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軍東徵的全過程 堅持200年的宗教戰爭
2025-04-23 14:24:25
十字軍東徵這個詞彙在許多羅馬電影裡面都會看得見,一個前後持續了200年、分8次的宗教性軍事行動,為了收復失地,西歐的騎士們對地中海東岸的國家發動了戰爭,那麼具體是怎樣的呢?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詳細的介紹一下這歷經了200年的戰爭是怎麼進行的。
十字軍東徵是什麼
十字軍東徵是一系列在羅馬天主教教皇的準許下進行的、持續近200年的、有名的宗教性軍事行動,由西歐的封建領主和騎士,對地中海東岸的國家,以收復阿拉伯入侵佔領的土地名義發動的戰爭。前後共計有八次。
當時原屬於羅馬天主教聖地的耶路撒冷落入伊斯蘭教手中,羅馬天主教為了收復失地,便進行多次東徵行動。但實際上東徵不僅僅限於針對伊斯蘭,如第四次十字軍東徵就是針對信奉東正教的拜佔庭帝國。十字軍在他們佔領的地區建立起了幾十個十字軍國家,最大的是耶路撒冷王國,此外還有安條克公國,的黎波裡國等。
自然,它受到了整個天主教世界累世的傳誦,眾多隨軍教士及後世的教會編年史家都在竭力記述此役,讚美基督,如神跡般傳誦。同時,這場戰爭及其後拉丁東方的建立,更是影響了整個東地中海格局,如一石激起千層浪,受到各方的強烈關切。拜佔庭、亞美尼亞、突厥人、阿拉伯人,各種宗教背景、不同地位出身的史家都在著述陳辭,詳述此事,以資借鑑反思。
十字軍東徵的原因
西歐的經濟發展決定了它有向外擴張的內在需求,而一系列事件以及基督教社會的意識形態(包括禁止私鬥的「上帝的和平」這個觀念在內)決定了擴張的時間、方向和程度。事實上整個10-13th都是西歐擴張的世紀,包括聖地十字軍,北方十字軍,伊比利亞十字軍在內的十字軍運動是最重要的擴張,而不是唯一的擴張。
十字軍東徵的全過程
1095年,拜佔庭帝國〔東羅馬帝國〕的皇帝阿雷克西奧斯一世因不堪土耳其人的攻擊,向教皇烏爾班二世求援。同年11月27日,烏爾班二世在法國克萊蒙召開的宗教會議發表演說,號召基督教國家抵抗土耳其人的入侵。他的號召得到了十分熱烈的響應,第一次十字軍東徵於是展開了。這次的十字軍主要由諾曼、義大利、法國的騎兵和步兵組成,亦有不少熱情的群眾自發參加。
1097年,十字軍到達了通往耶路撒冷的門戶——安提亞,開始展開圍城戰。由於當地有十分堅固的城池,故這場圍城戰一打便打了八個月。後來,安提亞在城內奸細的出賣下,終於被十字軍所攻陷。1099年,十字軍抵達耶路撒冷,同年7月15日,十字軍終於成功攻佔了這座聖城。他們在城內進行了血腥屠城,燒殺虜掠了兩天。十字軍認為屠殺異教徒是光榮的行為。十字軍在所佔領得的土地上建立了耶路撒冷王國、安提亞公國、的黎波裡公國和伊德薩公國。
後來,回教國家捲土重來。1114年,回教國家攻陷伊德薩公國,面對這種情況,西方國家再次醞釀十字軍東徵。1147年,法王路易七世和日耳曼皇帝康拉德三世率領十字軍進行第二次東徵,目標為大馬士革。這次的十字軍在出發時約有二萬五千人,但在途中,日耳曼軍隊被纖滅,法國的軍隊亦不時受騷擾。1148年,十字軍抵達敘利亞,那時的十字軍只剩下約五千人。同年9月,康拉德三世率部回國,半年後,路易七世亦回國。十字軍並沒有達到原來的計劃,第二次東徵以失敗告終。
1187年,耶路撒冷被回教國家埃及所攻佔,西方基督教國家於是在1188年發動第三次十字軍東徵。此次東徵由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一世、法王腓力二世和英王理查一世率領。後來,腓特烈一世遇弱而死,腓力二世在奪回亞克後即行回國,查理一世亦於1192年與埃及草草籤訂了停戰協議、保證了朝聖者安全後後返國,第三次十字軍東徵在沒有奪回耶路撒冷的情況下結束了。
1202年,西方國家發起第四次十字軍東徵,原定計劃為進攻埃及,打擊當地回教勢力。但為了替威尼斯人報仇,恢復威尼斯人在拜佔庭帝國的經濟特權,這次的十字軍東徵竟改變了目標,兵鋒直指當時最大基督教國家——拜佔庭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並於1204年佔領該城。十字軍建立了拉丁帝國,拜佔庭帝國則從此一蹶不振。
1217年,西方國家再度發動東徵,第五次十字軍東徵由是展開。這次,十字軍進攻埃及,並攻陷了米艾塔。埃及建議恢復舊時的耶路撒冷王國以換取被攻佔的米艾塔,但指揮這次東徵的教皇特使卻不接受這項建議。1221年,十字軍進攻開羅,被擊潰,第五次十字軍東徵於是失敗了。
1228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二世發起第六次十字軍東徵。腓特烈二世透過談判和與異教徒的諒解,於1229年2月11日與回教國家卡米爾蘇丹籤訂《雅法協定》,腓特烈二世以耶路撒冷國王身份取得耶路撒冷,基督教國家重獲聖城。但這次東徵在西方國家卻引起公憤,因為在東徵前,腓特烈二世已被開除教籍了。
1244年,基督教國家再次喪失耶路撒冷。1248年,法王路易九世領軍進行第七次十字軍東徵,進攻埃及。1849年,十字軍再次攻下米埃塔。1950年4月,路易九世在埃及的曼蘇拉被俘,在付出40萬金幣後才重獲自由。之後四年,路易九世在巴勒斯坦一帶奪回數個坡市,後返回西方。
1270年7月,路易九世發起最後一次十字軍東徵,打算與北非的突尼西亞結盟,再攻打埃及,進而進兵巴勒斯坦,奪回聖城。但突尼西亞卻不肯與路易九世結盟。路易九世於是攻打突尼西亞,被打敗。後來,路易九世病死於軍中,第八次十字軍東徵結束。
1291年,基督教徒在東方的最後一估據點——亞克被攻陷,標誌著持續了差不多二百年的十字軍邉詠K於結束了。
十字軍東徵有多殘酷
十字軍東徵的殘酷程度被嚴重誇大化了,十字軍被描述為殘忍的徵服者,而阿拉伯人反倒成了聖地的天然所有者。這件事的本質是:誰都無權宣布打著如此正義的旗號去做如此齷齪的勾當。
阿拉伯徵服時期對薩珊波斯和拜佔庭羅馬的血腥的戰爭是讓人難以想像的——新興的沙漠部落對內外交困的波斯進行了血腥的徵服,而羅馬軍隊則退守半壁江山;在泰西封,在希拉,在敘利亞,這些「阿拉伯徵服」都歷經了無比血腥的過程,而其最終結果則是這些地區長期的荒廢,基督徒變成二等公民,一度繁榮的地中海東岸城市被毀,文化倒退。
而當基督教世界攜起手來發起反擊,把復仇之刃揮向聖城的時候,世界卻盯緊了幾場屠殺和宗教對立。無數被摧毀的波斯城市和羅馬城市被大眾忘記,人們轉而指責十字軍破城後的行徑。十字軍帶給地中海東岸的繁榮被忘記了,只剩下焚燒屍體尋找黃金被記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