利立普特(小人國)人,比例倒了過來,成了一比十二。

  在大人國的農人面前,格列佛像鼴鼠般巨細,被農人當作玩物帶回家。為了掙錢,農人竟把他帶到市鎮,讓他耍花招,供人撫玩。厥後他被皇后買去,得以與大人國的國王相處。逐漸地,格列佛思鄉之情一天比一天濃烈,在一次隨國王巡視邊境時佯稱有病,去海邊呼吸新鮮空氣。當他在岸邊鑽進小木箱睏覺時,一隻大鷹將木箱叼走。厥後木箱落入大海,被走過的船隻發現,內裡的格列佛得到挽救,最終又回到英國。

  第三卷寫的是飛島國。這一卷比較疏鬆,鋪得較開,寫格列佛以勒皮他(飛島)遊歷為中間,兼及巴爾尼巴比、拉格奈格、格勒大錐和日本四個地方的遊記。

  第四卷描述了格列佛在賢馬國(「慧駰國」)的所見所聞。這是向來最為爭議的部分。在那裡,格列佛遭到智慧而理性的慧駰的充軍,滿心惘然地回到那塊生他養他如今卻叫他厭惡的故土,憤怒而又不得已地與一幫「野胡」在一齊度過本身的餘生。

  在這些個虛構的國度裡能夠找到其時英國社會形態的痕跡。作品集中反映了18百年前半期英國社會形態的種種牴牾,對英國政治制度作了辛辣的諷刺。如小人國裡的高跟鞋代表的是其時的輝格黨,而低跟鞋代表的是託利黨,關於打破雞蛋是從大的一頭打照舊自小的一頭打的爭論反映了宗教戰爭。主人翁格列佛勤奮、英勇、機智、善良。作品想像豐富,構思奇特,勾勒出一個五色繽紛的十分奇妙世界。

  幻想與現實的有機同一是這部作品的最大獨特的地方。首版在一周內售完,並立即被譯成法文和荷蘭文。18百年末葉出現了改編的小冊子。倫敦塔巴特出版社於1805年頭次出版了專門的幼童版本,並附有三幅彩色銅板插畫。迄今的幼童版本一般只涉合格列佛在小人國和大人國的意外遇合。《格列佛遊記》對英國和世界幼童文學產生過重要影響,尤其是其勾想伎倆、離奇描述在英國幼童文學史上有拓寬意義。

  當我翻開了《格列佛遊記》時我立刻就被眼前的目錄所吸引了:小人國曆險、大人國曆險、會飛的國度……這些個字眼彷佛被作者施加了吸引力,我一看到這些個就想快點往下看,想快點相識怎樣會有小人國和大人國,國度又怎樣會飛。帶著這些個疑難我當真地讀起了熬頭章。

  這本書講的是格列佛以海上醫生的身份隨同一艘船出海飛行,後遭遇風暴孤身一人涉險了一些十分奇妙的國度,最終最終回到了本身的國度的工作。情節曲折、奧妙,又不缺少詼諧。把格列佛的歷險寫的栩栩如生,趣味極了。

  與其說是「格列佛遊記」倒不如說成是「我與格列佛的遊記」呢,因為我在閱讀這本書時險些出神了,仿佛就是我和他一齊歷險一樣。可是我又從心裡佩服他的機智英勇,他總是給我一中「逆境叢生」的感覺,這點就是他歷盡奸詐陰險後從新踏上本身的領土的首要緣故原由,以是我堅決要向他學習這種精力,否則的話,若我往後遇到這種工作的話說不穩定早已與世長辭了呢!

  這本書實在是太好看了,要得我讀了幾遍了照舊覺的沒看夠,它實在太趣味了,我十分喜歡《格列佛遊記》的這本書。怎樣樣?聽了我的先容你是不是有心動的呢?那就快讀一讀這本書吧!記住噢,它的名字叫做《格列佛遊記》!

  名著讀後感2000字(四):

  《窗外的小豆豆》讀後感

  其實,說要讀這本書時我並不是很情願的,一位好友看我在書店挑來揀去,選了半天,還沒有決定到底買哪些,就介紹了這本《窗外的小豆豆》,可看了第一段後,就不由自主地往下看了,文中的小豆豆深深地吸引了我,它講述了一個因為上課不停地翻弄課桌蓋,喜歡站在窗邊不顧教師的講課與宣傳藝人打招呼;她在美術課不按教師的要求畫太陽旗,而畫起了各式軍艦旗;她明明被罰站了卻還刨根問底:「教師,我被罰站了,為什麼呢?我做了什麼壞事嗎?」;她令正規學校所有教師都頭痛;她最終因淘氣,在小學一年級就被校方勒令退學的孩子——小豆豆。小豆豆因為淘氣被退學了,然而一個全新的學校「巴學園」理解了她,並改變了她的一生。此刻的她已是亞洲唯一一位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親善大使,足跡遍及地球的每一個角落;她還是世界上最有名的電視節目主持人,擁有觀眾數十億;她被美國《紐約時報》、《時代》周刊、《新聞周刊》讚譽為日本最偉大的女性。實在很難將這兩個人聯想到一齊,可事實就是如此。

  在一般人的眼中,小豆豆是一個行為怪異的差生,可是,就是這樣一個讓普通人無法理解的小女孩,到了一所新的學校以後,竟然變成了一個好學生。到底是什麼力量使得她發生了如此大的變化呢?一切都是因為那所與眾不一樣的「巴學園」,那位與眾不一樣的校長以及她寬厚仁慈的媽媽。

  巴學園和一般的學校不一樣。學校的教室是由廢棄的「電車」做成的,同學們就在這些電車教室裡上課。上課時沒有固定的座位,喜歡坐哪裡都能夠;不一樣年級的也能夠坐在一齊;上課的資料是一開始就安排好的,想先上哪門課都能夠,如果你十分努力,在上午就完成了一天的學習計劃,午時就能夠做自我喜歡的事,比如去寺廟或田野裡散步看蝴蝶;每周都有兩次塗鴉課,能夠在大廳裡隨便亂畫;每一天午餐都必須有「山的味道」和「海的味道」;「巴學園」的運動會是校長自我策劃的稀奇古怪的項目的運動會……

  就是這些我們看起來很不可思議的學校生活,遵從了孩子們的天性,培養了他們的愛好興趣,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讓他們在各種趣味的活動中學會了做人做事的道理,掌握了各種各樣的知識,培養了好習慣。小豆豆也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慢慢發生改變的。

  應對小林校長,我很佩服他,同時也覺得很慚愧。小林校長真是一個尊重孩子、細心呵護孩子的傑出教育家。第一次見面就當了小豆豆四個小時的聽眾,在校長辦公室,小豆豆這個喜歡說話的孩子,竟能一口氣對校長講述了長達4小時關於自我的故事,而校長先生,自始至終都堅持著微笑的面孔,並表示出極大的興趣。我也是教師,我問自我,你有這樣的耐心聽一個六歲的孩子說四個小時的話嗎?答案是:沒有!當小豆豆心愛的錢包掉到廁所裡,在上課期間,她拿了長長的舀子,坐在廁所的掏口處,把廁所裡的東西一勺一勺掏出來,在身邊堆成高高的小山時,校長先生竟然只說:「弄完以後,要把這些全都放回去啊。」沒有驚訝沒有呵斥沒有嫌棄,有的僅有尊重和理解,還有信任!我又問自我,假設你班上有這樣的學生,你能象小林校長這樣處理嗎?答案是:不能!如果是我,我肯定當場就會責罵她了。

  為了讓孩子毫無顧忌地玩耍,小林校長請家長給孩子們穿上最破爛的衣服到學校來;為了避免學生偏食,發明了「山的味道和海的味道」的趣味說法;為了讓身體有缺陷的孩子洗去自卑的心理,提倡脫光了衣服在遊泳池裡遊泳;為了讓永遠長不大的高橋君堅持自信,精心策劃了與眾不一樣的運動會,讓他簡便地拿走了所有的第一……能夠說,巴學園裡的一切一切都是校長精心設計出來的,為的就是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在自尊自信的環境中去歡樂地學習和生活。而結果是校長成功了,「巴學園」裡的孩子,都是自信自強的,除了個別英年早逝的同學外,他們長大後都成了社會上有用的人才。

  同樣是教師,我自問在平時的教學中,都能盡職盡責地做好教育教學工作,可是這種教學是孩子們需要的嗎?我真的有一切從學生出發去研究問題嗎?我有認真地了解過學生的內心嗎?對學生進行的細心呵護,我堅持下去了嗎?尤其是應對那些差生或問題學生,我有經常向他們點頭嗎?有經常鼓勵他們嗎?還是一味的搖頭或者責罵呢?應對調皮的小豆豆,校長經常對她說「你真是一個好孩子。」應對身有殘疾的高橋君,他卻經常對他說「你絕對能做到」。對於這樣的學生,我們的鼓勵是有的,可是有像校長那樣經常鼓勵他們,信任他們嗎?我沒有。和小林校長相比,我真是差太遠了。

  雖然在我們當今的教育教學中,「巴學園」裡的很多的教學方法都是不可能實現的。可是,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不學他表面的教學方式,我們能夠學習小林校長因材施教的方法,努力地發掘每一個學生的優點,並把這種優點發揚光大;我們也能夠學習他對教育的熱心,學習他對孩子們一視同仁的尊重、理解和關心。僅有發自內心地去愛學生了,學生才能感受到你的愛,才會喜歡你;僅有學生喜歡你了,你的教育才會有成效。所謂「親其師,信其道」就是這個道理。

  書本中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長篇大論的理論,用一個個小故事記載著作者的真實情感。但卻讓讀完的人有著不一樣的感受。也讓我不斷地在反思著自我的教學行為,期望經過反思,我能夠及時糾正自我的教育行為,期望自我能夠早日成為在學生心中是最最可愛、可親、可敬的教師。

  名著讀後感2000字(五):

  巴黎聖母院讀後感

  偉大的小說不僅僅在於它情節的曲折驚險刺激;更在於它塑造的人物,它揭露的事實,它反映出的人性,給人的巨大震撼。

  1482年,法王路易十一統治下的巴黎城沉浸在「愚人節」的狂歡的氣氛中。巴黎聖母院前面的廣場上,來自埃及的吉卜賽少女愛斯梅拉達以動人的美貌和婀娜的舞姿博得了人們熱烈的喝彩。她把人們給她的賞錢,分給窮苦的孩子們,並對他們說:「把這些錢全部拿去,你們去過節吧!」孩子們問她:「那你怎樣辦?」她說:「別管我,我天天都在過節。」是的,這就是她——愛斯梅拉達。

  可是,命運之神卻在這個時候把一切都定格了。在眾多的觀眾中,一個面色蒼白的中年人,穿著黑色的教袍,躲在玻璃窗後面,也在偷看愛斯梅拉達翩翩起舞。他就是巴黎聖母院的副主教、鍊金術士弗羅洛。當他看到色藝雙全的吉卜賽女郎邊唱邊跳,她那輕快的舞步,絕妙的舞姿,把他埋藏在心底十多年的慾念突然喚醒了。他無法自控,無法把俘虜了他的靈魂的魔鬼趕走。為了排遣心中的煩悶,他到廣場上驅趕正在叫賣的攤販,聲言不準在教堂前面胡鬧。而這一切只為了他那無私的心理……。這些小販哪裡把他放在眼裡,群起而攻之。正在這時,從教堂內衝出來一個相貌奇醜、身材高大、力大無比的男子,他推開眾人,救回了神甫。他就是卡西莫多。原先他是一個被父母遺棄在巴黎聖母院門前的畸形兒,弗羅洛出於憐憫把他撫養成人,因終日敲鐘而震聾了耳朵。為了(奉獻),這不是他的錯。歡樂的人們正在物色「愚人教皇」,愛斯梅拉達一眼看中了又聾又醜的鐘樓怪人卡西莫多。人們給他戴上王冠,披上袍子,還給了他一支口哨,讓他坐在高高的轎子上沿街遊行。卡西莫多正高興地吹著哨子,忽然看見臉色陰沉的弗羅洛站在轎前。神甫打掉他的王冠,把他拉回聖母院。為什麼?也許只為了那無法忍受的卑微吧!

  弗羅洛是不幸的。他是個可憐的,可鄙的,無知的,副主教。他善,因為教會的禁欲主義,所以收養了人人唾棄的卡西莫多。然而,他不是神,是人,擁有人性,需要情愛。人性越是壓抑越是反彈的厲害。沒有享受過世俗之情的弗羅洛在艾斯梅拉達婀娜多姿的舞姿刺激下勃然爆發。可憐的是他完全不懂得怎樣去愛。壓抑的人性折磨著這個可憐的,被教會扭曲的靈魂,最終變成了畸形,最終撕破了臉皮,無恥地說:「在我和它間選擇一個」。他是時代的產物,僅有當時那個畸形的社會才會造就這樣畸形的人——確切地說,時代造就不了如此極端的人,可是也說明,人性永遠不該如此壓抑。然而哪怕此刻,學生的人性得到足夠的尊重了麼?

  教堂裡面是那麼的陰森恐怖,這讓人聯想到在宗教的遮攔下,當時社會是怎樣的骯髒和敗壞,真善美的宗教和利用宗教製造血腥事件,構成了強烈的感官刺激。通篇都是在這樣的對照下進行的,讓人的心靈深刻的體會出迷茫,困惑,和不安,如果有一把利劍,你會盡你的全力去刺破那層蒙在社會上空的陰雲,那陰雲是邪惡的,你對它充滿了憤怒和鄙視,就像書裡面的那些流浪漢們對待社會的瘋狂的報復。可是你不能,因為如果你想刺痛那些邪惡,你就先要將代表著真善美的上帝打倒在地,那是多麼殘酷的事情啊!還有比人喪失本性更悲哀的麼!

  卡西莫多也是不幸的。自卑,把他的愛造就成只會奉獻不會索取的愛——這種愛,完全享受不到愛的歡樂,是痛苦的愛。愛斯梅拉達的水壺,滴水之恩,卡西莫多乾枯了的心靈便剎那間綠芽遍生。然而他是個……是個,除了心靈,其它都不屬於人的人。極度畸形,形狀,就像魔獸爭霸中低多邊形造型的人物般粗糙。所以他自卑,只能說:「如果你願意我從那兒掉下去,你甚至不須講一個字,只要一眨眼就夠了。」他的醜陋畸形的外表,始終是橫貫在他和愛斯美拉達之間永遠無法跨越的鴻溝。最終只能經過死亡的方式跨越了這條鴻溝,有人說這是一對最美的情侶,我想那可能就是唯一的方法了。感動於這一幕,不禁想到巴金家中投湖殉情的丫頭鳴鳳,難到感情的終極奧義是為愛殉情?這兩個主人公有著糾結在一齊的不幸身世,外貌上的巨大反差無法掩蓋他們共有的純真善良的天性,在他們這種至善至美的天性的照耀下,小說中的其他人物皆露出了卑劣的本質。

  然而也有兩個真實的人物,甘果瓦和弗比斯,對愛斯梅拉達沒有愛的兩個人。

  然而弗比斯是個混蛋。多虧雨果把他描述成一個典型的花花公子模樣——年輕、英俊、漂亮,定了婚還在外面找女人,多麼具有諷刺意味。他和愛斯梅拉達幽會,完全不是因為愛上了愛斯梅拉達,而是為了,泡,愛斯梅拉達。一個玩弄女人的老手在此可窺一斑。愛斯美拉達是一位能歌善舞的十六歲美女,由於從小被吉普塞人從家中偷走,在流浪藝人中長大,所以不被當時等級森嚴的上流社會所認同和理解。當她在深夜被人打劫時,被英俊瀟灑的皇家衛隊隊長弗比斯英雄救美,便一見鍾情地陷入愛河,而他也被她的美貌所俘虜。

  弗比斯,不是法律所能約束的——因為法律不能對人的感情進行約束。唯有道德的力量。然而,弗比斯,哪怕完全沒有道德,又能把他怎樣樣呢——他畢竟的確只是例行公事,執行任務而已。戴了這麼一頂帽子,弗比斯逍遙到今日。

  雨果用他辛辣又渾厚的筆,表達了對在教會壓榨下苦苦掙扎的聖母院副主教弗羅洛的悲天憫人,對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弗比斯隊長的嘲諷,對苟且偷生的潦倒詩人甘果瓦的鄙夷,對虛偽狡猾又殘酷的路易十一的憎惡,和對卡西莫多和愛斯美拉達,這一對外表有天壤之別,內心卻如一善良純潔的杯具人物的褒揚與惋惜,把美與醜的比較推倒了及至。讓我們重新審視究竟什麼是美,什麼是醜?醜陋的外表下,可能藏著一顆火熱純真的心靈;英俊美麗的面容下,也可能深埋了齷齪可恥、卑鄙扭曲的心。所以,人不必為了自我先天的不足而自暴自棄,更不要過分地追求外表美,擁有一顆善待他人、無私奉獻、珍惜生命、熱愛生活、充滿職責的心靈才是每一個人應當具備的。同時,我們要學會珍惜人與人之間的感情:親情、友情、感情……尊重身邊每個人,不要等這些讓生命精彩的亮點逝去後才後悔不已。

  河水永恆的嗚咽,清風無休止的嘆息,杯具曾留的記錄——《巴黎聖母院》不愧是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佼佼者,雨果不愧為19世紀浪漫主義文學的領袖。

  名著讀後感2000字(六):

  《紅與黑》讀後感

  《紅與黑》是19世紀法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先驅者司湯達的代表作。司湯達是在「資產階級勝利之後,立即就開始敏銳而明確地表現它的特徵的第一個作家」,也是在法國美學領域裡,提出批判現實主義理論的第一個作家。

  小說主人公於連出身卑賤,卻有幸受到良好的教育,又有著傑出的智慧。在於連十九歲那年被市長聘為家庭教師,不久,和市長夫人戀愛,事情敗露後被迫到神學院投靠神父。之後在教派鬥爭中神父失敗,於連也不能繼續留在那裡,於連又被介紹給宮廷大臣當秘書。從此,於連打開了進入上流社會的大門。於連十分能幹,受到侯爵的賞識,為他發了勳章。

  於連所以參加了貴族們的反動會議,甘願為貴族效勞。與此同時,於連也得到了侯爵女兒瑪蒂爾德的感情,並迫使侯爵承認他們的結合。正在這時侯爵的政敵想方法讓市長夫人寫了一封揭發信,侯爵接到信後斷然否定了自我女兒和於連的關係。於連氣憤之極,槍擊了市長夫人。儘管瑪蒂爾德等人竭力營救,於連任被判處極刑……

  小說圍繞主人公於連個人奮鬥的經歷及最終的失敗,尤其是他的兩次感情的描述,廣泛地展現了「19世紀初近30年間壓在法國人民頭上的歷屆政府所帶來的社會風氣」,小說強烈地抨擊了復闢王朝時期貴族的反動、教會的黑暗和資產階級新貴的卑鄙庸俗、利慾薰心。

  全書最耀眼、也在文學史上著名的人物自然是於連·索雷爾,「平民出身,較高文化,任家庭教師,與女主人發生戀情,事露,槍殺戀人,被判死刑」是他一生的骨架,「追求」幸福的「熱情」和「毅力」、對階級差異的反抗所表現出近乎英雄的氣概就是動人的血肉。作者著筆於人物心靈的跟蹤的手法出心靈跟蹤的手法強,正是突出了於連處在衝動下追求「英雄的夢想」心理歷程,這是對那個社會形態的反抗,也是對碌碌無為、虛度青春的反抗。

  於連的一生都在追求幸福。所以他日後能躋身在所謂的上流社會中。什麼是幸福,怎樣得到幸福,是困惑著人類幾千年的問題,也同樣困惑著於連。在他心目中,幸福並沒有確切的標準,只是在他的心計、在他的警覺、在他的一個又一個的「作戰計劃」及其實施當中的。他因為第一次擺脫了父兄的虐待而幸福,為德·萊納夫人面前履行「某種職責」而幸福,為驕傲的瑪蒂爾德在自我面前屈服而幸福,為一次次地發跡而幸福得要命。

  他渴望幸福,渴望成為上流社會的一員,渴望飛黃騰達,他發誓寧可死一千次也要飛黃騰達,他想要擁有尊貴的地位,眾人的欽羨。為此,他製造了一個又一個「作戰計劃」,使出各種卑鄙、虛偽的手段,這一切都使他超人的智慧發揮的淋漓盡致。但他畢竟內心還保留著真、善的一面,所以在每每幸福之時,他又會捫心自問,陷入深深的自責。所以,他的計劃又總會漏洞百出,總會讓人懷疑。

  不難發現於連的這種幸福標準是以社會和他人標準為標準的,是為了追求他人和社會的承認。實際上,他並沒有獲得多少歡樂和幸福,反而使自我時時刻刻都處於一種緊張狀態,感受不到踏實、安定,僅僅是自我告訴自我感覺到「歡樂的到了極點」,興奮地跑來跑去,就像「野心家實現後的狂喜」,只是片刻活力而已,剩下的就是想緊之後應當怎樣制定並實施下一個計劃。這些所謂的幸福僅僅是表象而已,暫時的滿足,暫時的安慰,於連為了表象而犧牲了本質,迷失了自我。

  當他得知德·萊納夫人的一封揭發信斷送了他的幸福,把他歷經千幸萬苦打開的通往上層社會的門無情的封鎖時,他想到了報復,他選擇了最直接、卻又最愚蠢的方法——結束了德·萊納夫人的生命,也把自我送上了斷頭臺。在監獄中的那段時間,使於連想了很多,他從自我禁錮的思想中解脫出來,從社會的束縛中解脫出來,獲得了精神的自由,獲得了靈魂的重生。他脫下了往日一切偽裝的面具,找到了迷失的自我,也找到了最真實的幸福。他放棄了逃跑和上訴,能夠真誠地對待每一位朋友,坦然地應對死亡,安靜的等待死後的再一次輪迴。

  作為一部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小說,《紅與黑》並沒有從概念出發,將主人公於連圖解成一個追求功利的符號。相反,作者卻給予了他深切的同情,經過人對欲望的執著追求與追求不到的痛苦來批判那個時代特定的社會現實,這大概也是《紅與黑》流傳至今,魅力長存的原因。

  對於書名人們以往也引起了一番爭論,通常,人們認為書名中的「紅」是象徵拿破崙時代的軍服;「黑」是王政復古年代的僧侶黑衣。也有人認為,「紅」是德·萊納夫人的鮮血,「黑」是瑪蒂爾德的喪服;紅與黑是象徵賭盤上的黑點紅點,而輪盤則象徵人生的遊戲等。我想紅色是否還能夠象徵於連對人生的不懈追求,而黑色就代表社會中形形色色為了自我的利益而拼命奔波,卻不理解自我存在真正意義、真正價值的生存狀態吧!

  在社會現實重重阻礙而又想要實現抱負時僅有兩種選擇:退縮或是反抗。那些不求上進、整天抱怨生活乏味的青年就是退縮者,他們享受著平庸的生活,最終卻難逃社會提高被淘汰的命運。能不斷地樹立人生目標、決心要實現人生夢想的便是和於連有同樣氣概的反抗者。這個時代顯然使不歡迎虛偽的言行、卑鄙的手段,但仍然需要對生活的熱情來反抗空虛的度日。

  我想,在人們一味的批判社會的黑暗、同情於連成為社會的犧牲品時,是不是也該想想於連的反抗精神。

  我們是否也應當在「戴著腳鐐跳舞」的同時,培養適合自我的「反抗精神」。

  名著讀後感2000字(七):

  讀《哈姆雷特》有感

  莎士比亞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英國偉大的戲劇家和詩人。本·瓊森稱他為「時代的靈魂」,馬克思稱他和古希臘的埃斯庫羅斯為「人類最偉大的戲劇天才」。雖然莎士比亞只用英文寫作,但他卻是世界著名作家,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已被譯成多種文字,其劇作也在許多國家上演。他對文學史的發展有著巨大的影響,人們尊稱他為「莎翁」。

  莎士比亞的代表作有四大杯具:《哈姆雷特》、《奧賽羅》、《李爾王》、《麥克白》。著名喜劇:《仲夏夜之夢》、《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皆大歡喜》。歷史劇:《亨利四世》、《亨利五世》、《查理二世》。正劇、悲喜劇:《羅密歐與朱麗葉》。我們必修四的教材中就有《哈姆雷特》的選段。看了課文之後,我對這部戲劇產生了好奇,於是就利用休息的時間讀了這本書。

  《哈姆雷特》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丹麥王子哈姆雷特因父王突然去世,懷著沉痛的心境回到祖國。不久,母后又與國王的弟弟、新國王克勞狄斯結了婚,更使他感到難過。新王聲稱老國王是在花園被蛇咬死的,而老國王的靈魂顯靈,告訴哈姆雷特自我是被人害死的,兇手就是他的親弟弟克勞狄斯,目的是為篡奪王位、霸佔王嫂。鬼魂請求哈姆雷特說,要是他確實崇拜和摯愛他父親的話,那他必須要向那卑鄙的兇手復仇。哈姆雷特擔心洩露心事,於是作出了一個奇特而大膽的決定:假裝發瘋。哈姆雷特借一個戲班子進宮演出的機會,自我改編了一出描述陰謀殺兄的舊戲「貢扎古之死」,讓戲班子演出以試探新國王。戲未演完,新國王就做賊心虛,倉皇而去。這樣,哈姆雷特相信新國王的罪行屬實。新國王下在坐立不安,奧菲利亞的父親——-宮內大臣波洛涅斯為他獻計,讓王后將哈姆雷特叫到房中談話,自我躲在帷幕後偷聽,以便探明情景。與母后談話時,哈姆雷特發現帷幕後面有人,以為是新國王,便一劍刺過去,結果殺死了波洛涅斯。新國王明白事已敗露,又想出借刀殺人的辦法。他派哈姆雷特去英國,並讓與他同行的兩個老同學帶上一封密信,集中要英國國王在哈姆雷特上岸時將其殺死。沒想到哈姆雷特已有察覺,調換了密信,反讓英國

  國王殺死克勞狄斯的這兩個特使;他自我則跳上海盜船,回到丹麥。哈姆雷特這才明白:奧菲利亞因為父親被殺、情人遠離而發了瘋,落水溺死了。奧菲利亞的哥哥雷歐提斯與哈姆雷特帶領一批人衝進宮來,要為父親和妹妹報仇。新國王利用雷芡提斯與哈姆雷特決鬥的機會,在雷歐提斯的劍上蘸了毒,同時還準備好毒酒,以便將哈姆雷特除掉。最終,哈姆雷特和雷歐提斯都中了毒謀劍,王后飲了毒酒,奸王克勞提斯也被哈姆雷特刺死。哈姆雷特留下遺囑,讓好友霍拉旭完成他的心願。贊同在這部劇中,哈姆雷特是不完美的,有時他的抉擇很不理性,例如當他在憤怒之下一劍刺死他誤以為是國王的波洛涅斯,這或許會讓人覺得他太衝動了,然而就是他這種不理智的行為,這種人性的弱點的表現,讓我們從心裡理解和認同他的藝術形象,因為這樣不完美的人,才是也個有血有肉的正常人。

  戲劇中有許多經典的語句,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傾聽每個人的意見,但只對少數人發表你的意見;理解每個人的批評,可是堅持你自我的確定;你能夠懷疑星星是火把;你重重的顧慮使我們全變成了懦夫,熾熱決心的光彩,被審慎的思維蓋上了一層灰色,偉大的事業在這種研究下,也逆流而退,失去行動的意義;能夠懷疑太陽會移動;你能夠懷疑事實是謊言;可是不要懷疑我對你的愛意……這些話中充滿著哲理,當然,整個故事對我們也有著莫大的啟發,在一個「脫了節」的時代哈姆雷特立志重整乾坤,但他又耽於沉思、自責、自我懷疑,加之猶豫與孤獨,於是一再拖延復仇計劃。他身上集中體現著文藝復興運動中人文主義的優點和缺點及他們的迷惘、矛盾和痛苦,反映著16—17世紀初人文主義思想的危機。哈姆雷特的精神苦悶具有超越時空的意義,他已經成為世界文學畫廊中不休的經典形象。

  《哈姆雷特》被譽為莎翁戲劇王冠上最璀璨的一顆鑽石,它是莎士比亞的驕傲。他經過「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我們看」的方式來揭示人類的深層靈魂以及對人類前景的再思考。哈姆雷特的變化過程正是我們每個人都會經歷,是我們每個人都無法避免的。當我們沒有踏入真實的社會中的時候我們都是躊躇滿志的王子,在我們的眼中一切都是完美的,我們有太多的夢與想。當我們慢慢地成長起來到了青春年少的時候,遇到一些不順心的事情也是如此,更何況我們在這個時候是比較敏感與心萌動的時代,也仍然保留著童年時代的那顆童心,對有些事情仍然抱有完美的憧憬,當事情的結局不如自我的夢想之中或夢想的時候,我們就會變得鬱鬱寡歡甚至是自暴自棄,那時周圍的一切對我們來說都是那麼的醜惡與厭惡,讓我們覺得個社會、世界是異常的殘酷,當我們經歷了一些殘酷的事情之後,或許就會左思右面想,遲遲不肯行動,顧慮太多,到頭來只是錯過一次又一次的機會,有時我們錯過了機會反而還會給我們自我找藉口以此來擺脫我們的內心的失望與空虛,更會以此來向別人證明自我的無奈與清白。在我們研究不周全或魯莽的無奈的行動失敗之後仍然還會給我們自我找種種的藉口以此來完善自我的面目,可是我們卻不曾想過這樣做反而到頭來只

  會弄巧成拙。(經歷也是一種財富,讓我們學會時刻呵護自我的心靈吧,慢慢的成長,在以後的歲月裡,在前人的教導下,慢慢的走向屬於自我的那片天地,期許著與自我的夢想更貼近些吧。

  名著讀後感2000字(八):

  平凡的世界讀後感

  讓人時而悲傷,時而歡笑,激動、喜悅、難過、神傷,一心都沉浸在那片遙遠又熟悉的黃土地。

  《平凡的世界》,一本那樣平凡而真實的書,只是講那黃土高原上一個不起眼的雙水村的小寨,沒有驚天動地的撕殺,只是在默默的訴說裡傾訴著融融的親情,沒有盪氣迴腸的情節,只是在那個年代那個環境裡娓娓訴說著平凡的世界裡平凡人們平凡而又特殊的人生,沒有轟轟烈烈的感情的海誓山盟,只是把愛的種種用那峽北風情徐徐道來,可是卻能讓我們熱血沸騰。

  《平凡的世界》裡全是那些我們所熟悉的情節,雙水村、埡子口,黃源縣,以及那些窖洞,普通的人平凡的世界,一種溫馨瞬間襲來,無形中己溫暖了我們的心。

  整個故事是以少平的出場而展開的,伴隨著飢餓與貧窮,為了饅頭,為了學費,甚至為了尊嚴,為了生存下去。他們的貧窮不是我們這些現代人所能理解的,我們無法想像出生活在黃土地上的少平一家,為了修一個能遮風擋雨的新窯,為了給讓少平和蘭香有學上,為了給少安找到媳婦,為了給老人治病,應對著那一片片田地時內心的洶湧與期待,糧食的收成,決定了一家人所有的幸福,糧食的事,卻是天說了算,而他們早已習慣了天不肯多給的同情。不停地等,不停地盼,一次次的充滿期望看著一望無際的田地,不斷的毫無保留的付出,只為了能離貧窮,遠一點點。

  其中穿插了各種交錯複雜的感情故事:少平與紅梅的懵懂,與曉霞的感情杯具,少安與潤葉類似兄妹的愛戀,潤葉對向前的職責,金波對蒙古姑娘的羅曼蒂克……這些感情背後的悲傷與無奈,讓人感覺好沉重。

  為什麼愛,要被賦予那麼多的職責和意義呢。但他們又是幸運的,不放手潤葉,少安又怎能收穫到淳樸的農村感情呢;不放手過去,田潤葉的曲折感情也不會以美滿的婚姻結束;金波的草原戀歌感情,雖以遺憾結束但他最終還是了結心願;田潤生一生默默無聞,卻為了愛不怕家人的反對,不怕周圍人的眼光,最終獲得了一份超凡脫俗的感情;少平與曉霞最終雖生死兩隔,但愛永遠在,他們在一齊時的那份超越物質世俗心心相印的爛漫感情永遠活在少平心中。

  最讓我感動的是潤葉和李向前的感人肺腑的感情經歷:陰差陽錯潤葉和她不愛的李向前完了婚,婚後關係不和,兩地分居,但當李向前因得不到潤葉的愛而酗酒出車禍鋸掉腿時,潤葉再也不能無動於衷了,她毅然負起了妻子的職責,去醫院侍奉他,照顧他,他們的感情從這開始開花結果了。這是一種什麼感情他們之間並沒有什麼爛漫的故事,但這卻是一種偉大高尚的感情,是歸於平凡卻踏實的感情,李向前雖然失去了一條腿,但他最終得到了真愛,我們怎能不為之感動和欽佩呢

  小說著墨最重的是孫少平,這是一位對苦難有著深切的認識,對生活有著深邃的理解,對精神世界有著深刻追求的人。我們能夠看見少平上高中讀書的勁頭,回家種田的精力,建窯燒磚的拼命,以及之後到外面去挖煤,再到礦山的從不放棄,但他從沒叫過一句苦,從沒喊過一聲累,他不是超人,瘦弱的肩膀也有壓垮的時候,也想放棄退縮之後一了百了,是什麼支撐著他不斷向前永不退縮,堅持奮鬥下去。從這個意義上,少平的世界是不平凡的,因為他有自我內心的力量支撐自我闖過一切磨難。

  關於苦難的哲學,書中這樣表達"……是的,他是在,社會的最底層掙扎,為了幾個錢而受盡折磨;可是他已經不僅僅將此看作是謀生、活命……他此刻倒很「熱愛」自我的苦難。經過這一段血火般的洗禮,他相信,自我經歷千辛萬苦而釀造出來的生活之蜜,肯定比輕而易舉拿來的更有滋味——他自嘲地把自我的這種認識叫做『關於苦難的學說』……"這是怎樣的一種認識啊,他理解過文化,但由於出身農家,沒有幸運地進入大學,所以並沒有充分的條件參與到目前社會發展的潮流之中。

  但另一方面他又不甘心把自我局限在狹小的生活天地裡。他顧不得感嘆闊論或憤世嫉俗地憂患人類的命運,他首先得改變自我的生存環境啊,同時在艱難的日子裡不願放棄最主要的精神追求。他既不鄙視普通人的世俗生活,但又竭力使自我對生活的認識到達更深的層次······儘管生活逼迫他走了這樣一條艱苦的道路,但這卻是很不平凡的,也給他帶來了許多對生活新鮮的看法和理解。也正因如此,他收穫了田曉霞的欽佩和爛漫感情。

  對於勞動的認識,書中這樣寫道:「一個人精神是否充實,或者說活得有無意義,主要取決於他對勞動的態度。」這絕對是一條精闢的理論,在任何時候都不會過時的理論。「僅有勞動才可能使人在生活中強大。無論什麼人,最終還是要那些能用雙手創造生活的勞動者。

  對於這些人來說,孫少平給他們上了生平最重要的一課——如何對待勞動,這是人生最基本的課題。」在剛來到煤礦時那些縣社領導的子弟們個個極力炫耀自我的家當,而孫少平卻僅有一個破黃提包,可半年後,為了解決最起碼的吃飯問題,他們以很便宜的價錢向孫少平出售了當初他們所炫耀的東西。

  此時,他們放下了父母的官職所賦予他們優越架勢,甚至帶著一種惶愧的自卑,把孫少平看成了本宿舍的「權威」。真的叫人難以置信,半年前初到煤礦,他和那些人的差別是那麼大。如今,生活毫不客氣地置換了他們的位置。是的,這一切正是孫少平用勞動「掠奪」過來的,被徵服者喪失的不僅僅是財產,並且還有精神的被佔領。

  孫少平,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啊。其實,他也就是一個平平凡凡的人,一個比普通農民多讀了幾本書的人。可他又不是平凡的,一個對生活的意義有著更高層次追求的人,又怎能稱之為平凡呢。

  第三次讀《平凡的世界》,不由感慨——這就是生活!

  人與人之間命運從不相同!孫少安兄弟與田潤葉兄妹自出生起,就決定了各自不一樣的運行軌跡,但《平凡世界》會讓你懂得:儘管命運是那樣的不公,儘管社會有那麼多的不平,可只要你能夠不屈不撓、艱苦奮鬥、勇往直前,終能獲得最終的成功。

  沒有用永恆的痛苦,沒有永恆的幸福。生活像流水一般,有時是那麼平展,有時又是那麼曲折。就拿少安來說吧,出生於貧窮的家庭,應當是苦的;奮鬥的過程,苦中有甜;最終少安富裕了,按說幸福的日子來了,可是同甘共苦的妻子卻病倒了……什麼樣的生活你都要理解!正如蘇軾所說「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啊!

  感情是現實的。少安為什麼沒有選擇田潤葉不是不喜歡,而是少安很現實,他在「感情與麵包」兩者間,選擇麵包,於是和善良樸實能幹的秀蓮結合,生活雖然不浪漫,但踏實,溫暖;少安與田曉霞的感情浪漫,但不現實,所以,他們的感情從一開始,就註定了杯具性的結局。

  作為自然人,曉霞和少平之間是平等的,他們有著共同的興趣愛好,共同的人生追求,共同的性格特徵;而作為社會的人,一個是領導的女兒,一個是山溝溝裡農民的兒子;一個是省上的大記者,一個是掏煤的工人。社會身份的巨大差異註定了他們走不到一齊,就算能夠在一齊,無論對於孫少平還是田曉霞來說,婚姻將會是塗抹了蜜汁的.黃連。所以,田曉霞犧牲了,少安與王嫂結合一齊,這就是生活,感情就是得現實地生活!

  讀《平凡的世界》,讓我讀出生活的千姿百態,萬般滋味。但最重要一點,讀《平凡的世界》讓我懂得珍惜:每當我騎車去學校的路上,呼吸著帶著海水腥味的空氣,眺望著遠方的天空,海似乎有了生命,天上飛鳥似乎能夠與我交流。什麼是幸福,我想這就是一種吧——平凡充實的幸福。

  名著讀後感2000字(九):

  《格列佛遊記讀後感》

  《格列佛遊記》是美國文學史上的一部偉大的諷刺小說,據說伏爾泰、拜倫、高爾基和魯迅也很推崇斯威夫特的作品。我深深地崇拜著魯迅,他用枯黃卻瘦勁的手指著青年前進的方向,於是我便朝著那個方向,看上了《格列佛遊記》——愛屋及烏。可是看過之後,大呼「上當」也於事無補,唯一值得安慰的是能夠問問別人對斯威夫特怎樣看,來顯示自我是「文學青年」,更實際地是寫一篇不倫不類的讀後感交上去湊數。

  每當回想起當年看這本名著的時候,歷史的滄桑感便湧上了心頭,那些日子真是沒有成就感受,很失敗。一天僅僅十幾頁,舉「目」維艱,冷不防冒上一句「往事不堪回首」,發自於肺腑啊!讀完之後,所帶來的精神上的愉悅,如同餘音繞梁,三日不絕。

  古人讀書有頭懸梁,錐刺股之說,而我讀書大概也有此種精神吧。只兩天,這本二指厚有餘的大書就被我看完了。本書主要講述了主人公格列佛先生的奇遇。這本書第一站是小人國利立浦特。小人國的確小,格列佛一隻手就能拖動他們的整隻海軍艦隊。大致說來這是個十二分之一的微縮國度。

  作者耐心的描述格列佛一餐吃了多少雞鴨牛羊,喝了多少桶酒等等,反覆的提醒讀者牢記這個比例。例如,小人國的國民為了把他這個龐然大物運到京城,動用了五百名工匠,搭建了一個長七英尺、寬四英尺、有二十二個輪子的木架:可是主要的困難是怎樣把作者抬到車上。

  為了到達這個目的,他們豎起了八十根一英尺高的柱子。工人們用帶子捆綁住作者的脖子、手、腳和身體;然後用像作者他們包紮物品用的那麼粗的繩索,一頭縛在木柱頂端的滑輪上。九百條大漢一齊動手拉這些繩索,不到三個鐘頭,就把他抬上了架車……一萬五千匹高大的御馬,都有四英尺多高,拖著我向京城進發……

  在這般小的玩具世界,所有的雄心和邀寵、政爭和戰事都不顯的渺小委瑣。而後,格列佛又來到了大人國,他與大人國國王的一段對話,不僅僅構成對英國的批評,也展示了兩種不一樣的思路,並使它們互為評議。《格列佛遊記》的諷刺在揭示現狀的同時,也構成對某些語言的模擬和挖苦。這也是我之所以喜歡這本書的緣故。這個較有人情味的格列佛,把小說帶向另一個層面的諷刺:即對人性的懷疑。

  兩次尺度轉換起了某種否定的作用。到了大人國,這點就變的十分明確了,因為格列佛自我也變成了「小人」:他用自我少得可憐的幾片小金幣向那裡的巨人討好;他弄刀舞劍,展示自我的勇武;他和王后寵愛的侏儒鬧矛盾、鬥心機。但他的討好保護人的行動又實屬迫不得已,因為他隨時可能被任何外在的力量傷害。

  而說它所謂的諷刺意味,則又能夠用書中的另一句話來詮釋,「一個人如果要在與他的地位完全不可相比的人們面前堅持自我的尊嚴,即使費盡九牛二虎之力,也是徒勞無益的。」轉眼見又到了書的第三卷,飛行的島國,這一卷在我看來是最為引人入勝的了,作者再一次去進行航海,但一樣也是遭遇的厄運,他被漂流到了一個荒島之上。卻意外的發現了飛行的島國——拉普他。

  那裡的人十分奇怪,似乎對樂器有種莫名的喜愛,他們除了把飯菜都做成各種各樣的樂器形狀以外,還時不時的就皇帝連同所有大臣拿上樂器演奏三個小時。並且把音樂視為評判一個人的標準,如果不懂音樂,或是不精通音樂,那他不管有何德何能,也是要比別人矮一頭。格列佛先生在那裡先是受到了很好的待遇。他去參觀了位於飛島國的陸地領土上的首都拉加多,並去遊覽了著名的「設計家學院」。

  在那裡見到了許多的奇人,了解到了許多奇怪的事,甚至見到了一臺能自我寫出哲學,詩歌,政治,法律,數學和神學著作的書。作者在那裡呆了一段時間後也離開了這個地方。隨之來到了本書的第四卷,慧馬國。格列佛在慧馬國裡度過了一段完美的時光,他完全融入這個社會,以致於與暗喻人類的耶胡交往時構成強烈的反差,因為他們總是以懷疑的眼光看待他的誠實,使他感到失落,對人類產生了極度的厭惡。

  他諷刺地道出了當時英國的特點:「貪婪、黨爭、偽善、無信、殘暴、憤怒、瘋狂、怨恨、嫉妒、淫慾、陰險和野心。」他挖苦地描述了人獸顛倒的怪誕現象:馬成了理性的載體,而人則化作髒臭、屎尿橫飛、貪婪刁難的下等動物耶胡。他大談人的天性,就是心甘情願被金錢所奴役,不是奢侈浪費就是貪得無厭。看完《格列佛遊記》之後,我們不能不審視自我,我們身上有沒有這些頑疾劣根的影子。

  總而言之,《格列佛遊記》既是一部膾炙人口的優秀小說,也是一章具有著強烈諷刺意味的哲理文。他諷刺了社會上的種種醜惡,卻又不明說出來,而是巧妙的將它們安插在書中的故事中,把人類貪婪,為了謀權牟利的心機在小人國的大臣們身上體現出來。把人類妄自尊大,自以為是,掠奪殘忍的本性在與大人國的交往中體現出來。至於飛島國與慧馬國的啟示,在上頭我已經說到了。

  學生很喜歡這本書,能夠從書中找到許多做人的道理,學到許多知識,開闊自我的眼界,我真想和格列佛一樣的週遊世界,探詢人們不明白的秘密,我告訴學生僅有學好知識才能到達自我的目的,教育他們必須要好好學習。

  在書中我十分喜歡作者的一段話,那也是他的人生所得,值得我們去體會,我也會把這段話當做我的做人標準。「人人都能擁有真誠,公正,克制自我等等美德。如果人人都能實現這些美德,再加上經驗和善本之心,人人就能為國家盡義務,只可是還需要學習一段時間罷了。如果一個人缺少德行,即使他具有卓越的才能也於事無補……」

  名著讀後感2000字(十):

  紅樓夢讀後感

  俗話說得好,「男不看紅樓,女不看西廂」。其意白見。但礙於《水滸》、《三國》等從牙牙學語起就閱讀,再讀已無多大意義。無奈之中,捧起那「石頭」硬啃起來,倒別有一番「胭脂」味。下有幾條真(天真)知拙(笨拙)見,以供茶餘飯後消遣。

  首先,我覺得這本書並不只是單單一本感情小說所能概括。作者為寫此書,寒窗幾十載,對醫藥、園林、建築、書畫、詩詞、烹調、服飾、花草、古董等,都有所研究。整部書對研究探討青朝風俗民情很有幫忙,它仿佛是當時生活的小百科,無所不包,無所不有。怪不得至今還有許多紅學家專門研究此寶。此書所現之人情世故,官場是非,在今日都屢見不鮮內涵之深,可真謂看一遍兩遍不少,讀十遍八遍不多。對於我精讀此書是對吾之文學素養起鞏固、提高,以致於升華之用,大有相見恨晚之情。

  其次,這也是一部杯具,我細讀一些中外文學名著,大凡流傳下來的,幾乎無一例外全是杯具。從卡西莫多到寶玉,從羊脂球到阿Q,以致於今日泰坦尼克中的傑克和露絲,都是杯具人物。正義戰勝邪惡只能在動畫片中存在,沒有哪朝哪代的讚歌流傳下來。異常是中國的《水滸》、《三國》、《紅樓》都遵循著開業艱難後,強勁攀升,之後平穩走勢,最終直線下跌的原則。這又恰與工商管理碩士MBA教程中所描述的一般產品發展規律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人生的規律又仿佛與此緊密相連。一種禮貌當其躍上頂峰就必將走向衰亡。的確,照此刻的環境發展,人類終究有個盡頭,難道這是宇宙亙古不變的定理嗎?難道這是繼柏拉圖哲學中「事物模樣的精神模式或抽象模式必須」理論之後,又一種新模式。待以後

  有時間再細細思考此問題,作個中國的蘇格拉低。

  第三,我以為程偉元、高鶚的續寫不成功。雖基本貼合上頭的曲線原則,沒有生搬硬套強加於前文之嫌,但終究是焊接產物。他倆根據原作的暗示,追蹤前80回的情節,完成了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的戀愛婚姻杯具,安排了其他一系列人物的命運結局,使《紅樓夢》成了一部完整的書,從而推動了《紅》在社會的傳播,擴大了它的影響。可是,後40回寫了寶玉中舉和家業復興,違背曹雪芹的原旨;在人物描述和情節構思方面有一些歪曲和庸俗的筆墨,和曹雪芹的原著有很大距離,近來又有人寫了後40回,竭力鼓吹完美,但再怎樣樣也只能阿里基斯追烏龜,紅樓夢的後40回將是一個永遠的迷。

  第四,也就是《紅樓夢》鮮明的人物形象。就拿王熙鳳這個給人印象最深的人物來說,她「模樣又極標緻,言談又爽利,心機又極深細」,目光四射,手腕靈活日理萬機,指揮若定。寧國府秦可卿的喪事,特意邀請她去主持操辦,她一去就看出寧國府的五大弊端,並提出一整套治理整頓措施。王熙鳳威重令行,旁若無人,構成「脂粉鬚眉齊卻步,更無一個是能人」的局面。這位王夫人的內侄女爭強好勝、追慕虛榮,具有很強的權勢欲。賈府這位年輕俊俏,素有「鳳辣子」之稱的女當家伶牙俐齒,處處討賈母、王夫人的歡喜,曲意奉承,插科打渾,無所不至。總之,王熙鳳是一個集漂亮、聰明。能幹、貪婪、狠毒於一身的複雜形象。作者還按照生活的邏輯,表現人物,闡發主題的需要,對眾多的輔助人物作了精心的安排,使每個輔助人物不但具有自身的意義,並且能體現出多方面的意義和作用來。劉姥姥三進大觀園就是這方面的一個範例。劉姥姥的一進大觀園安排在小說的第六回,當時情節尚未充分展開,作者借劉姥姥這一輔助人物,從社會最底層這樣一個視角,來寫賈府的顯赫氣派。經過劉姥姥這樣一個鄉下的窮老婆子的眼睛,寫出了鳳姐的虛驕、矜持。劉姥姥第二次進入大觀園的時候,賈寶玉、林黛玉和薛寶釵三人之間的關係正處在微妙的階

  段,賈府在表面上正處於繁花似錦的時期。作者將劉姥姥和賈母這樣兩個地位懸殊的老太太作了巧妙的比較。賈母趁此機會極大的滿足了自我的優越感;劉姥姥則為了討得一些封賞,心甘情願的出乖露醜,充當老爺太太、少爺小姐的笑料。劉姥姥第三次進大觀園時,賈府大勢已去,劉姥姥救了巧姐。這樣,劉姥姥無意中成了賈府盛極而衰的見證人。

  最終,還是說說它的藝術成就,魯迅以往指出:「總之自有《紅樓夢》出來以後,傳統的思想和寫法都打破了。」魯迅所謂的「都打破了」指的是「敢於如實描述,並無諱飾,和以前的小說敘好人完全是好,壞人完全是壞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敘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紅樓夢》沒有把人物寫某種思想或性格的化身,更沒有把人物當作說教的工具。作者以細膩的筆墨展現了生活本身所固有的生動性、豐富性和複雜性。《紅樓夢》打破了傳統小說的單線結構。它以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的戀愛、婚姻關係為中心線索,同時展開貴族大家庭的其他人物、事件的描述。在緊緊抓住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戀愛、婚姻杯具的同時,展開廣闊的社會環境描述,從而寫出了產生這一杯具的社會根源。

  其實,關於紅樓夢中可論的東西還有很多很多,我才剛究出些皮毛而已。譬如今年《讀者》第七期的丫鬟問題,還值得再好好深挖,但礙於自我閱歷淺薄,知識貧乏,無奈只得就此擱筆。再不贅述,還恭請學姐在將來的學習生活中,循循善誘,多多指教,吳達自當感激不盡。

  名著讀後感2000字(十一):

  讀《西遊記》有感

  《西遊記》我想大家再熟悉可是了,它在四大名著中是最生動活潑的,每次讀它,面前呈現的都是色彩斑斕,驚心動魄的神話世界。

  作者吳承恩把書中每個人物都描述的活靈活現,為讀者講述了唐僧以及他三個徒弟一路上歷盡艱險,降妖除魔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成功取得了真經的故事。

  西遊記的起因、經過、結果一向都是緊緊地圍繞著「如何成功」這條主線來寫的,十分清晰明了。西遊記的作者是沒有善惡觀念的,他給小說中的人物都有發善心的一面,也有做惡事的一面,所以給人的感覺很矛盾,你不明白他究竟是何立場。為什麼會產生這種感覺呢問題不是出在作者身上,是我們根深蒂固的慣性思維在作怪。我們從小看電視,就學會了:人物一出場,還沒開始表演,我們就已經認定了他是好人,他是壞人,否則我們無法看下去。帶著這種思維枷鎖,當然就看不清本來的面目。傳統的行為準則一向停留在道德層面,總是以善惡來衡量評判,可善惡究竟是什麼以何種標準來界定你說的清嗎西遊記中誰是好人誰是壞人作者沒有這麼狹隘,都是一樣的。

  拿現代社會來說,誰一生下來就是好人或是壞人不存在的事,再如當今的商場、股場,大家都在裡面各施手段,博取利潤,誰是好人誰又是壞人大家都是一樣的。西遊記是一本描述如何成功的書,探求的是成功的法則,沒有好人壞人,僅有勝利者與失敗者,把個說教式、灌輸式的「勸善」打的粉碎!所以,你讀西遊記,不要管他諷刺什麼,揭露什麼,這些對我們都毫無意義,僅有成功的經驗才具有借鑑價值。成功是什麼用最簡單最直白的話說,就是到達自我所需要的目的。可此刻偏偏要用上:成功是一種信念,成功是一種境界,成功是一種超越,這類高尚的語言,這只會造成理解上的障礙。

  沒那麼多廢話,成功的準確定義:到達目的。西遊記告訴我們,成功的法則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第一是本事。成功,是要有本事的,是需要手段的。當然,老君、如來、觀音的手段太高,不是我們一般人模仿得了的。

  可是,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我們還是能夠學的。你是精英,就孫悟空,你是賣苦力的就學豬八戒,既不是精英,又不肯賣苦力,你能夠學沙和尚緊跟著有望成功的團隊。俞敏洪一個普通的北大教師,可是之後他卻能帶領像王強、徐小平這樣一群海歸創立了新東方,像俞敏洪這樣人物數不勝數,他們的成功總之一句話,有什麼長處,使什麼長處。這確實是種本事。

  第二是合作。成功需要合作。唐僧靠徒弟保護,徒弟靠唐僧解脫彼此扶持,兩不相謝。合作得以成功。如來靠取經團隊,傳經得以成功,取經團隊得如來封授得以成功。成功是互利的,在我國經濟生活中,有一種「龜兔雙贏理論」。龜兔賽了多次,互有輸贏。之後,龜兔合作,兔子把烏龜馱在背上跑到河邊,然後烏龜又把兔子馱在背上遊過河去。

  這就是「雙贏」,俗話說:「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想成就一番大事,必須靠大家的共同努力。縱觀古今中外,凡是在事業上成功的人士不都是善於合作的典範嗎第三是堅持。成功,是由若干個因素構成的,其中,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堅持。要做成任何一件事,至少有個必要時間,取經的必要時間是兩三年,那麼,無論如何在兩三年之內是難於完成的。

  在成功的過程中,必須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阻力,在沒有阻力的情景下,兩三年時間就夠了,那麼,有阻力呢有強大的阻力呢需要多長時間這就是不確定的了。唐僧本打算三年完成的,結果卻用了14年,這14年他一向堅持著,其中的任意一個時候,他只要一放棄,就徹底的失敗了。西遊記中的如來佛也是一樣,他欲傳經東土,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了,他還在堅持,只到唐僧這一次,傳經才成功,假如這一次又失敗了咋辦那就再來一次!沒有什麼高深的秘訣,就是一個「持」字,很簡單,真做起來,靠的不是知識多少,不是本事大小,靠的是無盡的毅力!無論你看多少成功的妙招,都起不到實質性的作用,沒有那麼多成功的規定,沒有那麼多成功的定律,就是一個「持」字,不要輕易放棄。只要你一放棄,等於你又要重新再來。我們能夠回想一下自我過去失敗的經歷,是不是因為主動放棄導致的再想一下以往成功了的經歷,是不是也有著不可避免的困難與阻力這些困難與阻力在你成功後再來看,真的就是如夢幻泡影。究竟要熬到什麼時候,才能成功誰都不能給你打保票,因為這永遠都是一個不確定的未知數,你僅有堅持堅持再堅持,終有成功一日。唐僧師徒的成功案例讓我聯想到了他們的執著、不畏艱險、團結奮進的精神。這著實是一種值得我們學習的

  西遊記精神。這也正是成功的關鍵,當你懂得了成功法則並去實踐它時,你會發現成功的大門原先是虛掩的……

  名著讀後感2000字(十二):

  水滸傳讀後感

  《水滸傳》通常被評價為一部正面反映和歌頌農民起義的小說。當然,小說中描述的梁山泊的某些基本宗旨確與歷史上農民起義所提出的要求有相同的地方,但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到:《水滸傳》中的人物和故事,基本上都是出於藝術虛構,能夠說,除了「宋江」這個人名和反政府武裝活動的大框架外,它與歷史上宋江起義的事件沒有多少關係。

  這部小說的基礎,主要是市井文藝「說話」,它在流行過程中,首先受到市民階層趣味的制約。而小說的作者羅貫中、施耐庵,也都曾在元後期東南最繁華的城市杭州生活,他們的加工,並未改變水滸故事原有的市井性質。

  所以,梁山英雄的成分,有「帝子神孫,富豪將吏,並三教九流,乃至獵戶漁人,屠兒劊子」,卻幾乎沒有真正的農民;梁山英雄的個性,更多地反映著市民階層的人生嚮往。這些基本特點,是首先應當注意到的。

  用封建統治者的眼光來衡量,梁山上的人們當然只能算是「盜賊流寇」之流。小說要公開歌頌這樣的「盜賊流寇」,並為社會所理解乃至喜愛,首先必須為他們的行為提出一種至少在某種程度上合乎社會傳統觀念的解釋(哪怕這種解釋不可能圓滿和充分),賦予這些英雄好漢以一種為社會所普遍認可的道德品格,在這種總的前提之下,來描繪他們的反抗鬥爭。梁山泊一桿杏黃旗上寫著的「替天行道」的口號,和梁山議事大廳的匾額所標榜的「忠義」這一準則,就是作者為梁山事業所設立的道德前提。

  在通常情景下,「天」這一居於人間權力之上的最高意志,總是被解釋為佑護朝廷的;「道」作為合理的政治原則與道德原則的抽象總和,也是為統治階級所專有。但另一方面,在中國文化傳統中向來也承認:當一個時代的政治情形發生嚴重問題時,政權本身的行為也可能是「違天逆道」的。

  在這種情景下,由另一種力量出來「替天行道」,至少在表面的理論上能夠說得通。而《水滸傳》正是經過很多揭露北宋末政治的普遍性的黑暗現象,證明了梁山好漢「替天行道」的必要性與合理性。

  「忠義」是梁山好漢行事的基本道德準則,作為一個完整的概念,它是傳統道德的範疇。尤其「忠」,首先和主要地表現為對皇帝與朝廷的忠誠,甚至梁山義軍的武裝反抗,攻城掠地,也被解釋為「忠」的表現——「酷吏贓官都殺盡,忠心報答趙官家」。

  其實,梁山上不主張「忠」的也大有人在,像黑旋風李逵便動輒大喊「殺去東京,奪了鳥位」。只是這一種力量始終處在以宋江為代表的主「忠」力量的抑制下,而最終把梁山大軍引到了投降朝廷的道路。「忠」的道德信條既是作者無法跨越的界限,卻也是這部小說在封建時代能夠成立和流傳的保障。

  「替天行道」和「忠義」的前提,為《水滸傳》蒙上一層社會所能夠理解的道德正義色彩。在這種前提下,確實包含了許多與正統觀念相一致的東西,不僅僅是對朝廷對皇帝的「忠」,諸如對清明政治的要求,以及對「姦夫淫婦」的仇恨,也莫不如此。但《水滸傳》並不所以而失去它的光彩。

  它的前提其實是相當浮廓的、有時真有時假的,在這些前提下,同時也包含了許多與正統觀念完全不一致的東西。小說不僅僅深刻地反映了社會現實,並且反映了民間、尤其是市井社會生氣勃勃的人生夢想。

  這部以北宋末年社會為歷史背景的小說所揭露的社會黑暗現象,實際在封建專制時代具有普遍意義。小說中第一個正式登場的人物是高俅,這個因善踢球而得到皇帝寵信的市井無賴,居然不到半年就升到殿帥府太尉的高位,從此連同他的「衙內」倚勢逞強,無惡不作。

  在全書正文的開端,這樣寫寓有「亂自上作」的意味。不僅僅如此,作為社會全景式的描述,在政權的上層,有高俅、蔡京、童貫、楊戩等一群禍國殃民的高官;在政權的中層,有受前者保護的梁世傑、蔡九知府、慕容知府、高廉、賀太守等一大批貪殘暴虐的地方官。

  在此之下,又有鄭屠、西門慶、蔣門神、毛太公一類胡作非為、欺壓良善的地方惡霸。如此廣泛的對於社會黑暗面的揭露,是隨著長篇小說的誕生而第一次出現。

  在「替天行道」的堂皇大旗下,作者熱烈地肯定和讚美了被壓迫者的反抗和復仇行為。梁山好漢們並不是出於純粹的主持正義的目的而「替天行道」的,他們大多本身是社會「無道」的受害者。武松欲為兄伸冤,卻狀告無門,於是拔刃雪仇,繼而在受張都監陷害後,血濺鴛鴦樓。

  林衝遇禍一再忍讓,被遇到絕境,最終復仇山神廟,雪夜上梁山;解珍、解寶為了索回一隻他們射殺的老虎,被惡霸毛太公送進死牢,而引發了顧大嫂眾人劫獄反出登州……李逵雖然不斷被他的宋江「哥哥」所斥責,但作者畢竟還是讓他再三發出徹底推翻朝廷的吼聲。能夠說,人民的反抗與復仇權力,從未像在《水滸傳》中那樣得到有力的伸張。

  名著讀後感2000字(十三):

  《駱駝祥子》讀後感

  《駱駝祥子》真實地描繪了北京一個人力車夫的悲慘命運。祥子來自農村,在他拉上租來的洋車以後,立志買一輛車自我拉,做一個獨立的勞動者。在強烈的信心的鼓舞和支持下,經過三年的努力,他用自我的血汗換來了一輛洋車。可是沒有多久,軍閥的亂兵搶走了他的車;迎著這一個又一個的打擊,他作過掙扎,仍然執拗地想用更大的努力來實現自我夢寐以求的生活願望。但一切都是徒然:用虎妞的積蓄買了一輛車,很快又不得不賣掉以料理虎妞的喪事。在經過多次挫折以後,最終完全破滅。他所喜愛的小福子的自殺,吹熄了心中最終一朵期望的火花,他喪失了對於生活任何企求和信心,從上進好強而淪為自甘墮落:原先那個正直善良的祥子,被生活的磨盤輾得粉碎。這個杯具有力地揭露了舊社會把人變成鬼的罪行。

  祥子是一個性格鮮明的普通車夫的形象,在他身上具有勞動人民的許多優良品質。他善良純樸,熱愛勞動,對生活具有駱駝一般的進取和堅韌的精神。他一貫要強和奮鬥,也正是不安於卑賤的社會地位的一種表現。這是一種個體勞動者雖然卑微、卻是正當的生活願望。他的杯具之所以能夠激起讀者強烈的同情,除了他的社會地位和不公平的遭遇外,這些性格特點也起了無法磨滅的作用。象這樣勤儉和要強的人最終也最終變成了頭等的「刺兒頭」,走上了墮落的道路,就格外清楚地暴露出不合理的社會腐蝕人們心靈的罪惡。作品寫道:「苦人的懶是努力而落了空的自然結果,苦人的耍刺兒包含一些公理。」又說:「人把自我從野獸中提拔出,可是到此刻人還把自我的同類驅到野獸裡去。祥子還在那文化之城,可是變成了走獸。一點也不是他自我的過錯。」老舍正是從這樣一種認識出發,懷著對於被侮辱與被損害者的深切同情,寫下這個杯具的。這就使這部作品具有激憤的控訴力量和強烈的批判精神,深深地烙上讀者的心坎。

  全書充滿了北京地區的生活風光,不少描述點染出一幅幅色彩鮮明的北京風俗畫和世態畫。老舍十分熟悉作品所描述的各種人物,他用一種樸素的敘述筆調,生動的北京口語,簡潔有力地寫出了富有地方色彩的生活畫面和具有性格特徵的人物形象。在寫實手法的運用和語言的凝鍊上,都取得了成功。《駱駝祥子》是一部優秀的現實主義的小說。

  寒假我就看了一本老舍的代表作《駱駝祥子》,講的是一位舊北京人力車夫祥子的故事。祥子有一個夢想:擁有自我的洋車。於是他憑著勤勞和堅忍省吃儉用,最終如願以償。然而好景不長,沒多久他的洋車就被士兵搶走。但他沒有灰心,靠自我的努力又買了一輛洋車。可是他實在太倒黴了,辛辛苦苦的積蓄又被洗劫一空。就這樣反覆了三次,祥子再也無法鼓起生活的勇氣。他開始遊戲生活,吃喝嫖賭,徹底墮落為城市的垃圾。

  這故事是一個杯具,徹徹底底的杯具。一個以往勤勞堅忍,有著自我目標的人最終卻淪為了社會垃圾。從前的祥子善良淳樸,正直誠實,對生活有著像駱駝一般進取和堅韌。周圍的人都是做一日和尚,敲一日鍾,而祥子卻不安於現狀,他為了完美生活而努力,而奮鬥,他寧願冒著極大的風險去賺多一點的錢,來到達自我所想要的生活。他不斷地追求,追求成功,追求幸福。然而即使是這樣,也終究沒有改變他最終的悲慘結局。

  也許這才是現實,殘酷、悲哀、無可奈何。夢想和現實總是充滿了矛盾,它們往往不能調和,然而它們卻又同時存在。社會是現實的,它不會為了一個人的夢想而改變,也不會是完美無瑕的。人們為了自我的夢想不斷奮鬥,最終卻不必須能夠真正獲得成功。就像祥子一樣,他努力,就是為了尋求完美的生活,可是結局卻是那樣得悲慘。

  對於駱駝祥子,我感到遺憾,感到惋惜,也感到無奈,但也感到敬佩,我佩服他從前的堅強,他的上進。然而他最終沒能戰勝自我,沒能戰勝社會,終究還是被打敗了。也許是因為社會的極度黑暗,也許是因為個人的因素。不管怎樣,環境對人的改變至多至少都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如果當時的社會治安好一點,祥子也許就能實現他的夢想,也許就不會變成一具行屍走肉。人離不開社會,而社會又決定著人,如果無法處理好現實與夢想、社會與自我的關係,很有可能就會失去原本的自我。

  人是有思想的動物,應當有自我的夢想和目標。可是要因人而異,因社會而異。如果總是無法實現夢想,那麼就有可能變成「祥子」,墮落、衰敗,厭惡生活。畢竟能夠一生都堅忍不拔的人是少數。追求本身就是一個不斷改變的過程,然而這一過程會很複雜,人很容易失去自我,失去自我就會迷失方向,甚至墮落。

  名著讀後感2000字(十四):

  《格列佛遊記讀後感》

  讀完《格列佛遊記》,我收穫了很多:在飛島國中,我明白了做君王要關心老百姓的疾苦,不要把精力都放在虛無縹緲的東西上;在慧駰國中,我明白了和平是所有善良人的夢想;在巫人島上,我見證了歷史的誤會和事實的扭曲;在拉格奈格國裡,我明白了有時長生不老並不是一件好事……

  格列佛來到小人國,他與利利普特人的比例為一比十二,他就像一座巨人山,因為性格比較溫和並答應一些條件,國王同意恢復他的自由,格列佛為國家做了許多貢獻,因得罪國王,要被國王殺死,他得知消息後逃走了。

  格列佛來到大人國,那裡的居民身高有如鐵塔,。格列佛由「巨人山」變成了「侏儒」。他之後被王后買去,得以與大人國的國王相處。逐漸的,格列佛思鄉之情日益濃烈,再一次國王巡視邊境時佯稱有病,去海邊呼吸新鮮空氣,又回到了英國。

  格列佛又來到了飛鳥國,以勒皮(飛島)遊歷為中心,兼及巴爾尼巴比、拉格奈格、格勒大錐和日本四個地方的遊記。

  格列佛在賢馬國(慧駰國)遭到智慧而理性的慧駰的放逐,滿心悵惘的回到那塊生他養他如今卻讓他厭惡的故土,憤怒而又無可奈何地與一幫「野胡」在一齊度過自我的餘生。

  我從字裡行間,我始終能感覺到作者對君臣制的讚許和他骨子裡的奴性。作者認為君王必須高高在上,而臣民們則必須事事讚賞、恭維、服從他。我認為最完美的社會應當是自由民主的社會,人人生來平等,言論自由,尊重人權。世界上沒有完美的社會,有修復性的社會才是最夢想的社會,而我所嚮往的自由民主的社會則是最有修復性的。

  我認為君臣制的最大弊端在於它把人權放在了很次的位置。試想,一個把君權放在首位而忽視人權的社會,老百姓豈有尊嚴可言?可是都是些聽人命令的士兵,都是些受人擺布的傀儡,都是些迷信盲從的奴隸,所以任何君臣制的社會都註定會被革命推翻,哪有人生來就是奴隸的?其次,我還發現,實行君臣制的國家都有閉關鎖國的傾向。

  任何一個君王都推崇自我的社會,瞧不起別人的社會制度。他們就像一群井底之蛙,在他們眼裡,社會的平穩就等於發展,因為統治者最看重的是皇權,有了皇權就等於有了一切,而先進的禮貌會促進社會的變革,會侵犯皇權,所以君王便不肯輕易理解先進的禮貌。再開明的君王,也會施行愚民政策,因為這樣他就能夠把統治權牢牢地緊握在自我手中。造成的結果是社會在原地踏步,君王更加自負。世界是不斷向前發展的,君臣制的國家會跟不上時代的步伐,最終被其他國家欺負,就像晚清,公然向世界宣戰,卻被打得一塌糊塗。所以我認為,君臣制的社會不如民主自由的社會好。

  從《格列佛遊記》中,我們能夠看出作者最欣賞的國家是慧駰國,因為當他從慧駰國回來時,整天和馬說話,遠離人類,可見,他已經愛慧駰國已無法自拔了。可是慧駰國真的如他所說的那麼完美嗎?首先,它的等級森嚴,僕人馬永遠是僕人,主人馬永遠是主人,並且他們之間不能相互通婚,這豈不是意味著僕人馬家族和主人馬家族永遠不變?這不分明是種族歧視嗎?種族歧視在世界上很多國家都存在過,比如美國,但這樣的國家都會經歷一場殘酷的戰爭而使種族矛盾得到緩解,所以從時代的提高來看,這種制度是不可取的。

  最可怕的是這些馬兒還沒有意識到他們和主人們生來平等。慧駰國的馬兒們還自詡為最有理性的動物,我一點都沒看出來。第二,它們的性格中缺少欲望。每次作者提到它們,都說它們是愛好和平的種族,當然它們的品德高尚是不容置疑的,但它們卻沒有欲望。欲望相當於野心,有了欲望就有了目標和前進的動力,在現代社會中,它推動著社會前進,使社會充滿活力。

  慧駰國的馬兒們具有善良的本性,它們的動力是信仰,信仰和欲望一樣,也能夠催人奮進,但信仰對社會的推動是有局限性的,而欲望對社會的推動卻沒有止境。如果馬兒們的信仰破滅了,那這個社會就死氣沉沉了。並且信仰也有副作用,比如慧駰國也排斥先進禮貌,就是因為馬兒們的信仰。

  第三,它們排斥異端分子。當作者出現時,它們便毫不猶豫地趕他走,這種排斥異端的做法,也是社會發展的大障礙。回顧歷史,社會的提高往往就是因為異端分子的推動。一個不能接納各種不一樣意見的社會,註定是一個沒有活力、僵死的社會,也值得作者愛得不能自拔嗎?

  綜上所述,我不認同《格列佛遊記》中作者的諸多觀點,它帶給我很多關於人生和社會的思考。

  名著讀後感2000字(十五):

  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總算被我啃完了,好辛苦!可是,我總算明白了很多道理。

  不必說宋江和小旋風柴進的仗義疏財,也不必說武松漂亮的醉拳,吳用的足智多謀。單說天真爛漫的李逵,他頗有些野,一身魯莽莊稼漢和無業遊名的習氣,動不動就發火,遇事不問青紅皂白,總是一說二罵三打。結果不是吃虧就是後悔,可是卻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氣概,最重要的是他身上有一種英雄氣概,有一種願意為兄弟兩肋插刀的仗義,他這一點讓我尤其感動。

  雖然說此刻仍離內行很遠,不料卻也看出一點門道。

  魯達何以成五臺山和尚

  俗話說不在高,有仙則名。五臺山是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五臺山的和尚當然並不是什麼人都能做得的,何況象魯達這樣有命案在身兇犯看過《水滸》的人都明白魯提轄拳打鎮關西,大鬧五臺山的故事,至於他如何做了名山古剎的大和尚,不細心看還未必看得明白。

  魯達三拳打死鄭屠之後便亡命天涯,一日,在代州雁門縣的十字街頭正好遇上了他曾搭救過的金老,金老的女兒嫁給了雁門的大財主趙員外,趙員外既然取金老的女兒,魯達自然成了他的大恩人,受人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這趙員外和五臺山的關係非同一般,寺裡的智真長老是他的弟兄,並且他祖上便曾舍錢在寺裡,是寺裡的大施主。趙員外還曾向寺裡買了一個名額,寺裡曾許過願讓他剃度一僧。於是,趙員外就把這名額給了魯達,有了名額還不夠,趙員外還向寺裡繳納一筆」集資費「,那集資費便是趙員外帶魯達上山見智真長老時特意準備的一擔」段匹禮物「.如果沒有趙員外的一個名額和一擔集資費,魯達便有天大的本事也進不了五臺山山門,更不會成為之後大名鼎鼎的花和尚魯智深了。

  生辰綱事發與晁蓋的關係網

  劫了當朝太師的生辰綱,絕對是死罪一條。作為這樁劫案的首犯,晁蓋在生辰綱東窗事發之後,利用他多年精心編織的關係網居然安然逃脫,遠走高飛。《水滸》雖是一部反映農民起義的小說,可是裡面的108將很少是正兒八經的正宗農民,晃蓋當然也

同类文章

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讀後感

  【範例1】  在一個美好的下午,我閒著沒事就看了一本書,書名是《「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我很奇怪:為什麼要用這樣的兩句話作為文章的題目呢?  我靜下心來慢慢的欣賞著這篇文章,原來作者在七八歲的時候就寫了第一首詩,我很吃驚,這不可能吧!一個只有七八歲的小孩子就會寫這樣好的詩?真的很難

兩隻螞蟻讀後感400字(優秀)

  【範例1】  今天,我在語文課本上讀了一篇文章——《兩隻螞蟻》。主要寫的是兩隻螞蟻要去完成一項任務,但是有一塊大石頭擋住了它們的去路。一隻螞蟻毫不猶豫地往上爬,一次,兩次,三次........累得氣喘籲籲,最後,他終於爬了過去。另一隻螞蟻試了一次,兩次,爬不上去,便繞道而行,也完成了任務

《落花生》讀後感500字

  【範例1】  今天,我讀了《落花生》後,受到了很大的教育。這篇文章是通過一家人收花生時議論花生的好處,並以花生的可貴之處——藏而不露,向人們闡明一個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  的確,一個人如果處處想著自己,而不顧別人的利益,那麼他就不會受到大家的尊敬。

名著《茶花女》讀後感500字

  【範例1】  自古以來愛情是一個永恆的文學主題,每一個人都盼望領有一份純潔的愛情,可是在殘暴的道德觀點和虛假的殘害之下,那一段高貴純潔的愛情卻幻滅了,那段愛情就是出自《茶花女》這本書中。書中講述的是,一個漂亮仁慈的煙花女子,瑪格麗特與誕生名門的男子阿芒彼此相愛,可終極卻陰陽永隔,天各一方

輸贏讀後感(精選)

  【範例1】  《輸贏》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是文學上的享受,更多的是對即將參加工作的我心靈的啟迪和知識的學習積累,與其去評價其文學價值,倒不如去研究它的實用價值,特別是對我這個即將在銷售領域裡摸爬滾打的在校學生。  在內憂外患的環境下,主人公周銳臨危不懼,選擇了忍辱負重,接受重任。成為了低靡

小學生綠野仙蹤讀後感300字

  【範例1】  初次翻開這本帶著油墨香氣的的書時,就被一個稀奇古怪的小題目所吸引住了。「空中旅行」。咦?空中怎麼會旅行呢?作者該不會腦子壞掉了吧?空中「旅行」這簡直是天方夜譚。就是這一個疑惑,使我走進了《綠野仙蹤》······  《綠野仙蹤》這本書是由美國作家萊曼·弗蘭克·鮑母撰寫的。這本

課文《烏塔》讀後感400字

  【範例1】  烏塔,你真勇敢,你都敢自己去遊歐洲。烏塔,你真細心,,旅遊前都準備了三年,在家裡都設計好了旅行路線,還閱讀了與這些國家有關的書籍。烏塔,你真懂事,為了掙旅費,每個周末去幫餐館或超級市場分發廣告單,假期還到別人家裡陪小孩玩,但你也不問爸爸媽媽要一分錢,到一個地方就給家裡打個電

關於稻草人讀後感400字【精編】

  【範例1】  今天,我和媽媽一起讀了葉聖陶爺爺的《稻草人》,我很喜歡這個故事。  我知道了稻草人的骨架是用竹子做的,肌肉是用黃稻草做的,帽子是用荷葉做的。他站在田裡,用來趕走那些飛來的小雀。  一天晚上,稻草人遇見了三件讓人傷心的事。第一件事是:一位眼睛模糊的老太太八九年前死了丈夫,她只

愛的藝術讀後感【經典】

  篇一:  讀完了弗洛姆的《愛的藝術》,很好的一本薄薄的書。  人的孤獨感是無法迴避的事情,克服的辦法一是創造,主動去改造自然,實現自我和外部世界直接的聯通;另一個就是愛,分享自己的生命力,實現自我和人群之間的聯通。無論是創造還是愛,都是主動性的行為;所以弗洛姆提倡「創造性的人格」。  通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讀後感

  【第1篇】  周恩來從小就熱愛學習,所以他的成績在班裡一直名列前茅。有一天,校長問他們:「你們為什麼而讀書?」有的說為父母而讀書,有的說為做官而讀書,有的說為掙錢而讀書,有的說為明理而讀書。輪到周恩來時,他大聲的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校長聽後大為滿意,後來實踐證明,這是他長期以來樹立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