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後主是誰?李煜的悲劇人生
2025-04-23 05:33:24
李後主指的就是南唐朝的最後一位皇帝李煜,後人對李煜的書法、詩詞的評價是很高的,但是作為一位君王,李煜是極其不合格的,下面我們通過一些史實來看一看李煜悲慘的一生。
李後主是誰
李後主其實指的就是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名從嘉,字重光,號鍾隱、蓮峰居士,漢族,生於金陵(今南京),祖籍彭城(今江蘇徐州銅山區),南唐最後一位國君。
北宋建隆二年(961年),李煜繼位,尊宋為正統,歲貢以保平安。開寶四年(971年)十月,宋太祖滅南漢,李煜去除唐號,改稱「江南國主」。次年,貶損儀制,撤去金陵臺殿鴟吻以示尊奉宋廷。開寶八年(975年),李煜兵敗降宋,被俘至汴京(今河南開封),授右千牛衛上將軍,封違命侯。太平興國三年(978年)七月七日,李煜死於汴京,追贈太師,追封吳王。世稱南唐後主、李後主。
李後主的歷史評價
李煜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想做一個毫無羈絆的隱士,卻偏偏鍾愛奢榮。登基即位不思朝政,吟詞舞墨,夜夜笙歌,自削國號,向虎視眈眈的趙匡胤連年納貢,妄憑長江天險,以圖苟安。
要不你就老老實實當個亡國昏君算了,偏偏又心懷厚土,寬宏仁慈,滿腔婦人之仁:廣施善,修廟宇,雖不納良諫,但對死諫大臣的犯上之言又可一笑置之,不加之罪,這在歷史上歷代皇帝中是從來沒有的寬宏大量。
看李煜其實就是一個集合了所有矛盾的結合體。你無法懷疑,雖然李煜骨子裡貪戀奢榮的生活,喜歡歌舞女色,鍾愛舞文弄墨,不精通治國理政,但絲毫不影響他是一個寬宏大量,不計前嫌,看重情義的仁君。
趙匡胤幾次要他投降,都被李煜的鴕鳥政策擋了回去,最終宋軍大舉進犯,我們的李後主才決定撕破臉,憑藉長江天險和幾十萬大軍與宋軍進行殊死一搏。誓死不當亡國奴,據說當時李煜已經做好了殉國的打算。
好吧,要當爺們就擼起袖子幹吧,結果輕信手下幾個窩囊廢大臣。而且憑藉的長江天險也被宋軍用翻版赤壁之戰的鐵索戰船連在一起,長江兩岸天塹變通途。宋軍一路披荊斬棘來到南唐國都金陵城下(今天的南京),大臣依然隱瞞不報,敵人都打到家門口了,李煜竟然還被蒙在鼓裡,這個就不免讓人有點拂袖拍案,破口大罵南唐這群窩囊廢的情緒了。後主也是接連斬了兩員大將,死守金陵,以求在守城的拉鋸戰中宋軍能後援不接,班師回朝。
不用想了,最後青黃不接的是李煜的南唐,一年以後,城中幼叟傷病不計其數。好不容易想爺們一把的李煜最終還是回歸了懦弱,有點不敢死,投降宋軍。書中引言「肉袒降於軍門」意思是和群臣家眷一幹南唐骨幹赤裸著上身出城投降。
從這時候起,一個偉大的詞人李煜重生了,《破陣子》講的就是李煜受降之後被押解北上汴京(宋朝國都,好像是洛陽)時悲憤交加,亡國之後的心情。
《破陣子》:四十年來家國,三千裡地山河。鳳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幾曾識幹戈?一旦歸為臣虜,沈腰潘鬢消磨。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垂淚對宮娥。
李後主的悲劇人生
公元976年正月,李煜等一行人被押至東京,李煜白衣紗帽待罪明德樓下,趙匡胤因他屢召不降,又起兵抗拒,封他一個侮辱性的頭銜「違命侯」。同年,趙匡胤死,太宗繼位,改封李煜為隴西郡公。公元977年,李煜自言家累之重,入不敷出,宋太宗增其月俸,另賜錢三百萬。客觀地說,太宗在生活上並沒有為難李煜,但是他們剝奪了他的人身自由,並且百般凌辱他的人格和尊嚴。一次,太宗召李煜去崇文院觀書,故意在大庭廣眾之下羞辱李煜:「聞卿在江南好讀書,此簡策多卿之舊物,歸朝來頗讀書否?」奪了人家的藏書,還詢問人家讀書與否,這是狡詐的奚落,是對人自尊心的有意傷害。《江南錄》記:「李國主小周后隨後主歸朝,封鄭國夫人,例隨命婦入宮。每一入輒數日而出,必大泣罵後主……」有元人馮海粟學士題曰:「江南剩有李花開,也被君王強折來。」其事雖屬傳聞,也未必毫無根據。李煜殘破的心靈再次受到重創,羞愧、惱怒、痛恨、後悔等種種情感奔騰洶湧,他再也不能沉默了——「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這恨是那樣深長、那樣強烈,他無法擺脫,剪不斷,理還亂。然而,他的心情有時又顯得異常平靜,在經歷了天上人間的巨變之後,他又認真地進行反思和懺悔——家國是祖輩開創的,山河又美麗多姿,自己哪認得幹戈劍戟呢?「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性格的懦弱難道就能葬送一個國家嗎?他為自己的無能感到內疚,他為故國淪於己手感到不安,他也為城破之時沒有及早自盡感到汗顏和遺憾。有時,他真想玉碎珠沉,以鮮血洗刷掉昏聵、懦弱和庸碌。樂不思蜀的劉禪不是享盡天年了嗎?是的,他人雖然活下去了,但靈魂早已死亡,仰人鼻息、寡廉鮮恥,那才是真正的昏君。李煜不屬於這一類,他勤奮好學,富有文學才華,他可以用樂府辭章來發洩心中的不平,來反抗凌辱和摧殘,修正自己被扭曲了的人生。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公元978年七夕之夜,李煜42歲生日,他命故妓在小樓作樂,聲淚俱下地演唱了這首《虞美人》。宋太宗聞知,龍顏大怒,傳旨賜酒,李煜奉命飲下,當夜中毒,全身抽搐,狀極痛苦,於翌日凌晨駕鶴西去。
李煜結束了他短暫而又多災多難的一生。如果李煜不做皇帝,只做詞人,那麼他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將與李白、杜甫、蘇東坡並駕齊驅,但歷史不容假設,命運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