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死的最慘的大人物 被五馬分屍示眾
2025-04-23 10:43:25
刑法在中國古代一般都是極其殘忍的,今天小編要跟大家說的就是中國古代死的最慘的大人物,戰國時期的秦國的政治家商鞅,通過變法讓秦國稱為富裕強大的國家,但是最後卻落了一個五馬分屍的下場,那麼到底是為什麼會這樣呢?一起來看一看吧。
商鞅簡介
商鞅(約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戰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衛國(今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梁莊鎮)人,衛國國君的後裔,姬姓公孫氏,故又稱衛鞅、公孫鞅。後因在河西之戰中立功獲封商於十五邑,號為商君,故稱之為商鞅。
商鞅通過變法使秦國成為富裕強大的國家,史稱「商鞅變法」。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國戶籍、軍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區劃、稅收、度量衡以及民風民俗,並制定了嚴酷的法律;經濟上商鞅主張重農抑商、獎勵耕織,軍事上商鞅作為統帥率領秦軍收復了河西。
公元前338年,因被公子虔指為謀反,處以車裂後示眾。
商鞅為什麼被五馬分屍
商鞅以「太子犯法,他的師傅應當替他受罰」為由,竟將太子的兩個師傅處以割鼻、刺字的刑罰。
商鞅以法治國,他變法的一個核心內容是集權,削弱原來貴族階層的權力,而強化王權。
商鞅的變法,這種集權符合了秦王的利益,卻動搖了貴族王權的勢力,得罪了不少王孫貴族。
秦孝公之死使商鞅失去了生存的理由。
嚴刑峻法得罪了太多的人,失勢之後就出現了牆倒眾人推的局面。
商鞅的歷史評價
負面評價
由於獨尊儒術的緣故,歷史上對於使用暴力手段進行快速改革的商鞅的評價並不是很好,以至於千百年後的人們還蔑稱秦國為虎狼之國。司馬遷在《史記·商君列傳》中,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資刻薄人也。跡其欲幹孝公以帝王術,挾持浮說,非其質矣。
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將昂,不師趙良之言,亦足發明商君之少恩矣。餘嘗讀商君開塞耕戰書,與其人行事相類。卒受惡名於秦,有以也夫!」後人又說:「衛鞅入秦,景監是因。王道不用,霸術見親。政必改革,禮豈因循。既欺魏將,亦怨秦人。如何作法,逆旅不賓!」
正面評價
但是也有人肯定商鞅,比如王安石:自古驅民在信誠,一言為重百金輕。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這是在肯定商鞅的治國方略。」而資治通鑑中說:「夫信者,人君之大寶也。國保於民,民保於信。非信無以使民,非民無以守國。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鄰,善為國者不欺其民,善為家者不欺其親。不善者反之:欺其鄰國,欺其百姓,甚者欺其兄弟,欺其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離心,以至於敗。所利不能藥其所傷,所獲不能補其所亡,豈不哀哉!昔齊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晉文公不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棄虞人之期,秦孝公不廢徙木之賞。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商君尤稱刻薄,又處戰攻之世,天下趨於詐力,猶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況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