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揮淚斬馬謖 馬謖是否罪該萬死嗎?
2025-04-23 04:47:25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是三國演義裡面相當精彩的故事,因為馬謖違反了諸葛亮的調度而導致了街亭的丟失,在軍令如山的戰爭時代,馬謖面對的就只有死亡了,這也導致也後來圍繞街亭的軍事變化,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故事。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原因
馬謖違反了諸葛亮的調度,在山上紮營,是丟失街亭的主要原因,而街亭的丟失,讓蜀漢軍隊喪失了繼續進取陝西的最好時機,作為將領,馬謖需要負主要責任。
諸葛亮斬馬謖可謂是千古傳誦。馬謖的伏法歸咎於他犯的軍法,但馬謖的死也不能簡單地歸結為伏法。街亭一戰對於蜀魏都至關重要,而且領軍的人偏偏又是諸葛丞相十分賞識的人,而當時蜀漢政權的組成是荊州系和蜀地本土系構成,如果執法不嚴,不僅難行軍令而且難以平衡政治關係。因為當時街亭失守,整個蜀國就處在危險中,人心惶惶。諸葛亮為了安撫朝野上下,不得不用馬謖的人頭。
諸葛亮此舉意在說明馬謖雖然重要,但是任何人都不能把個人凌駕於國家利益之上,雖然失了街亭,但是蜀國還能爭霸天下。其次,馬謖的死雖與諸葛亮也有一定關係,但不能簡單地說,諸葛亮用人不明或失察,因為,人在特殊數情況下是會變得難以預料,這方面的例子很多。導致整個形勢急速扭轉的主要原因是馬謖違亮節度,不僅打亂了軍事部署,而且喪失了戰略要地。諸葛亮為了做到令行禁止,不得不殺馬謖來起到威懾作用,這是必須的,馬謖被斬,是必然的。
馬謖該殺嗎
馬謖雖為敗軍之將,但細細分析其所作所為,他罪不當死。
諸葛亮在平南蠻之時,馬謖曾給他建議:「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於是有了後面諸葛亮七擒孟獲故事。這足以說明馬謖是有才華的人才。蜀漢想要強大,就必須保留人才。東晉文學家、史學家習鑿齒對此評論說:「諸葛亮不能兼併上國,豈非理應如此……蜀漢僻陋於一方,人才少於上國,而諸葛亮殺其俊傑,以求收到其他人的駑鈍之用,希望以此成就大業,不亦難乎!」蜀國人才本來就不如曹魏,如此人才,僅因一次戰敗之過,便要以死謝罪,便要殺之以儆效尤,豈不荒謬?
其次,從法理學的觀點來看,治罪要罪責刑相適應,而馬謖固然有罪,但罪不至死,最多罷官廢為庶民,被斬實在死得冤枉。歷來處分失敗的將領有多種方法,如降級、軍刑,或是讓其戴罪立功等等。街亭戰役中,趙雲和鄧芝兵出斜谷道,因為警惕不夠亦遭敗績,而諸葛亮並未斬殺趙雲,僅是將其貶為鎮軍將軍。同理,馬謖為何就一定該殺呢?
至此,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便顯得疑雲重重。
諸葛亮斬馬謖為什麼揮淚
諸葛亮很看好馬謖,馬謖也確有才華。在諸葛亮南徵之際,馬謖提出「攻心為上」方針使諸葛亮另眼相看;諸葛亮北伐初期苦於司馬懿難纏,馬謖獻離間計竟然迫使司馬懿下野------此計絕妙,若非諸葛亮北伐緊逼,大軍壓境而魏國無人能與諸葛亮匹敵,司馬懿必將終老鄉野無人問津。諸葛亮與馬謖經常臥膝長談通宵達旦,馬謖的能力、見識、才華令諸葛亮愈發看重馬謖。
諸葛亮想培養馬謖成為蜀軍的核心成員甚至成為繼自己之後蜀國的股肱力量。因為馬謖年輕沒資歷,所以在蜀軍中威望不高。馬謖想通過街亭之戰向全軍證明自己的實力,諸葛亮也想藉此提拔馬謖。但是他們多忽略了一點:馬謖的確有才華,不過馬謖是出色的謀士卻不是將才。可以說馬謖是用錯了地方,死的很冤。
諸葛亮斬馬謖揮淚的影響
據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說道:馬謖被推走了。諸葛亮拭乾眼淚,又宣布一道命令:對力主良謀,臨危不懼,英勇善戰,化險為夷的副將王平加以褒獎,破格擢[zhuó]升為討寇將軍。善於自省的諸葛亮斬馬謖,升王平之後,多次以用人不當為由,請求自貶三等,一品丞相為三品右將軍,仍盡心竭力輔佐後主劉禪,欲圖中原,成就大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