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的知覺功夫如何領會?
2025-05-07 00:13:26
說到知覺,這是每個人都有的本能,知覺屬於眾多感覺中一種,是一種條件反射。太極拳中存在著知覺功夫,光說名稱相信大家都很難理解,知覺指的是太極拳聽勁到懂勁的過程。下面小編就為大家分享太極拳中的知覺功夫是如何領會的,一起去看看吧。
知覺功夫是在松靜功夫基礎上的第二種功夫,實際上是「知人」的功夫。如果說鬆柔是體,重在知己,知覺剮為用,重在知人。能知覺,方能屈伸動靜,見人則開,遇出則合,著來則降,就去則升,階及神明。
太極拳的變化非常巧妙,在太極拳實戰中,並非是雙方力量的較量,而是雙方對勁的理解和掌握。
「人不知我,我獨知人」,就是這種功夫的真實寫照。「知覺運動來相應,因敵變化示神奇」,完全是靠意念的反映和身上的知覺。
知覺功夫的不同點,不是一般意義上說的手疾眼快,也不是局部的招法動作,而是周身一家,粘、黏、連、隨,「挨著何處何處擊」。此種境界雖然也離不開眼觀耳聽,大腦支配,但僅靠這些遠遠幣夠。頂、匾、丟、抗之病,多因不懂知覺而生。
「懂勁」是知覺功夫的最主要標誌。它的鍛鍊方法主要是在老師的指導下,通過推手、問勁和聽勁來體會提高。推手時,因為對方的意識和勁路是千變萬化的,因此,自身的知覺和感悟也會隨之而變。
聽勁和懂勁在推手中展示的淋漓盡致,只有在勁上狠下功夫,在實戰中才能制勝對方,輕而易舉的拿下對方。
對練推手,主要是在「不丟不頂中討消息」,興趣點全在知覺功夫的高低。動知者易,運覺者難。太極拳高於其他拳種之處,全在精神之內斂和神經感應之靈敏,凡全身所觸之處.皆如昆蟲之觸角一樣是敏。
在太極推手中,每—個定式都會變化虛無數的活式,所以都要在松靜中隨著接觸點上的消息去知覺,去想像,去判斷,去靈活多變,死招死術不是真功夫。
只有真正懂了勁,有了知覺應變能力,才能做到人剛我柔,我順人背,「走」「粘」自如。李雅軒先生說:只要懂了勁,變一百個方式也一樣,都是太極勁。
高級階段的推手不用眼看,手臂之上,甚至周身好像生耳長眼一般,所以有時將推手叫做「聽勁」或「摸幼」。
功夫高深者甚至用黑布把眼蒙住,但各種勁路仍瞭然於心,做到「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無力我亦無力,我意仍在先」,「稱彼勁之大小分釐不錯,權披勁之長短毫髮無差」,「譴勁方挨我皮毛,我之意已入彼骨內」(李亦畲先生語)這樣的境界。
沒有長年累月的真功夫是達不到的。太極推手雖不是散手之實戰,卻是太極功夫獨到而衛不可逾越的鍛鍊方式,推手功夫長一分,散手功夫也便長一分。
太極高手與其他拳師宴戰,如不求一招制敵,立見勝負,競技者必會在太極高手的引吞之下,稜黏牢而不得脫,其勁力、招術無從施展,只能幹不覺間形成自然而然的「太極推手」而處處被動。
推手是鍛鍊知覺功夫的主要方式和途徑,練習手眼身法步等審敵之法和點上的知覺發放功夫。
太極拳中的兩種知覺
一、空間知覺
即對彼對己攻防諸部位的形狀、方向、定位、距離等特性的知覺。如常說的「眼力先鋒」,手到眼到,便是通過視覺和動覺器官去作以尋找對手為目的的空間定向;而格鬥時「耳聽八方」,實際是聽覺空間定向。
二、時間知覺
其核心是對節奏的知覺性。張弛起伏的節奏性活動,不但能最經濟地消耗運動能量,消除疲勞,而且,快慢相間的恰當把握,也是制勝的重要因素性一。所以,時間知覺遲鈍者,說明他在反映對手攻防實質的延續性上碰到障礙,在順序之上奉生紊亂,那是難以臨陣的。
通過上面的內容,相信大家對太極拳的知覺功夫有了一定的了解,只有通過悉心訓練,才能成為太極功夫中的知覺功夫。正如楊澄甫所說:「知覺運動,雖固有之良,辦甚難得之於我也。非乃武無以尋運動之根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