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石矛尾魚 時隔幾億年重新出現
2025-04-23 22:20:25
在生命剛出現在地球的時候,就是由海洋這個巨大的搖籃孕育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動物都慢慢的進化,有的上了陸地,再由陸地飛到了天上,不過下面我們要說的是一種生活在海洋裡的活化石——矛尾魚,這種理應在1億2千萬年到6千萬年前的時候就滅絕的魚1938年的重新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
活化石矛尾魚
1938年12月22日,從非洲傳來一個震動世界動物學界的特大新聞,在南東倫敦港附近查倫馬河口外5.6公裡處的印度洋裡,漁民們從80米深的海水屮捕撈到條長153釐米,重57.7千克的奇異的怪魚。這條魚全身披覆若粘滑的大形圓鱗,發出美麗的藍豔豔的光澤,它居然頑強地在甲板上掙孔了3小時才斷氣。準也沒有見過這種魚,漁民們決定將它送給當地的博物館。
可惜,趕上聖誕節期間,郵運的延誤,使這條龜的內臟變質。所以,東倫敦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將它的肌肉、內臟、骨胳都廢棄只能將帶鮪的皮連問頭骨做成標本,那些初次看到這條魚的科學家簡直無法相信自己的眼睛,這是條似乎不可能還存活到現在的魚,因為它是早「該」在1億2千萬年前到6千萬年前就絕種的屬於空棘魚類的一種總鰭魚。
事隔14年後,1952年12月20在莫三比克海峽北端葛摩群島之一的昂懦昂島附近,在水深255米處下鉤又捉到第二條這種魚。根據它同第一條之間的微小差異——它沒有第一背鰭和中尾鰭,史密斯又將其定名「馬藍龜'經過研究,看來這兩條魚應是同一種魚。
只是後者有些畸變。儘管多年來不少科學家懸以重賞求獲此魚,但自從第一尾魚到現在40多年來,捉到的魚仍不滿百數。據1975年解剖的一條孕雌魚,發現其右輸卵管中存4條帶卵黃囊的幼魚,這樣看來,它還是卵胎生的魚呢。
矛尾魚外形特徵
矛尾魚體呈長梭形,軀體粗狀,體長1.5~2米,最重1尾有95千克,體長1.8米,藍色,頭大,口寬,牙齒銳利。顱骨具特殊的顱間關節。在頭下下頜間有1對很大的喉板。軀體覆蓋大而薄的橢圓形圓鱗,鱗片露出部分具很多小嵴或疣突,因而體表粗糙,體後部和鰭基部鱗較小。側線完全。背鰭2個,第一背鰭鰭條強度骨化,具嵴,呈棘狀;第二背鰭與胸鰭、腹鰭、臀鰭外形相似,呈柄狀,鰭條著生在很厚的肉質鰭柄上。偶鰭內骨骼排列分節為非對稱式。尾鰭外形近似矛狀,3葉,由一個中心小葉將整個尾鰭平分上下兩部。
矛尾魚出生時鼻孔在口腔內,隨著成長向外移。上頜與頭骨連合。腸內有螺旋瓣構造,無洩殖腔,動脈圓錐發達。脊索終生存在,其上、下方有小塊硬骨。腸內具螺旋瓣。鰾很小,無呼吸功能,只起調節魚體在水中比重的作用。有資料說矛尾魚也能用鰾呼吸。
矛尾魚生活環境
矛尾魚一般生活在200-400米深的海水中。迄今為止,全世界也只發現了200條以內,且分布區幾乎僅限於非洲南部馬達加斯加島附近海域。在矛尾魚分布地區的海水中有一個淡水區域,只生活在這片海水中的淡水區域內的150~500米的深海區,一旦離開這黑暗、低溫的環境,就不能生活很久,僅每年11月到次年1月短短的兩個月中才會浮到海面上來。
矛尾魚夜行性,遊泳迅速,有時在海底爬行,白天像凍死的僵魚一樣成群躺在約200米深的海底洞穴裡,據說是為逃避鯊魚的侵襲;一旦日落,便紛紛爬出海洞,尋找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