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太極拳的"虛領頂勁"你了解多少?
2025-05-03 14:37:24
虛領頂勁時所有流派太極拳都必須遵循的的練功要旨,它源於道家的導引養身術。對虛領頂勁的正確理解對練習太極拳有重要的作用,下面小編就帶大家去具體認識一下虛領頂勁。
誠然,從外形上講,只要頸項豎直,下頜微向內收,讓喉頭不外露就表現出了虛領頂勁的姿勢。但「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的太極拳修煉方法,要求行功盤架的每一舉手和每一投足都必須「先在心,後在身」的意動形隨,更注重心意的修煉和運用,失去了「意」的主導作用,就丟掉了太極拳的精髓,所以意念的作用才是虛領頂勁的根本。
要想對虛領頂勁有一個正確的理解,首先應對「頂」的真實含義有個正確的認識。《太平經》中的「頭之上者,頂也」,說的是頭部意念守一的位置在頭的最上部。這裡的「頂」與虛領頂勁的「頂」、頂頭懸的「頂」,都是指頭頂百會穴。太極拳論中關於頭部的「頂」、「頂勁」均為名詞,而「不丟不頂」的「頂」是動詞。倘若用動詞的「頂」去解釋和闡述名詞的「頂」,就難免南轅北轍,失去了「頂」的真意。筆者認為,太極拳前輩們就是怕後人誤解了「頂」的意思,才又提出了「提頂」、「頂頭懸」、「懸頂弛項」等術,他們分別用「提」、「懸」來告誡後人,頭頂的勁不應該是動詞的「頂」,而是要「提」、「懸」、「領」合乎拳理。「提」即向上提帶;「懸」即掛在空中;「領」即向上統領。明白了「頂」的真實含義,再來分析虛領頂勁就容易了。虛領頂勁四個字在古漢語中分別為:「虛」是不真實,不實際;「領」是統率、率領;「預」是頭的最上部;「勁」就是力。合而言之,虛領頂勁最淺近的內涵是:一個意念想像的力作用於頭頂百會穴向上懸提頭部,有「頭懸如磐」,周身松沉的心意。
頂勁領好了,首先有利於大腦的放鬆入靜,心靜則意專,從而增強意識引氣運行駕馭形體的功能;心靜而頭部虛懸,不僅為全身由上而下地松沉奠定了下守重心的基礎,又能使全身輕靈活潑,免除重滯;肢體放鬆又為疏通經絡和氣血暢通創造了有利的條件。神足、氣充、體松是身心合一,內外兼修的關鍵,《太極拳真義》中,「翻江鬧海(元氣流通),盡性立命(神定氣足)」和《太極拳經歌訣》中「舉動輕靈神內斂,莫教斷續一氣研」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因此,可以說虛領頂勁是求得心舒體靜和意、氣、力相合之綱。
那麼,虛領頂勁的「頂」當作動講為什麼不對呢?因為動詞的「頂」指的是一個向上的力,由下向上作用於頭頂的裡層,無論頭部靠這個力如何輕輕頂,也必須會有一個實際上存在的力由下向上作用於頭頂;要想產生這個力,脊柱須拔長,其結果是身體難免產生僵直,影響周身的松活和輕靈;若頸項上頂,面部容易緊張,也易出現勁力「冒尖」的問題。在這種力的作用下練太極拳,就違背了太極拳「用意不用力」,「意不外露,形不破體,力不出尖」的基本要領。我國古代把腦功能歸屬於心的範疇,太極拳所講的心靜,實質是大腦的入靜,意識專一地進行拳理、拳法的修煉。因此,作為「腦為元神之府」的頭就應該始終虛懸,讓大腦處於松靜狀態;一旦有了頭頂有物的「頂」意,不僅頸僵直,也影響了腦的虛靜,久而久之還會出現氣血上湧、頭暈、血壓上升等不良反應,有礙身體的健康。這是太極拳修煉者必須重視的問題。
綜上所述,虛領頂勁既是立身中正的要素,也是心靜用意,提領精神的關鍵;同時還關係著氣息的升降開合和周身的松沉輕靈。因此,把握好頂勁領起,上虛下實,神舒體靜地去修煉「將養其神,和弱其氣,平夷其形」的太極功夫,才會提高太極拳的水平,達到延年益壽的效果。