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的故事 他使用什麼辦法治水你知道?
2025-04-23 07:42:26
有文明的地方都是會有河流的,可以說河流孕育了許許多多的文化,但是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如果河流出現了乾旱或者洪水,那麼遭殃的還是平民百姓,今天我們要聊的就是著名的大禹治水的故事。為了治水三國家門而不入的男人。
大禹簡介
禹,姓姒,名文命(也有禹便是名的說法),字(高)密。史稱大禹、帝禹,為夏后氏首領、夏朝開國君王。禹是黃帝的玄孫、顓頊的孫子(但也有說法認為禹應為顓頊六世孫)。其父名鯀,被帝堯封於崇,為伯爵,世稱「崇伯鯀」或「崇伯」,其母為有莘氏之女修己。
相傳,禹治理黃河有功,受舜禪讓而繼承帝位。在諸侯的擁戴下,禹王正式即位,以陽城為都城,一說以平陽為都城(或在安邑或在晉陽),國號夏。並分封丹朱於唐,分封商均於虞。
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後人也稱他為夏禹。他是中國古代傳說時代與堯、舜齊名的賢聖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績,就是歷來被傳頌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劃定中國版圖為九州。後人稱他為大禹。禹死後安葬於會稽山上(今浙江紹興),仍存禹廟、禹陵、禹祠。從夏啟開始歷代帝王大都來禹陵祭祀他。
大禹治水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洪水經常泛濫。大水淹沒了田地,衝毀了房屋,毒蛇猛獸到處傷害百姓和牲畜,人們的生活痛苦極了。
洪水給百姓帶來了無數的災難,必須治好它。當時,一個名叫鯀的人領著大家治水。他只知道築壩擋水,九年過去了,洪水仍然沒有消退。他的兒子禹繼續治水。
禹離開了家鄉,一去就是十三年。這十三年裡,他到處奔走,曾經三次路過自己家門口。可是他認為治水要緊,一次也沒有走進家門看一看。
禹吸取了鯀治水失敗的教訓,採取疏導的辦法治水。他和千千萬萬的人一起,疏通了很多河道,讓洪水通過河道,最後流到大海裡去。洪水終於退了,毒蛇猛獸被驅趕走了,人們把家搬了回來。大家在被水淹過的土地上耕種,農業生產漸漸恢復了,百姓重新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
大禹治水是哪條河
大禹治水的河就是我國著名的黃河,三皇五帝時期,黃河流域水患嚴重,每逢秋收時節,一場黃河泛濫便會導致顆粒無收,大量種植田被荒棄為廢田,整治黃河水災問題成為了統治者的當務之急,黃河流域水文情況極不穩定,時常泛濫,嚴重影響沿岸百姓耕種生活。
大禹治水的方法
大禹認為想要緩解黃河災情嗎,最佳的方式就是將其水量均勻分布,引導其順利東流如海,也就是疏導的方法。並根據山川地理情況,將中原分為九個州,分別是冀州、青州、徐州、袞州、揚州、豫州、雍州、荊州,並由此將這片山山水水作為一個整體,欲治水先治山,將這九州的土地疏通平整,創造了大量肥沃的土地。經他治理過的山有岐山、荊山、雷首山、太嶽山、太行山、王撾山、常山、砥柱山、碣石山、太華山、大別山等。通過治山,使得疏通水路,不造成堵塞泛濫的情況。
接下來就是理通水脈的工程了,與水周旋需要的是智慧,水之理,遇柔則柔,遇剛則剛,剛柔並濟,實難掌握其運理。大禹運用他的智慧,解決了黃河河段上的各類問題,最具代表的就是黃河上遊的龍門山河段。龍門山處於梁山北面,大禹從甘肅積石山引出的水路恰巧被龍門山給擋住了,勘察地形,大禹當即決定鑿開龍門山。但是偌大的龍門山該從何處下手呢?大禹計劃了一個省時省力的方案,只開鑿了一個80步寬的口子,便將水成功引入。因為龍門地勢頗高,很多逆水而上的魚到了這裡就遊不過去了,但仍能看見很多魚在拼命地向上而躍,便成就了「魚躍龍門」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