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魚礁是什麼?有什麼具體作用?
2025-05-06 23:03:29
人工魚礁是改善近海魚類生態環境很有效的方法,隨著人們的過度捕撈和破壞海洋的行為越來越嚴重,人工魚礁的全面推廣已經迫在眉睫,許多人其實對人工魚礁還不是很清楚,所以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簡單的介紹一下這人工魚礁以及發展歷史和分類,一起來看看吧。
人工魚礁是什麼
人工魚礁是為了改善海域生態環境,營造海洋生物棲息的良好環境,人為在海中設置的構造物,其目的是,為魚類等提供繁殖、生長、索餌和庇敵的場所,達到保護、增殖和提高漁獲量的目的。目前國內外已經廣泛的開展人工魚礁建設,進行近海海洋生物棲息地和漁場的修復,而且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人工魚礁的具體作用
1、上升流作用
眾所周知,世界四大著名漁場(加利福尼亞、秘魯、加那利和本哥拉海流)都屬上升流水域。人工魚礁使海流向上運動,形成上升流作用,把海底的營養物質帶到表層,促進浮遊生物大量繁殖,給魚蝦等水生生物提供了充足的餌料。
2、渦流作用
在島、礁和岬角等不規則地形處可產生渦流,各種規模的地形渦流,引起上下水層混合,溶解氧和餌料豐富,成為魚蝦類的良好索餌場所。而由於魚類的側線對低頻波壓力變動有感覺,這也是集魚的重大因素。
3、陰影作用
大多數魚類都有晝沉夜浮、趨弱光和喜歡在陰影裡生活的習性。人工魚礁就提供了最理想的場所。
4、逃避場作用
人工魚礁為魚類躲避大風大浪和敵害提供隱藏場所。同時可以阻止底拖網作業濫捕,避免底質與植被破壞。
5、水溫作用
魚類的生長繁殖有不同的適溫範圍,多數魚類能對0.03—0.05℃的溫度變化做出反應。大型人工魚礁的礁體內外和上下會產生不同的流態,各處溫度會有較大差異,可為魚類提供適宜的環境。
6、附著作用
人工魚礁投放後會被大量的生物所附著,如藻類貝類等,海藻的生長能消耗大量的氮、磷等有機物,同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而貝類等通過濾食消耗掉大量浮遊植物,淨化了水質,減少了赤潮。通過人工魚礁建設,由增殖貝類,進而增加甲殼類、魚類,修復業已損害的生物食物鏈,使重點海域、海灣的海洋環境質量得到恢復與改善,使瀕危珍稀野生動物得到有效的保護,海洋漁業產業結構趨向合理。
7、趨觸作用
魚類趨集於魚礁是一種本能,不同魚種對魚礁的依賴程度是不同的,有的魚種一生都在魚礁區度過,有的是階段性在魚礁區度過。
人工魚礁的發展歷史
人工魚礁歷史雖然不長,但是也有了200對年的歷史,1795年就已經有了比較詳細的記載。
我國的人工魚礁歷史可能更加的早,在清朝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投放人工魚礁來進行捕撈的方法。
美國的人工魚礁歷史大概可以追溯到1860年,在後來不同的年代裡,相繼有中國的臺灣,蘇聯,加拿大,南朝鮮,法國等都開始對人工魚礁進行了研究實驗和推廣。
不過總的來說日本和我國是人工魚礁的開創國家,沿海各國對人工魚礁的發展進度快慢不一。
人工魚礁的種類
1、增殖魚礁
般投放於淺海水域,主要放養海參、鮑魚、扇貝、龍蝦等海珍品,起到增殖作用。
2、漁獲魚礁
般建設於魚類的洄遊通道,主要誘集魚類形成漁場,達到提高漁獲效率的目的。
3、遊釣魚礁
般設置於濱海城市旅遊區的沿岸水城,供休閒遊釣活動之用。
4、誘集型魚礁
以提高漁獲量為目的而設置的魚礁。
5、保護型魚礁
設置魚礁的目的是改善海域生態環境,有效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和保全瀕危珍稀物種。防止大型漁具作業,使拖網、圍網和刺網等網漁具避開魚礁區。魚礁區成為禁漁區和魚類避難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