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沙漠怎麼形成的?你肯定不敢相信
2025-04-22 05:31:25
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在許多影視作品中我們看見的也不少,除了一望無際的沙子就再沒有任何生機,撒哈拉沙漠形成於在250萬年前,但其實撒哈拉沙漠並不是一直都是滿滿的沙子,甚至還是一片綠洲,那麼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撒哈拉沙漠名字的由來
「撒哈拉」這個名稱來源於阿拉伯語,是從當地遊牧民族圖阿雷格人的語言引入的,在其語言中就是「沙漠」的意思。這塊沙漠大約形成於250萬年以前。
在上一個冰河時期,撒哈拉還不是一個沙漠,氣候類似於東非,在沙漠地帶發現了大約有3萬幅古代的巖畫,其中有一半左右在阿爾及利亞南部的恩阿傑爾高原,描繪的都是河流中的動物,如鱷魚等。
同時也發現過恐龍的化石。但撒哈拉自從公元前3000年起,除了尼羅河谷和分散在沙漠中的綠洲附近,已經幾乎沒有大面積的植被存在了。
撒哈拉沙漠在哪個國家
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橫貫非洲大陸北部,東西長達5600公裡,南北寬約1600公裡,面積約960萬平方公裡,約佔非洲總面積32%。分布在西撒哈拉、茅利塔尼亞、馬裡、阿爾及利亞、尼日、突尼西亞、利比亞、查德、埃及、蘇丹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
撒哈拉沙漠怎麼形成的
可其實在8000多年前,那時候的撒哈拉沙漠並不是現在這樣子的,那時它就是一片綠洲,沒錯就是綠洲。一個充斥著湖泊,詩情畫意鳥語花香的好地方。
曾經科學家認為撒哈拉沙漠的的形成原因是由於地球軌道的變化導致的,但一個新的研究表明,撒哈拉地區的荒蕪是遠古人為原因導致。那時候的撒哈拉沙漠還是一片綠洲,隨著被越來越多的人發現,人們開始開荒,耕作,破壞了原先的生態系統。
隨著時間的流逝,人類開耕的速度越來越快,很快,這裡天氣開始逐漸變熱,越來越多的植物頂不住高溫暴曬,相繼死亡。
幾百年之後,植物越來越少,氣候越來越差,溫度越來越高,最終導致撒哈拉地區水分大量蒸發,變成如今的沙漠。
撒哈拉沙漠的故事
1、遙遠哭喊
在尼日撒哈拉沙漠的格伯託(Gobero)遺址發現一位6000年歷史的特納人骨架,他的中指放在其嘴裡,原因不明。
撒哈拉沙漠的這一地區日平均氣溫高達49攝氏度,來自綠色撒哈拉的這一遙遠哭喊發生在4000-9000年前。
被埋藏千年的撒哈拉沙漠文明到底怎麼回事被埋藏千年的撒哈拉沙漠文明是真的嗎被埋藏千年的撒哈拉沙漠文明最新消息
2、格萊沃爾節
這是一個從南撒哈拉沙漠一直延伸到廣袤而乾旱的薩赫勒地區的世界。他們作為遊牧民族生養於斯,不斷地為牛群尋找水源與草原。每年成百的沃達貝人都會聚集一次。
被埋藏千年的撒哈拉沙漠文明到底怎麼回事被埋藏千年的撒哈拉沙漠文明是真的嗎被埋藏千年的撒哈拉沙漠文明最新消息
3、格伯託(Gobero)遺址
這個名為「格伯託(Gobero)」的遺蹟完全是撒哈拉的偏遠地帶,如此偏遠甚至駱駝都沒有到達過。這裡發現有異常完整的人類遺骸、以及魚類與鱷魚骨,年代可追溯到約一萬年前,當時這個世界最大的沙漠還是一片沼澤地。
此遺址的鳥瞰圖展示偏遠的沙丘、考察隊的帳篷和一堆骨骼化石(左下方)。看到今日這一景象,很難想像這裡過去曾是一片綠洲。
被埋藏千年的撒哈拉沙漠文明到底怎麼回事被埋藏千年的撒哈拉沙漠文明是真的嗎被埋藏千年的撒哈拉沙漠文明最新消息
4、似鱷龍
芝加哥大學的保羅·塞來諾博士在尼日北部Agadez地區發現似鱷龍(Suchomimus),其體長接近12米,體重超過4噸,是巨大的肉食恐龍,屬於棘龍科重爪龍亞科。似鱷龍的帆狀物在臀部最高,但是也只有60釐米左右。
被埋藏千年的撒哈拉沙漠文明到底怎麼回事被埋藏千年的撒哈拉沙漠文明是真的嗎被埋藏千年的撒哈拉沙漠文明最新消息
5、母子相擁
美國芝加哥大學的保羅·塞來諾和他的同事們在非洲國家尼日境內的撒哈拉沙漠中尋找恐龍化石時,在素有「沙漠中的沙漠」稱號的泰內雷沙漠中,發現了3具5000多年前的人類骨骼。一位體形嬌小的女性和兩個孩子躺在一張「花床」上。
兩個孩子的胳膊伸向這位女性,三人試圖擁抱在一起。發現骨骼的地方被稱為格伯託(Gobero)遺址。早在2005年和2006年,科學家們已經在這裡發現了200多個人類墓穴。還包括一些動物、大型魚類和鱷魚的骨骼。這些動物顯然不屬於沙漠,它們的存在意味著當地曾經是一個湖泊。
而此次三具骨骼下的用花草做成的床再次顯示,當年這一帶曾水草豐茂。保羅說:「我們來到了一個綠色的撒哈拉。」當時人們居住在這裡的時候,它可能還是一個湖。
研究人員發現,這些不同尋常的墓地提供了曾經生活在這裡的兩個文明的線索,他們5000多年前生活在這裡的時候,當時的撒哈拉沙漠還是潮溼的,並且處處顯得綠意盎然。這從那三具人類骨骼躺在花做成的床上就可以看出。
被埋藏千年的撒哈拉沙漠文明到底怎麼回事被埋藏千年的撒哈拉沙漠文明是真的嗎被埋藏千年的撒哈拉沙漠文明最新消息
6、特納男子
科學家發現這位特納男子的頭埋在一個罐裡,被形象地稱為「罐腦袋」。外一名男性的頭則被放在一個海龜殼中埋葬。陪伴他的還有鱷魚距骨和野豬牙。
通過研究人類骨骼,科學家在這裡發現兩個不同的人種,存在的時間相差了千年。第一種人被稱為基弗人,他們以獵殺野生動物和捕魚聞名。考古學家推測,他們是10000年到8000年前,撒哈拉最溼潤的時候定居在這裡的。基弗人非常高大,有的能長到1.8米。
第二種人生活在距今7000年到4500年前,被稱為特納人,他們的身材比基弗人矮小,可能靠打獵、捕魚及養牲畜為生。腿骨顯示基弗人男子有發達的腿部肌肉,這暗示他們的食物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
他們的墓葬中包括很多珠寶和飾品。比如,一個女孩的手臂上戴著用河馬獠牙雕刻的手鐲。亞利桑納州立大學考古學家克麗絲·斯託賈威奇說,很難想像兩個生物學上差異極大的人種,相隔千年卻偏巧生存在同一區域,死後還能夠埋在同一個地方。兩種文化間隔的1000年可能是一段乾旱時期,湖泊消失,生存困難,人們只得轉向別處求生。
被埋藏千年的撒哈拉沙漠文明到底怎麼回事被埋藏千年的撒哈拉沙漠文明是真的嗎被埋藏千年的撒哈拉沙漠文明最新消息
7、長頸鹿石雕
在尼日達布斯(DaBous)發現的長頸鹿石雕是世界最精美的巖畫之一。此長頸鹿有皮帶系在鼻子上,暗示這是一隻馴化了的動物。撒哈拉沙漠是全球最大的沙漠,但在1.2萬年前,由於地球公轉軌道改變,令季候風短暫性吹到撒哈拉,形成這段「綠色撒哈拉」時期。
總面積差不多與中國國土面積相當的撒哈拉沙漠,從非洲西北部的大西洋海岸向東延伸直至紅海之濱,橫亙在非洲大陸的北部,因而被認為是一條地理分界線:沙漠北部地區大部分居民為阿拉伯人,通用阿拉伯語,自古就與亞洲西部有著密切的聯繫,故常把本區與西亞合稱「西亞北非」,或稱為「阿拉伯國家」;而沙漠南部則被稱為「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以黑種人佔絕大多數,故有「黑非洲」之稱。
這兩大地理單元無論在自然景觀還是人文景觀上都有著迥然不同的鮮明特性。「撒哈拉」這個名稱來源於阿拉伯語,是從當地遊牧民族圖阿雷格人的語言引入的,意即「大荒漠」。
撒哈拉沙漠之大令人咋舌,東西長達5600公裡,南北寬1300-2200公裡,橫跨埃及、蘇丹、利比亞、查德、阿爾及利亞、尼日、突尼西亞、摩洛哥、馬裡、茅利塔尼亞、西撒哈拉等10多個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