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和式太極拳名列其中
2025-05-06 23:58:24
2014年12月3日,對和式太極拳代表性傳承人和有祿來說,是一個最值得銘記的日子: 這一天,由國務院批准公布的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及其擴展項目名錄中,和式太極拳終於名列其中,和有祿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和式太極拳代表性傳承人。這是繼由中國武術協會審定的《中國武術段位制教程——和式太極拳》出版後,國家對和式太極拳固有價值的再次肯定,也意味著和式太極拳人多年來夢寐以求的願望終於實現了! 這一喜訊,為即將過去的2014年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而在和有祿的心裡,2014年,也是和式太極拳發展史上值得大書特書的一年: 這一年,第五屆和式太極拳交流大賽成功舉辦; 這一年,和式太極拳走進了校園,焦作市中小學校多名體育教師接受了培訓; 這一年,和有祿走出國門,在美國路易斯維爾市對來自世界各地的300多名太極拳愛好者進行了培訓; 這一年,各地和式太極拳發展如火如荼,對拳師需求量猛增。為此,佔地20畝的和文化基地項目開始緊張施工,屆時將成為和式太極拳人才培訓基地; …… 和式太極拳發展的春天真正到來了! 枝繁葉茂,桃李滿園。這是幾代和式太極人期盼的盛景,也是對祖先的告慰。 一個半世紀的傳承發展 ——和式太極拳創始人和兆元開啟「和」時代 和式太極拳始自清末河南溫縣趙堡鎮和兆元(1810-1890),距今已160餘年。 和兆元,字育庵,自幼秉承家學,習文學醫。15歲時,在姐夫李棠階的勸導下,和兆元開始學習武藝。李棠階是晚清時期的進士,曾經官拜戶部尚書、軍機大臣、禮部尚書、工部尚書等職。當時社會動蕩,風雨飄搖,清王朝處於嚴重的社會危機之中。李棠階教導和兆元習文學武,報效國家。1825年冬天,和兆元拜在鄰裡陳清平門下習武。1836年,和兆元26歲。這一年,他隨李棠階來到北京,在李棠階的影響下,以易理、理學和中醫理論對原習練拳術進行充實革新,形成了走架輕靈圓活、柔順自然的拳法風格。由於該拳法突出理論指導,強調體用一致、技理相合,故被稱為「帶理架」。在此基礎上,他進一步豐富完善拳架、拳法理論、文化內涵以及習練方法,且自成體系,世代傳承,後人稱之為和式太極拳。和兆元後返回家鄉趙堡鎮,傳拳授藝,使這套太極拳在趙堡鎮廣為流傳。和兆元還著有《太極拳譜》《太極拳要論》等著作流傳於世。 1928年,當時政府大力提倡國術,和兆元長孫和慶喜深受鼓舞,為弘揚祖傳絕技,開始收徒授藝。他因人施教,教出了和學信、和學敏、鄭伯英、鄭悟清、劉世英、郝玉朝、柴玉柱、郭雲等一批技理兼優的門徒。 至今,和式太極拳已傳至七代。 和式太極拳理論主要有和兆元的《太極拳要論》《九要論》《太極拳體用總歌》等,和敬芝的《高手武技論》《太極拳正宗論五字妙訣》《撒放秘訣》《走架打手行功要言》《比手》《葛手十六要》《較手三十六病》,和慶喜的《耍拳論》《耍拳解》《習拳歌》等。拳術套路有傳統七十二式、精要十八式。和式太極拳架有「合、順、中、平、輕、柔、圓、活」八個方面特點,走架輕靈圓活、柔順自然,以陰陽變化之法,形成千變萬化的技法,達到滑如魚、粘如膠、軟如棉、硬如鋼的技擊特色。其理論特色除了理技相合外,還有獨具特色的「耍拳」理論。這一理念要求走架時,招式自然圓活,神意活潑,呼吸順暢,體現了天人合一的自然觀。 幾十載的艱辛求索 ——和式太極拳傳承人和有祿迎來「和」之春 1963年,和式太極拳第六代傳人和有祿出生於溫縣趙堡鎮一個中醫世家。其父和士英是有名的中醫,也是當地太極拳名師,每天一有空就教孩子們練拳,嚴謹苛刻。在習練金雞獨立這個式子時,和有祿總是掌握不了要領,反覆練了好幾百次,腿疼得直掉眼淚,父親看著招式到位才滿意地點頭。和氏門中有一種獨特的訓練方法,叫作「百日功」,即一天練架100遍,練100天,一天也不得間斷。拳架練習到一定程度後,父親指導和有祿練「百日功」。開始時還能夠堅持,到了50多天時,和有祿真有點堅持不了,但父親始終在一旁耐心講解,陪他度過了看似枯燥的習拳關鍵期。得父真傳,和有祿套路、器械皆漸至上乘。 在父親身邊,和有祿拳理拳法與中醫理論皆修。1983年,他應徵入伍,被分配到一所部隊醫院,此時他又系統地學習了現代醫學理論。加之日常和有祿又關注儒家文化,更加深了他對太極拳理論的理解,對和式太極拳守中用中的奧妙更有體悟。1989年,和有祿到溫縣糧食局工作。此時,溫縣習練太極拳之風愈刮愈烈。尤其是隨著1992年第一屆溫縣國際太極拳年會的召開,太極拳發源地一時成為人們朝拜的聖地,工作之餘的和有祿心裡開始為和式太極拳這一拳種的傳承發展思慮起來。 為了謀得和式太極拳在拳界的一席之地,和有祿精研拳術,率隊參加比賽,屢屢奪冠。他還在各類武術雜誌上發表文章,使得和式太極拳漸得拳界關注。1998年起,和有祿開始到全國各地遍訪名師高友。在寶雞、西安,他拜會了祖父和學信、和慶喜之子和學敏、外祖父陳桂林以及鄭伯英、鄭悟清的傳人任志義、柴學文,鄭伯英之子鄭鴻烈、範士書、劉瑞等。任志義先生是和學信、鄭伯英二人的弟子,已經80多歲,但身輕體健,習拳不輟。當他看完了和有祿的拳架後,激動地拉著他的手說:「是你爺爺的拳架,和家後繼有人了!」 1993年,在溫縣縣政府的支持下,和有祿會同和學儉、和定乾等人成立了和式太極拳研究會,和有祿任研究會的秘書長。和式太極拳研究會的成立,為和式太極拳今後的普及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但是,和式太極拳從一個拳架到一個體系、一個流派,則是一段漫長的路。 2001年3月,首屆世界太極拳健康大會在海南省三亞市舉行,和有祿作為和式太極拳傳人應邀參加大會並作名家表演。看到全世界的人們這麼迷戀太極拳,和有祿的心裡受到深深的震撼,他毅然辭去工作,開始專業從事和式太極拳的傳播。 辭掉工作後,和有祿應邀到全國各地傳播和式太極拳,並幫助各地成立和式太極拳組織,先後在重慶、焦作、江蘇金壇、鄭州、漯河等地成立了和式太極拳研究會、協會、推廣中心。他還建立了和式太極拳網站,積極組隊參加各類太極拳活動,並頻頻奪冠。 在和有祿的努力下,近年來,和式太極拳得到了又好又快的發展。一件件大事也為和有祿立下了無字豐碑: ——2006年,首屆和式太極拳觀摩交流大賽正式舉行,之後每兩年舉辦一屆。單拳種的交流大賽在拳界並不多見,但和式太極拳的單拳種比賽卻開展得紅紅火火。不僅有名家表演,還有名師講座以及理論研討會等,使得賽事成為世界和式太極拳人的一次大交流、大展示、大講堂。 ——和式太極拳順利入選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人力、物力、財力幾乎沒有支持的情況下,和有祿獨自一個人承擔了原本需要十幾個人合力完成的申遺工作。 ——和式太極拳段位制系列教程編寫。2008年,由國家體育總局武術研究院組織編寫,旨在完備武術段位制考評內容和等級標準的《中國武術段位制系列教程——和式太極拳》項目,和有祿擔任執行主編(執筆)。從撰寫到圖片拍攝,和有祿克服種種困難,最終圓滿完成。本書由中國武術協會審定,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發行。和有祿還先後編著了《和式太極拳譜》《和式太極拳十三式》《和式108式太極拳(中英文)》等專著,拍攝了《和式太極拳、劍、刀、棍、推手》教學vcd光碟,並先後在人民體育出版社、海燕出版社出版發行。令和有祿欣慰的是,隨著和式太極拳獨具的功能與價值被大家認可,身邊習練和式太極拳的人越來越多。目前,和式太極拳習練者在國內主要分布在河南焦作、鄭州、開封、漯河、平頂山,陝西西安、銅川,四川成都、綿陽、江油,吉林長春、公主嶺,安徽蕪湖、蚌埠,江蘇常州、蘇州、金壇,廣東廣州、深圳、順德、佛山,江西龍南、撫州,湖北武漢、孝感、襄陽、麻城以及北京、上海、重慶等地,境外有韓國、澳大利亞、新加坡、西班牙等,習練者多達數十萬人。 今天的和有祿已經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中國武術八段、焦作市政協委員、河南大學客座教授、焦作市和式太極拳協會會長、溫縣和式太極拳學院院長、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和式太極拳代表性傳承人,一項項來自社會各界的榮譽讓和有祿不敢有絲毫懈怠。展望未來,他信心十足:「針對目前各地急需優秀教練員的現狀,位於趙堡鎮的和文化園開始緊張建設。屆時,這裡將成為和式太極拳人才培訓基地,高效培養一大批高素質教練。我相信,乘借和式太極拳入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東風,和式太極拳將迎來又一個新的發展加速期!」 現在的和有祿,依然獨守清貧,全身心投入和式太極拳的傳播普及工作,全然忘記了一路奔波而來的痛苦與艱辛。在他看來,和式太極拳發展的春天已經來臨,不管再如何艱難困苦,他都將堅定信念,為自己珍愛的事業奮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